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标志物在微生物鉴定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分析微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微生物鉴定和检测的新途径。检测微生物中的某些生物标志物往往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检测微生物,在临床检验、环境监测、食品卫生和防生物恐怖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标志物的种类繁多,分析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就其种类、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PCR-SSCP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SSCP是利用DNA单链构象具有多态性进行基因检测的一种分析技术,该技术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多种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基因多态性分析,近年来,PCR-SSCP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微生物学的研究中。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主要对其在微生物学分类鉴定中的应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水体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作综述了海洋水体及沉积物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并评价它们在微生物工作中的有效性及效率,指出各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CR技术以其高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检测速度快、准确性好等优点,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各个领域,尤其对培养困难的细菌检测和抗原结构复杂的细菌鉴定方面。介绍了几种PCR方法的原理,以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用于化妆品中Bio Lumix微生物荧光光电检测系统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微生物检测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对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微生物检测法检测化妆品,出具可靠的检测报告需要5 d,而Bio Lumix系统快速检测化妆品细菌项目和霉菌、酵母项目可在16 h和35 h内分别发出预警,并可控制在48 h内完整地输出检测报告。Bio Lumix微生物荧光光电检测系统具有检测时间短、检测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16SrRNA基因在检测临床病原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16SrRNA基因素有“分子化石”之称,它兼保守性和变异性于一身,本文论述了利用这种双重特征在检测临床病原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生物传感器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传感器的产生在医药卫生,食品检验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其简单,快速和准确的特点超越了以往诸多分析手段。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概念,介绍了生物传感器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是一种能够检测DNA突变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与适于大样本筛选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对PCR-SSCP技术在微生物检测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寡核苷酸芯片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因组研究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为微生物检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地开展了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对多种微生物 (主要是病毒和细菌 ,少量有真菌 )进行相关检测的研究 ,并在对微生物病原体检测、种类鉴定、功能基因检测、基因分型、突变检测、基因组监测等方面获得了成功。由于寡核苷酸探针具有可根据研究需要任意设计、特异性高等特点 ,寡核苷酸芯片在微生物检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Human intestinal glycoproteins extracted from faeces were used as a model for intestinal mucus to investigate adhesion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strains, and 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this adhesion. S-fimbriated E. coli expressed relatively high adhesion in the mucus model, but the other tested pathogens adhered less effectively. Probiotic strains Lactobacillus GG and L. rhamnosus LC-705 as well as a L. rhamnosus isolated from human faeces were able to slightly reduce S-fimbria-mediated adhesion. Adhesion of S. typhimurium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probiotic L. johnsonii LJ1 and L. casei Shirota. Lactobacillus GG and L. rhamnosus (human isolate) increased the adhesion of S. typhimurium suggesting that the pathogen interacts with the probiotic.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降解污染物的同时产生电能,受到广泛关注。光合细菌在MFCs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污水处理、CO2捕捉、光电转换等多重功能,并显示出了良好的产电特性。本文根据光合细菌在MFCs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对其产电机理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照对光合细菌型MFCs产电性能的影响;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光合细菌在MFCs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肠道致病菌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自动化、快速检测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如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细菌基因鉴定、致病分子机理、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表达谱分析、DNA测序和药物筛选等。现介绍基因芯片检测肠道致病菌方面的国外研究进展,基因芯片应用于检测肠道致病菌的3个方面:结合多重PCR对致病菌的毒力因子或者特异性基因进行鉴定;直接检测细菌的DNA或者RNA;以致病细菌核糖体RNA作为检测的靶基因同时检测多种肠道致病菌。由于其检测的高效率,该技术要优于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肠道致病菌检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建立食源性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对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平板分离培养基和生化特性进行了筛选比较。结果表明,肠杆菌富集肉汤培养基更有利于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出,平板分离培养基可用EMB琼脂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初筛方法为革兰氏反应和苯丙氨酸脱氨酶实验,最后用其他生化反应进行确认。该方法检出率高,检测范围较宽,可为建立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验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当前堆肥中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对有机物分解作用的研究进行分析,论述了分子生物技术中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特点。将DGCE与PCR扩增技术相结合,可用于研究自然菌种堆肥和人工培养驯化菌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为研究和筛选堆肥中的微生物提供更加有效、快速的信息,促进堆肥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ants,HOPs)的浓度日益增加,获取HOPs高效降解功能微生物能有效提高HOPs污染治理效率。近年来,利用两相系统促进HOPs微生物降解转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重点从两相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富集HOPs降解功能微生物的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相系统在毒害性HOPs微生物加速降解脱毒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供临床借鉴。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培养标本中所分离到的细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到细菌239株,其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b)131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G+c)99株,占39.8%(99/236),真菌占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检出率分别是54.2%和48.6%,只对亚胺培南、特治星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超过85%,G+c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42.9%和89.2%,只对万古霉素敏感(100%),检出的肠球菌已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复杂,产ESBLs菌和MRS菌株检出率高,临床应重视血培养检测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类以食品为传播媒介,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是目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诱因。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通过研究致病菌代谢小分子物质产生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寻找新的检测靶标和建立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别技术。随着目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逐渐成熟和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数据库的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已被建议作为临床和食品中致病菌鉴别的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在临床和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建立食源性致病菌代谢产物数据库和研发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