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特有植物——华南五针松群落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璐  苏志尧  陈北光 《生态学报》2006,26(4):1063-1072
采用连续样带取样法,在分析广东南岭华南五针松群落结构的基础上,测定了优势种群的种间协变系数,并将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相结合,探讨了华南五针松与群落中其它种群的种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南岭华南五针松群落以A级频度占绝对优势,华南五针松在主林层占据显著地位,但在演替层和更新层中的优势远不及其他优势种群;(2)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华南五针松群落优势种群正协变种对数显著多于负协变的种对数,且Spearman秩相关比相关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华南五针松与长叶木姜存在显著负协变,与其它优势种群种对间协变关系不明显;(3)海拔高度、坡度、坡位、坡形、腐殖质层厚度以及枯枝落叶层厚度与3个排序轴都有较强的相关性,环境因子在第一和第二排序轴的位置明显反映其生态特点.105 个乔木种类沿第一排序轴的分类完全与物种的性状特征相符.海拔高度是影响华南五针松分布的主导因素;(4)华南五针松群落种间关系揭示了群落内不同乔木种类因受小生境因子影响而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典范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同揭示环境因子影响物种的分布,并通过生态习性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濒危植物华南五针松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查询,广泛收集华南五针松的地理分布资料,同时对分布区范围内113个地面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进行插值分析,提取华南五针松分布点的气象数据。利用17项与植被相关的气候指标,分析华南五针松地理分布与气候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五针松在不同地区的高温条件的变化范围比较小,低温条件变化范围较大,但从物种量上来说,无论是高温条件还是低温条件都偏低,生长季降水量很丰富,变化范围较小,所以华南五针松喜好温凉湿润的生境条件。将华南五针松分布区分为三部分,即:南岭山地、南岭以南地区、海南地区,通过对三个地区相关气候指标的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华南五针松分布区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降水,温度是限制其分布的更重要的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单一的气候指标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华南五针松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按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温度因子>降水因子>湿度因子。还讨论了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华南五针松分布区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对华南五针松迁地保护地点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俊  潘鸿  谢磊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22,42(15):6311-6319
为了揭示珍稀濒危特有种华南五针松天然种群的生存状况,在全面调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五针松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收集法,利用群落内不同乔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计算不同海拔梯度内华南五针松种群的平均生存压力,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内华南五针松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海拔高度和温度影响群落的空间格局,沿994m至1600m的海拔梯度上华南五针松种群空间格局以聚集为主,且随海拔的升高,种群聚集强度增加,当达到1600m时,聚集强度降低,种内和种间竞争减缓,生存压力变小;2)、华南五针松种群平均生存压力指数总体沿海拔梯度上升呈递减趋势(R2=0.31,P<0.05),中低海拔华南五针松种群生存压力较大,高海拔聚集强度降低,生存压力减小,华南五针松有向高海拔迁移的可能,当达到1710m以上时,最终会因分布区逐渐缩小、生存环境恶劣和不适应等因素造成最终灭绝;3)、群落种间结构的复杂性造成种间和种内竞争激烈,同一海拔梯度上华南五针松种群平均生存压力指数不同;4)、针对华南五针松人工林,种群平均生存压力指数为50,受到来自竞争树种的威胁大,需加以严格保护。华南...  相似文献   

4.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种和二级保护植物,因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而导致其生境受损、种群逐渐衰退。为了解华南五针松的种群现状、空间分布格局和生境特征,该研究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0 hm2的永久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监测,测量土壤、地形等多种环境因子,并采用径级分析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和空间点格局(L function)方法分析个体的空间分布及建立零膨胀泊松(Zero-inflated Poisson,ZIP)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个体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华南五针松径级分布近似“钟型”(“bell-shaped”),小径级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更新受限制; 华南五针松偏好海拔较高且地形陡峭的山坡和山脊,呈现较强的生境特异性。(2)空间点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个体为显著的聚集分布,其分布格局主要由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导致。(3)ZIP的结果显示,华南五针松分布的区域(0到1),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低; 多种环境因子对其多度产生影响(1到N),多度与海拔、物种多样性和平均胸径虽为正相关关系,但与树高、铵态氮、总磷和总钾含量为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不稳定的径级结构及聚集分布导致的种内竞争将加速其种群的衰退,应重点保护高海拔及土壤养分较低的生境,并减少人为干扰维持其原生生境,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华南五针松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5.
多花黄精五个居群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叶表皮离析法和电镜扫描技术,对多花黄精五个居群的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观察发现:多花黄精五个居群的叶肉细胞中均具有内含针晶束的异细胞,叶表皮细胞为长方形、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和弧形;有的居群下表皮有单细胞表皮毛分布。在扫描电镜下,角质层纹饰多为鳞片状。结果表明叶表皮特征,如:气孔器大小、气孔器指数、气孔器密度、气孔器分布特征、角质层纹饰及表皮毛的分布等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同种不同居群间有一定差异,而叶肉的构成、内含物(如针晶束)、气孔器类型、表皮细胞形状等具有种间稳定性,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华南五针松(Pinuskwangtungensis),以其优美的雄姿,傲立于祖国江南大地。湖南新宁舜皇山的华南五针松更将其“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风彩。舜是山的华南五针松具有如下独特的风格。1、顶天立地,姿态万千。华南五针松自然分布在悬崖陡壁的严酷生境中,顽强地成群落生长,且与各种地貌巧妙结合,组成许多优美的天然画卷。如“他掌石”、“神箭石”、“银墙滴翠”、‘“苍松探海”、“夫妻共伞”、等等。石山上一旦有了华南…  相似文献   

7.
6种松科植物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邵邻相  张凤娟 《植物研究》2005,25(3):281-28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松科(Pinaceae)3个属6种植物叶表皮特征。金钱松气孔带位下表面,气孔区与非气孔区表皮细胞形态差异很大,气孔细缝状;雪松针叶四面都具气孔线,气孔下陷,孔口光滑,针叶表面具较厚的角质层,表皮细胞形状观察不清;五针松针叶仅两腹面有气孔线,气孔有隆起的圆环围绕,表面角质层呈条纹状排列,形成一种沟槽;黑松、湿地松、马尾松针叶腹背面都有气孔线,气孔呈蜂窝状排列成行,气孔下陷,孔口角质化强烈。结果表明松科3个属植物叶表皮的形态结构及气孔器差异显著,一定程度上证实了3属是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8.
运用冷冻切片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C.A.Mey.)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了哥王叶表现出许多旱生、阳生形态,兼具有中生特点.叶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仅分布在下表皮且下陷,气孔密度较...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光照和空气湿度对木薯气孔导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土壤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对华南8号木薯气孔导度的影响,构建气孔导度与相关环境因子的数学模型,设置7个土壤水分梯度(相对含水量20%~80%),盆栽华南8号木薯,测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等参数.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与气孔导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光合有效辐射、土壤相对含水量与气孔导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它们对气孔导度的影响程度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时,土壤相对含水量是影响气孔导度的主导因子,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较高时,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气孔导度的主导因子;土壤相对含水量、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与气孔导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模型表达;华南8号木薯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低限临界值为52%.  相似文献   

10.
多花黄精叶表皮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多花黄精(P olyg ona tum cy rtonem a)不同发育时期的叶表皮细胞及其气孔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多花黄精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发育方式基本一致,都是表皮细胞进行伸长生长和加宽生长,且伸长生长速度大于加宽生长速度。(2)气孔器的发育方式有两种:由表皮细胞进行不均等分裂所形成的两个细胞之中较小的一个发育而来;直接由表皮细胞发育而来。(3)在叶片发育过程中,气孔器指数是由低到高;在叶片展开第1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离析法、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法对安徽产2种3居群山罗花属植物的叶进行了微形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呈波状、深波状至重波状;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角质层具条状纹饰;表皮上有表皮毛和腺毛分布,扫描电镜下表皮毛具瘤状突起的纹饰;栅栏组织只有1层,排列比较疏松,海绵组织有发达的胞间隙;气孔器多为无规则型,极少数仅有一个副卫细胞,仅分布于下表皮,扫描电镜下气孔外拱盖内缘近光滑或浅波状。2种植物在垂周壁式样、表皮毛密度、气孔器长宽比、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比以及中脉的结构特征等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山罗花3居群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安徽黄精属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安徽黄精属(PolygonatumMill.)7种植物的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7种黄精属植物叶肉细胞中普遍存在含针晶束的异细胞,其数量多少存在种间差异;(2)除玉竹(P.odoratum)的下表皮外,叶表皮均无表皮毛的存在;(3)仅下表皮有气孔器分布,除湖北黄精(P.ganlandeianens)既有单个散布也有2个或3个聚集后随机散布外,均为单个随机散布在下表皮上;(4)叶片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除湖北黄精和安徽黄精(P.anhuiense)的叶片有不显著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5)气孔器的某些特征,如气孔器大小、气孔器分布、气孔器类型等特征以及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上述特征为黄精属植物种的划分及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leaf epidermal anatomy of Caryodaphnopsis Airy Shaw, a genus disjunct between tropical Asia and tropical America, using light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e sampled 10 species of Caryodaphnopsis and 52 species of other Lauraceous genera.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is genus possesses a unique lower leaf epidermis. Compared with other leaves of Lauraceae, this genus has an additional layer covering the lower leaf epidermis and the stomatal apparatus. The additional layer is either closed or poriferous/reticulate. The outer periclinal walls of the lower leaf epidermis protrude outside forming hollow domes or columns, and the distal endings of these domes or columns are expanded and fused, which forms the additional covering layer. Three different typ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genus: (1)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protuberances is not contracted and the distal endings are free or adnate to each other, with only limited space between the two layers; (2) the middle portion is slightly contracted in the outer part, the distal endings are fused, with more space between the two layers; (3) the middle portion is conspicuously contracted and elongated into columns, the distal endings are fused and it is roomy between the two layers. The structure of the leaf lower epidermis is reconstructed and illu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unusual leaf lower epidermis of Caryodaphnopsis is derived in Lauraceae and is an autapomorphic character. Outward protrusions of the outer periclinal walls forming papillate protuberances surrounding the stomatal apparatus are also found in a few other genera including Neocinnamomum, a genus closely related to Caryodaphnopsis, but the distal endings of these protrusions are not expanded and connected.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ericlinal wall of the lower leaf epidermis has been gradually modified in Lauraceae, from a smooth pattern in most genera, to papillate pattern (e.g. Neocinnamomum), and to the double layered lower leaf epidermis in Caryodaphnopsi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is unique lower epidermis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climatic cooling and aridification since the late Eocene.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对卷柏科Selaginellaceae中国产29种和泰国产1种植物的叶形态进行了宏观和微观观察。结果表明卷柏科植物在叶形态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1)叶多为二形, 罕为一形, 无叶柄, 叶二形者侧叶多大于中叶, 外展或斜上, 中叶贴生于腹面茎上, 交互覆瓦状排成4列, 叶一形者则在茎上作螺旋状排列。(2)侧叶与中叶上表皮细胞形态相似, 近等径方形或长方形, 垂周壁平直、弓形或波状; 侧叶与中叶下表皮细胞形态也相似, 长方形或长条形, 垂周壁波状。(3)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或放射型, 气孔多分布于中叶上表皮和侧叶下表皮中脉处。研究发现, 叶外形、叶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分布特征等为中国卷柏科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的有关种类可以依据下面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1)叶为一形叶或二形; (2)叶在枝上着生为螺旋状或成对交互排列; (3)叶表皮细胞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深波状或浅波状; (4)叶上、下表皮细胞同形或异形; (5)气孔为无规则型或放射型; 以及(6)气孔在中叶和侧叶的上、下表皮上的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七种阔叶常绿植物叶片的生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史刚荣 《广西植物》2004,24(4):334-338,F005
对 7种常绿阔叶植物叶片的解剖学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 ,它们的叶片在结构上均表现出典型的旱生特点 :异面叶 ,上表皮细胞较厚且排列紧密 ,具发达的角质膜 ,无气孔器分布 ,下表皮细胞较小 ,气孔器密度较大 ;栅栏组织细胞层数较多 ,排列紧密 ,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极其疏松 ,并形成通气组织 ;中脉及其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发达。越冬叶和越夏叶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前者在角质膜 ,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等方面比后者厚 ,而在气孔密度和输导组织方面则比后者略有减少或不发达。这些差异 (发育可塑性 )是常绿阔叶植物适应冬、夏季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境 (生境的时间异质性 )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罗汉松雄球花、小孢子及其配子体发育过程的形态结构特征,以揭示罗汉松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规律,为罗汉松的生殖和杂交组合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发现:(1)罗汉松花芽于每年的7月开始分化,至次年5月花粉成熟散粉,雄球花由单生的卵圆形转为2~3个葇荑花序并生,小孢子叶螺旋状着生于圆柱状的花序轴上,每一小孢子叶远轴面基部并列着生2个小孢子囊。(2)小孢子囊壁发育过程中由外及里出现各由1层薄壁细胞组成的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至散粉前,后两者基本被分解吸收。(3)同一小孢子囊内的造孢细胞发育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有四面体型和十字交叉型两种排列方式,成熟的雄配子体包括生殖细胞和粉管细胞,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第一和第二原叶细胞大部分被分解消失。(4)电镜下罗汉松花粉粒为典型的松花型花粉,两侧各具1个气囊,远极面具一萌发沟,花粉粒表面具纹理或皱褶。  相似文献   

17.
对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形成、受精、胚及胚乳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花药四室,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表皮退化;药室内壁宿存,细胞柱状伸长,纤维状加厚;中层细胞退化较早,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开始时仅存残迹;绒毡层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开始原位变形退化,属于腺质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主要为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粒多为3细-胞花粉粒,偶见2细-胞花粉粒.子房下位,2心皮,1室,单胚珠,基生胎座;单珠被,薄珠心,倒生胚珠,具发达的珠被绒毡层.珠心表皮下分化出大孢子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直线形排列,仅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成功能大孢子母细胞,胚囊发育为蓼型.两个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珠孔受精.胚乳发育属于核型,胚胎发育为紫菀型;具胚乳吸器.  相似文献   

18.
大叶补血草的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玲  李伟  刘萍 《植物研究》2007,27(4):402-407
系统地报道了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 (Willd.) Kuntze)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发育过程。主要结果如下:(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多为正四面体形, 也有少数为左右对称形;(2)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具3个萌发孔;(3)花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最外层为表皮,其内分别为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绒毡层为变形型,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4)大叶补血草的雌蕊由5心皮合生,子房1室,基生胎座,胚珠1个,拳卷型,双珠被,厚珠心;(5)孢原细胞发生于珠心表皮下,经一次平周分裂,形成造孢细胞,由造孢细胞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呈直线排列,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属于典型的蓼型胚囊发育。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为柠条锦鸡儿生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柠条锦鸡儿雄蕊花药4室,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1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纤维层加厚;幼小花药壁的中层1~2层细胞,在花药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绒毡层1层细胞,腺质绒毡层,花药成熟时消失。(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小孢子。(3)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成熟花粉粒为圆球形,外壁近光滑。(4)花粉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小孢子中出现多核仁现象,核仁数在2~6个范围变化,推测这可能和末期Ⅱ核仁融合的不彻底有关。研究发现,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发育过程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首次报道了湖北双蝴蝶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主要结果如下: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异型起源,属腺质型绒毡层,药隔处的绒毡层细胞形成类胎座,其余部位的绒毡层细胞仍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纤维状加厚且柱状伸长,表皮细胞减缩退化,纤维状加厚不明显。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主要为四面体形,少数为十字交叉形;成熟花粉多为2-细胞型,偶见3-细胞型,具三萌发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