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波 《化石》2002,(4):21-23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关物种等级的划分标准 ,所谓“灭绝动物”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全部灭绝 ,即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该物种的成员存在 ;二是野外灭绝 ,指某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的控制下存活 ,即只有人工饲养而野外没有 ;三是局部灭绝 ,即在某一地区灭绝而在其他地区还有该物种存在的现象 ;四是亚种灭绝 ,指某物种因分布个体大小不同而取名不同的一个种的灭绝。此外 ,关于灭绝还有一种说法 ,即在过去50年内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在令人触目惊心的长长的灭绝动物名单上 ,有爪哇虎、亚洲猎豹、白狼、阿拉斯加棕熊、花袋鼠、中…  相似文献   

2.
郭耕 《生物学通报》1999,34(12):21-22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如今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如2.5亿年前的三叶虫、6500万年前的恐龙均已灰飞烟灭。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以后,使这个绝灭时间表大大提前。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即有100多种动物灭绝,而且这种灭绝…  相似文献   

3.
《生命世界》2004,(10):22-23
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宣布。濒临来灭绝的物种已达到12259种,此外762种植物和动物已经灭绝,58种动植物仅存活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中。而这几乎都是由人类造成的。专家们的估算是:目前物种灭绝的束度要比自然规律条件下高出1000倍到10000倍。最触目惊心的警告是: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是的!一个小时灭绝3个物种!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通报》2012,(7):27-27
日前,科学家发现了曾使人类遭受重大打击的细菌疾病病因,即某种细菌改变了人体内的2种免疫系统基因。通过对这2种基因的研究,研究人员对人类进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大约10万年前,人类曾处于灭绝的边缘。促使人类进入瓶颈期的是一种大规模流行病,这种病症由细菌引起。这种细菌会影响2种免疫系统基因,让它们转而与人体互斥。  相似文献   

5.
栖息地毁坏与动物物种灭绝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林振山  汪曙光 《生态学报》2002,22(4):535-540
利用多个物种共存模式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动物种群演化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栖息地的毁坏所导致的动手的种灭绝是依赖于对物种死亡率和有关平衡态的假设的,不同的假设下,既使栖息地的破坏率相同,灭绝的物种可能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若干物种,也可能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若干物种,既不象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所认为的必是弱的物种先灭绝,也不象Tilman等人所认为的一定是最强的若干物种先灭绝;(2)如果弱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平均死亡率,则当栖息地受到一定的毁坏时,将有较多强的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时间将大大缩短;(3)在物种死亡率不变的情形下,物种在未受毁坏栖息地上的平衡态和大占有率pl^0,将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通报》2007,42(4):38-38
美国动物学家何塞·门德尔森警告说,全球两栖动物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数量及种类都在减少,有至少170种正处于灭绝边缘。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调控过渡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最初的发育是受卵母细胞发生期间就已贮存在细胞质内的mRNAs和蛋白质调控的;发育到特定阶段,母系遗留的物质被耗尽或降解,转由合子型基因组调控。在此过渡阶段,胚胎细胞核纤层中核纤层蛋白A和C消减,核与胞质之比值由小向大转变,细胞周期由短向长过渡,功能核仁建立;母型mRNA降解、消失,但是大部分母型rRNA、核糖体、snRNAs和snRNPs继续留存,后者与合子型mRNA前体的加工有关。合子型基基的表达需要增强子以激活启动子的活性。由台子基因组编码的最初蛋白质是一类分子量为68—74kD的热休克蛋白质。哺乳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过渡的实现,可能依赖于源自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的信号和相应的信号转导系统。有关机制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8.
超排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几倍于正常排卵的卵母细胞或胚胎,为体外卵母细胞或胚胎的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淘汰母畜或屠宰母畜的卵巢更是卵母细胞的一个重要研究资源。然而,如果供大于求,则需要一种较为满意的短期保存过剩卵母细胞或胚胎的方法。超低温(-196℃)冷冻固然是长期保存胚胎的良好方法,但对于只需短期(几个小时到几天)保存的胚胎而言,冷冻过程是烦琐的,且设备昂  相似文献   

9.
10.
由实验和一些例子验证了环境压力与物种生殖力相关性:由食物、密度、捕食等因子构成环境压力,一些物种生殖力随着压力变化,在中等压力时生殖力较大,在低压力及高压力时生殖力减小,物种差异影响生殖力响应差异,大型物种在低压力环境生殖力减量较大。结果说明气候长期变暖导致一些大型物种灭绝:由于不同物种增长率差异。当出现某些大型物种数量远小于环境可容纳量,即产生低压力环境,将造成大型物种生殖力退化而灭绝。由环境变化和生殖力响应规律合理解释大型物种濒危机理和一些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11.
对茅口期Ting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若将Ting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大个体(壳长>6mm)物种与小个体(壳长≤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茅口期Ting类可分为南京Ting类,希瓦格Ting类,费伯克Ting类和新希瓦格Ting类4个主要类群,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南京Ting类,新希瓦格Ting类,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和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 的物种显著减少,而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以及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除南京Ting类外,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导致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在灭绝强度较小时,Ting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原 《生命世界》2006,(4):53-54
这个长得有点像松鼠的动物就是硅藻鼠类的后代“谜岩鼠”。它站在它的“前辈”:一块具有1600万年历史的山东硅藻化石上。这类已灭绝的动物的后裔在老挝被“重新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巨大震动,也激起公众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14.
王宁 《生物学通报》2004,39(4):16-19
从1600年至今已经灭绝的鸟类大约有100种,这些鸟类的灭绝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栖息条件丧失、无节制的捕杀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的,海洋性岛屿是灭绝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杨杰 《化石》2005,(3):24-26
图1一块发现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鲎化石标本。该标本表明,虽然经过了近2亿多年的历史变迁,鲎的外形几乎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图2现生鲎主要生活在沙质海底,取食泥沙下的蠕虫和无壳的软体动物。三叶虫从寒武纪早期开始出现,是最古老的节肢动物之一。它成功地繁衍了3亿多年,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16.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可分为南京类、希瓦格类、费伯克类和新希瓦格类 4个主要类群 ,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 ,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 ,南京类、新希瓦格类、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和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显著减少 ,而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以及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 ,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 ,除南京类外 ,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 ,导致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在灭绝强度较小时 ,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 ,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一类非自治竞争Lotka-Volterra系统,其相互作用系数为非负常数,S.Ahmad和A.C.Lazer研究了该系统并得到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第n个种群趋于灭绝而前n-1个种群强持续生存.本文我们讨论一类较一般的非自治竞争Lotka-Volterra系统,其相互作用系数为一类连续函数,得到同样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小种群比大种群更易趋于灭绝.小种群迅速灭绝的三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变异性丧失、统计波动以及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统计波动、环境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被比作一种灭绝旋涡,它促使小种群走向灭绝.  相似文献   

19.
犀牛在中国灭绝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堂  许凤  孙钢 《生态学报》1997,17(6):640-644
三千多年以前,犀牛沿黄河两岸自西向东约有1800多公里的广阔的分布北界。近三千年来,犀牛在中国的分布北界不断南移,它是我国犀牛地减性灭绝的重要特征。北界南移速度相当惊人,平均每年以0.5km的速度禹南消退。犀牛在中国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中国古代人口对犀牛的压力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通过简单计算可知,犀牛种群承受人口压力阈值小于4人/km^2。  相似文献   

20.
一个受到开发的扩散种群的持续与灭绝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一类服从Logistic增长规律,且受到开发或捕食的扩散种群动态模型:的渐近性质,得到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结果.即当开发或捕食率时,种群稳定持续,否则趋于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