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石龙子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附睾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顶体囊前部扁平、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穿孔器中度倾斜、顶端尖 ,穿孔器基板塞子状 ,细胞核长形 ,核内小管缺 ,核前电子透亮区小 ,核肩圆 ,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 ,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 ,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 9束三联微管相联 ,向后与轴丝相应的 9束双联微管相联 ,中央纤维与 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 ,多层膜结构缺 ,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 ,不规则卵状致密体组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 ,纤维鞘伸入中段 ,具终环。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 :rs1 /mi1 ,rs2 /mi2 ,rs3/mi3,rs4 /mi4。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 3和 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 2”型。中国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具有塞子状的穿孔器基板、致密体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和纤维鞘始于ms2等特征与巨石龙子群和蜓蜥 -胎生群不同。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3.
4.
运用Nissl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追踪标记技术,研究蛤蚧(Gekko gecko)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Nissl染色显示,蛤蚧豆状核细胞大小没有明显差别,由背内侧细胞密集部和腹外侧细胞稀疏部组成。将HRP注射于顶盖前端,结果豆状核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分别接受同侧顶盖前端脑室内、外侧纤维的传入,核内标记有浓密的神经丛和大量纤维末梢,并在该核腹外侧部及其邻近区域发现少量大胞体标记细胞。推测豆状核腹外侧部的大胞体细胞及其邻近区域的大胞体细胞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且该核可能形成离顶盖通路和副视系统相联系的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龙子热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通过研究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临界温度与实验温度对该种的体温,疾跑速,摄食量,食物通过时间,表现消化系数,同化效率和生长的影响发现,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31.2℃,临界高,低温分别为42.3和6.3℃,恒温室内中国石龙子的体温与实验温度接近,温度对中国石龙子的疾跑速有显著影响,34℃中动物疾跑速最高,过高或过低实验温度中的动物疾跑减慢,温度对中国石龙子食物通过时间,单位体重摄食量,粪尿能值,表观消化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龙子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精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早期精细胞中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集合,由高尔基复合体所分泌的前顶体囊泡,逐渐向核移动,以后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时期Ⅰ:前顶体囊泡移至核膜时,核膜凹陷形成封闭的顶体囊泡,囊泡底部靠近核膜处有一电子致密的顶体颗粒,近端中心粒及鞭毛开始出现。时期Ⅱ:顶体囊泡变扁平,细胞核延长,染色质浓缩成短丝状的染色质纤维。时期Ⅲ:核进一步延长,染色质纤维变粗变长,按核纵向排列有序。时期Ⅳ:染色质纤维浓缩至最大限度,电子透明的核质消失,核呈高电子致密,顶体复合体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植树节期间,在山东省乳山市普集镇距地表约45cm处,采到一号活体雌性蜥蜴标本,经鉴定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y)。虽然曾报道过山东省有石龙子的分布(1997,贾震绪),但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且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赵尔宓等,1999)中尚未记载,故现报道如下。体型中等大小,粗而短。吻端钝圆,吻长略小于眼耳间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的上半部;有上鼻鳞,彼此相切;眶上鳞5枚,前两枚较小,第三枚最大,上缘与… 相似文献
9.
10.
2001年8月,笔者在广东省澄海市郊的菜园中采得1条雄性双尾石龙子,编号为010803001,经鉴定为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Gray,1838)(图见封3)。现将特征描述报道如下。体重45g,头体长108mm,尾长84mm(右侧)、82mm(左侧)、全长192mm(右侧)、190mm(左侧),头长18mm,肛门至双尾分叉处38mm,两个尾从分叉处至末端的长度分别是46mm(右侧)、44mm(左侧)。体较粗壮,四肢发达。周身鳞片光滑无棱,躯干部被覆等大圆鳞。头背有对称排列…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本研究发现,蛤蚧视觉神经核团有视顶盖(OT)、峡核(NI)、基底视束核(nBOR)、豆状核(LM)、中脑深部核(NPM)、圆核(NR)、前背侧室嵴(ADVR)和皮质加厚区(Pth)等,其中NI和ADVR两核团的体积最大。视觉核团中有各种形状的细胞形态,其中梨形和梭形细胞占的比例较大。神经核团的细胞直径为6~30μm,其中以15~28μm最多。在ADVR和Pth核团中有细胞丛簇存在,其它核团尚未发现有这样的结构。各神经核团问和核团内有广泛而复杂的纤维联系。蛤蚧有关视觉神经核团除具有视觉功能外,可能还与听觉、触觉、嗅觉和平衡感觉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Gekko swinhonis is a gekkonid lizard endemic to China, inhabiting Loess Plateau, Huabei Plain, Huanghuai Plain and area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e characterized 21 d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an AC/AG‐enriched genomic library of G. swinhonis.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eight to 24 and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160 to 0.834 and from 0.584 to 0.917, respectively. We also tested the utility of these loci in other Gekko and Hemidactylus species; many of these loci can be cross‐amplified.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