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松花江边的虫迹和遗迹化石山石久,陈曦笔者在黑龙江省宾县北部的松花江边进行地质工作时,于离主河道约20m的一条冲沟旁,见到一条长长的虫迹。这条虫迹是一个不知名小动物的钻行孔道,拱形顶部已被破坏。这里的泥土虽已变干,但仍松软。离这条虫迹不远的地方仍有一层... 相似文献
2.
3.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亚人”遗址,位于三亚市东北约15公里的落笔洞,地理座标在东经46°30′,北纬28°30′。落笔洞为石灰岩所构成的一个溶洞,洞高12.5米,宽7—8米,深16米,洞口高大,阳光充足,适宜于远古人类栖息。三亚人遗址发掘表明,远在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这片南疆沃土。 1992年12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组成了以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业务人员参加的考古发掘队,对三亚人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和发掘。这次科学发掘共清理11个探 相似文献
4.
5.
6.
7.
8.
香港爱国人士林勇德、叶奇思先生用巨金远从欧洲购回两个猛码象门齿化石。该标本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现已对外展出。象是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陆生脊推动物,也是当代世界上较为稀有和孤立的一支动物。现在只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个幸存的种群,分别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但是在那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它们种群繁 相似文献
9.
10.
<正> 济南市高尔公社西沟大队翟鸿太同志1979年10月挖地瓜窖时,在距地表3米深处的黄土层中发现一只象牙化石,把它捐献给了山东省博物馆。这只象牙化石强烈弯卷,前端略向左侧扭曲,全长244厘米,两端直线距离110厘米。局部保留有珐琅质层。缺牙根,呈偏圆形,长径19厘米,短径14厘米。经初步鉴定,认为这是猛犸象属Mammuthus 相似文献
11.
俄日科学家欲复活猛犸象华实俄罗斯和日本的科学家正在探讨使早已绝迹的长毛猛犸象得以复生。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和俄罗斯雅库茨克地区的科学家探讨的基本思路是寻找到完整的猛犸象的DNA,然后将其转移到现代象的卵中,形成受精卵,这样生下来的小... 相似文献
12.
198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来诺尔矿务局司机王志东在东露天矿掘煤时,在距地表近四十米的古河床中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化石,实测身长8米,身高5米,尺骨1.12米,枕骨1.03米,门齿长3.05米。经初步鉴定为真猛犸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骨架,它比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沅县三站发现的松花江猛犸象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冬天,一只叫金斯博格的23岁的大象死了,美国史密森桑宁学会的丹尼斯·斯坦福博士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采取行动,在他的催促下,史密森桑宁学会要走了这具重两吨的尸体。不久,它被安放在弗吉尼亚州弗朗特罗亚尔附近的国家动物园保护和研究中心。为什么斯坦福博士对金斯博格这只象这么感兴趣呢? “当我们在科罗拉多出土野牛骨骼的地层发掘时,”他解释说,“在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猛犸象动物群概述猛玛象动物群是包括中-晚更新世散布到欧亚大陆北部一带的真猛玛象在内的适应于寒冷~凉爽气候的哺乳动物群。最初用这个名称的是当时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员的裴文中先生。1957年,他用英文作了中国的第四纪哺乳类的地理分布的发言报告。其发言报告中指出,分布在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以及 相似文献
17.
1958年在巴伦-哈勒火車站为敷設电綫而挖掘坑洞的时候,发現了象化石的牙齿。这些牙齿現保存在烏兰巴托国立大学地貭系里。象化石牙齿发現于哈勒河第二級超河漫滩阶地的原生层中。阶地高3—4米。由于蒙古灵生紀动物羣过去很少研究,这一发現值得描述发表。象化石以两个第三臼齿为代表。牙齿后端大大收縮以及沒有后方牙齿挤压面可以証 相似文献
18.
19.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20.
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态与有关的古气候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和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在北半球极为辽阔的地带。它们是在更新世冰期气候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类型,是冰期气候的标帜。更新世晚期,披毛犀与猛犸象,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曾明显向南扩展,尤其是披毛犀在中国的西南部与东部,都曾突出地向南伸展到北纬33°左右。这是在第四纪气候多次波动的影响下,冰川一次又一次的扩张,海洋面逐渐降低。气候带南移,北极动物与北方动物向南迁移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