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生动物是指单细胞真核动物,也常简称为原虫。由于其本身的相对原始性,在历史上它们一直是引起分类混乱的主要类群,如在经典动、植物两界分类体系中,它们通常被处理为动物的一门,并人为地按运动器等的差别区分为鞭毛虫、肉足虫、孢子虫和纤毛虫等几大类(纲),实际上前两类中分别包括某些藻类和全部粘菌类,这些生物在植物分类中则分属若干门。  相似文献   

2.
发现于贵州省瓮安和福泉县晚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一组可疑的磷酸盐化原生动物化石,暂定为1新属——侧孔虫(Luxapertus gen.nov.)。单房室壳体,卵形、球形及椭球形,磷酸盐化外壁1—2层,房室内分布磷酸盐化微粒和原生质(?)残留物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规则斑纹。壳体前方一侧发育内口管的管状或乳头状口孔,管状口孔有清晰的丝状伪足伸出,其前端或壳体后方附有一团原生质(?)残留物。上述特征表明这一类化石与有孔虫(Foraminifera)似有明显的亲缘关系。根据标本的形态特征和口孔性质,本文初步记述了这批材料中的瓮安侧孔虫(Luxapertus wenganensis gen.et sp.nov.)、球形侧孔虫(Luxapertus sphaeroidolis gen.et sp.nov.)和乳头侧孔虫(Luxapertus papillaformis gen.et sp.nov.)等三种侧孔虫新种,疑为地球早期原生动物的代表。这一发现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内容,证明瓮安生物群中确有可疑的原生动物化石存在。一般认为有孔虫在寒武纪开始出现。瓮安生物群中可疑的有孔虫类的发现,使有孔虫首次出现的记录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3.
中国砂壳虫属两新纪录种形态研究(表壳目,砂壳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首次在中国湖北七湖中鉴定到的隶属肉鞭门根足总纲叶足纲表壳目砂壳科砂壳虫属的2种中国新纪录种:大尖顶砂壳虫Difflugia acuminata magna Deflandre,1926和泡利砂壳虫D.paulii Ogden,1983.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砂壳虫壳体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大尖顶砂壳虫与指名亚种D.acuminata acuminata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机胶结物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4.
景观湿地夏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夏季(6-8月)对杭州市境内一景观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采样, 共得原生动物样品21个。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对该湿地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优势种分布、指示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了该特征性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与水质变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原生动物84种, 隶属于3纲45属, 其中鞭毛虫纲61种, 纤毛虫纲14种, 肉足虫纲9种。优势种主要为隐滴虫(Cryptomonas)和眼虫(Euglena), 均属于鞭毛虫纲; 污染性指示种及Margalef等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水质呈中度污染状态; 在原生动物功能类群中, 光合自养者最多, 腐生者、杂食者和捕食者相对较少; 主要理化指标中TN、TP和COD含量均较高, 且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 是造成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评价结果揭示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目前仍处于中度污染状况。研究对湿地水域的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5.
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化石含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微体球粒化石,它们主要由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动物胚胎化石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后生动物的幼、成体化石。本文以贵州瓮福磷矿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白色球粒状白云质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瓮安生物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鉴别特征基础上,定量统计采自该层位的两组岩石样品(WA—I和WA-r1)的酸处理砂样中的所有化石。统计结果表明,瓮安陡山沱组该磷块岩中化石质量和岩石中磷酸盐组分质量成正线性相关,两个样品中化石占全部磷酸盐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在10%左右,其中多细胞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占全部化石含量均少于10%。这一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丰度,证实了保存在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色富氧含磷埋藏相中的瓮安生物群主要由动物胚胎化石组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寒武纪最早期层位中获得的离散骨片化石Halkieria和Microdictyon,已在较高层位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中找到了它们的完整生物躯体,它为研究离散骨片化石的自然分类和生物亲缘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通过寒武纪最早期钉状化石的形态、对称性、壳质成分、矿化特征的对比,提出了离散骨片化石织金钉(Zhijinites)和拟织金钉(Parazhijinites)与澄江动物群中的怪诞虫(Hallucigcnia)和爪网虫(Onychodictyon)等体表上的钉状物有近亲关系,它们可能同属于多足缓步类(Tardipolypoda)。  相似文献   

7.
"放射虫(Radiolaria)"这类原生动物在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高阶单元分类在传统形态学、细胞微结构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历经了几次大的修订:Phaeodaria(稀孔虫)直至2000年后才经细胞超微结构与分子系统学证实不属于Radiolaria(放射虫);Taxopodia(列足虫)最初被认为是Amoeba(变形虫),后因细胞超微结构而归为Heliozoa(太阳虫),终由分子学证据证实属于Radiolaria;Entactinaria(内射虫)与Spumellaria(泡沫虫)并列为目阶的观点现受到分子系统学证据的质疑;Polycystinea(多囊虫类放射虫)常被用作一正式的分类阶元,但分子系统学证实Polycystinea是一个并系类群,其包含的3个目(Spumellaria、Collodaria和Nassellaria)不是起源于同一分支。此外,本文还着重分析了不同高阶单元类群的生态分布特征及环境应用前景,旨在为国内外学者呈现一个清晰的现代放射虫高阶分类最新进展,便于快速准确地了解不同高阶单元的归类现状及其生态学最新动态,促进现代放射虫在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及其在古海洋、古水团和古气候重建研究中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2007年4月,用“非淹没培养皿法”和活体观察法对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麻沿林区土壤肉鞭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肉鞭类原生动物78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名种和12个中国土壤肉鞭虫新纪录种,隶属于2亚门5纲16目32科47属。群落中变形目为优势类群,动基体目和眼虫目为次优势类群,腰鞭目、领鞭目、源生目、双滴虫目和太阳目为偶见类群,小波豆虫、卵形波豆虫、气球屋滴虫和绿刺日虫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结果表明,小陇山麻沿林区土壤肉鞭虫物种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较多,物种组成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丰富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其中绝大多数为早期卵裂胚胎化石,原肠胚化石相对罕见。文中报道瓮安生物群中新发现的一种类似现代两栖动物胚胎的外包型腔原肠胚化石,并依据新的三维立体胚胎化石标本对瓮安陡山沱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1)"外包型腔原肠胚"和已有轴性分化的"外包型实体原肠胚"的发现为证明瓮安生物群中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2)"单极内陷型腔原肠胚"因胚体存在巨大空腔(囊胚腔和原肠腔)而难以被磷酸盐化精细保存,故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化石记录稀少且亲缘关系不明;3)瓮安生物群中的"单极内移型腔原肠胚"和"分层型腔原肠胚"化石的可靠性尚有待更多的标本提供佐证。瓮安生物群中颇具多样性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为探索后生动物在晚新元古代的胚胎发育模式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是一种形态上貌似现代海洋多毛类螺旋虫的后生动物,其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记录相对常见。其主要保存形式包括具有实体的钙质管状壳体、印模和铸模三种。早期研究者将此类化石部分归为多毛类的螺旋虫或者小型腹足类。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此类化石在介壳微细构造上与多毛类或腹足类明显不同,微康奇虫具原生方解石壳体及平行纤维状至层状显微结构,而多毛类或腹足类原生为方解石或文石壳体,后生成岩阶段转变为方解石壳体后呈颗粒状粗晶结构。因此,微康奇虫类动物可能被重新划归帚虫动物门(Phoronida)。目前的化石记录表明,微康奇虫动物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并一直延续至侏罗纪,之后的微康奇虫才被形态相似的多毛类螺旋虫所取代,后者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海洋中极为常见。微康奇虫类动物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地质突变时期,特别是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异常丰富。最新研究表明,大灭绝之后,微康奇虫占据了早三叠世海洋中几乎所有的生态空间,常常在双壳类化石的介壳表面、微生物岩的菌藻丛中、或者直接在硬底表面,甚至泥质软海底之上固着。它们广泛分布于泥质滨岸带、砂质浅海、碳酸盐台地的微生物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六足总纲系统发育研究进展与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昆虫分纲、分目的历史变化,包括昆虫分目多少的变化,昆虫是纲级还是总纲级阶元的变化,昆虫各目分类地位系统排列的变化以及六足总纲系统发育研究进展。根据近10年来形态特征与分子测序数据相结合的系统发育研究,整理出六足总纲与系统发育支序分析相一致的分类系统,对昆虫35目的分类运用了10个分类阶元。在此基础上,删减次要分类阶元,提出简明分类系统,既反映每个高级分类单元的单系性,明晰各目的共祖近度,又减少了分类阶元层次,方便各分类单元的识别与鉴定。六足总纲Hexapoda分为4纲:原尾纲Protura(包括蚖目Acerentomata、华蚖目Sinentomata、古蚖目Eosentomata),弹尾纲Collembola(包括弹尾目Collembola),双尾纲Diplura(包括双尾目Diplura),昆虫纲Insecta。昆虫纲分为单髁亚纲SubclassMonocondylia(包括石蛃目Archaeognatha)与双髁亚纲SubclassDicondylia。双髁亚纲分为衣鱼部DivisionZygentoma(包括衣鱼目Zygentoma)与有翅部DivisionPterygota。有翅部分为10个总目、27目。  相似文献   

12.
衡水市淡水原生动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3月至10月,1992年3月至11月,1993年5月至8月,分别在衡水市10个水域采集水样,共发现123种原生动物,隶属于肉足鞭毛门的等辐骨虫、叶足、植鞭3个纲和纤毛门的肾形、简口、篮口、寡膜、叶咽、前口和旋毛等7纲,共计10个纲,并调查分析了各水域的主要生态因素、污染状况以及污染指示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13.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壳肉足虫(原生动物)五新纪录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云南、湖北和广东的5种有壳肉足虫,隶属原生动物亚界,肉鞭门,叶足纲,表壳目,均为国内新纪录种:非游巧装表壳虫Arcella artocrtea aplanata Grospietsch,1954;具角肋表壳虫A.costata angulosa (Perty) Playfair,1918;拟普通盘状表壳虫A.discoides pseudovulgaris Deflandre ,1928;光滑弯凸表壳虫A.gibbosa laevis Deflandre ,1928;球形叉口砂壳虫Difflugia gramen globulosa Stěpánek et Jirí,1958.  相似文献   

15.
介形类(Ostracoda)因其丰富的化石记录和广布的海陆现生代表类群,而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中研究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和演变历程的颇具潜力的重要模式生物。介形类在甲壳亚门中的谱系发生位置、起源及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关系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其体制构造的形态学特征,介形类被归入甲壳亚门下的颚足纲(Maxillopoda),但来自18S rDNA序列数据分析却显示Maxillopoda不是单系群。基于化石记录和壳体形态特征,高肌虫(Bradoriid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介形类的一个祖先类群,但保存有软躯体的早寒武世化石的研究表明,Bradoriida不是介形类甚至可能也不属于甲壳类。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壳体和肢体形态特征各异,导致介形类最大的现生类群速足目(Podocopida)的四个超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诸多推测。壳体和肢体特征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不兼容,需要分子生物学等证据的介入。分子、形态和化石证据的积累及各种信息整合是系统演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Halkieria是寒武纪一类躯体上披有骨质鳞片的疑难后生动物,前后各有一个大壳板,两侧对称,其钙质骨片在软躯体上排列形成几条规律的纵向带。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Halkieria生物系统确切位置的讨论以及Halkieriidae不同属种亲缘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总结了Halkieria化石在骨片属种分类、古地理和地层分布、生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的生物系统分类归纳出以下几种观点:1) Halkieria为腕足动物的祖先,并与托莫特壳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Halkieria与Wiwaxia等骨片化石具有单源性,组成一种新的分类单元Halwaxiidae,属于软体动物干群或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干群;3)Halkieria为软体动物有刺亚门干群,与无板纲、多板纲更为亲近; 4) Halkieria为环节动物的祖先。目前,虽然多数人根据Halkieria与现生多板纲的骨片排列一致将Halkieria归属软体动物有刺亚门的干群,但近年来世界各地新化石材料的陆续发现及壳体发育研究使得Halkieria的系统分类位置出现新的争议。通过对化石分类学的系统厘定和生物分类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  相似文献   

17.
用活体观察法对迄今缺乏了解的麦积山肉鞭类原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水生肉鞭虫100种,包括2个未知种。鞭毛亚门(Mastigophora)有2纲9目15科31属59种。植鞭纲(Phytomastigophorea)有52种,其中眼虫目(Euglenida) 36种,占鞭毛虫物种总数的61.02%,为优势类群;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仅有7种,没有明显的优势类群。肉足亚门(Sarcodina)有4纲6目19科32属41种。叶足纲(Lobosea)有31种,其中变形目(Amoebida)16种,占肉足虫物种总数的39.02%,为优势类群;表壳目(Arcellinida)12种,占29.27%,为次优势类群。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坡(为嘉陵江水系)分布有71种,北坡(为渭河水系)分布有56种,分水岭分布有13种,水生肉鞭毛虫的群落组成也显著不同;与国内典型的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相比,麦积山分布的水生肉鞭毛虫群落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麦积山水生肉鞭毛虫物种十分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繁多,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寒武纪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分类学与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系统描述了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中上部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10属10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3个老种和4个未定种,它们是Shabaktiella multiformis sp.nov.,Ilsanella acuta sp.nov.,Xianfengella yuertusiensis sp.nov.,Parcaconus xinjiangensis,Protostenotheca xinjiangensis,Aldanella attlebo-rensis,Obtusoconus sp.,Yochelcionella sp.,Bemella sp.和Mellopegma sp..上述10个属种基本上代表了玉尔吐斯组单壳类软体动物的面貌特征.文中介绍了本研究区10个属和属级以上分类系统在国际学术界的意见分歧后,重申了以壳的对称性和有无肌痕确定纲级界线的最佳分类原则,提出了应用壳型划分目级分类单元和口缘形状、壳顶与口缘的相对位置划分科级分类单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不能接受把所有单板状软体动物化石通常被归入单板纲的做法,因为寒武纪早期一些单板状软体动物化石不一定符合单板纲的真实含义.文中还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建立的始单板纲(Eomonoplacophora)(Missarzhevsky,1989),太阳女神螺纲(Helcionelloida),背壳肌纲(Tergomya)(Peel,1991a,b)和似腹足纲(Paragastropoda)(Linsley & Kier,1984)等纲级的新概念.还有一些早期软体动物专家将许多单板状(包括帽状和螺旋状)化石归入单板纲(Runnegar et al.,1976,1985),而另有一些中青年软体动物专家继承传统理念,将它们归入了腹足纲(Parkhaev in.Alexander et al.,2001).钱逸和本格森将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分成了五大形态类别,未确定科级以上分类单元名称(Qian & Bengtson,1989).总之,目前纲级分类单元界线不清,目级以下分类单元十分混乱,在没有全面清理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百余个属和属级以上分类单元之前,是难以统一本文研究的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10个属和属级以上分类系统.我们认为在确定属级以上分类系统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演化谱系关系时,不是利用理论前提,而是在不间断的剖面上对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进行逐层采集并对其构造要素的详细研究,才能使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新分类系统发生错误的几率最小.文中还归纳和总结了本研究区玉尔吐斯组中上部单壳类软体动物群面貌的六大特点,其中二点最重要:1)该动物群与梅树村期微软体动物群的面貌有明显的差别,它缺失了梅树村期微软体动物群中最原始、最特征、最丰富的类群,如笠帽状的马哈螺类化石Maikhanella,Purella等和螺旋状的始旋螺类化石Archaeospira等.但是该动物群面貌却与邻区的哈萨克斯坦Atdabanian期的微软体动物和我国峡区西蒿坪动物群面貌接近,出现了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属种,如Shabaktiella,Mellopegma,Aldanella,Yochelcionella等.2)该动物群共生有全球分布的相当于筇竹寺期的标准化石,如原牙形类Gapparodus,Amphigeisina,Hagionella等,有口唇并有背腹分异和复杂口盖的软舌螺类Microconus,Pachytheca等,具有肉茎孔和铰合面的有铰腕足类和像Obolus那样的原始无铰腕足类,有各种形态类型的金臂虫Dabashanella,Liangshanella等,还有可疑的三叶虫颊刺等.上述信息足以说明玉尔吐斯组中上部地层时代应属筇竹寺期而非梅树村期,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有关玉尔吐斯组时代归属的争议. 玉尔吐斯组单壳类软体动物群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期间,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与小壳动物群一起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和三次大绝灭事件.这在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早期演化史上均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最新分类名录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回顾中国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分类系统修订了已报道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的分类,共计3纲3目20科3属244种(包括52亚种).其中淡水种类37属233种及亚种,土壤种类1属64种及亚种,淡水与土壤共有17属53种及亚种.首次对中国淡水有壳肉足虫进行区系分析,用Jaccard共同系数分析西藏、贵州梵净山、湖南索溪峪、湖北东湖、江苏南京等5个地区的淡水有壳肉足虫区系相似性,区系相似性系数在0-0.25或0.25-0.5范围内,表明各地区间的区系为极不相似或中等不相似.采用模糊等价矩阵聚类法分析5个地区间的区系远近关系,结果表明其他4个地区与西藏的相似程度和地区间距离呈反比:西藏-贵州梵净山(0.35)>西藏-湖南索溪峪(0.324)>西藏-湖北东湖(0.22)>西藏-江苏南京(0.094).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寒武纪高肌虫类化石按照其壳体的相对大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壳体很大,多在5mm以上;第二类壳体大小中等,多在1—5mm 之间,是一类常见的高肌虫;第三类壳体很小,常在1mm 以下,有些甚至小于0.1mm。这三类高肌虫不仅在壳体形态、构造上差别较大,而且在壳质成分及其性质上也很不相同。第一类壳大,壳体以几丁质成分为主,而磷酸盐成分较少,因而壳质柔软,不易保存化石,保存化石者多揉皱变形,它们大多归于具腹亚目高肌虫(Abdomina)。第二类壳大小中等,其磷酸盐成分增多,因而壳质较硬、较易保存化石,且多不揉皱,它们大多属缺腹亚目高肌虫(Lipabdo-mina)。最后一类壳体很小,主要由磷酸盐构成,因而壳体坚硬,易于保存化石,由于其壳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