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鹏  龙华 《生物学通报》1994,29(12):38-38
化石标本的采集和简易制作蒋鹏,龙华(四川省南江中学635600)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是判断地层年代和古代地理气候的重要根据。在找矿工作中,化石还是很好的助手和指...  相似文献   

2.
付华林 《化石》1996,(3):30-30
化石制模新工艺(二)付华林一、气模在制作模具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标本,比如有许多深窝,或细长的孔洞,这些不规则的标本,以前制作模具和剥取模具时非常困难,常会损坏标本。现今采用气模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气模可分死气模、活气模和连体活气模三种...  相似文献   

3.
付华林 《化石》1999,(3):25-26
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热,在追求现代自然的同时,追求古代自然,了解古代自然也是这股热中的一部分,现在风靡世界的恐龙热(电影热、展览热、恐龙玩具热)就证明了这一点。笔者就是从事恐龙等化石模型的复制工作的。曾在1988年《化石》杂志1—2期“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王大锐 《化石》1996,(3):28-29
来自分子化石的信息王大锐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化石世界也是多姿多彩,大到恐龙、古象,小到单细胞生物有孔虫、放射虫和。这些都是人类已经认识了上百年的化石种类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一种叫“分子化石(molecularfossils)的概念。分子化石,...  相似文献   

5.
列武  吴新智  张兆群  张翼  高星 《化石》2009,(3):58-68
南非共和园位于“人类的摇篮”非洲大陆的最南部,这里不仅以盛产钻石等珍稀矿产资源而闻名于世,同时还以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资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自1924年往塔翁地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幼儿头骨化石(南方古猿是生活420—15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成员.迄今只在非洲发现)以来,迄今已经在南非9处地点发现了南方古猿化石。除了不同类型的南方古猿化石外.在这些地点还发现了早期人属(Homo)的化石(包括能人、匠人、直立人等)。在其它一些地点,  相似文献   

6.
刘明  任东 《昆虫知识》2007,44(6):908-908
研究节肢动物食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是研究相关的破损植物化石。通过对早期植物化石的统计分析,有关陆生节肢动物植食性习性的早期化石证据主要集中在2个地质年代大量出现。第一阶段在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4.17~4.03亿年),这一时期发现了很多有被取食痕迹的植物孢子、茎化石等。节肢动物对这些植物组织取食习性的演化非常迅速,因为类似植物化石的发现仅比破损植物化石的出现早了400万年。距离第一次植食性化石证据集中出现的8000万年后,即晚古生代又有了一次该类型化石大暴发式的出现(第二阶段)。这批化石表明,此时植物被取食的部位已经扩大到根部、叶子、树干、种子等。这一阶段最早的化石集中出现在晚密西西比世到中宾夕法尼亚世(3.27~3.09亿年)。  相似文献   

7.
付华林 《化石》1996,(2):23-23
化石制模新工艺付华林一、硅橡胶与原橡胶的使用化石标本的制模和模型的复制,在古生物学的研究、保存、展览和交换等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化石制模和模型复制技术的革新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新的制作材料的问世和制作技术的改进,促...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湘西北地区志留、泥盆系的遗迹化石14属,28种、亚种(包括15新种,2新亚种)。这些遗迹化石主要集中于Traueumichis-Arthrophycus群落(代表前滨下部或近滨上部),Thalassinoides-Lockeia群落(代表近滨上部或前滨下部环境)和Cruziana-Dimorphichnus群落(代表近滨环境),并对上述3个遗迹群落的古生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再谈如何给化石模型上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华林 《化石》2000,(1):24-25
笔者在《化石》99-3期登了一篇“如何给化石模型上色”的文章,重点谈了用丙烯颜料上色,这是最常见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其实,大千世界,物种千姿百态,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地层里沉睡了若干万年,挤压得扭曲变形,由于时间长短不同,发掘的地点层位不同而造成了化石软硬程度不同,吸收地层矿物质的化学成分不同,化石颜色也就随之不同。因此从上颜色的角度来谈,也必须因具体化石而异,不可千篇一律。下面笔者再介绍几种方法,与对化石模型上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探讨。除了上期谈的丙烯上色外,还可以用油画颜料上色。用油画上色…  相似文献   

10.
化石DNA     
化石DNA王英杰(杭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310007)董萍(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化石在生物进化、遗传、形态、分类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化石材料表面形态的比较分析上,因此进展缓慢。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思路的拓宽,化...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合成模型的制作及使用张希一(山东省寿光县第三中学262704)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个难点,我制作了“蛋白质合成模型”。通过3年的实践证明,使用该教具能加强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对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繁殖器官化石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被子植物化石研究领域的热门之一,其研究方法和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也已日趋成熟,美国古植物学家BruceH.Tiffney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并吸收同行的经验对获取和研究分散保存在岩石中的被子植物果实和种子化石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介绍(Tiffney,199)为方便国内同行门熟悉和运用这些方法对我国可能产出的繁殖器官化石进行研究,本文特将该文中涉及实验原理  相似文献   

13.
武汉地区三种大戟科化石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县阳逻镇出土的大戟科树种的化石木,它们是武汉叶下珠(PhyllanthuswuhanensisJ.J.Yangsp.nov.)、武汉土密树(BrideliawuhanensisJ.J.Yangsp.nov.)、重阳木(BischofiapolycarpaAiryShaw)。这些化石木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距今2000~250万年)。根据林木生长条件和树种演化,晚第三纪时期当地的气候是炎热和潮湿的:1大戟科的叶下珠亚科现代树木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2晚第三纪时,在武汉地区热带树种楸枫(B.javanicaBl.)与现代亚热带树种重阳木并存,现代树种重阳木系具半散孔趋势的散孔材,而晚第三纪时武汉地区的化石木无半散孔趋势,反映了重阳木这个树种演化;3该地区化石木群中还有热带树种顶果木(AcrocarpusfraxinifoliaArn.exWight)和海南红豆(OrmosiapinnataMer.)。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西秦岭若尔盖、迭部一带志留纪庙沟组(LateWenlockian)和羊路沟组(Pridolian)以及早泥盆世下普通沟组(Lochkovian)棘鱼亚细化石.这些化石被归属于5属7种,其中包含1新属3新种。在国内首次记述了Wenlockian棘鱼类化石和志留~泥盆系过渡带棘鱼序列。  相似文献   

15.
核糖体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与使用柴晓青,印莉萍,李丹(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为帮助学生理解核糖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和某些功能结构定位,我们制作了核糖体结构的简易模型。1核糖体的立体结构每一个核糖体包括有大小亚基两个单位(见图1、A、B、C、D)...  相似文献   

16.
龙凤山藻在澄江早寒武世生物群中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2,44(10):1250-1254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昆明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可能为漂浮生长的宏观藻类化石-心型龙凤山藻(新种)(Longfengshania cordata sp.nov.)和中华豆芽藻(新属、新种)(lantulaformis sinensis gen.et sp.nov)。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显示了澄江生物群种物多样性,为揭示该生物群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龙凤山藻属亲缘关系的深入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类化石应归属宏观藻类以及它们遗传上的稳定性、演化上的保守性和环境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陈孟莪 《化石》1995,(1):14-15
长江三峡区的宏体生物化石陈孟莪1982年初夏作者和马国干二人为追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大约距今6亿年前)返回途中,因天热休息在株秭归县(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茅坪区篮陵乡庙河村北边的山坡路边(距三峡大坝约30公里)上的黑色页岩中发现第一块完整的高级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华南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含磷地层中产有丰富的呈现分裂特征的多细胞球状化石。由于有效信息的缺乏,长期以来,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及分类存在争议。我们在陕南寒武系宽川铺组获得的一些保存精美的分裂型球状化石,具有明显的多级四分体结构,通过与同层位产出的动物卵裂期胚胎化石、瓮安生物群中四分体结构的藻类化石对比,结果表明这些分裂球形化石很可能为多细胞藻类。  相似文献   

19.
细菌脱有机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平  李福利  马翠卿  郑平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5):368-370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SO2进入大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时也是产生酸雨的最主要的原因[1,9]。为了保护环境,要求使用低硫含量的化石燃料,但目前世界上低硫含量的化石燃料储备正在急剧减少。因此需要对含硫高的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化学脱硫方法一加氢脱硫(Hydrodesulfurization)难以脱去化石燃料中的有机硫。而生物催化法脱硫便宜,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并且具有高专一性,因此发展一种化石燃料的生物脱硫方法已是十分必要[1]。 化石燃料中的有机硫主要是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于是生物脱…  相似文献   

20.
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及遗迹化石的报道。文中补充了不同地区和层位的骨骼及遗迹化石新材料,包括:江西上饶王家院陡山沱组顶部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十”字形骨针和云南晋宁王家湾灯影组上段隧石条带中的单轴双射硅质骨针,它们可能分属于钙质海绵和普通海绵类;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磷质白云岩中的可疑壳状化石;宜昌三斗坪金瓜墩陡山沱组下部(第二段)遗迹化石;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及湖北南漳灯影组上段底部磷质硬底中的生物扰动构造。另外还报道了贵州清镇桃子冲剖面桃子冲组最底部的瓶状动物(Pro-tolagena limbata)化石,并认定桃子冲组与灯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底界并无跨入震旦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