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墨脱弯脚虎(Cyrtopodion medogensis)隶属壁虎科(Gekkonidae)弯脚虎属,为中国特有种(赵尔宓等1999)。目前已知该种分布于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林芝县、工布江达县、米林县及朗县东部。墨脱弯脚虎夜间活动,白天藏匿于石下,属夜行性动物。截至目前,有关墨脱弯脚虎的生物学资料极少,有关繁殖生物学方面的数据缺失(赵尔宓等1987,1999,李丕鹏等2010)。2015年5月30日在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八一镇(29°36′14.72″N,94°24′35.17″E,海拔2 970 m)采得墨脱弯脚虎数尾,解剖其中2只雌性个体,腹内分别有卵1枚和2枚。2015年8月29日,在米林县卧龙镇(29°8′17.2″N,  相似文献   

2.
2022年11月在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采集到10只半叶趾虎属(Hemiphyllodactylus)蜥蜴,经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分析鉴定为香港半叶趾虎(H. hongkongensis),为浙江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大于尾长,颏鳞5或6枚,背鳞13 ~ 15行,腹鳞9或10行,第II-V指、趾扩展部攀瓣式分别为3(4)-4-4-4、3(4)-4(5)-4(5)-4(5),雄性具连续的肛前孔和股孔24或25个。浙江庆元的标本在形态特征上与香港半叶趾虎地模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ND2基因进行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浙江庆元的标本与香港半叶趾虎地模标本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支持率达0.99,并且两者间的未校正遗传距离仅为1.6% ~ 1.7%,确定浙江庆元的标本为香港半叶趾虎。这是半叶趾虎属在浙江省的首次记录,说明该属物种可能有更大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壁虎科动物瓦氏弯脚虎(Cyrtodactylus wayakonei Nguyen,Kingsada,R(o)sler,Auer and Ziegler,2010)在中国的首次记录,提供了在云南所采标本的描述.新记录种与其他物种的主要区别是:上唇鳞7~8枚,下唇鳞9~10枚,腹部鳞片17~19行,背部鳞片光滑,稍有棱;肛前孔6~8个,股鳞不扩大,无股孔,尾下鳞稍扩大,尾部疣粒平滑.  相似文献   

4.
裸趾虎属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卡西裸趾虎分布于印度、缅甸和中国西藏的墨脱县.通过对采自西藏察隅县的标本分析和比较,认为其是卡西裸趾虎Crytodactylus khasiensis的1个新亚种,命名为卡西裸趾虎察隅亚种Crytodactylus khasiensis cayuensis.新亚种具卡西裸趾虎的基本特征,但新亚种与卡西裸趾虎指名亚种Crytodactylus k.khasiensis、缅甸亚种Crytodactylus k.tamaiensis区别明显,不同在于:1)上唇鳞9~12枚,下唇鳞8~11枚;2)体中部腹面横列鳞28~34枚;3)雄性具肛前孔6~9个.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  相似文献   

5.
1997年11月在广西凭祥市采集到1号水蛇标本(编号:971104),其特征与我国现有水蛇属的各种皆不相符,经鉴定是保氏水蛇[Enhgdrisbocourti(Jan)],为我国首次纪录。现报道如下。  吻鳞阔比高大,鼻间鳞为一片,宽略为长的2倍,额鳞幅狭,其长略为幅的2倍,与至吻端的距离相等,比顶鳞稍短。眼上鳞的幅比额鳞大。颊鳞的长度稍大于高。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8,3-1-4,第7、8水平分开。前颏片前对远大于后对,与5片下唇鳞接触,后颏片左右之间由小鳞隔开。背鳞29-27-21,腹鳞131,尾下鳞44,肛鳞二分。该标本为幼成体,体长410mm,尾长65mm。  体背…  相似文献   

6.
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国10种壁虎的系统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肌肉样品采用SDS/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提取总DNA,用线粒体12SrDNA通用引物扩增,用银染测序和ABI Prism 310型遗传分析仪测定了Gekko japonicus,G.swinhonis,G.hokouensis,G.gecko,Cyrtopodion elongatus,C.russowi,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Hemidactylus bowringii.,H.frenatus和Gehyra mutilata 10种壁虎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对位排列后的序列长421bp,含201个变异位点,属间核苷酸变异范围为0.228-0.282,属内是0.005-0.263。重建的分子系统树将10种壁虎聚为三支:第1支是大壁虎和截趾虎,第2支由壁虎属其余的3个种构成一个单系;第三支由基余3个属的5个种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截趾虎与壁虎属4物种亲缘关系较近;吐鲁番沙虎和弯脚虎属2物种,晰虎属2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Russell(1976)关于弯脚虎属与晰虎属间进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而不支持Kluge(1987)将沙虎属另立亚科的系统发生假说;铅山壁虎与无蹼壁虎最先聚为姐妹群,再与多疣壁相聚组成一个单系。  相似文献   

7.
1987—1988年,我们在攀枝花市区发现蜥虎属Hemidactylus1种,为四川省新纪录(量度单位:毫米)。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dowringii1987年9月—1988年11月共采得标本19号。测量♂(4)、♀(4):全长76.4—166(94.9)、39—95(65.8),头体长36.9—52(46.9)、21—49(32.9),尾长36.9—66(48)、18—46(32.9),头长10.3—16.3(14.1)、8—14.5(10.5),前肢长9.5—14.5(13.8)、8.5—15.5(10.1),后肢长12—20(18.8)、10—19.5(13.9),下唇鳞8/8、8/8,上唇鳞10/9、11/9、10/9,颏鳞1、1,后颏鳞均为2对,股窝15/14、12/15、13/14或14/14。尾圆柱形,两侧无锯齿。背面…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眼镜王蛇新纪录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7月4日湖南省郴州地区莽山林业管理局职工在莽山林区捕获一蛇,经鉴定为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Cantor)。主要特征如下。成年雌性,体重4.3公斤,全长3050mm,尾长560mm。蛇头呈椭圆形,吻鳞宽圆,眼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切入鼻孔,前额鳞2枚,额鳞1枚,颞鳞3+3,顶鳞2枚较大,顶鳞后面有1对大枕鳞。无颊鳞,左右分别有眶前鳞1枚,眶上鳞1枚,眶后鳞3枚。上唇鳞每侧8枚,其中第3枚上唇鳞较大,前与鼻鳞相切,后入眼眶。下唇鳞每侧8枚,第4、第5及第6下唇鳞之间靠近唇缘处嵌有1枚较小的鳞片。背鳞19—15—15行。肛鳞1片,尾下鳞84,其中1—14行,第16、…  相似文献   

9.
1986年9—10月,在辽宁省北镇县城东河滩沙地采到97号丽斑麻蜥Eremiasargus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了形态观察(见表)。其中上唇鳞两侧均为9枚的34尾,均为10枚的16尾,有1例雌性丽斑麻蜥的右侧上唇鳞第四枚分裂成14枚小鳞片。下唇鳞两侧鳞片数相等的65尾,其中两侧均6枚的56尾。腹面大鳞一横排鳞片数若为13或15枚的,其中靠一侧必有1枚鳞片较小,但仍大于背部和体侧鳞片。股孔数均为7—12枚,两侧相等者35尾。观察项目平均上唇鳞鳞片数左7891011右789101112左9.27个体数21052267313443151右9.26下唇鳞鳞片数左56789右5678左6.28个体数37216423692…  相似文献   

10.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42-343
作者于1999年根据湖南宦章莽山标本发表新种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的鉴别特征,现对该蛇加以详细描述。莽山后棱蛇足小形水栖蛇,全长500~600mm,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身体圆柱形,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鼻间鳞前端窄,鼻孔背侧位;眼小,背侧位;前额鳞单枚,甚宽,其两外侧扩展至头侧;颊鳞长,后端人眶;无眶前鳞,眶后鳞2;颞鳞1+2(1);上唇鳞8(3-2-3)为主;下唇鳞10,前4或5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前对约为后对长的2倍。背鳞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余微棱,腹鳞159~167.肛鳞二分,尾下鳞55~59对。背面暗橄榄褐色,体侧具多数淡黄色横斑,左右横斑彼此交错或在背中线相连;腹面色白或偶有灰点斑。雄性头腹前端鳞片(如颏鳞、颔片和前4~5对下唇鳞)上有多数疣粒,雌性则无。此蛇见于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昼隐藏于岩洞、石下、沙砾或杂草间,晚上或黄昏外出活动觅食,共采到5号标本,其叶14号均采于晚上20~22点之间,1号采于18点左右;被捕捉的蛇离水后两三天就死掉。此蛇也曾见于农耕地灌溉渠旁的杂草中。 山  相似文献   

11.
1989年9月10日,在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公路旁,采到一号蛇标本,经鉴定是白头蝰(Azemiops feae Boulenger)。标本号89091,保存于我所标本室。为安徽蛇类新纪录。同年10月2日上午11时30分,在歙县深度公路下,汽车压死一条白头蝰。现就89091号标本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体长470毫米,尾长90毫米,重50克,雄性,头椭圆形,头背白色,有浅褐色斑纹,中间有一白中线。躯干背面紫褐色,背尾有朱红色黄斑16对。鳞被情况是:背鳞17—17—15行,腹鳞178,尾下鳞40对,眶前鳞3,眶后鳞2,顳鳞2+3,上唇鳞6,2—1—3式;下唇鳞8枚,前3枚切前颔片。生态习性栖息于300米左…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放  余丽江  徐蕴丽 《四川动物》2003,22(4):234-235
2003年1月4日,我们对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系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疣尾蜥虎隶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蜥虎属^[1-3]。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饶定齐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213-214,i005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100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1号,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尾长(mm)1095/112(尾尖断)。通身背面黑褐色,后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40个;腹面浅黑色,每隔3或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但尾腹面有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Smith(1943:410)描述一致,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15行,脊鳞略扩大;腹鳞233,尾下鳞35(略低于文献记载的44~5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7(2-2—3式);下唇鳞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前4对接前颔片;前颔片大于后颔片,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2400m左右地方采到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1号标本命名的种,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4雌全长/尾长(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618/88,692/102,623/95和643/102。3号的腹鳞都是150,1号为152,均较原始描述略少,可能与计数方法有关,本文作者对腹鳞计数按赵尔宓与鹰岩(1993)84页图C所示的方法。尾下鳞2号为42对,2号为44对。  相似文献   

14.
2021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采集到一雌一雄2号白环蛇属(Lycodon)物种个体,两个体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7-17-15行,光滑;上唇鳞8枚,下唇鳞10枚;颊鳞1枚,入眶;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8枚,2 + 3 + 3排列;腹鳞209 ~ 213枚(+ 1或2枚前腹鳞),雄性尾下鳞90对,雌性标本尾末端缺损,肛鳞完整。活体背面棕黑色,雄性体背部具29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2条浅色环,雌性体背部具30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0条浅色环。2号标本与锦白环蛇(L. pictu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锦白环蛇样本的遗传距离在0.3% ~ 0.8%之间。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锦白环蛇,为贵州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 10 0 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 1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 (mm) 10 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 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 4 0个 ;腹面浅黑色 ,每隔 3或 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 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 .Smith (194 3:4 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 15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2 33,尾下鳞 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 4 4~ 5 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 ;眶前鳞 1,眶后鳞 2 ;颞鳞 1 2 ;上唇鳞 7(2 2 3式 ) ;下唇鳞 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 4对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 2 4 0 0m左右地方采到 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 1号标本命名的种 ,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 ,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 4雌全长 /尾长 (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 :6 18/88,6 92 /10 2 ,6 2 3/95和 6 4 3/10 2。 3号的腹鳞都是15 0 ,1号为 15 2 ,均较原始描述略少 ,可能与计数方法有  相似文献   

16.
甘肃蛇类—新纪录——青脊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脊蛇Achalinus ater系1986年10月采于华亭县关山林区,海拔1600米,♀性幼体,标本号0048,保存于庆阳师专生物系脊椎动物标本室。 颊鳞1枚,长约为高的2倍,入眶;鼻间鳞1对,左右鼻鳞彼此不相连;无眶前鳞,亦无眶后鳞;前额鳞1对;颡鳞2+2;上唇鳞6枚,3—2—1式;下唇鳞6枚,第一对在颏鳞之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线鱼科鱼类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港码头采获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标本2尾,经鉴定为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Bleeker,1857),系我国鱼类1新纪录.其主要特征为:体延长,侧扁,体背缘前部陡高;眼较大;上颌前端具大犬牙3~4对;第1鳃弓上鳃耙钝而短,鳃耙数12~13枚;体被中等大薄弱栉鳞,侧线鳞50~53枚;背鳍X-9,臀鳍Ⅲ-7;胸鳍和腹鳍长,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叉形,上叶末端呈丝状延长.新鲜标本全身桃红色,具银白色金属光泽;体侧有2条较宽的黄色纵带;背鳍鳍膜浅黄色,背鳍前2枚鳍棘间的鳍膜上半部鲜红色;尾鳍浅红色,尾鳍上叶丝状延长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中国鳞属(弹尾纲,鳞科)1新纪录种,即刻点鳞Tomocerus punctatus Yosii,1967,并对其进行重新描述。该种已知分布于日本,齿节刺简单,仅最后1个2分叉。观察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7月24日,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8°37′N,120°36′E,海拔339 m)发现1号雄性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系华东地区及浙江省蛇类属、种的地理新分布,也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仅有的第5个分布点。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615.0 mm,头长26.0 mm,体长484.0 mm,尾长105.0 mm。头呈三角形,头颈部区分明显,上颌1对管牙,鼻眼间有颊窝,颊窝由3片大鳞围成,其中1枚为第2上唇鳞。上唇鳞10枚,鼻鳞与第1上唇鳞分离。下唇鳞14枚。舌前段2/3为黑色,后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0月3日,在安徽省东至县马垠乡园口村山上采到一条雌蛇,标本编号88101,经鉴定为山烙铁头华东亚种Trimeresurus monticola orientalis,系安徽蛇类新纪录。此标本保存于本所标本室。头较短,吻较圆钝,头背长与宽几乎相等,近等边三角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具深褐色斑点,有二行较规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斑23个,尾斑2个。腹面灰色。体长580mm,尾长93mm,重235g。头背为细鳞,背鳞25—23—19,腹鳞138,尾下鳞36对,上唇鳞9片,下唇鳞10片,鼻鳞和鼻间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切,眶上鳞间小鳞6片,眼径2mm。管牙二枚,间距14mm。山烙铁头在安徽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