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狭腹鳋属(Lamproglena Nordmann,1832)是隶属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的淡水鱼寄生桡足类,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三洲各地,主要的寄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鲤类和鲇类,也寄生于鳢形目和鲈形目的一些种类。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狭腹鳋有23种,其中我国已有记载的3种,即:中华狭腹鳋、鲫狭腹鳋和东方狭腹鳋。 在编写动物志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对狭腹鳋属进行了系统整理,发现5种为以往文献中从未记载过的新种,现报道于下。 所有新种模式标本均保藏于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拟狭腹鳋属(寄生桡足类)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狭腹鳋属(Lamproglenoides)隶属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是Fryer 1964年在非洲发现的新属。1973年4至7月,我们在进行澜沧江下游鱼类资源调查时,在鲤科鱼类红结鱼Tor tor(Hamilton)的鳃上发现了拟狭腹鳋属的一新种,为此属在我国的首次记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锚头鳋科(寄生桡足类)一新属及其与近缘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在进行滇西鱼类调查过程中,于墨脱华鲮Sinilabeo dero(Hamilton)鳃上发现了一种寄生桡足类,其外形似狭腹鳋属Lamproglena,但经仔细观察,发现该虫的小颚形状很特殊,且成虫缺颚足,与狭腹鳋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定为新属——间狭腹鳋属Mesolamp-roglena,隶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狭腹鳋亚科Lamprogleninae。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88年4—5月参加了武陵山区鱼类寄生虫的调查工作,收集到一些寄生桡足类标本,经整理,发现了一种以往文献未记载过的狭腹鳋新种,现报道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文中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5.
东方狭腹鳋(Lamproglena orientalis Mark.1936)是马尔凯维琪(A.)在1936年自兴凯湖中蒙古鮊(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鳃上发现的一种寄生桡足类,因其在东方发现,故定此名。王耕南等1955年首次在我国南京地区的红鳍鮊(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和跷咀鮊(Culter recurviceps Ric-  相似文献   

6.
(1)这次在南京至上海一带从淡水魚的鳃上共获得了3种狹腹鳋(中华狹腹鳋、东方 狹腹鳋和鯽狹腹鳋),并对中华狹腹鳋和鯽狹腹鳋的无节幼体也加以補充描述。 (2)从这次所得的东方狹腹鳋來看,腹部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变异,又增添五种新宿主鱼。 (3)本文对鯽狹腹鳋的特徴,有新的補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匡溥人  李辉 《动物学研究》1984,5(4):385-390
1982年4月20日广西水产研究所周解等同志在桂林住岩的溶洞水中,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水样,采得了鳋属(Ergasilus)的标本5个(2♂♂、3♀♀),其中二个雌体携有卵囊,经仔细观察研究,认为是鳋属的一个新种,现报道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鱲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鱼巤)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10.
匡溥人 《动物学研究》1993,14(4):299-306
错头鳋科Lernaeidae是剑水蚤目Cyclopoida中以第1触短和第1小颚单枝型或退化消失为共同离征的一个自然类群,因此以剑水蚤科Cyclopidae作为外群,把锚头鳋科各属筛选出的性状与剑水蚤科的相应性状比较,以确定其性质,即该性状为祖征,还是离征。经比较,发现21个性状在锚头鳋科11个属中呈镶嵌分布。根据性状的镶嵌分布和简约性原则,推导出锚头鳋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分支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鮡属鱼类上的寄生桡足类鳋科一新种——匙刺鳋Ergasilus cochlearius sp.nov.并对新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自喜陵和涪江中的大鳍鳗Hemibagrus macropterus Bleeker鳃上的寄生鳋类一新种:鳗鱼鳋Ergasilus hemibagri sp.nov.,并与相似种掘凿鳋Ergasilus salaris Mark,1940、鱼鳋Ergasilus leiocassi Xu,1987和pei鳋Ergasilus bagarii Kuang,1983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狭腹叶蜂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叶蜂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厘订了中国狭腹叶蜂属种类,共报道14种,其中包括4新种:黄氏狭腹叶蜂Athlophorus huangae Wei et Nie,sp. nov.,亮翅狭腹叶蜂Athlophorus hyalopterus Wei et Nie,sp.nov.,烟翅狭腹叶蜂Athlophorus infuscatus Wei,sp.nov.,汪氏狭腹叶蜂Athlophorus wangae Nie et Wei,sp nov.,以及4个中国新纪录种:斑头狭腹叶蜂Athlophorus pilifrons(Cameron),黄褐狭腹叶蜂Athlophorus caprae Forsius,长斑狭腹叶蜂Athlophorus mimicarius Malaise和黑唇狭腹叶蜂Athlophorus gracilis(Konow).编制了中国种类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狭盲蝽属新种及新记录(半翅目:盲蝽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关于我国的狭盲蝽属(Stenodema Laporte)以往记载不多。Reuter(1904)根据四川西部的标本描述4个种,Poppius(1914)根据台湾产标本描述1个种,Hsiao(1942)记载7个种。本文共记述7个新种和4个中国新记录。 二刺狭盲蝽Stenodema calcaratum Fallen,中国新记录 分布记录:黑龙江(宝清)、吉林(高岭子)、新疆(哈巴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寄生桡足类鳋科的二种新鳋首次作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游泳足上的细微结构以及胸板的形态在种间很不相同,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对两个种来说是分化,对整个生物界来说,就是生物多样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匡溥人  刘德胜 《动物学报》1992,38(4):352-354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我国鳋科的5个属的种类。首次发现在它们的胸部腹面游泳足连接板之下均有一板状结构,其形状与栉齿的着生情况在不同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属不同种之间也不尽相同,这是一个过去未曾被注意过的结构,权且称之为胸板。它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不与连接板相连。胸板上的栉齿从形态-功能-适应三位一体分析,它与附着寄主有夭,以免被水流冲走,与无栉齿的相比,应是一个进步性状。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鱼类寄生甲壳动物包括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溥人 《动物学研究》1991,12(4):343-348
本文是作者自1973年以来,在云南各地对鱼类寄生甲壳动物进行调查采集的初步整理。鱼类寄生甲壳动物28种,加上沈嘉瑞在云南发现的3种,共为31种。其中桡足类25种,鳃尾类5种,等足类1种。考虑到读者的方便,作者把这31个种归结为一个分种检索表。此外,描述1个新种,命名为双板狭腹鳋。经与相似种比较,显出了这个种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鲇鱼鳃部寄生的固着鳋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研究了江西江口水库鲇鳃部寄生固着鳋的种群生态学及其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固着鳋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初最高;其繁殖也具有季节性,怀卵个体的比例同样有夏初最高。固着鳋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似乎与种群的数量有关,当种群数量高时更多的固着鳋分布于中间的鳃片上,对多种寄生虫同时寄生条件下固着鳋寄生部位选择性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固着鳋和寄生鲇鳃部其它种类的寄生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记述采自我国广西、贵州、浙江、福建的狭溪泥甲属4新种:腹突溪泥甲、平腹溪泥甲、东南溪泥甲和直胚溪泥甲。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Hu鱼鳋能在16度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度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Hu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Hu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Hu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Hu产生的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Hu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Hu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