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蚊虫吸食人血、传播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长期以来,化学合成杀虫剂由于驱灭蚊虫的效果好、持续时间长,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但长期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不仅可使蚊虫产生抗药性,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环境友好型的蚊虫防治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论文基于蚊虫与水、植物等环境因素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植物在防治蚊虫方面的潜力;概括了我国的驱蚊、灭蚊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驱蚊、灭蚊植物在防治蚊虫产品开发、生态保健型园林绿地和健康湿地系统建设等方面应用情况并展望了驱蚊、灭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以期为蚊虫的生态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蚊子是最近党中央提出的“除四害”中的一害。为了配合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并就参考文献所得把蚊虫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方法寫成此篇,希望对蚊虫工作者尤其对初学者在蚊虫的研究上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蚊虫体内外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构成多样且动态的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蚊虫微生物群系(mosquito microbiome)在蚊虫的营养、代谢、免疫等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蚊虫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蚊虫微生物群系显著影响蚊媒病原体感染和传播,在蚊媒疾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全面了解蚊虫生理以及蚊媒疾病传播不能忽视微生物群系的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概述了蚊虫微生物群系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微生物群系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与互作机制,以及基于蚊虫微生物群系的蚊媒疾病阻断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利用微生物群系防控蚊媒传染病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余静  李春晓  赵彤言 《昆虫知识》2008,45(2):194-198
自育是指成蚊不经吸血就能产卵的现象,它是蚊虫适应环境的结果。阐明自育机理和激发机理对蚊媒病的控制有积极意义。文章从自育概念、影响蚊虫自育的遗传因子、营养因子、激素因子、环境因子等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蚊虫自育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恩施专区、蒲圻县、阳新县及武汉市蚊种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丝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湖北省流行颇为广泛。在对上述疾病采取防治措施之前,必须掌握有关当地蚊种的地理分布、孳生场所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确切材料。但是关于湖北省的蚊虫调查研究工作,过去作得不多。就作者等所看到的文献,最早为冯兰洲(1933)报告在武汉采到蚊虫5属9种,计按蚊属1种、库  相似文献   

6.
蚊虫综合防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宝麟 《昆虫学报》1986,(1):110-120
近年来,蚊媒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再度猖獗。例如有些国家的疟疾发病有增无减,东南亚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扩展到了加勒比海区。因而蚊虫依然是医学昆虫防治的重点。自从本刊《蚊虫综合防治》一文(陆宝麟,1978)刊登以来,在短短的几年中,在防治方针策略方面有了明显的变更,在防治手段方法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乃继前文之后,对这方面的重要进展择要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7.
黄学军  高巨真 《昆虫学报》1991,34(2):251-254
随着媒介生物学和防治研究的发展,已对开发新的防治手段时需要的实验评价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在蚊虫驱避剂、诱引剂和采样方法等研究中,进一步掌握蚊虫侵袭宿主的行为特征和数量动态,改进实验评价技术,提高其规格化和标准化,可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等方面。本文以国内三种媒介蚊虫(自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中华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和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pallens)为对象,在有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分析研究几种生理因素(交配受精、吸血产卵、雌蚊日龄和饥饿程度)对蚊虫侵袭小白鼠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蚊虫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效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辉  傅廷荣 《昆虫知识》1993,30(4):247-250
<正>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人类虫媒病毒性疾病。虽然在本世纪初人们已知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但直至1960年才从自然界捕获的蚊虫分离到病毒。近年对该病蚊虫媒介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为探讨对该病传播与防制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有关该病蚊虫媒介及自然传播等近10  相似文献   

9.
蚊虫属于双翅目、蚊科。其中按蚊亚科和库蚊亚科中的吸血种类,因骚扰、叮咬吸血,传播疾病,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蚊虫的吸血行为是复杂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统一支配和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下共同完成的,是一种对寄主刺激产生反应的结果。其过程包括: 1.发觉寄主(detecting host)发觉并通过飞行和爬行趋向寄主是吸血行为的第一步。蚊虫对靶目标的准确发觉、定向,一方面凭借视觉讯号的引导或依靠寄主体向上蒸腾的暖湿气流的引导,另一方面,由远距离寄主散发的嗅觉刺激物所诱导。白天活动的蚊虫,对某些颜色或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在闽北考察时,在毛竹林内屡遭蚊虫叮咬,奇痒难忍,影响工作。经仔细观祭,发现毛竹被砍伐或风雪吹压断后的残段竹筒内长期积水,为蚊虫产卵繁殖创造了好的条件。蚊虫多带来山区疟疾相丝虫病流行。为消弱蚊虫的孽生地。如能平节砍竹,不留竹筒,不仅能增加竹材产量,还能减少蚊虫危害,有利健康。  相似文献   

11.
浙江嘉兴中华按蚊越冬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前人报告:中华按蚊在多数地区仅由成虫越冬;个别地区发现幼虫也能越冬。为了进一步探究其越冬方式,作者等于1956年2—3月及同年11月—1957年4月在嘉兴县东栅乡进行了本项观察。主要对成虫、幼虫的越冬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调查,此外也初步探查了卵有无越冬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裘明华 《昆虫学报》1962,(2):135-137
研究医学节肢动物休外寄生虫是生物防治的一个内容,除四害工作中研究四害的天敌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在这方面的研究先后有冯兰洲(1933),森下哲夫、木村在玄等(1939),宫崎一郎(1940),吴家荣(1959),陈健行(1960)等在吴淞,厦门,武昌,浙江湖州、杭州、武康,安徽芜湖,贵州锦屏等地所作有关水螨(河蚲)在中华按蚊体寄生的记载和观察。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白蛉种类分布,过去尚少记录。1957年和1958年在该自治区的19个县市共捕获白蛉2,590只,经蛉种鉴定,发现有属于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的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1916)、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Sinton,1928)、硕大白蛉(Phlebotomus major Annandale,1910)及属于司蛉属(GenusSergentomyia)微小白蛉种团(Minutus group)的一个新变种。这一新变种白蛉经定名为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hlebotomus 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相似文献   

14.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59,(3):224-233
1.油桐蓑蛾是油桐主要害虫之一。我国福建、浙江、湖南等省皆有发生,幼虫致害油桐叶片、枝条及桐果表皮,被害严重的植株,往往仅剩枝枒,损失颇大。 2.在福建闽北一带,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梢越冬,3月下旬雌、雄性幼虫相继化蛹;5月下旬新一代幼虫开始为害,初龄幼虫皆栖息树梢端,叶的背面;幼虫匿居于蓑囊中,蓑囊圆锥形,纯系丝织成。 3.雌、雄性成虫异态,雌性成虫缺乏翅膀,匿存于幼虫的蓑囊中,雄性成虫皆晚间羽化,白日活动交尾。每一雌虫产卵数为270—430个。 4.冬季修剪幼虫大量集中的枝梢;6、7月间喷用6%可湿性γ-666 300—400倍稀释液,甚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害红花的蚜虫是蚜科长管蚜属的昆虫,其学名为Macrosiphum gobonis Matsumura. 在黑龙江省每年六月中旬,日平均温19℃时,是迁到红花始期,至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日平均温22-26℃时,达到最大数量,九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在15℃时,离开红花,去浅土层内和牛蒡等菊科植物的叶背越冬。此蚜虫数量消长与温度、湿度、降雨量、播种期、品种、天敌、间作物、栽培地块等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在防治方法方面,除使用药剂防治外,还可通过适期早播、选用抗虫品种及小面积上的红花与邓铃薯间作等途径。  相似文献   

16.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62,(2):164-164
在广东,以往为害水稻的几种夜蛾科害虫统称剃枝虫。经作者调查有6种:即粘虫(Leucania sepe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Moore)、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iosd.)、拟稻叶夜蛾(Spodoptera sp.)及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等。其中以粘虫及水稻叶夜蛾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劳氏粘虫为害次之。研究中得到蒲蛰龙教授指导,白脉粘虫学名由朱弘复教授鉴定,仅此志谢。  相似文献   

17.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a Donovan)原产孟加拉和印度。以食蓖麻叶为主,也食木薯、臭椿、乌桕、马桑等叶。近年用鹤木叶饲养和放养成功,为蓖麻蚕生产大上快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鹤木树 鹤木即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ae-folia Benth.],别名檫仔树、苦楝公等,属芸香科吴茱萸属。分布于两广、湖南、云南、贵州、江西、浙  相似文献   

18.
19.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据1974—1979年在峨眉县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形态,生物学等进行研究观察的结果。发现此蜂有二种色型。认为在苏联远东地区海参威附近,从白蜡虫雄虫中羽化出并定名的Microteryy eve linae Trapitizen,1966及M.tachikawai Sugonjaeb,1976二种是本种的同物异名。 在蛾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每年发生6—7代。成虫在4月到11月出现,其数量最高峰在8月底到9月中旬。成熟雌蜂怀卵量为6—30枚。平均每天产卵4枚,卵为跳小蜂型。 幼虫共5龄,在6—7月发育历期约40—45天,幼虫尾端有呼吸圆锥。当幼虫发育到4龄时,宿主死亡。成虫性比为57.3比42.7,雌蜂稍多。 文中还报据药物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几点防治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白蜡蚧长角象是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的主要天敌之一。分布广,寄生率高,危害严重,对虫蜡生产影响很大。过去我国虽很早就有记载,但未对它进行研究和防治,以致辗转危害,造成损失不小。为了弄清其发生规律,找到有效防治措施,以消灭或减轻其危害,提高虫蜡产量,我们于1974年、1975年在峨眉县进行白蜡虫问题研究的同时,对它进行了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