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拟态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的拟态理论是由英国自然学家Bates于1862年提出的,Fisher称其为"达尔文后自然选择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昆虫的拟态行为最晚出现在石炭纪,自那时起昆虫与捕食者、昆虫与植物之间开始出现了共同的演变和进化.拟态的模仿方式一般包括颜色、花纹以及形态,但是也可以单指行为方面,且拟态大部分情况下可能模仿的是一个动物群体或者只是另外一种动物身上的一部分.拟态包括多种定义,不同的定义之间用小同的标准来区分拟态现象和非拟态现象,如贝茨氏拟态、缪勒氏拟态、侵略性拟态和瓦曼氏拟态等.本文从其中广义拟态的角度,对当前不同类群昆虫化石中拟态现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
生物拟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拟态朱晓林(山东泰安第二中学271000)拟态(mimicry)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为典型的例子。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动物甚至植物拟态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相似文献   

3.
植物欺骗性传粉中的生物拟态,目前尚未被完全认识。本文从拟态的特点出发,主要探讨了欺骗性传粉中不同欺骗类型和拟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得出欺骗性传粉并不都是拟态。非拟态、不完全的拟态与相对完全的拟态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演化关系。举例论述欺骗性传粉中拟态的生态学意义,揭示拟态研究对于理解物种演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拟态种种     
什么是拟态?通常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的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拟态包括三方面: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生物的拟态是一种很有趣的自然现象,被认为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有了它,生物可以逃避敌害、捕捉猎物、帮助传粉和繁殖后代等。更有利它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生物的拟态种类多种多样,有些生物会模仿环境中的非生物,如枯叶蝶(仿枯叶),负泥虫幼虫(仿鸟的粪便),南美鲈鱼(仿漂浮于水面上的败叶),藻屑蟹(仿海底岩石)。也有一些生物模仿环境中的生物。如…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教学中,讲到生物的适应性,就要讲“两色一态”,“一态”便是拟态。生物教材中,竹节虫是拟态的典型例子。为了使学生对拟态有比较直观的认识,82年和85年版的高中《生物》课本中,都有一幅“竹节虫的拟态”插图(该图画着2根竹子和1只栖息竹上的竹节虫)。其实,根据笔者多年的野外观察和文献记载,竹节虫既不食竹叶,亦非栖息在竹子上。文献记载,全世界竹节虫目昆虫,已知有2500种左右,隶属2总科,5科,300  相似文献   

6.
答否。在许多高中练习册中有此题目,参考答案一般是“拟态”。笔者认为把这种适应现象当成拟态,不如把它归属为拟势更合适。首先应明确:拟态和拟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拟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某些动物所表现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环境中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现象;而拟势是指某些动物受惊扰或受袭击等特殊情况下显示出异常的姿态  相似文献   

7.
拟态拟势拟死朱晓林山东泰安二中,271000拟态(mimicr)是指某些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的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典型例子。动物拟态的实例,除大家较熟悉的竹节虫、枯叶蝶等.还可举出很多,如海神弄蝶的卵看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选萃     
《昆虫知识》2011,48(5):1528-1528
<正>蝴蝶拟态功能由超级基因簇决定自然界中,不少蝴蝶掌握借助"拟态"躲避天敌的本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蝴蝶的拟态功能由其体内的"超级基因簇"决定。英法两国研究人员在2011年8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选取了一种生长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的  相似文献   

9.
弧菌属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一些引起肠道疾病的种。霍乱弧菌引起世界上许多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生严重的霍乱流行。拟态弧菌曾被认为是霍乱弧菌的一个生物型,与霍乱弧菌非常相似,它们共有某些致病因子如肠毒素、溶血素。在霍乱弧菌中,认为ToxR、ToxS、  相似文献   

10.
拟态是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使自身获得好处的现象,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特化出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防御策略.脉翅目昆虫是一类完全变态性昆虫,在其超过2.7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出现了形态多样的翅斑.美翼蛉属Bellinympha Wang,Ren,Liu,Shih&Engel,2010是脉翅目溪蛉科丽翼蛉亚科的一个绝灭属,发现于中国内蒙古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该属的发现代表了迄今报道的最古老的叶状拟态现象,也是唯一报道的昆虫模拟裸子植物或蕨类植物叶片.本文简要概述了脉翅目昆虫研究概况,总结了中生代脉翅目翅斑的多样性,对美翼蛉属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叶状拟态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傅彤  师超凡  王永杰  高太平 《昆虫知识》2012,49(4):1066-1071
拟态是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使自身获得好处的现象,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特化出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防御策略。脉翅目昆虫是一类完全变态性昆虫,在其超过2.7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出现了形态多样的翅斑。美翼蛉属Bellinympha Wang,Ren,Liu,Shih&Engel,2010是脉翅目溪蛉科丽翼蛉亚科的一个绝灭属,发现于中国内蒙古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该属的发现代表了迄今报道的最古老的叶状拟态现象,也是唯一报道的昆虫模拟裸子植物或蕨类植物叶片。本文简要概述了脉翅目昆虫研究概况,总结了中生代脉翅目翅斑的多样性,对美翼蛉属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叶状拟态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拟态是一物种在形态、色型和行为上模拟另一物种,从而获得好处的行为,拟态可区分为贝次拟态、缪勒拟态和拟态集团3种类型。以蝶类为例介绍了这3种拟态的概念和实例,并论述了拟态现象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发现PrtV基因编码含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结构域的金属蛋白酶,其在多种细菌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拟态弧菌是一种感染多种水生动物的重要病原菌,PrtV基因在拟态弧菌致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究PrtV基因对拟态弧菌致病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转化的方法构建拟态弧菌PrtV基因缺失株(ΔPrtV),同时通过基因与质粒重组后电转化导入缺失株构建回补株(ΔPrtV/pPrtV),对突变株的生长特性、生化特征、生物被膜形成、自聚集能力、胞外产物卵磷脂酶和蛋白酶活性,以及致病性和细胞毒性等进行分析。【结果】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自聚集能力和卵磷脂酶活性无变化,但分解尿素、甘氨酸、香豆酸盐、鸟氨酸和赖氨酸的理化特性改变;胞外产物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毒性显著下降(P<0.05),对杂交鲇的致病力下降10倍。【结论】PrtV基因与拟态弧菌的细胞毒性及致病性等多种生物学特性有关。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拟态弧菌PrtV基因功能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米青山  彩万志  李淑娟 《昆虫知识》2002,39(5):390-396,381
综述了昆虫拟态的常见类型及其研究动态 ,特别对光学拟态、声学拟态、化学拟态和拟态的多型现象及复杂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昆虫知识》2009,(3):335-335
许多动物利用保护色来逃避猎捕,包括利用斑纹降低被天敌发现的风险(伪装),向天敌暗示自己有毒或不可食用(警告色),或者装扮成其它动物或物体(“拟态”和“伪装”)。  相似文献   

16.
《昆虫知识》2008,45(2):173-174
许多动物利用保护色来逃避猎捕,包括利用斑纹降低被天敌发现的风险(伪装),向天敌暗示自己有毒或不可食用(警告色),或者装扮成其它动物或物体(“拟态”和“伪装”)。  相似文献   

17.
刘旭  杨悦  赵琼 《生物学通报》2001,36(10):15-16
天目山蛾类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其拟态现象更是千姿百态,文中介绍了天目山的几种蛾类的拟态,并对蛾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拟态现象,蛾类拟态对人类活动的适应以及拟态的行为学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昆虫的拟态     
拟态是生物适应环境、占领环境和逃避天敌(鸟类等袭击、捕食)的一种手段,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昆虫的拟态概念应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即拟形和拟色。二者恰当融合于一体更能达到理想的迷形效果。昆虫中的拟形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模拟栖居地(物)的形态,以模糊自身的形象,达到逃避天敌捕食的目的。如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枯叶蝶,酷似一片枯树叶;生活于杂草灌木丛中的竹节虫,颇似枯树枝、草杆等等,都是人们所熟  相似文献   

19.
正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在《开辟制药新天地——转基因微生物》一文中曾提及,未来一些转基因的蔬菜水果可  相似文献   

20.
对新近发现于内蒙古和辽宁的多块脉翅目丽蛉科化石上的眼斑进行了描述,根据现生昆虫的拟态及现存脉翅目昆虫的行为特点,分析了丽蛉在进化上出现的拟态现象在当时的古生态环境中可能起到恐吓捕食者和引诱猎物的作用。眼斑拟态这种高度特化的生态适应现象使得多脉丽褐蛉在当时的古生态群落中占据了十分独特的生态位,同时也导致了其在中生代晚期环境突然变化中的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