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葛莱德拉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伟平  张友民 《植物研究》1995,15(4):473-476
葛莱德拉(Garidillamngellastrum)幼苗的子叶节区中部保留有管状中柱阶段和具单隙双迹的子叶节,这在被子植物幼苗中是十分罕见的,并且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也提供了一份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梓树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梓树幼苗的子叶节区较长,自上到下都有髓的存在,为向基移位型。子叶节区下部具有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中柱,在子叶节区中部的原生木质部处一分为二,逐渐形成具有8枚外韧维管束的中柱结构;在子叶节区上部,组成短轴的2枚维管束各自一分为三,逐渐形成真中柱的雏形,与上胚轴顶端分生性组织分化形成的内始式真中柱相连,至此,子叶节区发育完成。子叶为单隙三迹。  相似文献   

3.
初敬华  何显 《植物研究》1999,19(4):397-400
作者在对单瘤酸模(Rumex crispus var.unicallosus)幼苗维管组织做连续切片的解剖观察时看到,该植物维管组织从根到茎的变化过程中出现4个不同的中柱类型即(1)根-下胚轴的三元型星状中柱;(2)子叶节区下部的单体型原生中柱;(3)子叶节区上部的管状中柱和(4)上胚轴-苗端的真中柱。作者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子叶节区既然具有原始的单一管状类型的中柱,说明这一部位应为与古老 性顺官  相似文献   

4.
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与被子植物的中柱演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谷安根  汪矛 《植物研究》1991,11(4):107-113
经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确认,被子植物的真中柱,既非来自管状中柱,也非来自原生中柱,而系来自子叶节区保留的单中柱。本文在新发表的同科5个属及其代表种的子叶节区研究的基础上,还公布了一张被子植物中柱演化图。  相似文献   

5.
家黑种草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军  张友民 《植物研究》1995,15(2):215-219
家黑种草幼苗子叶节区中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管状中柱阶段的事实,就足以说明,Namboodiri和Beck(1968a,b,c)的理一即认为在前裸子植物一种子植物的初生维管系统中不存在管状中柱阶段,从而主张种子植物在起源上与真蕨类毫无亲缘关系的理论是不够慎重的,作者信息,随着管状中柱阶段的不同断发现,就预言它产两者之间,在系统发育的守,可能有关个“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莲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幼苗属无根型。子叶片下部愈合呈筒状,并和子叶节区及其下部愈合为一体。子叶节区下部维管柱为χ形单中柱;子叶节区中部为周韧单中柱,子叶迹呈6束辐射均匀地进入子叶;子叶节区上部为散生中柱,其央的4-6个大维管束由子叶节区中部的单中柱分裂形成;周围的小维管束一部分由子叶迹分裂形成,一部分由周围薄壁细胞脱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夏侧金盏花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立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3,13(3):257-261
夏侧金盏花(Adonis estivalis L.)为毛莨科(Ranuncula-ceae)侧金盏花属(Adonis)植物。其幼苗可明显地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幼苗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往上其子叶节区中部和上部为子叶节—茎过渡区;向下其下胚轴为子叶节—根过渡区。目前对毛莨科某些属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夏侧金盏花幼苗的子叶节—茎过渡区的转变与已报道的其他属均不同。主要表现为其子叶节区下部的中始式二原型双肩状单中柱,到达子叶节区中部,其后生木质部弦向发育成二唇形外韧维管束雏型,在中柱中央出现薄壁组织,进一步发育则形成髓;再往上,即子叶节区上部,便一分为多个内始式的外韧维管束雏型,直接形成上胚轴(茎)的真中柱。此研究为再一次验证子叶节区理论的正确性与进一步揭示被子植物初生维管系统的演化规律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王立军  汪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0,10(4):101-106
肾叶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证明,正如谷安根等在"Studies on Cotyledon Node Zone"的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它也存在一个子叶节区和以该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即子叶节区向下的子叶节-根过渡区(下胚轴)与子叶节-茎过渡区(即子叶节区的中部和上部)。在它的子叶节区下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具双钩状后生木质部的单中柱。  相似文献   

9.
大花翠雀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花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存在两个过渡区,即向上的子叶节─茎过渡区和向下的子叶节一根过渡区。在子叶节区下部存在原始的外始式二原型十字形单中柱。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毛茛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石菖蒲与马蹄莲幼苗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菖蒲属的分类和系统地位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以菖蒲属的石菖蒲及马蹄莲属的马蹄莲为代表进行幼苗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从幼苗结构的视角为菖蒲属独特的分类及系统地位提供证据。研究发现石菖蒲幼苗的子叶节区下部为较原始的“工”字形中始式的单中柱,而马蹄莲为散生中柱;石菖蒲根的维管柱为2—8原型星状中柱,马蹄莲为2—5原型星状中柱。石菖蒲根的内皮层细胞壁为马蹄形五面加厚;而马蹄莲为凯氏带四面加厚。石菖蒲细胞内的晶体为柱状晶,而马蹄莲为针晶。此外在子叶吸器的结构和其它贮藏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据此认为菖蒲属应从天南星科中分出并单独成科;同时支持菖蒲属位于单子叶植物基部较孤立的系统地位。  相似文献   

11.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eles of vascular plants, from Jeffrey (1898) to the present. Recent stelar classifications are largely based (1) on Jeffrey’s system (protostele vs. siphonostele, the latter with ectophloic vs. amphiphloic types), (2) on the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early British morphologists, notably Brebner (1902), Gwynne-Vaughan (1901), Tansley (1907-08), and Tansley and Lulham (1902) (protostele vs. medullated protostele vs. solenostele vs. dictyostele vs. eustele, with various subtypes), or (3) on a combination of the preceding two systems, the British usually superimposed upon the Jeffreyian, although generally erratically so. An extended classification of three main stelar types and 25 stelar subtypes derived from Brebner (1902), Gwynne-Vaughan (1901), Jeffrey (1898), Tansley (1907-08), and others is presented in outline form with accompanying etymology, synonymy, examples, and with detailed notes on controversial taxa, classificatory rationale, and historical aspects. Recognized are (1) “protostele” (divided into “ectophloic,” “endophloic,” and “amphiphloic,” with 7, 1, and 1 subtypes respectively), (2) “siphonostele” (divided into “ectophloic” with 2 subtypes and “amphiphloic,” the latter divided into “solenostele” and “dictyostele” with 3 subtypes each, plus “siphonostele incertae sedis”), and (3) “eustele” (divided into “eustele sensu stricto” with 4 subtypes, “pseudosiphonostele,” “reduced eustele,” and “polycyclic eustele”).  相似文献   

12.
十字花科几种植物的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沿友  蒋九余  帅世文  廖海民   《广西植物》1996,16(4):367-369+398
利用幼胚成功地培养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诸葛菜的再生植株。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的植物在培养基中的反应不同。同一个材料,在不同时期,培养的效果也不同。白菜型油菜难形成愈伤组织,且愈伤组织也难以分化,但生根较易。其它几种芸苔属植物则易形成愈伤组织和分化。诸葛菜能够形成胚状体,胚状体极易萌发。除了白菜型油菜外,所有材料都表现出极强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3.
芸苔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丹林  谭仲明 《植物研究》1996,16(3):336-339
利用芸苔属6种4变种植物的叶,开展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薄层层析研究。叶采自生态环境、栽培条件及发育时期均相同的植株。层析图谱可分为三个大的类型,与形态分类中将本属植物划分为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相一致。结合栽培观察和细胞学资料,探讨了本属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芥蓝与芸苔属几个常见种花粉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芸苔属(Brassica L.)几个常见种芥蓝(B. alboglabra Bailey)、芥菜(B.juncea(L. )Coss.)、油菜(B. campestris L.)和花椰菜(B. oleracea var. botrytis L.)等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比较,得知它们的花粉形态特征比较一致。而与杨萍等关于芥蓝的花粉形态特征——无极,具散孔这一报道截然不同;亦与黄增泉(Huang Tseng-chieng)关于芥菜的花粉特征——不具萌发孔的报道不同。作者的研究表明,上述几个种的花粉均具3沟,沟长而明显。外壁具网状纹饰,网眼较粗。但种与种间其花粉大小有所不同。作者不同意杨萍等关于“由于芥蓝的花粉形态与芸苔属其它种的花粉明显区别,说明芥蓝与芸苔属其它种不很亲缘”的观点,而认为,从花粉形态看,芥蓝与芸苔属其它种是基本一致的,把它们置于同一自然类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种间杂种后代及共亲本的硫甙组成。结果表明,与亲本农艺性状相似的后代,那么其硫甙组成与亲本亦相似。各后代中硫甙组成与亲本相比,虽发生了不同管理的变化,但都有倾向母体的趋势。芥菜型油菜烯丙基硫甙含量,2-羟基-3-丁烯基硫甙含量低,而甘蓝型油菜2-羟基3-丁烯基硫甙含量高,烯丙基硫甙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6.
镉、铅及其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6,自引:4,他引:122  
本文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小白菜对镉,铅的吸收积累规律的镉,铅及其相互作用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体内镉,铅含量与培养中镉,铅浓度呈正相关性,镉可降低植物对铅的吸收;镉超过一定浓度后,对叶绿素起破坏作用,并促进抗坏血酸分解,使游离脯氨酸累,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含镉的培养液中,由于铅的加入,加强了镉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芜菁块根汁对~(60)Co-γ致小鼠损伤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清洁级ICR小鼠为实验动物,探讨芜菁块根汁对~(60)Co-γ射线辐照损伤的防护和修复效应。测定血象、白细胞分类计数、脾指数、胸腺指数和小鼠PCE的微核试验等方法。结果表明:辐照前给芜菁汁组、辐照后给芜菁汁组和连续给芜菁汁组分别使小鼠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血象、PCE微核率等明显高于~(60)Co-γ辐照组,其中免疫器官指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PCE微核率等数据与~(60)Co-γ辐照组的差异极为显著(P<0.001)。说明芜菁块根汁对小鼠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受到电离辐射损伤时不仅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而且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