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00例重症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全身感染分为脓毒血症组67例、非脓毒血症组33例;脓毒血症组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42例、死亡组25例,同时选取健康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进入重症监护室24小时后,抽取患者静脉血8ml,CRP采用免疫比浊法,PCT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分析CRP、PCT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结果:CRP、PCT水平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血症组和非脓毒血症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脓毒血症组水平高于非脓毒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存活组患者CRP、PCT随着住院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从第3天较第1天升高,第7、9天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住院时间死亡组CRP、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PCT联合并联检测对于早期发现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PCT、CRP联合并联检测对于脓毒血症有更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其表达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内毒素、降钙素原(PCT)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PCNL的患者7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尿源性脓毒症发生情况分为尿源性脓毒血症组(n=45)和非脓毒血症组(n=705)。检测PCNL术前血清内毒素、P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NLR。对比两组血清内毒素、PCT水平及NL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内毒素、PCT联合NLR预测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临床效能。结果:与非脓毒血症组相比,尿源性脓毒血症组血清内毒素、PCT及NLR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内毒素升高、PCT升高、NLR升高、尿白细胞阳性、术前发热及鹿角型结石是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内毒素、PCT联合NLR检测预测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高于上述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PCNL术前血清内毒素、PCT和NLR升高可能与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有关。血清内毒素、PCT水平升高、NLR升高、术前发热、尿白细胞阳性、鹿角型结石是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血清内毒素、PCT联合NLR检测对PCNL术后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related factor,TRAF)-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s TREM)-1、白介素(Interleukin,IL)-33水平的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8年7月在我医院ICU病房进行诊治的脓毒症患者145例,分析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KI,SAKI)的发生情况,比较SAKI和非SAKI患者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含量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SAKI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45例患者中,发生SAKI者69例,发生率为47.6%。SAK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体重指数、BUN、Scr与eGFR值与非SAKI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KI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含水平含量均显著高于非SAKI组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与SAKI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Ⅱ)评分、序贯多器官功能障碍(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升高均为影响S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可能作为诊断和治疗SAKI的参考指标及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创伤后脓毒血症中的动态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诸暨市中心医院创伤后脓毒血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脓毒血症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CRP及PCT水平的差异。根据脓毒血症的不同程度将入选的创伤后脓毒血症病例分为单纯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根据不同的随访结果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好转、无效及病死组,比较三组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5天血清CRP及PCT水平的变化。结果入选当日,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CR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472、40.243,P0.01)。不同程度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不完全相同(F=3.804、8.292、5.273,P0.05),单纯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组在血清CRP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患者中,好转组入选后第5天血清CRP水平较入选当日及第3天降低(P0.05),但入选当日及第3天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PCT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血清CRP及PCT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PCT水平均能反应创伤后脓毒血症的感染状态,但在评估病情及预后方面,血清P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发病原因及感染等因素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1月外科重症监护室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老年患者92例,以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B型利钠肽(BNP)、乳酸和D-二聚体(D-D)等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术后脓毒血症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两组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引发脓毒血症的死亡率高于其他系统疾病(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前血清TP、Alb、CRP、PCT、BNP、乳酸和D-D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血清乳酸、Alb、PCT、D-D和BN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乳酸和BNP是影响术后脓毒血症死亡的危险因素,AUC分别为0.879和0.858。结论 血清乳酸和BNP与老年术后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脓毒血症需行经皮肾造瘘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行经皮肾造瘘术治疗的尿脓毒血症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及穿刺前后病情动态观察、体温监测、早期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控制感染的护理以及经皮肾造瘘术后护理。结果57例患者成功行经皮肾造瘘术,1例患者因穿刺失败改行输尿管内支架管置入术;1例患者因并发DIC抢救无效死亡,3例患者因无法解除梗阻需长期留置引流管,余患者均解除梗阻后康复出院。结论经皮肾造瘘术治疗梗阻引起的尿脓毒血症安全有效,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是挽救尿脓毒血症患者生命的基础。专科护理人员应熟知病情变化,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对脓毒血症并发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20年6月选择在本院重点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和急诊科进行诊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45例,测定与计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调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早期诊断分析。结果:在145例患者中,发生肾损伤69例(肾损伤组),发生率为47.6 %。肾损伤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体重指数等与非肾损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损伤组的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Ⅱ)评分、序贯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都显著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肾损伤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显著高于非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BUN、Scr、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都为影响肾损伤发生的主要独立因素(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多伴随有肾损伤,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也是导致脓毒血症并发肾损伤的主要因素,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肌酐、血糖、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APACHEⅡ)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中,与NLR比值低的患者相比,NLR比值高的患者死亡率更高,脓毒血症更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和NLR值在存活组死亡组患者中差异显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LR比值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血症预后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NLR值低是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保护因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NLR值高的脓毒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鉴别诊断ICU患者脓毒性和非脓毒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016年入住我院ICU的100例患者,包括61例非脓毒性SIRS患者与39例脓毒症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者作对照,分别设为非脓毒性组、脓毒血症组及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三组血清PCT与IL-6水平,并以PCT为2μg/L和IL-6为50 ng/L为临界值来鉴别非感染性SIRS和脓毒血症,评价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非脓毒性组PCT与IL-6最大值分别为0.91±0.54μg/L、62.77±11.75 ng/L,脓毒血症组为24.49±5.00μg/L、1542.69±361.66 ng/L,对照组为0.08±0.06μg/L、3.68±1.11 ng/L,非脓毒性组与脓毒血症组PCT与IL-6最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脓毒性组比较,脓毒血症组PCT与IL-6均显著升高(P0.05)。非脓毒性组PCT2μg/L、IL-650 ng/L的占比分别为21.31%、65.57%,脓毒血症组为92.31%、87.18%,脓毒血症组PCT2μg/L、IL-650 ng/L的占比均显著提高于非脓毒性组(P0.05)。PCT的阳性预期值、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IL-6,而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期值、特异度显著高于IL-6及PC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IL-6,P均0.05。结论:PCT与IL-6联合检测有助于脓毒性和非脓毒性SIR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microRNA-193b和microRNA-141在脓毒血症休克模型小鼠受累器官的表达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刺诱导小鼠发生脓毒血症休克晚期模型,采用多导生理仪检测心功能,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和血乳酸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心脏、肝脏、肺及小肠的microRNA-193b和microRNA-14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脓毒血症休克晚期时小鼠心功能发生显著障碍,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血乳酸水平明显增高;microRNA-193b在心脏组织的表达明显下降,而在肝脏和肺组织的表达明显增加;microRNA-141在肺和小肠组织的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在脓毒血症休克疾病时,小鼠发生心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microRNA-193b和microRNA-141的表达水平在受累组织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它们可能通过调节下游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参与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调节。microRNA-193b和microRNA-141可能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和方法 :在盲肠结扎穿孔脓毒血症大鼠模型上 ,研究早晚期脓毒血症肝细胞核被膜核苷三磷酸酶 (NT Pase)活性及 poly(A) mRNA核浆转运的变化。结果 :脓毒血症早期NTPase活性增加而晚期活性降低 ,即早期Vmax与对照组比增加 6 2 % (ATP ,P <0 .0 5 )和 18% (GTP ,P <0 .0 5 ) ;晚期Vmax下降 2 6 % (ATP ,P <0 .0 5 )和5 6 % (GTP ,P <0 .0 5 )。脓毒血症仅晚期NTPase底物亲和力降低 ,即晚期Km与对照组比分别升高 2 6 % (ATP ,P<0 .0 5 )和 37% (GTP ,P <0 .0 5 )。脓毒血症早期 poly(A) mRNA核浆转运速率增加而晚期降低 ,即早期组 10min转运速率较对照组增加 2 7% (ATP ,P <0 .0 5 )和 30 % (GTP ,P <0 .0 5 ) ;晚期组降低 2 1% (P <0 .0 1)和 35 % (P <0 .0 1)。结论 :脓毒血症肝细胞核膜NTPase活性呈早期升高、晚期下降的双相变化与肝细胞核被膜 poly(A) mR NA核浆转运速率的早、晚期变化相平行 ,同时与脓毒血症血糖浓度的早、晚期变化相关。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脓毒血症早晚期代谢双相变化发生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2.
要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和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HS-1)及其和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脓毒 血症患者30 例和对照组健康人群30 例,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骨架蛋白,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HS-1 蛋白含 量,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血小板Gelsolin 蛋白的表达,分析Gelsolin、HS-1、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PT、APTT)之间的关系。结果:对 照组Gelsolin 主要位于血小板胞浆内,观察组包浆内外及间质内均可见。观察组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HS-1 水平明显高于对 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T、APT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Galsolin 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76 (P <0.05),HS-1和血小板计数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 0.69 (P<0.05)。结论: 早期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 和H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大量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梁瑜 《蛇志》2011,23(1):38-39
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脓毒血症诊断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7天.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T)、心率(H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率(N)、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两组治疗后比较...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脓毒血症大鼠心肌II型PLA2 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其m RNA 的变化。结果发现, 脓毒血症早期与晚期心肌II型PLA2 活性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5 .0 % (P < 0 .05)及增高47.6 % (P < 0 .01),II型PLA2 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27.0% 及增高48 .0 %( 均P < 0 .01); 心肌II型PLA2 m RNA合成率与含量呈现类似的双相变化, 在脓毒血症早、晚期mRNA 合成率分别降低45.0% 和升高70.0 % (均P < 0 .01),mRNA含量分别降低34.1 % 和增加157 .0% (均P< 0 .01) 。脓毒血症早、晚期心脏II型PLA2 m RNA半衰期无显著变化(P > 0.05) 。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心肌II型PLA2 活性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 这一变化受其mRNA 转录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大鼠、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术(CLP)脓毒血症模型进行分析,从模式动物角度发现潜在的脓毒血症相关基因,为脓毒血症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从NCBI-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原始微阵列数据集,然后纳入盲肠结扎穿刺术脓毒血症及假手术组模型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筛选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和通路分析,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理调节功能的核心蛋白质和关键候选基因。通过大鼠盲肠穿刺脓毒血症诱导后肝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芯片筛选,共获得350个能上调1. 5倍及以上的差异基因,1 337个能下调2倍及以上的差异基因;通过小鼠盲肠穿刺脓毒血症诱导后肝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芯片筛选,获得3 532个上调1. 5倍及以上的差异基因,4 020个下调1. 5倍及以上的差异基因;对上述芯片结果的差异基因取交集,得到29个共同上调表达1. 5倍以上的差异基因和84个共同下调表达1. 5倍以上的差异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上述基因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利用David数据库从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分(CC)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4个角度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发现共有10条通路与脓毒血症肝组织关系密切,其中最主要的通路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其次,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叉形头转录因子的O亚型(FoxO)、乙型肝炎、血小板激活及胆汁分泌等通路调控也与脓毒血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脓毒血症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及诊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和方法:在育肠结扎穿孔脓毒血症大鼠模型上,研究早晚期脓毒血症肝细胞核被膜核苷三磷酸酶(NTPaes)活性及poly(A)^+mRNA核浆转运的变化。结果:脓毒血症早期NTPase活性增加而晚期活性降低,即早期Vmax与对照组比增加62%(ATP,P〈0.05)和18%(GTP,P〈0.05);晚期Vmax下降26%(ATP,P〈0.05)和56%(GTP,P〈0.05)。脓毒血症伏晚期NTPa  相似文献   

17.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受体及钙敏感受体表达下调等。近年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上述机制均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甲状旁腺细胞增生,由多克隆增生逐渐发展为单克隆增生、腺瘤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逐渐加重。现就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患者创伤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发病率、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预防和及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创伤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以及发病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06例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其中47例患者创伤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在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1±19岁,84.6%为男性;其中25例为脓毒血症引起,18例是因为低血压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所有患者中,24例患者出现了少尿的症状,19例患者进行了透析治疗。腹部外伤[(OR)=3.66,P=0.027]和应用呋塞米[(OR=4.10,P=0.026)]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肾损伤时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只有找到创伤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为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对策,选取了102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将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两组患者IL-1、IL-1β、PCT、CRP、NT-pro BNP、Pro-ADM、MI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IL-1β、PCT、CRP、NT-pro BNP、Pro-ADM、MI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ACHEI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脓毒血症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炎症因子、Pro-ADM、MIF水平,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右美托咪定在脓毒血症患者合并肝功能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机械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OF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4项肝功能指标水平(TBIL, AST, ALT和ALP)显著降低,而A/G水平显著升高(p0.05)。此外,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和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和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并且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和IL-1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可对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肝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