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石久  陈曦 《化石》1996,(3):5-7
松花江边的虫迹和遗迹化石山石久,陈曦笔者在黑龙江省宾县北部的松花江边进行地质工作时,于离主河道约20m的一条冲沟旁,见到一条长长的虫迹。这条虫迹是一个不知名小动物的钻行孔道,拱形顶部已被破坏。这里的泥土虽已变干,但仍松软。离这条虫迹不远的地方仍有一层...  相似文献   

2.
一万多年前,随着冰河期的结束,世界的气候逐渐变暖,这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猛犸象带来危机。现在,我们已见不到这种庞然大物了。至于它们绝灭的原因,是由于原始人类的捕杀还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最近,人们在英国发现了一批猛犸象的遗骨化石,经测定,它们大约是在一万二千多年前死亡的,由于其死亡时间和北美洲猛猛象的灭绝时间(约一万一千多年前)很相近,因此增  相似文献   

3.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亚人”遗址,位于三亚市东北约15公里的落笔洞,地理座标在东经46°30′,北纬28°30′。落笔洞为石灰岩所构成的一个溶洞,洞高12.5米,宽7—8米,深16米,洞口高大,阳光充足,适宜于远古人类栖息。三亚人遗址发掘表明,远在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这片南疆沃土。 1992年12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组成了以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业务人员参加的考古发掘队,对三亚人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和发掘。这次科学发掘共清理11个探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八○年四、五月间,扎赉诺尔矿务局露天矿在剥离煤层上复表土作业中,先后发现两具猛犸象骨骼化石(编号为一号、二号)。一号象距地表32米。二号象距地表40米,距一号象15米。一化石产地和埋藏层位扎赉诺尔煤矿位于我国与苏联、蒙古交界附近之前哨车站,一九○二年建矿,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经营。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一九三三年发现第一个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以来,这里即  相似文献   

5.
王小娟 《化石》2000,(4):2-3
如果《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曾令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惊奇过 ,那么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掘出的一具毛发保存完整的猛犸象也许会惊世骇俗 ,因为科学家们可能会利用它克隆出活生生的猛犸象 ,在未来的公园中向人们展示。今年4月 ,以25名杰出科学家为主的工作人员将奔赴西伯利亚为这头猛犸象解冻 ,一年后他们将可以告诉人们能否发现用于克隆的完整的DNA。1997年底 ,一个名叫西蒙·亚尔科夫的西伯利亚小伙子 ,在泰米尔半岛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一根露出地面近2米长的猛犸象拱形象牙尖(因此这头猛犸象被命名为亚尔科夫猛犸象) ,便将这…  相似文献   

6.
猛犸象(Elephas primigenius)是最著名的动物化石之一。在欧洲,西伯利亚,中国北部以及其他区域内的许多地方,都曾发现过大批这种动物的遗体,而且它们的庞大的躯体与奇特的形状早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此外,在亚洲及欧洲的冻土带内,曾发现过这种动物的,连皮,肉和毛都保存着的完整的尸体。古代极北地区的居民,当他们发现了这些由于海岸崩裂而从地下深处露出来的尸体后,曾企图寻求关于这些奇怪动物的外貌的解释。在耶库  相似文献   

7.
1977年在西伯利亚冰川发现四万年前的幼猛犸象。标本保存得很好。 据安德列·卡皮查教授说:该象是在七个月龄时,  相似文献   

8.
香港爱国人士林勇德、叶奇思先生用巨金远从欧洲购回两个猛码象门齿化石。该标本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现已对外展出。象是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陆生脊推动物,也是当代世界上较为稀有和孤立的一支动物。现在只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个幸存的种群,分别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但是在那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它们种群繁  相似文献   

9.
1972年,在苏联雅库次克东北方向的山德林河中游右岸,发现一具猛犸家骨骼和冻结的内脏。1974年送到诺沃西比尔斯克,由古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微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组成的专门小组对猛犸家的骨骼和内脏进行了研究。肠胃冻结在一起,共重291公斤。胃已破碎,重25公斤。肠内装满了食物。为什么猛犸象的毛、皮、肌肉和韧带已不存在,而较为细软的内脏组织却保存了下来呢?原因大概是在夏季,河水把冻结的尸体融解掉了。内部组织,尤其是装满草料的肠胃没有融化,没有腐败。科学工作者对胃肠不同部位的食物做了研究,结  相似文献   

10.
<正> 济南市高尔公社西沟大队翟鸿太同志1979年10月挖地瓜窖时,在距地表3米深处的黄土层中发现一只象牙化石,把它捐献给了山东省博物馆。这只象牙化石强烈弯卷,前端略向左侧扭曲,全长244厘米,两端直线距离110厘米。局部保留有珐琅质层。缺牙根,呈偏圆形,长径19厘米,短径14厘米。经初步鉴定,认为这是猛犸象属Mammuthus  相似文献   

11.
俄日科学家欲复活猛犸象华实俄罗斯和日本的科学家正在探讨使早已绝迹的长毛猛犸象得以复生。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和俄罗斯雅库茨克地区的科学家探讨的基本思路是寻找到完整的猛犸象的DNA,然后将其转移到现代象的卵中,形成受精卵,这样生下来的小...  相似文献   

12.
198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来诺尔矿务局司机王志东在东露天矿掘煤时,在距地表近四十米的古河床中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化石,实测身长8米,身高5米,尺骨1.12米,枕骨1.03米,门齿长3.05米。经初步鉴定为真猛犸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骨架,它比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沅县三站发现的松花江猛犸象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冬天,一只叫金斯博格的23岁的大象死了,美国史密森桑宁学会的丹尼斯·斯坦福博士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采取行动,在他的催促下,史密森桑宁学会要走了这具重两吨的尸体。不久,它被安放在弗吉尼亚州弗朗特罗亚尔附近的国家动物园保护和研究中心。为什么斯坦福博士对金斯博格这只象这么感兴趣呢? “当我们在科罗拉多出土野牛骨骼的地层发掘时,”他解释说,“在  相似文献   

14.
茴鱼俗名斑鳟子或红磷鱼,是我国东北特产体质健壮、肉味解美的冷水性鱼的一种,关于这种鱼的分布、形态和习性等,在我国的文献中,尚无比较系统的文字介绍,笔者根据东北师大生物系的标本和见到的文献,写出这篇短文,为进一步研究和教学提供一些资料,其中不妥之处尚希同志们指教。一、分类和分布茴鱼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鲑鳟亚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松花江三湖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26°35′~128°02′,北纬42°06′~43°51′。行政区域包括吉林市的丰满区、蛟河市、桦甸市、白山市的靖宇县和抚松县,共33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南北长194公里,东西宽103公里,区域总面  相似文献   

16.
高桥启一  杨平 《化石》2019,(1):49-53
<正>猛犸象动物群概述猛玛象动物群是包括中-晚更新世散布到欧亚大陆北部一带的真猛玛象在内的适应于寒冷~凉爽气候的哺乳动物群。最初用这个名称的是当时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员的裴文中先生。1957年,他用英文作了中国的第四纪哺乳类的地理分布的发言报告。其发言报告中指出,分布在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以及  相似文献   

17.
1958年在巴伦-哈勒火車站为敷設电綫而挖掘坑洞的时候,发現了象化石的牙齿。这些牙齿現保存在烏兰巴托国立大学地貭系里。象化石牙齿发現于哈勒河第二級超河漫滩阶地的原生层中。阶地高3—4米。由于蒙古灵生紀动物羣过去很少研究,这一发現值得描述发表。象化石以两个第三臼齿为代表。牙齿后端大大收縮以及沒有后方牙齿挤压面可以証  相似文献   

18.
四川冕宁地区一万年来的植被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彝海洼地钻孔高分辨率的孢粉时间序列,探讨了安宁河谷近10Ka来的古植被及古环境变迁。本区全新世大暖期以山毛榉科花粉连续的大量出现为标志,时间为8.8-2.6KBP,前期温暖湿润,后期温热半湿,且冬季干旱化。气候被动明显存在3.5Ka,1Ka及0.25Ka的准周期。近3Ka年来气候经历了两次大的干湿冷暖变化,可划分为四个气候期,基本为凉湿暖干的组合型式,降水量的变化与南极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20.
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态与有关的古气候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和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在北半球极为辽阔的地带。它们是在更新世冰期气候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类型,是冰期气候的标帜。更新世晚期,披毛犀与猛犸象,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曾明显向南扩展,尤其是披毛犀在中国的西南部与东部,都曾突出地向南伸展到北纬33°左右。这是在第四纪气候多次波动的影响下,冰川一次又一次的扩张,海洋面逐渐降低。气候带南移,北极动物与北方动物向南迁移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