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考察了不同pH(3、5、7、9和11)处理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pH条件。结果表明:(1)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株高、根长、分蘖和生物量等均在pH 7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4个酸碱处理,而且4个生长指标在强碱性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强酸处理。(2)幼苗叶绿素含量也在pH 7的中性条件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pH 3、pH 5和pH 11处理,且强碱性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高于强酸处理,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pH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变化。(3)在相同时间内,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均随环境pH值升高而增加;在处理时间为15 d时,麦角酰胺在pH 9~11处理下积累量最多,麦角新碱含量在pH 1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酸性条件抑制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产碱。研究发现,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在中性环境条件下生长最佳,且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较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而体内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的积累在强碱性条件下达到峰值,可将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应用于盐碱地的栽培绿化。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通过温室砂培试验,考察了不同浓度Mn、Zn和Fe处理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共生体产碱所需3种微量元素的最佳浓度范围。结果表明:(1)在短时间(3周)处理下,共生体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均在Mn~(2+)浓度为5.0mmol·L~(-1)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余Mn~(2+)浓度梯度;在较长时间(6、9周)处理下,其麦角酰胺含量在Mn~(2+)浓度为5.0mmol·L~(-1)时最大但增幅不明显,麦角新碱在对照(0.01mmol·L~(-1) Mn~(2+))处理下积累量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余处理。(2)共生体麦角酰胺含量在处理时间为3、6和9周时,Zn~(2+)处理均在7.0mmol·L~(-1)下达到最大值,且处理3周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时间;其麦角新碱在3个处理时间下均于Zn~(2+)浓度为21.0mmol·L~(-1)时达到最大值。(3)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共生体麦角酰胺的含量均在Fe浓度为6.0~12.0mmol·L~(-1)下达到最大值,且在3周时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时间;麦角新碱含量在第3、6周时均于Fe浓度为0mmol·L~(-1)下达到最大值,在第9周时则于Fe浓度为0.03mmol·L~(-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研究认为,高浓度短时间的Mn、Zn和Fe元素处理有利于刺激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2种麦角碱的积累,可通过控制3种微量元素的浓度和共生体的生长时间来提高2种麦角碱的含量,为今后能萃取更高浓度的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作为临床药剂或生物农药提供较精确的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3.
有关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内生真菌(Epichloë gansuensis, E. inebrians)共生体的研究, 代表了我国禾草内生真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使中国的醉马草-内生真菌与美国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内生真菌(E. coenophiana)和新西兰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内生真菌(E. festucae var. lolii)成为禾草内生真菌国际三大研究分支。该文综述了近30年来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系统研究, 包括: 内生真菌的分布、带菌率、检测方法、多样性,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的抗旱、耐寒、耐盐碱、耐重金属、抗虫、抗病等抗逆性及其机理, 共生体产生的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 对草食动物的毒性, 及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研究者实验证实了醉马草本身无毒, 只有当内生真菌与醉马草共生并产生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等麦角类生物碱后才能导致采食醉马草家畜中毒。文章展望了醉马草内生真菌基因组学和功能分析, 利用杀菌剂杀死内生真菌进行醉马草脱毒, 利用无毒内生真菌菌株进行饲用醉马草新品种选育, 利用有毒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进行抗虫防鸟的机场绿化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源农药与医药开发等。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8):793
有关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内生真菌(Epichloë gansuensis, E. inebrians)共生体的研究, 代表了我国禾草内生真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使中国的醉马草-内生真菌与美国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内生真菌(E. coenophiana)和新西兰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内生真菌(E. festucae var. lolii)成为禾草内生真菌国际三大研究分支。该文综述了近30年来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系统研究, 包括: 内生真菌的分布、带菌率、检测方法、多样性,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的抗旱、耐寒、耐盐碱、耐重金属、抗虫、抗病等抗逆性及其机理, 共生体产生的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 对草食动物的毒性, 及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研究者实验证实了醉马草本身无毒, 只有当内生真菌与醉马草共生并产生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等麦角类生物碱后才能导致采食醉马草家畜中毒。文章展望了醉马草内生真菌基因组学和功能分析, 利用杀菌剂杀死内生真菌进行醉马草脱毒, 利用无毒内生真菌菌株进行饲用醉马草新品种选育, 利用有毒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进行抗虫防鸟的机场绿化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源农药与医药开发等。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条件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刈割高度(2.5,5.0和7.5cm)和刈割频度(1周1次和2周1次)对醉马草甘肃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量的影响.前4个月醉马草中生物碱的含量基本成线性增加,在不同刈割高度处理中,7.5cm的刈割高度条件下生物碱含量要高于2.5cm的刈割高度;在刈割频度处理中,两周刈割一次生物碱含量要高于1周刈割1次.实验过程中检测到生物碱含量最高值可达最低值的2~3倍.上述结果表明,如果将醉马草内生真菌应用于植物保护,必须意识到潜在的植物管理因素(刈割频率或者播种密度等)的实施可能会降低或者提高植物保护的水平,相同的管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其他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中生物碱的含量,所以管理因素对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碱的影响将会是未来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芽菜是一种新兴健康食品,该研究通过不同光周期(0、4、8、12、16和20 h·d~(-1))处理苦荞芽菜,测定其生物量、叶绿素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及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明确不同光周期对苦荞芽菜品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苦荞芽菜生长时间的增加,芽菜生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6 h·d~(-1)光周期时芽菜生长状态最好,鲜重最大。(2)不同光周期对苦荞芽菜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有所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在芽菜萌发第2天开始逐渐下降,10 d后含量仅为第2天的13.5%~14.5%;花青素含量在芽菜萌发第2天光周期为12 h·d~(-1)时最高(2.16 mg/g),不同光周期处理4~10 d后均显示出降低趋势;芦丁是苦荞芽菜中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含量在不同光周期处理后有所变化且适当的光照有利于其合成和积累,并在处理第4天光周期为16 h·d~(-1)时含量最高(59.60 mg/g)。(3)qRT-PCR分析表明,不同光周期处理的苦荞芽菜中各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第2天最高,随生长周期其表达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但黄酮醇合成支路关键酶基因FtFLS1和花青素支路基因FtDFR2表达量上升、且显示出强烈的光诱导特征。研究发现,光周期对苦荞芽菜的生物量影响较大,黑暗有利于胚轴伸长,长光周期(16 h·d~(-1))有利于鲜重的增加;在苦荞萌发过程中,苦荞芽菜可溶性糖、花青素和芦丁含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均在光周期16 h·d~(-1)处理第2天时最高,芦丁含量在光周期为16 h·d~(-1)处理第4天时最高,建议苦荞芽菜在光周期为16 h·d~(-1)生长4 d时采食。  相似文献   

7.
以该课题组自主选育的普通丝瓜(BG-1-1-3-1)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式,研究不同光周期[6、8、10和14 h/d(自然光周期,CK)]处理对丝瓜幼苗生长生理及其内源激素含量和性别分化的影响,为丝瓜设施栽培中的光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随着光周期的缩短,丝瓜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SOD、POD和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均以光周期为10 h/d时最高。(2)丝瓜幼苗叶片GA_3、IAA和ZT含量在光周期为8和10 h/d时较低,而在光周期为6和14 h/d时较高,但ABA含量变化趋势却相反。(3)当光周期为10 h/d时,丝瓜的第一雌花节位、第一雄花节位均最低,雌花总数和果实产量最高。研究发现,适当的短日处理可以促进丝瓜雌花的分化和果实产量提高,并以光周期10 h/d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地被菊品种‘紫重楼’为试材,设置4种光环境梯度:L0(CK,全光照)、L1(80%全光照)、L2(60%全光照)和L3(40%全光照),研究花序不同发育期遮光处理对‘紫重楼’开花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干重、干重比、花色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CmUFG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探讨光在花色苷合成和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现蕾期、露色期遮光处理下,叶绿素a、b含量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其中L3处理下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盛花期遮光处理下,叶绿素a、b含量随光照强度的降低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L1处理下叶绿素a、b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花序干重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花序干重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L1处理下花序干重比增加。(3)现蕾期、露色期遮光处理下花色苷含量随着花序发育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盛花期遮光处理下呈下降趋势;花序发育第3、4阶段,光照越强花色苷含量越高;第7、8阶段,光照越弱花色苷含量越高。(4)遮光处理下舌状花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花序发育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L1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遮光处理极显著抑制花序发育第5阶段CmUFGT基因的表达,且表达量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现蕾期、露色期L1处理下,花序发育第3、4阶段CmUFGT基因表达量降低。研究表明,地被菊花序发育中期(第3、4阶段)轻度遮光(L1)抑制CmUFGT基因表达,促进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利于花色苷的合成;花序发育后期(第7、8阶段)重度遮光(L3)有利于缓解花色苷的降解。  相似文献   

9.
以金潮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硝态氮水平下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金潮暴发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实验设置了高(100μmol·L-1)、低(自然海水,50μmol·L-1) 2个硝态氮浓度和高(150μmol photons·m-2·s-1)、中(60μmol photons·m-2·s-1)、低(10μmol photons·m-2·s-1)三个光照水平,检测了藻体在不同硝态氮浓度和光照条件下适应培养7 d后生长、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氮吸收速率及最大光合放氧速率(Pmax)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氮浓度相同时,铜藻的生长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氮吸收速率、Pmax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色素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低氮条件下,除类胡萝卜素外,以上指标在高光处理下均显著高于低光处理(P0.05);高氮条件下,除可溶性糖外,以上指标在高光条件下也均显著高于低光处理(P0.05);同一光照强度下,色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氮吸收速率及Pmax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在3个光照条件下,高氮处理下藻体的Pmax均显著高于低氮处理。总之,不同光照和氮浓度处理7 d后,高光、高氮适应后的藻体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潜能。铜藻断裂后漂浮于海面极易获得较高光强条件,而富营养海水中的高氮条件会刺激铜藻的光合潜能而使其加速生长,进而加剧铜藻金潮的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盆栽桐花树对不同遮光度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盆栽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1年生幼苗,研究了在浇灌淡水和人工海水2种情况下不同遮光度(透光率25%、45%和100%)处理对盆栽桐花树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60 d后,在相同盐度处理下植株的茎高年增量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增大,3种光照强度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而茎径年增量则与茎高年增量相反.平均每株分枝数、叶片数、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同盐度处理下,光照强度25%和45%处理的植株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100%光照强度,而6种处理植株叶片叶绿素a/b比值没有显著差异.在相同盐度处理下,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根系活力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光照强度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同一光照强度下,淡水组的可溶性糖含量、NR活性和根系活力均比人工海水组低.试验表明,遮光对盆栽桐花树的生理生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显脉金花茶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二年生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20%、40%、全光照)下其叶片叶绿素含量、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营养元素含量(氮、磷、钾)以及苗木的生长量。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存在差异,而叶绿素a/b的差异不显著。叶片SOD活性随光照强度增加而逐步上升,全光照处理的SOD活性显著高于10%和20%光照处理(P0.05);40%光照条件下的叶片POD活性与全光照和20%光照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0%光照处理(P0.05)。全光照条件下叶片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处理(P0.05)。营养元素方面,全光照处理的氮含量显著高于20%和40%光照处理(P0.05);不同光照处理的叶片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钾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间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显脉金花茶在20%光照强度下有较高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综合分析,显脉金花茶扦插苗在20%光照强度下生长较佳。  相似文献   

12.
在温室内用自动控制装置模拟正规半日潮淹浸作用对老鼠簕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设淹水0、3、6、9、12、15、18、21和24h·d-1共9个淹水时间梯度,人工海水盐度为2%,测定不同淹水时间下老鼠簕种子萌发、幼苗株高、叶面积、生物量以及幼苗叶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长时间淹水(≥15 h·d-1)会推迟老鼠簕种子萌发的时间,并使发芽率和成苗率降低,淹水<15 h·d-1适宜老鼠簕种子的萌发.随着淹水时间的增长,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均先下降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则逐渐降低.淹水≥3 h·d-1,幼苗生物量、单株叶面积、高生长和叶绿素含量与淹水时间均呈负相关.淹水0~3h·d-1,老鼠簕总叶绿素含量、根、茎、地上部分和总生物量积累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淹水≥18 h·d-1,老鼠筋幼苗总生物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根冠比开始上升.在上述人工培养条件下,淹水0~3h·d-1是老鼠筋幼苗生长的最佳淹水时间,18h·d-1是老鼠簕幼苗生长的一个临界淹水时间,淹水≥18 h·d-1老鼠筋幼苗生长显著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以瓠瓜品种‘福州芋瓠’为试材,在南方塑料大棚内密闭式光照植物培养架中,以荧光灯作为共同对照(CK),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制光谱能量分布,设置50、100、120μmol·m~(-2)·s~(-1) 3个水平(表示为L50、L100、L120),红、蓝配比设置3∶7和7∶3等2个水平(表示为RB3∶7、RB7∶3),包括对照组共7个处理组合,各处理每天照光12h(8:00~20:00),研究不同光强和红蓝光配比对瓠瓜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处理7~14d时,瓠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处理后期,各色素指标有所下降。(2)光强一致时,红光比重大的处理组瓠瓜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蓝光比重大的处理组增大更为显著;蓝光比重大的处理组的瓠瓜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红光比重大的处理组增大更为显著。(3)在光质红蓝配比分别RB3∶7、RB7∶3条件下,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下胚轴长、壮苗指数和生物量)及若干生理生化特性(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均随着光强的增大而显著提高,而MDA含量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瓠瓜幼苗在光强为120μmol·m~(-2)·s~(-1)下生长较好,且红蓝光配比为7∶3时更有利于瓠瓜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壳聚糖对蝴蝶兰幼苗耐热性的诱导效应,分别采用0(以无壳聚糖为对照)、25、50、100、200和400 mg·L~(-1)壳聚糖溶液处理蝴蝶兰幼苗,并置于42℃下胁迫3 d,测定了蝴蝶兰幼苗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浓度由25 mg·L~(-1)增大到100mg·L~(-1)时,蝴蝶兰幼苗叶片的SOD、POD、CAT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而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不断下降,但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特别是在100 mg·L~(-1)时,SOD、POD和CAT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到最大值且极显著高于对照,而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下降至最小值且极显著低于对照,蝴蝶兰幼苗遭受了轻微的高温伤害;随着壳聚糖浓度由200 mg·L~(-1)增大至400mg·L~(-1),SOD、POD和CAT活性、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下降,而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上升,蝴蝶兰幼苗的受害趋于加重;由此可见,100 mg·L~(-1)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蝴蝶兰幼苗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5.
谢慈江  何福英  刘莉  韦秋梅  杨梅 《广西植物》2023,43(12):2362-2373
为筛选出山白兰(Michelia baillonii)苗木培育过程中适宜的光环境,该研究以一年生山白兰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12、16 h·d-1两个光周期,配合使用红蓝复合光(8R1B、6R1B)、红蓝紫绿复合光(8R1B1P1G、6R1B1P1G)4种光质和白光(W)对照,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和隶属函数法,探讨了山白兰苗木生长、光合色素、内源激素含量对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山白兰苗高增长量、叶面积、叶绿素a、玉米素(ZR)、脱落酸(ABA)的含量、内源激素比值[IAA/ABA、(IAA+GA3+ZR)/ABA]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2)16 h·d-1光周期有利于苗高增长量、叶面积、苗木质量指数、生物量、叶绿素a、生长素(IAA)、ZR的含量、内源激素比值的提高。(3)当光周期为16 h·d-1时,8R1B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和苗木质量指数均最大,分别为21.84 cm、158.39 cm2和2...  相似文献   

16.
以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种子为材料,采用室内种子萌发实验,分析多年生黑麦草在不同pH(4.47~6.12)砖红壤浸提液中种子萌发、幼苗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内生真菌对酸性环境中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带菌情况下(内生真菌侵染E+或未浸染E-),随着砖红壤浸提液pH值的降低(浸提液酸性的增强),E+和E-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胚芽鲜重和胚芽干重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且5个砖红壤浸提液处理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CK,pH 6.12);幼苗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且5个砖红壤浸提液处理均显著高于相应CK。(2)除CK外,在相同pH砖红壤浸提液处理下,内生真菌侵染显著提高了多年黑麦草的发芽率、胚芽长、鲜重和干重等形态指标及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却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砖红壤浸提液pH为4.47~6.12时,E+萌发种子胚根长与E-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不同pH砖红壤浸提液对E+和E-种子萌发、生长和生理有一定的影响,内生真菌的侵染可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同时对砖红壤浸提液pH值具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可将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应用于酸性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7.
以龙眼幼苗为材料,研究酸雨胁迫(pH 3.0)后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0、0.1、0.5、1.0和2.0 mmol·L-1)对龙眼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叶绿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龙眼幼苗显示出毒害效应.0.1 ~1.0mmol·L-1外源水杨酸显著提高龙眼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增强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减少幼苗所受氧化伤害的程度;其中0.5 mmol· L-1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比单独酸雨胁迫处理植株增加了62%、105%和177%,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144%、440%和13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35%;而2.0 mmol·L-1水杨酸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可见,低浓度水杨酸(0.1~1.0 mmol·L-1)能通过刺激龙眼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胁迫,缓解酸雨胁迫后的毒害作用,而高浓度水杨酸(2.0 mmol·L-1)对龙眼幼苗的缓解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18.
海洋微藻四列藻对光周期改变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岁寒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7,26(4):293-297
以海洋微藻四列藻(Tetraselmis tetrathele)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短光周期(A)和长光周期(B)两组试验:A组分光周期1h、2h、4h、6h、8h和10h6个等级,B组分光周期14h、16h、18h、20h、22h和23h6个等级,均以光周期12h为对照,测定了四列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计的13个光周期等级中,光周期为6h、8h、10h、12h、14h、16h和18h等7个处理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而光周期小于4h的3个处理和大于20h的3个处理,四列藻细胞的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盐敏感型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5、1.0和1.5 mmol·L-1)氯化胆碱(CC)对NaCl胁迫(75 mmol·L-1)下黄瓜幼苗鲜重、叶片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CC处理可提高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但对植株鲜重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影响不大;(2)NaCl胁迫处理增加了黄瓜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了SOD、POD和CAT活性,提高了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但同时降低了叶绿素含量与植株鲜重;(3)盐胁迫前CC预处理可缓解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植株鲜重的下降、以及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的上升趋势,且进一步提高了盐胁迫下黄瓜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因此,适宜浓度的氯化胆碱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黄瓜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清除活性氧的能力,缓解盐胁迫对黄瓜幼苗细胞膜的伤害,增强黄瓜幼苗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微拟球藻EPA高效积累,本研究探索了光照强度和氮源种类对微拟球藻生理生化及EPA相对含量的影响;根据光照和氮源实验结果设计两阶段氮源补料策略,并优化了氮源补料时间。结果表明:光强从1 000 lux增加至9 000 lux,微拟球藻比生长速率从0.25 d~(-1)增加至0.54 d-1,油脂含量从11.4%增加至20.2%,而EPA相对含量从25.5%降低至13.1%;培养10 d后乙酸铵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最高,分别为0.41 g·L~(-1)和14.3%,硝酸钠组EPA相对含量最高,为27.1%;两阶段硝酸钠加乙酸铵培养模式,最佳乙酸铵补料时间为第11 d,培养20 d最终生物量及EPA相对含量分别为0.68 g·L~(-1)和24.3%。采用两阶段氮源补料策略能促进微拟球藻高效积累E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