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截线法对西藏盘羊种群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朴仁珠 《生态学报》1996,16(3):295-301
1987~1990年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西藏盘羊的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在1550km样线上遇见99头盘羊。由此资料,以傅立叶级数表达其探测函数,估计出了盘羊在西藏分布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0820±0.0097头/km2,即每12km2约有1头,而波动在0.0121~0.3671头/km2之间。并依此确定的10.5万km2的栖息面积计算、西藏盘羊的种群数量为8630±1021头。目前,盘羊群平均数下降为5~6头/群,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0年到2013年,每年夏天,作者采用地图样带法对新疆木垒国际狩猎场天山盘羊(Ovis ammon karelini)的种群数量开展了调查,2010年和2011年调查区域面积为94.67 km2,2012年和2013年调查区域面积为72.97 km2。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盘羊密度分别为(1.33±0.29)只/km2、(1.59±0.40) 只/km2由于狩猎活动干扰,2012和2013年盘羊密度显著下降,分别为(0.35±0.08) 只/km2、(029±0.17) 只/km2。在总计4次调查记录的83群319只个体中,大部分为雌性,说明这一区域是雌性天山盘羊主要的夏季栖息地。群体大小从1 ~ 17 只不等,平均群体大小为(3.84±0.35)只。食物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木垒国际狩猎场天山盘羊平均群体大小明显小于天山山区其他区域的种群,而相对较高的幼羊与雌羊比(45.5 : 100)说明木垒国际狩猎场适宜盘羊生存,为天山盘羊的理想生境。  相似文献   

3.
2005 年7 ~8 月我们在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对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首先走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确定盘羊分布范围,然后根据地形和水系,将调查区域分为Ⅰ、Ⅱ、Ⅲ、Ⅳ 4 个区。在每个调查区域沿河谷和沟谷设置随机样线,步行、骑马或开车沿样线搜寻盘羊,记录群体数量、年龄、性别、栖息地类型。通过调查以盘羊所在地为中心、直径200 m 的圆形样方中的地形和生态因子,确定盘羊利用的栖息地特征值,建立马可波罗盘羊对栖息地利用的模型。以1∶50 000 的地形图建立调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用ArcView3.2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计算出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区内符合模型中的海拔、坡度、坡向等要求的空间的范围和面积。通过计算每个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适宜栖息地面积等数据,获得种群数量估计值,进而得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调查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在保护区西部达布达尔乡的皮斯岭、卡拉其古、赞坎沟等帕米尔高原地区;种群总数在1 500 ~ 1 700 只;保护区内盘羊分布面积为4 012.17 km2 ,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641.16 km2 ,可利用的栖息地仅482.67km2,仅占分布区的12.03% 。过牧、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疫病和交流障碍是盘羊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建议通过调整保护区边界、恢复栖息地、防止疫病、加强宣传、开展多边合作等措施来加强马可波罗盘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薄毛海绵杜鹃是西藏东南部地区高山林线灌丛的优势种,在色季拉山分布在海拔4300 ~4500 m.通过样地调查和基径结构分析,研究了色季拉山林线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密度增加而高度降低;在同一海拔,阴坡的种群密度和高度大于阳坡,而基径较小.在阴坡和阳坡,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年龄结构的峰值均呈“n”型曲线,中龄级个体较多,幼苗、幼树相对不足.薄毛海绵杜鹃种群的种内竞争呈波浪式发展,强度为阴坡高于阳坡,且存在自疏现象.  相似文献   

5.
印度喜马拉雅山区西藏盘羊的警戒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几个动物类群中开展的许多行为研究中发现,个体的警觉水平与群体大小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般认为,这种关系是由于个体在一个较大的群体中被捕杀的概率小。在本研究中,我研究了濒危的印度喜马拉雅地区西藏盘羊(Ovis ammon hodgsoni)的警戒行为与群体大小和逃逸地形的关系。我假设小群体中的、位于悬崖旁的盘羊比那些大群体中的、开阔地带(逃逸地形)中的盘羊的警戒水平高。结果发现随着群体增大,盘羊的警戒水平下降,但是,逃逸地形与盘羊的警戒水平没有关系。盘羊的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时间预算存在显著差异。与雄性和亚成年个体比较,雌性用于警觉的时间多,它们比雄性采食时间长,移动少。因此,警戒行为是是盘羊的一种重要反捕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绿孔雀(Pavomuticus)在世界共3个亚种,其中P.muticusimperator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缅甸东部、泰国和印度等地[1~3]。三十多年前,在西双版纳的大部分地区均有该种的分布,是有名的“孔雀之乡”[4]。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云...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区。1992年冬季在流域范围内13个县市共发现斑头雁10081只。斑头雁越冬分布区海拔高度为3500─4000米,内均有大面积流动的水面。斑头雁在农田里采食收割时遗落的谷物,中午在水面上、沙滩上戏嬉休息,在河叉及水库的浅水区过夜。  相似文献   

8.
广东原鸡栖息地分布在徐闻,雷州,信宜,高州,阳春5个县(市),为孤立的三块,呈岛屿状分布,总面积2501.62km^2,总体数量680-750只,原鸡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块栖息地是由信宜,高州,阳春3块小栖息地组合而成,成为广东原鸡的主要栖息和分布地。  相似文献   

9.
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3 年8 ~9 月,对青海省境内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普氏原羚现存7 个种群,累计数量为602 只;其中塔勒旋果种群属首次报道。与以往报道相比,目前元者和鸟岛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海晏—刚察种群数量增长明显;湖东—克图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达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时的种群数量。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质量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密切相关。本次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现存栖息地呈不连续的间断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其栖息地在不断缩减、生存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10.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和潜在的传播源,在禽流感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斑头雁的越冬种群现状缺乏研究。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地带的林周县、日喀则市、白朗县、拉孜县、江孜县和贡嘎县境内。这一统计数据远高于1990年代的统计数量,由此可将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值由5.2-6万只修正为至少7万只。越冬斑头雁的平均集群大小为(208±262)只(n=215),主要栖息环境包括冬小麦田、冬歇期农田、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其中在冬歇期农田中统计到的数量占72.1%。2006-2008年,对青海湖繁殖斑头雁的卫星跟踪表明,其越冬地点主要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河流域和印度,越冬期为11月至翌年的3月份,在越冬地平均停留(108±30)d,越冬活动区大小为(122.22±124.94)km2(n=3)。受西藏独特的宗教传统和农耕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越冬斑头雁经常与大量家畜和水鸟混杂在农田觅食,在禽流感疫情防控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天山盘羊秋季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野外观察记录的76 群460 余只盘羊在9、10、11 月份的集群和日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天山盘羊在发情前后从以独羊群、雄性群、雌性群和母子群为主的集群类型转变为以单一的混合群为主的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平均由发情前的8.3 ±4.6 只变为发情后的15.9 ±11.1 只, 差异极其显著( P = 0.003 < 0.01) 。结果还发现, 由于发情前后集群行为的变化, 盘羊的日活动节律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2.
新疆盘羊(Ovis ammon)的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盘羊(Ovis ammon)分布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0 000~5000年前为石器时代分布,5000~50年前为历史分布,50年前至今为现代分布。新疆盘羊分布非常广泛,从南边的昆仑—阿尔金山至最北的阿尔泰山,从东天山到准噶尔界山,甚至罗布泊和帕米尔都有分布。在昆仑—阿尔金山、中天山、巴尔鲁克山和玛依勒山,盘羊为连续分布;其它地区为成片分布、零星分布和季节性分布。盘羊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从920~4600 m,垂直分布由于高程-纬度效应,从南到北一般随着纬度升高而降低。在水源缺乏的地区,其垂直分布还受地表水和泉水分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藏羚羊冷季对干物质的消化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和稀有的物种之一。作为青藏高原野生食草动物的典型代表,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藏羚羊独特的体态和生理结构,对研究生物适应与进化,尤其是研究高原条件下的生物适应与进化,维护高原地区生态平衡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郑中朝和李宏,2002)。对藏羚羊牧草利用特征的研究对其营养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藏羚羊饲草中酸不溶灰分作为内源指示剂,对其冷季牧草消化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6.
藏羚寄生蠕虫卵粪检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对位于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集群的藏羚(Pantholopshodgsoni),随机拣取其新鲜粪便共计36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粪样进行寄生虫蠕虫卵检查,结果显示,粪样中存在有细颈属(Nematodirus)、马歇尔属(Marshallagia)线虫卵和莫尼茨属(Moniezia)绦虫卵,其感染率在19.4%~94.4%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5.58、5.11和2.86。结果表明,冬季藏羚的寄生蠕虫感染率高,但感染种类少和感染强度低。  相似文献   

17.
如何满足草原野生有蹄类调查方法的假设前提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虽然调查草原有蹄类有许多方法,但考察中必须对有关方法进行修正。本文描述了笔者在青海省野牛沟调查3种草原有蹄类动物时,为满足样线法的假设前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笔者建议,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法,都应当认真研究该方法的假设前提,并在研究报告中说明为满足假设而作出的细节安排。  相似文献   

18.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的兽群结构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有扭角羚480-520只。喜聚群活动,其兽群可分为家群、族群和聚集群。并随季节变化而有分群和合群现象。此外还有游离于群体之外的独羚,多为成年雄体。其兽群幼仔占17.52±6.48,亚成体占17.25±9.16%,成体占65.23±12.59%,聚集群中成体雄雌比为1:8,雌体占多数。  相似文献   

19.
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估算的理想条件是使用数学模型以及严格的实验设计来选择样本。可是,野外条件状况往往违背数学模型假设前提,不可能随机地选择样本。于是,计算的结果不但不可靠,而且很可能没有意义。就野生动物管理来说,不需要获得一个准确的种群数量,只需一个长期的数量趋势,就足以指导相关管理工作。在中国大型哺乳动物长期监测还没有纳入常规。本文报道了位于青海省野牛沟和甘肃省阿克塞县两个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的长期趋势监测项目。我们这些年里一直用相同的方法持续监测,并明确了监测数值结果包含有不确定性。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仍可以发现监测地点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群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可以帮助野生动物管理者据此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