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武 《化石》2019,(3):78-80
<正>距今30-13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直立人消失与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样性与不同古人类成员出现以及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往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类学界对这一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许多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状态良好的人类化石对于研究和论证这一时期人类演化过程尤为重要。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  相似文献   

3.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武  杨茂有 《人类学学报》1999,18(3):176-192
对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发析显示,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总体演化趋势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一致,呈缩小变化,其中一个表现特点是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尺寸上不差别不大,但作者根据对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生存年代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直立人在化石形态,生存年代等方面均与智人有明显的不同,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意见的证据还是不够充分的,目前仍宜将直立人与智人作为人属内两个不同的种来看待,  相似文献   

5.
许家窑人类化石在1976-1979年发现于泥河湾盆地北部许家窑遗址(又名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74703地点。化石包括1件儿童左侧上颌骨、3颗游离臼齿、2块枕骨、1件上颌支残段和13块顶骨碎片,代表约16个个体,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对于许家窑人的演化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分别将其归入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或者未知人群。最新研究显示:许家窑人的牙齿、头盖骨和下颌骨的形态都具有原始与进步混合的特征;许家窑个体呈现有罕见的先天巨顶孔缺陷遗传疾病、暴力冲突产生的创伤愈合痕迹、因营养缺乏导致的牙齿釉质发育不良及适应潜水环境产生有耳圆枕结构;许家窑人的颅容量为1700 mL以上,其上颌骨内鼻底、颞骨内耳迷路和枕圆枕的形态类似尼安德特人,牙齿生长发育模式接近现代人。许家窑人特殊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低而宽的头盖部和巨大的颅容量,与许昌人头骨形态相近,二者可能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境内生存的一种新型古老型人类——巨颅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  相似文献   

6.
2012年,山西襄汾县南贾镇上鲁村石沟砂场发现一件人类枕骨化石。该化石埋藏于汾河西岸第Ⅲ级阶地的砂砾层,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本文对枕骨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将其与亚洲直立人、早期智人、早期现代人相关标本进行对比。观察发现,石沟古人类具有印加骨的形态特征,为中国古人类印加骨高频出现增添了新的证据;枕鳞中部没有发育枕骨圆枕,而具有最上项线,显示出枕骨形态的进步性,推测石沟古人类可能属于早期现代人。石沟古人类枕骨化石对于探讨中国及东亚地区古人类的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智人牙齿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86,5(2):103-113
中国目前较为可靠的早期智人牙齿材料应包括在巢县、许家窑、长阳、周口店新洞和桐梓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一类与早期组早期智人相当或十分相近的古人类。丁村人类牙齿化石可能是代表晚期组早期智人也可能是代表解剖学上的现代智人。就牙齿材料而言,尚无充分的证据能表明在中国曾同时存在过两种类型的早期智人。  相似文献   

8.
李岩 《化石》2021,(1):8-12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相当丰富的国家之一,迄今已在100余处地点发现了各种古人类化石,年代跨度在距今170万-1万年之间,这些古人类化石包括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从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走出非洲"这种人类演化故事的标准观点中,200多万年前直立人首先在非洲演化而出.之后大约在60...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领导的中外研究小组对贵州盘县大洞中更新世晚期(约13-30万年前)4枚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发现一些可能与早期现代人出现有关的形态特征,表明东亚大陆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呈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认为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可能比目前认为的时间为早.3月4日《人类进化杂志》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自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发现大约4万年前的现代人化石以来,相继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广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点发现了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些化石发现证实大约1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在华南地区已经出现。最近在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及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8万-12万年前在华南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而在这个时间段的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人类化石形态仍较原始,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这些研究发现提示,在中国地区,华南是现代人形成与扩散的中心区域,早期现代人以及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都可能首先在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华北地区扩散。现有的化石形态证据显示,更新世晚期华南地区人类具有较大的演化变异,可能同时生存有几种不同的演化类群。智人洞属于从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演化的过渡类型,而道县则代表着演化进入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基于前人研究及本文的分析,作者认为柳江、资阳、丽江、田园洞等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特征比较进步,在演化上属于与道县相似的现代类型人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进展在引起对现代人在东亚地区出现和扩散关注的同时,古人类学界对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论。本文在回顾分析这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22,41(4):563-575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1964年在陕西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骨的形态比周口店直立人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直立人原始,其厚重的骨壁及较小的脑量,落入了早期人属成员的变异范围。最新测年结果将蓝田人的生存年代从原先普遍接受的距今115万年提早到大约163万年前,接近能人和南方古猿生存年代变异范围的下限,蓝田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有确定年代数据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蓝田人的颞骨岩部进行了扫描,对骨性内耳迷路进行了3D虚拟复原,通过与和县直立人、欧洲古老型智人、早期人属成员、南方古猿非洲种、粗壮傍人和现代人内耳迷路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耳迷路的测量数据与南方古猿非洲种最接近,其次为现代人和欧洲古老型智人,而与早期人属成员和粗壮傍人相差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耳迷路与早期人属成员、欧洲古老型智人、南方古猿非洲种及现代人都有重叠区域,距离最近的是南方古猿非洲种Sts 5,其次为和县直立人和南方古猿非洲种Sts 19,而与粗壮傍人距离较远。本文研究提供了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为进一步探讨蓝田人体质特征演化上的意义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The morphology and affinities of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Homo erectus in East Asia have been explored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 fragmentary hominid cranium (Nanjing no.1) recovered in Tangshan near Nanjing, China bears directly on these issue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Nanjing no.1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Homo erectus from both Eurasia and Afric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fossil should be referred to as Homo erectus. The sharing of typical Homo erectus features with African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s demonstrates that Homo erectus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lineage that evolved during the million years after its Pliocene origi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njing no.1 and Zhoukoudian suggest certain level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East Asian Homo erectus.  相似文献   

15.
南京直立人与印尼、周口店直立人的面颅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5,24(3):171-177
本文对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与印尼Sangiran17头骨和周口店11号头骨作面颅形态上的比较。结果表明,南京1号头骨的面颅与周口店11号头骨的有许多共同的形态:较小的面颅尺寸、眶下区呈扁平状、较扁平的上部颜面、眶上圆枕较纤细、中眶型的眼眶、发育有颧切迹、上颌骨颧突基部位置较高等。南京1号头骨的面颅在另外一些方面显示出与Sangiran17头骨的形态上相近:阔上面型的面型、眶上圆枕内侧部比外侧部稍靠前、眶上圆枕下缘略呈平直状、鼻梁发育有中矢锐嵴、鼻梁横向呈峰状拱起、颧骨下缘外展、颧结节相对位置稍偏外侧、颧骨较高等。南京直立人面颅兼具周口店直立人11号头骨的和印尼直立人Sangiran17头骨的形态。从南京直立人的面颅形态可以推测我国南方的与北方的直立人群之间在体质形态上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地理变异。南京1号头骨面颅上的某些形态特征,如颧骨下缘外展等,可能反映了特征的梯度变异现象。这些特征的梯度变异的成因目前还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16.
再论南京直立人高鼻梁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2008,27(3):191-199
本文以周口店、南京、Atapuerca SH5、Petralona、Arago、Bodo、Kabwe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举例显示,在类似的环境中鼻梁高耸的程度可以不同,不同凉热可以有相似高耸的鼻梁,从而对南京直立人的高鼻梁不是由于对寒冷气候的适应的论点提出补充论证。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应该考虑南京直立人鼻梁高耸的原因在于遗传的因素。本文试图探讨南京高耸鼻梁可能的基因来源,首先论证在中国化石人类中罕见高耸的鼻梁,更没有比南京更早的高耸鼻梁,而非洲和欧洲中更新世多见高耸鼻梁,这种状态在欧洲延续至今,而且非洲已经发现60万年前的比南京早的高耸鼻梁。最后讨论南京直立人的时代和与非洲、欧洲相距遥远的地理位置都不能否定本文的推论。  相似文献   

17.
In both East Asia and Australasia arguments for evolutionary continuity between middle-late Pleistocene hominid populations and modern Homo sapiens are of long standing. In both regions, however, problems of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dating and preservation of hominid skeletal materials provide an effective barrier to extending regional sequences back to 'archaic' Homo sapiens or Homo erectus. The earliest securely dated modern Homo sapiens in East Asia are currently represented by Zhoukoudian Upper Cave at a minimum of 29 ka BP. In Australia skeletal remains of modern Homo sapiens have been dated to 26 ka BP, with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t 38 to 50 ka BP.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keletons from sites like Coobool Creek are morphologically and metrically outside the range of recent Australian Aboriginal populations. Similarly Liujiang and the Upper Cave crania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recent East Asian 'Mongoloids'. Evolutionary change within the Holocene need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 evidence for regional evolutionary continuity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