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毒螺旋体苍白亚种( Tp)引起的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性传播性疾病,其发病具有多阶段、进行性的特点。由于Tp尚不能体外培养,抗原获取困难,其致病机制研究尚不清楚。随着Tp全基因序列的解析,重组Tp膜蛋白的成功表达及蛋白功能结构日益明确,为Tp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Tp主要外膜蛋白的结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和持续的获得性免疫应答被认为是造成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机体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Tp膜蛋白是介导炎症反应的主要成分,可能为Tp的主要致病因子.因此对Tp膜蛋白的研究是认识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和进行致病机制研究的关键.目前国内外类似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进行Tp膜蛋白的致病性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Tp0751重组蛋白潜在的前炎症活性.结果表明,Tp0751重组蛋白可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诱导THP-1细胞表达CKs(IL-1β,TNF-α和IL-6).进一步研究表明,Tp0751重组蛋白可以激活NF-κB的表达;TLR2抗体、CD14抗体、MAPKs/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和NF-κB抑制剂PDTC均可明显抑制NF-κB的激活和CKs的表达.初步结果证实,Tp0751重组蛋白可通过TLR2和CD14途径激活MAPKs/p38和NF-κB诱导THP-1表达CKs,其可能是Tp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3.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俗称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病原体。由于Tp体外培养至今尚未成功,从而制约了Tp的基础研究。自从Tp单克隆抗体(TpMcAb)问世以后,已应用于Tp感染的临床诊断、抗原性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其制备方法的完善和改进将对梅毒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本文对Tp McAb的制备和应用作一综述,以展示近年来Tp McAb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Tp目前尚不能体外人工培养,从而限制了对Tp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Tp对宿主靶细胞的早期黏附定植是其后续病程发展的关键,而最早与宿主细胞直接接触的Tp外膜及外膜蛋白就成了关注的焦点。随着Tp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Tp外膜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Tp92是首个在感染了梅毒的兔调理素抗毒血清中通过差示免疫筛选方法筛选出来的Tp外膜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与其他螺旋体属及许多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在Tp的致病过程及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目前Tp外膜蛋白Tp92及其同源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表达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膜蛋白TpN47、TpN17、TpN44.5和TpN15,建立双抗原夹心ELISA法,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从Tp全基因组中扩增4个目的片段,克隆到载体pET-HT-JKM中,在BL21(DE3)plysS菌中诱导表达,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结果:成功表达了4种重组蛋白用作ELISA包被和酶标抗原检测国家Tp参比血清,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为100%;检测385份临床血清样本,结果与TPPA法相比符合率达到99%(P<0.0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2%(162/165)和99.5%(219/220)。结论:表达的4种重组抗原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为理想的梅毒的血清学诊断用抗原。以这4种表达蛋白为基础建立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而且方法简单,结果客观,易于自动化操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技术从Tp Nichols株基因组模板中扩增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外膜蛋白Gpd基因,定向克隆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 )-Gpd,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DNA3.1( )-Gpd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同时将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 )-Gpd免疫新西兰兔,检测其在兔体内的免疫应答效果。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鉴定均显示重组体在HeLa细胞中能有效表达一个41kD的Gpd融合蛋白。新西兰兔接种核酸疫苗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第3次免疫后2周抗体最高滴度可达1∶1024,免疫后兔脾细胞受Gpd蛋白刺激有明显增殖反应。所诱导的抗体水平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均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Tp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 )-Gpd的成功构建及能刺激新西兰兔产生较强特异的免疫应答,为Gpd蛋白生物学功能及梅毒DNA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 pallidum , Tp)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流行于中低等收入国家。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表明清除Tp感染需要加强公共卫生筛查和治疗,而接种疫苗是预防Tp感染极有价值和首选的方法。本文概述了研制Tp疫苗的必要性,总结疫苗研究过程中候选抗原的相关信息及递送系统,分析Tp疫苗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其中TprK是Tp的一个重要的膜蛋白,从属于TprP重复蛋白家族,具有增强Tp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和维持慢性感染的能力,可能是Tp有效疫苗的组分之一。现就TprK膜蛋白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Trx蛋白的生物学性质。Trx蛋白无信号肽,定位在细胞质。二级结构无规卷曲占41.9%,β片层为55%,使用枯草芽胞杆菌Trx蛋白结构(PDB:2gzz.1.A)进行同源建模,获得Trx蛋白三级结构。根据TpTrx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Tp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大小为318 bp的Trx基因,然后将其连接到pET30a构建重组质粒pET30-Trx,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重组菌大肠杆菌。利用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该质粒编码的重组Trx蛋白分子量约为16 kDa。使用Ni~(2+)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Trx蛋白,发现Trx蛋白具有二硫键还原酶活性。利用菌落计数法观察重组大肠杆菌在H_2O_2胁迫下的存活率,发现能表达Trx蛋白的大肠杆菌存活率高于对照。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TpTrx蛋白的性质,并发现它具有抗氧化功能,本研究为解析Tp的抗氧化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梅毒螺旋体部分膜蛋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螺旋体(Tp)目前尚不能体外培养,抗原获取困难,从而影响到Tp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疫苗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Tp全基因序列的解析、多种重组Tp膜蛋白的成功表达及其结构功能的日益明确,为Tp发病机理的研究、诊断方法的更新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苍白螺旋体基因亚型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是引起梅毒的病原体,几乎可侵犯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甚至引起感染者死亡.梅毒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高度流行,在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中仍为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关研究肯定梅毒是增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因而对Tp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测和鉴定梅毒螺旋体(Tp)Tp92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深入探讨这些表位在梅毒表位疫苗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Mobyle、ABCpred和IEDB在线软件综合分析预测Tp92蛋白的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6条表位多肽,以梅毒患者/感染兔血清(同时设健康人/兔血清对照)为标本,用间接ELISA法鉴定预测Tp92蛋白B细胞表位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软件预测显示,Tp92蛋白的P1(24-39AA)、P2(332-347AA)、P3(520-536AA)、P4(575-588AA)、P5(103-118AA)、P6(694-712AA)氨基酸序列可能为其B细胞表位。间接ELISA分析表明,预测的P1、P3、P5和P6均与梅毒患者/感染兔血清呈阳性反应,而与健康人/兔血清不反应。【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P1、P3、P5和P6均为Tp92蛋白潜在的特异性B细胞表位,尤其是P3和P6免疫反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原核生物作为宿主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异源蛋白质的重组表达,并且为生物活性蛋白质的制备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方法,因而在分子生物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然而,病毒蛋白在使用原核重组表达系统进行重组表达时,会出现病毒蛋白溶解性差和表达量低等问题。因此,通过使用各种融合标签以增加目的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和溶解性成为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使用3种融合标签(EDA标签、MBP标签和GST标签)以获得表达量高的可溶性重组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壳蛋白;并比较3种融合标签对该蛋白表达量、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DA标签可以显著提高重组表达的猪圆环病毒2型壳蛋白表达量,并且能够增强该蛋白的稳定性;MBP标签可增强重组表达的猪圆环病毒2型壳蛋白表达量,但是不能改善该蛋白的稳定性;GST标签能够增强该重组表达蛋白的表达量,但是不能增强该蛋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将EDA作为PCV2-CP蛋白的融合标签,显著提高PCV2-CP-EDA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和增强该重组蛋白的稳定性,为病毒蛋白的可溶性重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融合标签。  相似文献   

14.
原核生物作为宿主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异源蛋白质的重组表达,并且为生物活性蛋白质的制备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方法,因而在分子生物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然而,病毒蛋白在使用原核重组表达系统进行重组表达时,会出现病毒蛋白溶解性差和表达量低等问题。因此,通过使用各种融合标签以增加目的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和溶解性成为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使用3种融合标签(EDA标签、MBP标签和GST标签)以获得表达量高的可溶性重组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壳蛋白;并比较3种融合标签对该蛋白表达量、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DA标签可以显著提高重组表达的猪圆环病毒2型壳蛋白表达量,并且能够增强该蛋白的稳定性;MBP标签可增强重组表达的猪圆环病毒2型壳蛋白表达量,但是不能改善该蛋白的稳定性;GST标签能够增强该重组表达蛋白的表达量,但是不能增强该蛋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将EDA作为PCV2-CP蛋白的融合标签,显著提高PCV2-CP-EDA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和增强该重组蛋白的稳定性,为病毒蛋白的可溶性重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融合标签。  相似文献   

15.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所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究发现,膜蛋白可能在Tp致病过程中与宿主黏附、宿主免疫炎症反应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为Tp的主要致病因子。因此,对Tp膜蛋白的研究是认识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和进行致病机制研究的关键,就Tp的几种主要免疫相关膜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Red同源重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种基于λ噬菌体Red重组酶的同源重组系统已应用于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研究。Red重组系统由三种蛋白组成:Exo蛋白是一种核酸外切酶,结合在双链DNA的末端,从5′端向3′端降解DNA,产生3′突出端;Beta蛋白结合在单链DNA上,介导互补单链DNA退火;Gam蛋白可与RecBCD酶结合,抑制其降解外源DNA的活性。Red同源重组技术具有同源序列短(40~60bp)、重组效率高的特点。这种技术可在DNA靶标分子的任意位点进行基因敲除、敲入、点突变等操作,无需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此外,这种新型重组技术可直接将目的基因克隆于载体上,目的基因既可来源于细菌人工染色体也可是基因组DNA。Red同源重组技术使难度较大的基因工程实验顺利进行,大大推动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中,通过基因重组表达获得目标蛋白已成为常规技术。因其培养简单、操作方便、遗传背景清楚、克隆表达技术成熟,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通常是人们表达重组蛋白的首选。但是在常规温度下进行基因的重组表达,动、植物和常温微生物的基因产物多数在数小时内变性沉淀;还有一些重组蛋白对宿主具有细胞毒性,难以得到重组表达。因此,我们构建了1种新型T载体——pEXC-T;它结合TA克隆技术和低温诱导表达功能,具有表达水平高、操作方便、目标蛋白得到分子伴侣保护和低温保存等特点。采用构建和优化的pEXC载体,P1抗原蛋白、溶血素PLO两种不稳定性蛋白在pEXC中都实现了高效的可溶性表达。低温表达系统p EXC的建立和发展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抗原和药用蛋白的制备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重组蛋白药物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通常半衰期较短,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分子量;2、利用血浆药物平衡;3、减少免疫原性。本文针对构建突变体、PEG化修饰和与血清白蛋白融合三种延长重组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及其已上市的和正在研发中的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特征、半衰期和免疫原性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农杆菌渗入法(Agroinfiltration)在植物中瞬间表达重组蛋白的系统,具有高效、安全、简便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生产重组蛋白的方法。概述了Agroinfiltration系统的建立、发展及在生产重组蛋白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影响该系统的技术因素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在侵入到寄主昆虫血腔后能够成功地逃避或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并快速杀死昆虫。为深入了解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杀虫机理,明确关键的致病因子,作者应用盐析和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的细胞内分离纯化了一种新的杀虫蛋白——Tp40,该蛋白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具有高血腔注射活性,对大蜡螟5龄幼虫的LD50为68.54 ng/头。本文检测了该毒素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特性,注射Tp40毒素后,大蜡螟幼虫表现出兴奋和痉挛等症状,当以不低于(70±0.02)ng/头的剂量注射Tp40,大蜡螟幼虫均在20 min内死亡,但试虫的体色 、血淋巴的颜色以及血细胞的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大蜡螟体内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注射LD50剂量的Tp40蛋白后,试虫体内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都明显的高于对照(P<0.05),而酚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大蜡螟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这种42 kDa蛋白能够破坏试虫的中肠组织,导致其肠壁细胞出现排列紊乱、脱落和围食膜消失。据此推测,Tp40与嗜线虫致病杆菌对寄主昆虫的免疫抑制有关,寄主中肠组织可能是其作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