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海域和养殖水体环境频现低氧,本研究针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不耐低氧的特性,将(31.59±3.01)g(n=30)的卵形鲳鲹在(23±0.7)℃下进行3、6、12和24 h的急性和14 d的慢性低氧[溶解氧为(1.55±0.20)mg/L]胁迫。运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比较急、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的活性,分析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是否造成氧化损伤。急性低氧胁迫下,卵形鲳鲹肝组织间出现空泡、小叶结构破坏,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过氧化物酶体,肝细胞间血窦剧烈扩张。这些病理损伤随胁迫时间延长更趋严重,24 h时甚至出现局部肝细胞融合、坏死,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肝细胞局部坏死,细胞膜溶解,细胞核破裂分解,胞质内细胞器不明显,只可分辨粗面内质网,细胞内空泡体积大,细胞结构松散,血窦扩张。急性低氧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丙二醛(MDA)则显著增加。急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上升后恢复,过氧化氢酶(CAT)则持续上调,慢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显著上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肝组织在低氧胁迫下病理变化明显,氧化损伤严重,且慢性低氧胁迫比急性更甚。  相似文献   

2.
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影响鱼类的运动能力,遭遇捕食者时猎物鱼的逃逸策略不尽相同。为考察鱼类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本实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四大家鱼幼鱼为猎物鱼。猎物鱼分别在无捕食(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接受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分0、7和14 d三个水平,随后对比四大家鱼种间运动能力的差异,并考察四大家鱼幼鱼的稳定和非稳定游泳能力在不同捕食胁迫水平(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下的适应性改变。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的稳定游泳和非稳定游泳能力之间存在权衡,应对捕食胁迫时以增强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为主,临界游泳速度有下降趋势;四大家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游泳模式,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身体旋转主要在第1阶段完成,速度性能在第2阶段达到最大;在捕食压力下,四大家鱼的逃逸策略存...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 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 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 经过8周的养殖, 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 g/尾, 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 g/尾(P<0.05), 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 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 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 (P<0.05), 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 29.51%; 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 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 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 ± 0.27) mg/L的水体中, 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 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 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 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 12h较低氧胁迫 0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 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著性高于普通黄颡鱼。  相似文献   

4.
分子和遗传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在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部分转录因子在禾本科植物和拟南芥中是相同的.禾本科植物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对禾本科植物的转录因子进行研究,可增强重要农作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综述了禾本科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转录调控网络,包括响应寒冷胁迫的DREB1/CBF调节子、响应脱水和高盐胁迫的DREB2调节子,ABA介导反应的ABRE及其伴侣元件、响应ABA的AREB/ABF调节子,响应脱水、高盐和寒冷胁迫的NAC调节子.  相似文献   

5.
盐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怡然  薛立 《生态科学》2019,38(3):225-234
盐胁迫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对开发和有效利用盐碱地有重要的意义。叶绿素荧光动力技术作为研究植物光合生理状况及植物与逆境胁迫关系的理想方法, 可表明外界胁迫环境对植物光合器官的伤害程度。通过总结性阐述盐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分别从盐分类型、植物类型、光照强度以及盐旱交互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植物叶绿素荧光对盐胁迫的响应, 进而反映盐胁迫对植物光合能力的影响程度, 并提出增强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包括施加外源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真菌的协同效应和培育耐盐品种。最后对叶绿素荧光动力技术在抗盐胁迫的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当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旨在为提高植物耐盐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防止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的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表明,环境胁迫下微生物可能形成"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成为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本文对致病微生物VBNC状态的最近发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包括自然胁迫以及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的各种胁迫等)因素下菌体进入VBNC状态的普遍性、诱导条件和生理特点等,并对现行的基于微生物可培养性而建立起来的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潜在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稚鱼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主要依赖先天性免疫反应或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来保护自己,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似乎比某些高等脊椎动物更有潜力,因此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必要的。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的应激反应,急性胁迫结果是打乱代谢平衡,使用于生长的能量转移到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转变中,慢性胁迫更是会使能量耗竭。鱼类处于慢性胁迫时常表现出免疫抑制,尽管其机理尚未完全揭示,  相似文献   

8.
昆虫对极端高低温胁迫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是影响昆虫地理分布和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胁迫耐受性研究是昆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温度胁迫是指生物对正常生存温度之外的温度反应,包括低温胁迫和高温胁迫,它是预测害虫发生分布区、建立物候学模型、以及引入天敌的重要依据,根据昆虫温度胁迫耐受性的分化模式可预测种群的起源、分布和动态规律.本文概述了温度胁迫下昆虫的生态可塑性反应,分析了高低温交叉胁迫对昆虫抗性的影响,探讨了温度胁迫对昆虫适应性影响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高低温胁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影响,认为应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低温胁迫对昆虫耐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急性冷胁迫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肠道不同区段黏膜组织学特征的影响, 实验检测了急性冷胁迫前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的活性, 同时观察了急性冷胁迫前后中华鳖肠道黏膜的相关组织形态的差异。DAO活性显示: (1)在第一次急性冷胁迫实验中, 中华鳖血清DAO活性随急性冷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 并在冷胁迫到达48h降到了最低水平; (2)在急性冷胁迫及复温实验中, 中华鳖血清DAO的活性, 在冷胁迫3d后显著降低, 但随着温度的恢复, DAO活性又恢复到正常水平。组织病理结果显示: (1)急性冷胁迫对中华鳖肠道(回肠后段和大肠)黏膜上皮的形态没有明显影响; (2)急性冷胁迫对回肠后段的杯状细胞数目、肠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没有显著影响, 但会使回肠后段黏膜厚度显著降低; (3)急性冷胁迫会使大肠的杯状细胞数目降低。这表明急性冷胁迫会改变中华鳖肠道黏膜的结构, 但在不同的肠段, 这种改变是不同的。回肠后段和大肠在同样的冷胁迫方式下黏膜机械屏障的不同变化情况, 提示中华鳖肠道各段对急性冷胁迫具有特殊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群落可入侵性及环境胁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落的可入侵性研究是入侵生态学的中心内容。从群落进化历史,群落结构,繁殖体压力。干扰和胁迫等5个影响入侵的主要因素综述了近年来群落可入侵性研究的工作进展和成果。其中重点阐述了群落结构对入侵的影响。包括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功能群多样性的诸多实验研究和相关假说,并用理论模型结合具体实验研究探讨了环境胁迫和可入侵性的关系。针对目前群落可入侵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