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广泛分布,富含油气资源。长期以来,各组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介形类、孢粉和轮藻微体化石为基础,重新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各组的地质年代归属:路乐河组为古新世—始新世中期;下干柴沟组沉积时代主体为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也有部分沉积;上干柴沟组为渐新世早期—中新世早期;下油砂山组为中新世早—中期;上油砂山组为中新世中—晚期;狮子沟组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七个泉组为更新世早—中期。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各组地质年代的确定对盆地内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rremian期。  相似文献   

3.
西藏台错晚第四纪轮藻类的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西藏羌塘高原西部台错古湖一个3.69 m的天然剖面,其地层测年为32.6-4.5ka.从其156个样品中获取大量的轮藻类、介形类和腹足类及少量有孔虫等微体化石.据轮藻类藏卵器外形,顶部结构、螺旋细胞钙化式样等特征,该剖面的轮藻类应归属于轮藻科Characeae之轮藻属Chara.经研究得知,台错古湖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区紫泥泉子组的几轮野外地质工作,在呼图壁河、东沟、玛纳斯河、紫泥泉子、北阿尔钦沟、托托等剖面上相继发现了重要的介形类化石,其中紫泥泉子组建组剖面玛纳斯县紫泥泉子剖面的化石面貌最全,自下而上可建立下段晚白垩世Talicypridea组合,上段古新世-始新世Cyclocypris-Cyp-ris-Cyprinotus-Eucypris-Limnocythere组合。紫泥泉子组下段的晚白垩世介形类组合广泛分布于南缘露头区,上段的古新世-始新世介形类组合目前仅见于建组剖面。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华南地区始新世陆相地层发育,腹足类化石极其丰富,搞清其分布、性质、组合特点及古生态对了解整个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区域地质发展、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的演替以及寻找沉积矿产等都有很大意义。笔者对江西清江盆地临江组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岩石学的工作。初步描述了腹足类化石24属、29种,其中包括1新属、7新种。按照腹足类化石产出层位和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1个腹足类组合和3个亚组合,根据腹足类动物群的性质和组合特点,进行了一些生物地层的对比工作。综合介形类、轮藻、孢粉、鱼、植物的研究,对临江组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的一些岩屑古生物分析发现,下干柴沟组上段存在一明显的化石轮藻Lamprothamnium ganchaigouensis组合带,而且这一组合带底界与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地质分界相当。在地震时间剖面上,通过井间追层及化石对比,发现这一化石组合带底界均与T4地震标准层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地震层序界面(等时界面)。因此,通过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的综合研究,可建立层序生物地层单元,具有层序生物地层学意义;地震与古生物资料的联合横向对比还可以帮助评估化石层位和标定地震标准层的相对位置,在生产实践中可节约成本,提高地层对比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化石带7个,包括新建介形类化石带1个,修订介形类化石带1个,并详细描述这7个介形类化石带。  相似文献   

8.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早白垩世下沟组介形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该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共计9属4亚属,21种,本文描述了其中4新种,即Cypridea(Cyamocypris)xiagouensissp.nov.,Cypridea(Cypridea)subunicostatasp.nov.,Stenestroemiasubpeculiarissp.nov.和Stenestroemiaxiagouensissp.nov.。该介形类化石组合尤以Cypridea最为繁盛,通过分析介形类属种的形态特征和化石组合特征并结合岩性特征,推断下沟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并认为下沟组为水动力较弱的淡水-微咸水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皖南侏罗-白垩纪介形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着重对皖南中生代岩塘组、蝌蚪山组、桂林组及宣南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时代意见,为研究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规律、组合面貌及地层的划分对比方面,提供了较有意义的资料。其中蝌蚪山组的介形类化石系产出于中生代火山岩系的沉积夹层中,因此它对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文中共描述陆相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14属48种,其中有21新种。  相似文献   

10.
斋桑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即为淡水湖泊环境,其始新世至中新世湖相及湖边缘相沉积物产有丰富的轮藻化石。文中建立三个轮藻化石组合:(1)Harrisichara mitella—Peckisphaera zajsanica组合(中始新世早期);(2)Lychnothamnus formosus—Peckichara组合(中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3)Gyrogona aralica—sphaerochara clearus组合(中--晚渐新世)。斋桑盆地轮藻化石出现的最高层位为下中新统且化石稀少,推测系盆地环境日益干旱所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