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原肠中期内卷的背方中胚层出现了分别控制脊索和肌肉发育的专一分子的区域化表达。为了研究这个时期的背方中胚层是否已经能够在脱离体内信号的情况下向预定命运分化,我们进行了预定脊索和预定肌肉组织的体外培养,以及两者的共培养,并检测了细胞表达组织专一性分子的情况。原肠中期的预定脊索区域和预定体节区域都能在体外分化成相应的组织——空泡化的脊索和肌细胞,但脊索只能微弱表达其功能分子Shh,肌细胞不能形成肌节。预定脊索区域和预定肌肉区域的共培养也无法增强脊索表达Shh和促进肌细胞形成肌节。我们的结论是,原肠中期内卷的中胚层细胞已经具有了朝预定命运独立分化的能力,但进一步形成功能和结构都完整的相应组织可能还需要周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爪蟾早期胚胎中,存在能与抗TGF_β-1抗体结合的蛋白,我们称之为TGF_β-相关蛋白。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到在囊胚(分期8)中,TGF_β相关蛋白主要分布在植物半球靠近囊胚腔底部的一些细胞内;在早期原肠胚(分期10.5)中仍只分布在植物半球卵黄团中,但距囊胚腔较远,与背唇无明显的关系;在晚期原肠胚(分期12)中,它主要分布在原肠腔四周,原肠腔腹方的内胚层细胞中含量高于原肠腔背方的中胚层细胞;在早期神经胚中(分期14),整个内胚层细胞都分布有TGF_β相关蛋白,而且它还存在于背部中胚层(预定体节和脊索)中,但分布不均匀,靠近原始肠腔的部分含有TGF_β相关蛋白,而靠近神经板的部分则不具有它;在晚期神经胚(分期20)中,它仅分布在卵黄团中央区域的内胚层细胞内。点免疫测定的结果印证了以上的观察。此外,还断定从卵裂期到分期27的胚胎,存在着两个TGF_β相关蛋白的高合成区域。第一个区间为分期7至分期8;第二个区间为分期12至分期14。在分期14胚胎中,它的含量最高。根据TGF_β相关蛋白在胚胎中分布的时空特性,讨论了它可能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诱导因子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精卵经卵裂、囊胚期而到原肠期。近来很多发育生物学家对囊胚期在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特感兴趣。一般认为,囊胚中期细胞具有化学的分化。原肠期开始有形态上的分化,背唇(Spemann的组织者)诱导外胚层形成脑、脊索及肌细胞等;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区,自主分化产  相似文献   

4.
用兔抗人血小板TGF-β_1 N末端1—29氨基酸残基人工合成多肽抗血清作探针以及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染色技术,分析了1—12天小鼠早期发育期间胚胎的TGF-β_1物质分布。结果表明,着床前胚胎包括卵裂细胞,桑椹胚和胚泡的ICM及滋养外胚层等细胞均显示TGF-β_1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免疫酶染色还证明,沿囊胚腔顶部单层排列的原始内胚层细胞比邻近的ICM细胞有较深的染色反应。随着胚胎着床和进一步发育,7天龄胚胎中胚层早期形成阶段,紧靠中胚层一侧的外胚层胞质中含有浓集的棕色颗粒;各胚层的部分区域也存在着染色强度上差别。8—12天龄胚胎中,体节,心壁、间质细胞和肠道以及卵黄囊的脏壁中胚层均有显著的TGF-β_1免疫酶阳性物质。这些结果表明,着床前小鼠胚胎富含TGF-β_1物质,着床后的胚外组织,例如卵黄囊也为胚胎进一步发育提供了富含TGF-β_1物质的微环境;同时也提示,小鼠早期胚胎发育期间的胚泡形成,ICM细胞分化出原始内胚层,卵柱期中胚层形成,以及以后的神经管、体节和肢芽形成阶段等一系列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中,TGF-β_1可能是参与重要作用的一种生长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5.
当前做无尾两栖类胚胎离体外植心原基在培养液中形成为心结构的工作还是比较稀少的。史推尔(Sthr)曾外植铃蛙心脏原基,看见培养液中有内胚层存在,则培养中的离体心原基的分化愈为成功;爱克曼(Ekman)在任氏(Ringer)液中,曾单独培养棕蛙的心原基,从神经沟至尾芽期、不同发育期的预定心中胚  相似文献   

6.
1.用不同浓度的肝脏中胚层诱导物质处理蝾螈早期原肠胚外胚层,研究诱导物质对中胚层分化的量的效应。同一批诱导蛋白质样品倍比稀释成每毫升含600微克、300微克、150微克、75微克和37.5微克共五个不同的浓度,用浸泡法处理外胚层,处理的时间是12小时。 2.随中胚层诱导物质浓度的增加,诱导强度和背方中胚层构造(脊索、肌肉)的诱导频率逐渐增加,而侧、腹方构造(前肾、血细胞)逐渐减少,呈现出明显的从腹、侧方到背方转变的趋势。这一结果支持中胚层诱导物质作用量的差别引起不同性质的中胚层分化的假定;并提示外胚层分化成位于背腹轴不同位置的中胚层构造需要接受不同阈值的诱导刺激。  相似文献   

7.
胚胎干细胞(ESC)在发育过程中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3个胚层.其中内胚层进一步向终末细胞的分化,是形成整个消化道和呼吸道,以及肝脏、胰腺等器官的基础.ESC形成内胚层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分化阶段:外胚叶的分化、原条的形成、内胚层与中胚层的分离以及定型内胚层的形成.本文主要从信号通路、转录因子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等几个方面综述胚胎干细胞向内胚层分化的分子机制,并重点介绍其组学研究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张霆  莫显明 《遗传》2013,35(4):441-448
在斑马鱼原肠胚期, 细胞通过重排形成3个胚层:内胚层, 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重排的过程包含了3种极为保守的运动形式, 即外包运动、内卷运动和集中延伸运动。其中, 脊索前板祖细胞的前部延伸对于中内胚层祖细胞的定位以及最终分化形成胚层尤为重要。脊索前板祖细胞也是目前研究体内细胞运动机制的良好模型。原肠胚期细胞运动受诸多信号通路调控, 如Wnt/PCP信号通路, 但细胞行为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细胞粘附和细胞骨架重排是研究斑马鱼原肠胚期细胞运动的热点之一。此外, 胚胎外组织(卵黄合胞体层)对于原肠胚细胞运动的影响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章主要探讨了在斑马鱼原肠胚期细胞运动过程中控制细胞行为的关键因素以及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 并为将来在细胞水平上构建完整的原肠运动调控分子的图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讲到动物发育时,常遇到一个不易理解和讲述的动态过程,就是蛙胚的原肠发生过程及三胚层的形成。原肠胚是胚胎发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胚胎从囊胚未分化的分裂球发育成为具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的原肠胚,并将决定其各器官原基,它是通过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紧密结合,复杂的形态发生运动而完成的。内胚层形成消化道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脊索?     
现行高级中学《生物》甲种本,在讲述“三个胚层分化”的时候谈到脊索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但在“动物的个体发育”一部分中又没再提及到。到底脊索是什么结构呢?它是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位于消化管背侧、脊髓腹侧,是一条纵贯全身的圆柱状构造。整条脊索既有弹性能弯曲,又很结实,相当于身体的中轴骨骼,具有支持作用。脊索的外面围有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在一些低等脊索动物(如文昌鱼)中终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青少年体型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运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1759例(男872,女887)6-19岁达斡尔族青少年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6-8岁各组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9-12岁各组为三胚层中间型体型,13-17岁各组为中胚层-外胚怪均衡型体型。女生7-12岁各组为三胚层中间型体型,13-14岁各组为均衡的内胚层体型,15-19岁各组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男女生6-9岁中胚层体型比例最高,10-12岁外胚层体型比例最高。男生13-16岁仍为外胚层体型比较最高。女生13-15岁、16-19岁均为内胚层体型比例最高。(3)达斡尔族男女生体型与蒙古族体型接近。  相似文献   

12.
爪蟾Vgl mRNA,为一种由卵母细胞产生并集中分布于成熟卵母细胞植物半球的母体 mRNA,它编码类似于TGF-β的蛋白,受精后,Vgl mRNA分布于胚胎预定内胚层细胞中,它在中胚层的形成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在27℃恒温下7天完成。核的分裂迁移与胚盘的形成与一般昆虫相同。胎膜有两层:羊膜形成不久即破裂而退化,不形成背器,浆膜一直保留至孵化前。麦叶蜂的原肠形成由于胚带中央部分细胞的内陷,内胚屋(中肠基)位于两端。胚带一共分为19节,计头部5节(包括原头,但前上颚节不久消失,不具副器),胸部5节,腹部11节。触角最初位于口后,以后移至口前。上唇不成对,非副器。 麦叶蜂的胚带末端初弯向背面,当形成神经节及副器最发达时胚带缩短,以后其末端又弯向腹面,使整个胚带由卵的腹面迁至背面。当进行上述胚动时,胚带同时自首尾两端开始背合。 神经沟自口后开始,至尾端为止,由此而来的神经细胞形成腹面神经索,前脑中脑及视叶由口前的外胚层而来。侧单眼由视叶外面的外胚层发生内陷,形成网膜细胞,而表层的细胞即成为角膜细胞。胃肠神经系由前肠背面两个突起发展而来。 中肠由前肠及后肠末端两群内胚层细胞(中肠基)发育而成,后肠末端的凸起形成马氏管。 外胚层成对的内陷共有14对,头部的4对成为幕骨前臂、上颚内突、幕骨后臂及唾腺,中胸、后胸及腹部第1—8节者形成呼吸系统。酒色细胞为随同气管一起内陷的外胚层细胞,但形成后与体表失去联络。 血球主要来自中间中胚层,脏壁中胚层成为消化管的肌层,体壁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早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至原肠胚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卵排至体外约52h后开始卵裂,卵裂方式为表面卵裂,卵裂至256细胞时,胚胎发育进行了囊胚期。囊胚为实囊胚,囊胚后期,16个排成例嗽叭形的预定内胚层细胞与聚在其附近的其他细胞一起内陷形成原肠。预定内胚层细胞脱离原肠后,进行1次切向分裂,形成卵黄细胞和内胚层细胞,与此同时,胚工细胞不断分裂,产生视叶原基和胸腹原基,不久,2个胞腹原基逐渐愈合形成胸腹突。随胚胎发育,在似桥细胞带上出现大颚原基、大触角原基,随后大大触角原基与视叶原基之间的腹中线上发生口凹,在小触角原基产生后,胚肥发育进入卵内无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15.
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内胚层(mesendoderm)也被称为原条(primitive streak),是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化的过渡时期。中内胚层的存在时间较短,但成功的中内胚层分化对随后进行的中胚层与内胚层发育至关重要。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胚胎发育的认识,同时,越来越多体外分化系统的建立也加深了对环境信号如何影响胚层分化的理解。近些年来,通过表观遗传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染色体结构与组蛋白修饰的改变也在分化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中内胚层分化来探究相关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对早期胚胎发育的了解,也有助于临床应用与疾病治疗。现总结了TGF-β信号、Wnt信号和FGF信号调控中内胚层分化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这些信号如何与表观修饰共同调控胚胎干细胞向中内胚层分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一、用显微外科方法从兔早期胚泡分离来的ICM在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因ICM的生长状态而不同。呈带状生长的ICM从近端向远处延伸,而细胞的分化则从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它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分化秩序井然,层次分明。因此呈带状生长的ICM适用于进行细胞分化和细胞谱系的研究。二、呈团块状生长的ICM,没有明显的极性,细胞分化开始于团块的外表面,逐渐向中央进行。细胞分化开始稍晚一些,速度也较慢,这种生长状态的ICM适用于分离胚胎干细胞。三、兔子胚外内胚层从ICM分化来,它经历了二次分化的过程。第一次发生于培养后第三天(相当于交配后第七天),形成第一胚外内胚层-胚外体壁内胚层,它向远处迁移,远离原始外胚层。培养后四天(相当于交配后第八天),形成第二种胚外内胚层-胚外脏壁内胚层,它尾随体壁内胚层向远处迁移,其后缘的部分细胞向原始外胚层附近的滋胚层下面侵润。四、胚外体壁内胚层和脏壁内胚层的细胞是由少数决定了的和离开ICM的细胞分化和增殖而来。五、文中讨论了早期胚胎细胞分化的谱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PTEN抑制胚胎原肠胚形成期EMT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  Wang XY  Wang LJ  Xu T  Lu XY  Cai DQ  Geng JG  Yang XS 《遗传》2011,33(6):613-619
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例如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迁移、凋亡和信号传导等均发挥重要作用。PTEN基因表达始于在胚胎早期的上胚层,而后主要出现在神经外胚层和胚胎中胚层结构,表明PTEN可能参与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文章主要应用在体改变早期胚胎PTEN的表达水平来观察其对上胚层至中胚层细胞转换—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的作用。首先,原位杂交结果提示,内源性PTEN表达在原条以及之后的中胚层细胞结构如体节等。在体PTEN转染实验,体外培养至HH3期的鸡胚胎,转染Wt PTEN-GFP或移植Wt PTEN-GFP原条组织至未转染的同时期的宿主胚胎相同部位后,观察到PTEN转染细胞大都由上胚层迁移至原条并滞留于原条,不再参与中胚层细胞形成。移植实验也得到相似结果,发现在Wt PTEN-GFP阳性原条组织移植后很少细胞迁移出原条。另外在原肠胚期PTEN siRNA降调胚胎一侧PTEN基因后,降调侧中胚层细胞数明显少于正常侧。上述研究结果均提示PTEN基因在胚胎原肠胚期三胚层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抑制EMT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物极帽是两栖类囊胚期预定外胚层的部分,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分化为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或器官。动物极帽生物分析法(animal cap bioassay)在研究两栖类动物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近5年内动物极帽分析法在研究中胚层、血管和神经细胞分化分子调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山东汉族成人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1001名(男502名,女499名)年龄在20—88岁间的山东省青州和临朐两县市的城乡汉族(以下简称山东汉族)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是:(1)山东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4—48—17(城4.6—4.7—1.5,乡4.2—4.8—1.8),属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体型;各年龄组中以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及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为主。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5.7—4.2—1.4(城5.8—4.2—1.3,乡5.6—4.2—1.4),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各年龄组中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及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为主。(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20—44岁)女(20—54岁)性内、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城乡男女以30岁为体型分界点,表现为30岁前后的体型差异。(3)汉族成年人体型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但无城乡差异。(4)山东汉族男性与蒙古族及加拿大样本人群的平均体型相类似;女性平均体型介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蒙古族样本人群的平均体型之间。  相似文献   

20.
半滑舌鳎胚胎发育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胚胎发育进行了组织学观察,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脊索、眼囊、中胚层、脊髓底板、神经管、肠、耳囊、脑、口咽膜和心管等组织结构.半滑舌鳎眼原基出现后,肌节在胚体后部开始分化.随后神经管前端不断膨大形成脑原基,脑形成之后在后脑的后面形成耳囊.胚体形成后,脊索位于脑的腹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脊索细胞空泡化.肠位于脊索腹面.脊索背部有一排立方体细胞,为脊髓底板,脊髓底板位于神经管腹面并延伸到后脑前端.心脏是含有红血球的一个薄壁管,位于胚体头部腹面,且与中脑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