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石龙子的同工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浙江温州和福建宁德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两个地理种群的皮肤、肌肉、胃、小肠、肝脏、肺、肾、心脏、性腺等9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醇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石龙子两种群的同工酶电泳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种群特异性,且9种不同组织中的同工酶谱亦表现出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龙子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张永普  胡健饶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3):431-44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附睾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顶体囊前部扁平、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穿孔器中度倾斜、顶端尖 ,穿孔器基板塞子状 ,细胞核长形 ,核内小管缺 ,核前电子透亮区小 ,核肩圆 ,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 ,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 ,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 9束三联微管相联 ,向后与轴丝相应的 9束双联微管相联 ,中央纤维与 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 ,多层膜结构缺 ,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 ,不规则卵状致密体组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 ,纤维鞘伸入中段 ,具终环。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 :rs1 /mi1 ,rs2 /mi2 ,rs3/mi3,rs4 /mi4。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 3和 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 2”型。中国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具有塞子状的穿孔器基板、致密体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和纤维鞘始于ms2等特征与巨石龙子群和蜓蜥 -胎生群不同。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分布在广东韶关地区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的肝脏、肌肉、心脏、脑、生殖腺5种组织的酯酶(EST)、淀粉酶(AMY)和过氧化氢酶(CAT)3种同工酶,旨在为华南地区中国石龙子的系统分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的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并且分布特征与其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蛤蚧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Nissl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追踪标记技术,研究蛤蚧(Gekko gecko)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Nissl染色显示,蛤蚧豆状核细胞大小没有明显差别,由背内侧细胞密集部和腹外侧细胞稀疏部组成。将HRP注射于顶盖前端,结果豆状核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分别接受同侧顶盖前端脑室内、外侧纤维的传入,核内标记有浓密的神经丛和大量纤维末梢,并在该核腹外侧部及其邻近区域发现少量大胞体标记细胞。推测豆状核腹外侧部的大胞体细胞及其邻近区域的大胞体细胞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且该核可能形成离顶盖通路和副视系统相联系的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龙子热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计翔  郑向忠 《动物学报》1995,41(3):268-274
通过研究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临界温度与实验温度对该种的体温,疾跑速,摄食量,食物通过时间,表现消化系数,同化效率和生长的影响发现,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31.2℃,临界高,低温分别为42.3和6.3℃,恒温室内中国石龙子的体温与实验温度接近,温度对中国石龙子的疾跑速有显著影响,34℃中动物疾跑速最高,过高或过低实验温度中的动物疾跑减慢,温度对中国石龙子食物通过时间,单位体重摄食量,粪尿能值,表观消化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龙子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精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早期精细胞中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集合,由高尔基复合体所分泌的前顶体囊泡,逐渐向核移动,以后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时期Ⅰ:前顶体囊泡移至核膜时,核膜凹陷形成封闭的顶体囊泡,囊泡底部靠近核膜处有一电子致密的顶体颗粒,近端中心粒及鞭毛开始出现。时期Ⅱ:顶体囊泡变扁平,细胞核延长,染色质浓缩成短丝状的染色质纤维。时期Ⅲ:核进一步延长,染色质纤维变粗变长,按核纵向排列有序。时期Ⅳ:染色质纤维浓缩至最大限度,电子透明的核质消失,核呈高电子致密,顶体复合体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植树节期间,在山东省乳山市普集镇距地表约45cm处,采到一号活体雌性蜥蜴标本,经鉴定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y)。虽然曾报道过山东省有石龙子的分布(1997,贾震绪),但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且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赵尔宓等,1999)中尚未记载,故现报道如下。体型中等大小,粗而短。吻端钝圆,吻长略小于眼耳间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的上半部;有上鼻鳞,彼此相切;眶上鳞5枚,前两枚较小,第三枚最大,上缘与…  相似文献   

8.
9.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的胃、肠、胰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的消化酶活力差异显著;同一组织中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不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也有差异。这些差异说明消化酶的活力与动物种类和器官的分化有关,并受食物组成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酶活力分布。这也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形成不同的代谢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黄宁 《四川动物》2002,21(1):36-36
2001年8月,笔者在广东省澄海市郊的菜园中采得1条雄性双尾石龙子,编号为010803001,经鉴定为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Gray,1838)(图见封3)。现将特征描述报道如下。体重45g,头体长108mm,尾长84mm(右侧)、82mm(左侧)、全长192mm(右侧)、190mm(左侧),头长18mm,肛门至双尾分叉处38mm,两个尾从分叉处至末端的长度分别是46mm(右侧)、44mm(左侧)。体较粗壮,四肢发达。周身鳞片光滑无棱,躯干部被覆等大圆鳞。头背有对称排列…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大壁虎中脑诱发相反方向脊柱侧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探索大壁虎Gekko gecko中脑运动调控功能,通过对头部固定的大壁虎(n=10)中脑脑区采用不锈钢微电极施加电刺激,发现对中脑不同深度脑区的电刺激能诱发出脊柱侧弯、四肢动等运动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刺激针道在中脑围脑室灰质诱发出脊柱同侧弯曲反应,而在中脑腹侧被盖诱发出脊柱对侧弯曲反应.通过对刺激脑区的组织学检验,确定了大壁虎中脑内控制相反方向脊柱侧弯运动核团分布的大致区域.  相似文献   

12.
潘盛武  杨盛昌  方艳 《四川动物》2005,24(3):347-350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绀织学方法仔细观察,分析蛤蚧(Gekko gecko)前背侧室嵴(ADVR)的形态学分区,发现以ADVR表面的浅沟为标记,参照细胞着色深浅,细胞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细胞形态大小,可将ADVR分为内侧区(ma)、嘴外侧区(rla)和尾外侧区(cla)等3个部分,为ADVR的结构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6月,采用访问调查和样线法,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蛤蚧Gekko gecko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弄岗片蛤蚧分布较多,陇山片和陇呼片分布较少;用样线法重点对弄岗片蛤蚧数量进行调查,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种群密度为13.45对/km2.  相似文献   

14.
杨铭  潘盛武  杨盛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3-266,I0003
本研究发现,蛤蚧视觉神经核团有视顶盖(OT)、峡核(NI)、基底视束核(nBOR)、豆状核(LM)、中脑深部核(NPM)、圆核(NR)、前背侧室嵴(ADVR)和皮质加厚区(Pth)等,其中NI和ADVR两核团的体积最大。视觉核团中有各种形状的细胞形态,其中梨形和梭形细胞占的比例较大。神经核团的细胞直径为6~30μm,其中以15~28μm最多。在ADVR和Pth核团中有细胞丛簇存在,其它核团尚未发现有这样的结构。各神经核团问和核团内有广泛而复杂的纤维联系。蛤蚧有关视觉神经核团除具有视觉功能外,可能还与听觉、触觉、嗅觉和平衡感觉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壁虎与嗅觉相关的学习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壁虎科动物鼻腔较大,化学感觉系统发达,类似于对化学信息敏感的舌端游离的蜥蜴目动物(Malan,1946),并且嗅黏膜面积很大,感觉器神经元多,嗅神经系统十分完善(Gabe and Saint,1976).  相似文献   

16.
蜣螂与壁虎刚毛的比较及改形对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脱附与粘附是工程作业的两个相互矛盾的难题,土壤和物料的粘附严重降低了机械的作业效率和质量,没有粘附又使某些机械无法工作或运行。目前世界流行的脱附技术,包括向界面注入空气的充气法、向界面注入溶液的充液法、利用机械或超声波的振动法、施加电场的电渗法、施加磁场的磁  相似文献   

17.
Gekko swinhonis is a gekkonid lizard endemic to China, inhabiting Loess Plateau, Huabei Plain, Huanghuai Plain and area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e characterized 21 d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an AC/AG‐enriched genomic library of G. swinhonis.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eight to 24 and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160 to 0.834 and from 0.584 to 0.917, respectively. We also tested the utility of these loci in other Gekko and Hemidactylus species; many of these loci can be cross‐amplified.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