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化学发光法研究莲房原花青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个化学发光体系,研究了测定莲房原花青素(LSPC)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运用邻苯三酚-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了LSPC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硫酸亚铁-鲁米诺-双氧水和硫酸亚铁-鲁米诺三个体系测定了LSP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双氧水-鲁米诺体系测定了LSPC对体外双氧水的清除作用,采用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脱氧核糖核酸测定了LSPC对体外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SPC具有较好的体外清除活性氧和保护DNA损伤的活性,但是在不同体系中LSPC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化学发光法检测体外HBV复制水平的方法,研究其灵敏度和稳定性.方法:用HBV DNA重组质粒pCH9转染到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中,5d后收集细胞并抽提其HBV复制中问体DNA,转印后以地高辛标记HBV DNA为探针进行杂交,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杂交结果,同时进行探针灵敏度的检测.结果:转染后HepG2和Huh7细胞提取HBV DNA中检测出较强的复制中间体的信号,分别为松散环状DNA(rcDNA),双链线性DNA(dslDNA),单链DNA(ssDNA),探针检测的灵敏度可达到lpg,接近同位素法检测的灵敏度.整个实验重复3次获得同样结果.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化学发光法检测体外HBV复制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红树植物秋茄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浓度NaCl(0、200和500mmol·L-1)处理的砂培实验,应用qRTPCR分析秋茄叶片中类黄酮物质合成上游的4个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肉桂酸羟化酶基因(C4 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和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的转录水平,并对关键酶活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幼苗生物量、钾钠离子含量、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探讨秋茄耐盐性与类黄酮物质的关系,为揭示木本植物耐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在盐处理条件下,秋茄叶片中PAL、4CL、C4 H和CHS4个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AL、4CL、C4H酶活性和CHS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2)与对照相比,秋茄根、茎、叶干重在盐处理3d和15d后均无显著变化,而秋茄株高仅在200mmol·L-1盐处理15d后显著增加,其余浓度和时间均未发现有显著性变化。(3)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秋茄叶片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K+/Na+明显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盐处理加强了秋茄叶片中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类黄酮物质的累积有助于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秋茄的抗盐性,维持盐胁迫下秋茄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研究百草枯除草机理的化学发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草枯(Paraquat,PQ)化学名二氯化1,1'-二甲基-4,4'-双吡啶(1,1'-dimethyl-4,4'-bipyridylium dichloride),是一种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PQ~(2+)表示百草枯的阳离子。 Farrington等利用脉冲射解(pulseradiolysis)技术研究PQ与氧分子的反应,从理论上指出PQ对绿色植物的毒性,是上述反应的中间产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在梅毒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RPR法、TPPA法分别检测150例梅毒患者及125例非梅毒患者血清。结果:化学发光法、RPR法、TPPA法对150例梅毒血清标本和125例非梅毒血清标本对照组的敏感性分别为98.0%、75.3%和97.3%,特异性分别为98.3%、81.6%和97.5%。化学发光法、TPPA法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RP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发光法和TPPA法相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别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3种方法检测,梅毒诊断阳性率可提高到100%。结论:梅毒的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自动化、定量检测方法,能够用于梅毒的准确诊断和疗效观察,与传统方法联检可防止误诊、漏诊,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外源褪黑素对高温胁迫下猕猴桃幼苗耐热性的影响,以盆栽‘秦美’猕猴桃幼苗为材料,进行根灌褪黑素溶液和45℃高温胁迫处理,并测定相关抗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与高温对照相比,褪黑素预处理显著降低了猕猴桃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了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褪黑素溶液浓度在100~200 μmol·L-1时效果较好。(2)褪黑素预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且幼苗的抗氧化能力(ABTS法、FRAP法和DPPH法)在胁迫过程中显著高于高温对照。研究认为,外源褪黑素可以通过提高植株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非酶抗氧化物质如酚类物质和类黄酮物质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缓解高温对于猕猴桃幼苗的伤害,增强猕猴桃幼苗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9.
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下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用化学发光法可以测定生成的过氧化氢,从而知道葡萄糖的含量。本法所需样品量少,快速方便,灵敏度较比色法高,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析,如血糖,也可用于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以及金属离子等。测定方法包括葡萄糖的氧化和发光强度的测量两个步骤。 相似文献
10.
就近几年来对氨基酸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评述了静态化学发光法测定、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测定、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和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氨基酸。 相似文献
11.
酶法提取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研究了纤维素酶酶解法提取银杏总黄酮工艺。与传统的乙醇提取工艺相比,银杏总黄酮得率提高了18.92%。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酶浓度0.40mg/mL,酶作用时间120min,酶解温度50℃,酶解介质pH值为4.5,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70℃。 相似文献
12.
类黄酮的新兴提取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物理场(超声场和微波场)辅助提取技术、超滤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高速离心分离技术等新兴技术在类酮提取中的原理和应用分别予以论述,并指出了各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苦参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苦参EtOAc提取部分进行了分离,分得3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为sophoraflavanone G(Ⅰ),忽布素(Ⅱ),β-谷甾醇(Ⅲ),其中化台物Ⅰ为首次自苦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类黄酮的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黄酮的高效液相分析是一种传统上认可的方法,而毛细管电泳是一种新兴的却强有力的分析方法。但是,关于这两种方法在类黄酮分析上的比较的文献却很少。本文的目的即是用此两种方法比较一组类黄酮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无柄金丝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癌活性筛选结果指导下,对近无柄金丝桃(Hypericum subsessile N.Robson)有活性的部位同步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1)、槲皮甙(quercitrin,2)、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3)、芦丁(rutin,4)、山柰酚(kaempferol,5)、I3,Ⅱ8—双芹菜甙元(I3,Ⅱ8-biapigenin,6)。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黄酮甙浸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黄酮含量偏低的银杏叶子进行浸提研究,确定浸提剂为50%~60%乙醇水溶液,液固比为8:1~6:1,浸提温度为60~70℃,浸提时间3~1h,两次。黄酮的浸提率在85%以上;选用A-1和A-2型树脂混合吸附,得到银杏叶提取物产品,黄酮含量26%~31%,得率为1.6%~1.9%。该工艺已用于中试生产,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7.
迎春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75%乙醇为溶剂,索氏提取器提取,采用比色法和HPLC法研究了迎春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以芦丁为对照物,比色法测定出其花、叶、茎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3.7%、16.2%、6.77%.RSD分别为2.63%、2.57%、2.96%;以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为对照物,HPLC法测定出其花、叶、茎中的黄酮总量,以甙元计分别为4.205%、3.371%、1.703%,RSD分别为1.76%、1.58%、1.98%。 相似文献
18.
L.SP.HXQ001菌对家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酸细菌中的明串珠对家兔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检测健康家兔口服L.sp.HXQ001菌液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活性。结果: L.sp.HXQ001菌及其发酵产物可明显提高GSH-ox、SOD活性,降低血清MDA水平,并维持较长时间。结论:L.sp.HXQ001菌及其发酵产物有提高家兔抗氧化能力的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微生态调节剂。 相似文献
19.
苏木、紫草等五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苏木和紫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知母、七叶一枝花、桃仁等的该种提取物抗氧化效果则较差。维生素C、酒石酸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颅容积的测量与推算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颅容积对鉴别颅骨的性别具有一定的意义。国内外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即堵塞孔缝、灌注介质(菜子或砂等),再间接用量具测出其容积。此法烦琐费时,如不严格统一标准重复误差一般达几十毫升。1964年Uspenskii改用颅内放一橡皮球,球内注水加压法,大大地提高了测量速度,并使重复误差降低到7ml,缺点是必须有加压设备,另外橡皮球易破裂。本测量法采用厚度适中的乳胶囊放入颅腔,囊内灌注汞,取其净重和测时室温,用计算机换算成颅容积。经不同时间对112个颅骨测量两次,结果相差平均为2.27±0.17(0—7.9)ml。乳胶囊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0次。本法主要优点是:精确度高和测量速度快;不够理想之处:由于汞重,在密闭箱内操作不便,尽管汞蒸气远低于允许浓度,仍需注意其安全防护问题。此外,求出用颅周长、颅顶正中弧、耳上颅高、颅高等项推算颅容积的回归方程式和关系图,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