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金山地区的奥陶系分布于索尔库里和色什考贡的断块中,首先为新疆区调队发现。1979年,该队在索尔库里以北金鸿山西北乱石山东南7km处(东经90°59′;北纬39°)测制了奥陶系剖面,自上而下,划分出环形山组、乱石山组和亚普恰萨依组,顶部出露不全,底部平行不整合覆于震旦纪大理岩之上。两个地点的腕足类化石经刘第墉等(1984,156页)研究,认为其时代应主要归于Llandeilian。索尔库里的环形山组厚约414m,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灰岩,下部是深灰色薄层灰岩夹少量细砂岩,产腕足类、笔石和三叶虫化石。从所产三叶虫化石(790H_2-XV-26)Xinjianjia tari  相似文献   

2.
西藏申扎奥陶纪头足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地质局综合队于1978年,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发现了奥陶系,分布在申扎永珠桥西南的柯耳多、门德俄玛和刚木桑3处,组成一复式背斜核部,自下而上称门德俄玛群、柯耳多组和刚木桑组.本文描述的头足类均采自门德俄玛和柯耳多的柯耳多组内,共10个种和未定种,其中新种6,新属1.门德俄玛的柯耳多组,上部为灰色条带状灰岩,因大部分被覆盖,厚度不详;下部是紫灰色薄至中厚层条带状含生物碎屑灰岩,厚33.18米,产丰富的头足类和海百合茎,头足类(采集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奥陶纪地层及头足类化石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描述了头足类化石29种,分属于25属、19科、1亚科、19科,其中24新种、6新属、1新科。对我国北方奥陶纪地层划分进行了详细讨论,将我国奥陶纪地层按生物-沉积特征划分为珠江、扬子、黄河三种类型及珠江、扬子、黄河、新疆、甘青藏和大兴安岭六个生物-沉积区。将黄河区奥陶纪地层划分为下奥陶统冶里组、亮家山组、北庵庄组、马家沟组和中奥陶统阁庄组、八陡组,并和国内外相当的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川黔地区奥陶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言我国奥陶纪珊瑚化石早在本世纪的初期已有报导。但是,比较大量地报导中国奥陶纪珊瑚化石,则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末期。1957年俞昌民首先发表新疆中奥陶世一个四射珊瑚的发现及其意义,以后,相继有璕教授的贵州奥陶纪珊瑚化石的新资料,林宝玉的江西玉山晚奥陶世床板珊瑚化石,俞昌民的中国晚奥陶世珊瑚化石。这些资料的研究不仅对阐明古生代珊瑚化石的分类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动我国奥陶纪珊瑚化石的研究,划分和对比我国奥陶纪地层,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殿勇 《古生物学报》1998,37(3):344-353
内蒙古桌子山区域下奥陶统三道坎组和桌子山组含有丰富的头足类化石。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头足类的系统演化,地层分布进行了分析。描述了9属16种。  相似文献   

6.
吉林浑江地区及内蒙古北部奥陶纪的一些头足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的头足类化石计9属、10种,其中2新属、9新种。它们分别产自吉林省浑江市大阳岔公社、湾沟镇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公社。吉林省浑江市大阳岔公社及湾沟镇产  相似文献   

7.
安徽、浙江中奥陶世头足类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的材料分别产自浙江江山碓边砚瓦山组及安徽含山清溪宝塔组,计有5属、9种,其中包括2新属、5新种及新亚种。浙江江山碓边砚瓦山组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绿色夹有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厚约60米左右。头足类化石主要富集于该组下部及上部的下  相似文献   

8.
鄂西长阳宜都一带奥陶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研究扬子峡东地质之后,鄂西奥陶经地层已经初步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多地质工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在奥陶纪地层方面及古生物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笔者等于1951年在鄂西工作时,对奥陶纪地层作过多处的视察。所得的结果,曾经在科学通报上简略地报道过。本文仅就我们在长阳县及宜都县所作的几个奥陶纪地层的剖面以及所采得的一些化石材料,对鄂西奥陶纪地层作一点补充。此处所介绍的地层单位,只限于下奥陶纪的宜昌统和中奥陶纪的艾家山统。至於五峯页岩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在地层,没有时间逐层详细寻求化石,只是在观测地层剖面时顺便采集。  相似文献   

9.
滇东南位于奥陶纪扬子区的西南边缘,濒临古陆,水体较浅,沉积物中陆源碎屑丰富,而且因地壳升降运动幅度相对较大,导致了巨大的地层沉积厚度,仅含三叶虫地层就厚达385—2 080m,是我国奥陶纪三叶虫研究的空白地区。文中首次记述该地区下奥陶统下木都底组(下特马豆克阶)、独树柯组(上特马豆克阶)、闪片山组(特马豆克阶顶部—弗洛阶底部)、下奥陶统(弗洛阶)—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下部)老寨组和中奥陶统顶部(达瑞威尔阶上部)—上奥陶统底部(桑比阶底部)冷水沟组的三叶虫序列,并系统描述了有关三叶虫,共计10科,15属,18种。其中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下部的三叶虫与鄂西和黔北所产最为相似,与川南及渝南一带同期分子也有关联,而达瑞威尔阶上部—桑比阶底部的分子则与黔北十字铺组动物群并无差异,代表当时滇黔隆起边缘的浅水动物群。对Mansuy(1920)描述的越南北部下奥陶统下部Dong Son组的三叶虫作了厘定,但由于有关材料保存太差、种级单元的鉴定特征模棱两可,目前暂无法得以在区内沿用。  相似文献   

10.
内蒙伊克昭盟棹子山区域下奥陶纪的头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54年9—11月间,笔者随同卢衍豪、穆恩之到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棹子山一带详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剖面,并系统地采集了一些化石标本,其中有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头足类化石,经笔者初步研究,共得11个属,23个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6个新种,兹列其名单如下:Polydesmia zuezshanensis Chang (新种)(CD74)Polydesmia yilehetoensis Chang (新种)(CD74)Polydesmia sp.A (CD74)Polydesmia sp.B (CD73a)Ormoceras sp.A (CD74)Ormoceras sp.B (CD74d)Ormoceras(?)sp. (CD74c)Endoceras sp. (CD74)  相似文献   

11.
西藏南部奥陶纪头足类动物群特征及奥陶系再划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队1967年在西藏南部聂拉木县发现奥陶系以来,经穆恩之、尹集祥、文世宣、王义刚、章炳高(1973);王义刚(1974)的研究,划分为下奥陶统甲村群下组,中奥陶统甲村群上组以及上奥陶统红山头组。尹集祥、郭师曾(1975,1978)研究了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围的奥陶系之后,把上述三组之下、变质岩之上、含棘皮动物碎屑的浅变质岩命名为下奥陶统“黄带层”及珠穆朗玛峰组,代表奥陶纪早  相似文献   

12.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分区和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的性质和分布,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在Tremadoc以后可以明显区分为两大地理区,即华南区和华北区。华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几乎与北大酉洋型的牙形刺动物群完全一致,属冷水型动物群。华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与北美中大陆区的牙形刺动物群较为接近,但有自己的地方型特征,属暖水动物群。总结了两个不同地理区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并较详细地进行了不同区的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奥陶纪曾经发生过可与第四纪大冰期相似的规模巨大的晚奥陶世冰川活动,以及相伴生的海面位置波动.早奥陶世晚期和中奥陶世时,可能由于洋壳增生加快,火山活动极为活跃,以及随之而来的规模巨大的海泛和海面位置的上升,其幅度可与晚白垩世大海泛事件并提而毫无逊色.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在奥陶纪已进入全盛期,使得地层中储存了大量有用的时间信息,为研究海面位置提供了可靠的时间座标.生物遗骸还提供了大量其他方面的信息,可进一步用于探索古水深学及海面位置动态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和解释头足类壳体所含有的水深  相似文献   

15.
四川东南部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1981年以来,我们结合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预查工作,在本区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华蓥山李子垭、观音溪和阎王沟,南川半河和三汇,石柱都会,彭水万足等剖面。经灰岩的酸解处理,获得较多的牙形石资料。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工作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研究院六、二室完成。在工作过程中,陈宗清、彭正中、陈伦俊和付瑜等同志曾给予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宿县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报道安徽北部宿县夹沟一带,上寒武统凤山组的头足类化石新材料,并试对凤山期头足类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野外期间,得到安徽区测队金运发、韩立刚的帮助;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俊明,在沉积相等方面,与笔者进行讨论并提出重要的建议,张福田摄制图影,周其义清绘插图,均此致谢.  相似文献   

17.
安徽贵池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的头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中锷 《古生物学报》1989,28(5):617-633
一、前言安徽贵池一带的奥陶系发育良好,含丰富的头足类化石。1984年夏,笔者等在贵池百安的方村剖面采获不少头足类化石,其中以下奥陶统的紫台组、牯牛潭组及中奥陶统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所产的头足类最为丰富。这批化石经研究共有33种(其中10新种),分属15属8科。另有2未定属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增加了我国奥陶纪头足类的新材料,并对这个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国内外的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志留系的石燕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论述西南地区志留纪石燕族常见属的定义和时代分布。探讨对始石燕类演化的认识。首次发现具有毛发状主突起构造的始石燕类,为阐明该类的演化规律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详细讨论本区中、上志留统三种石燕(Spirifer tingi Grabau,S.hsiehi Grabau,S.bourgeoisi Mansuy)的分类和时代问题。还总结了石燕族在本区志留纪地层中的组合特征与地层意义。附有常见属种的描述和图版,包括七属十六种,其中有八新种。  相似文献   

19.
20.
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地区3个泥盆纪剖面的牙形刺,黔江濯水剖面的顶部(第7层)产有Palmatolepis quadrantinodosalobata等牙形刺,时代为法门期早期Middle crepida带至Lower rhomboidea带,是本区泥盆纪海相沉积的最高层位;酉阳兴隆剖面(第51层)发现牙形刺Palmatolepis semichatovae等牙形刺,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Lower rhenana带;濯水剖面的5层和6层、黔江水泥厂剖面的5层至7层以及酉阳兴隆剖面的52层和53层均产有较多的弗拉斯期晚期的牙形刺。本区写经寺组、黄家磴组和云台观组都可能是穿时的,写经寺组在各剖面残留厚度不同。写经寺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至法门期早期。本区缺少法门期中、晚期的典型的海相沉积。描述了一个新种Polygnathus chongqingensis Wang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