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伊武军 《古生物学报》2004,43(4):556-570
报道福建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大隆组、长兴组及早三叠世溪口组介形类35属67种,其中描述8属9种(包括5新种)。产自长兴组的介形类化石被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Polylites magnituberos-Or-thobairdia meishanensis-Pustulobairdia mailinensis组合,Baitrdia urodelofot-OS-orthobairdia exilimarginata-Bairdia subcontracta组合和Petasobairdia bicornuta-Neoamphissites costatus-Kegelites datianensis组合。大田崆峒山介形类动物群在二叠-三叠系界线上下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质,这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是遭受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重创所致。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并参考共生或共存化石的内容,福建大田地区长兴组大致相当于浙江煤山长兴组的中、上部,长兴灰岩下伏的海相碎屑岩应划归长兴阶。大隆组、长兴组及溪口组的岩性和化石组合特征.显示古环境从滨海沼泽开始,经历浅海盆地→浅水碳酸盐台地→浅海近岸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顶部出现的群体珊瑚Waagenophyllum sp.是我国所发现的最晚的古生代群体四射珊瑚之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直接覆盖在它上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成为这两种不同的生物沉积的分界线,它们各自具有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二者之间为突变关系。在珊瑚层生态系统中的群体四射珊瑚及重要成员真核藻类如裸海松藻、假蠕孔藻等在微生物岩生态系统中完全消失,后者以底栖微生物群落为主,共生生物组合面貌与珊瑚层中的生物组合面貌截然不同,微生物岩生态系的生物个体小型化也是主要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相似文献   

4.
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顶部出现的群体珊瑚Waagenophyllum sp.是我国所发现的最晚的古生代群体四射珊瑚之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直接覆盖在它上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成为这两种不同的生物沉积的分界线,它们各自具有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二者之间为突变关系。在珊瑚层生态系统中的群体四射珊瑚及重要成员真核藻类如裸海松藻、假蠕孔藻等在微生物岩生态系统中完全消失,后者以底栖微生物群落为主,共生生物组合面貌与珊瑚层中的生物组合面貌截然不同,微生物岩生态系的生物个体小型化也是主要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晚二叠世古生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在北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测制了多条晚二叠世地层剖面,并采获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将区内二叠系划分为那益雄组和拉卜查日组两个正式组级地层单位。描述了新发现的一个类新种和四个海绵类新种,建立了两个类生物带,即Codonofusiella-Gallowayinellalaxa组合带及Palaeofusulinasinensis延限带,一个非有孔虫组合带,即Colaniellanana-Robuloidesacutus组合带。其地质年代为晚二叠世长兴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紫云地区猫场剖面长兴组上部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进行高密度采样和系统切片,获得有孔虫化石标本1 178枚,共鉴定出有孔虫37属65种,包括类有孔虫4属7种。其中35属63种有孔虫消失在生物碎屑灰岩与微生物岩界线之下,包括所有的类有孔虫,其种级和属级灭绝率分别为96.9%和94.6%。这与华南其它微生物岩剖面类似,进一步表明浅水相有孔虫的灭绝发生在长兴期末期。猫场剖面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中Dagmarita和Cribrogenerina两属非常丰富,其个体数量分别为209枚和126枚,占总数量的28.4%,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分子,称为Dagmarita-Cribrogenerina组合。猫场组微生物岩中仅发现有孔虫Earlandia和Postcladella两个属,称为Earlandia-Postcladella组合。  相似文献   

7.
首次比较系统地记述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羊八寨组植物化石,共计17属26种.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新的发现,对该区羊八寨组地质时代判定,以及植物地理分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的高度分化、繁衍,补充和完善其生物多样性,证明该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然是华夏植物群华南亚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记述的菊石采自鄂东南大冶柯家湾晚二叠世大隆组,主要产于硅质页岩、硅质岩的灰岩透镜体中,共8属11种.此区大隆组仅相当于长兴阶的上部;Meitianoceras 在本区的出现,表明此属不仅分布于长兴阶的下部,也可延伸到长兴阶的上部.整个大隆组的化石,以自游生物为主,底栖类型很少.菊石中壳体大、壳面肋瘤发育者数量少,而壳饰弱、个体小者大量繁盛,呈现高丰度、低分异度的特点.保存化石的灰岩透镜体中具星散状的黄铁矿.本区晚二叠世晚期处于局部封闭的海湾环境.  相似文献   

9.
华南“大羽羊齿煤系”和大羽羊齿植物群的时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澄清了华南“大羽羊齿煤系”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时代局限于晚二叠世早期——龙潭期的旧概念。新的资料证实,这一含煤地层的时代在各地不尽相同,它起自早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并一直延续至二叠纪末。对二叠纪古气候所作的概略分析表明,整个二叠纪在华南都是成煤期,只要古地理条件有利,在早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以及晚二叠世的龙潭期和长兴期都可以生成煤层。  相似文献   

10.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子花粉,讨论了盆地各地层分区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从早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的6个孢粉组合带,阐述了各组合带孢粉学特征。依据对盆地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组成分子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将盆地孢粉植物群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欧美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还从孢粉地层学角度论述了沙井子组、杜瓦组和普司格组的地质时代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等问题。描述孢粉25属33种(含2新种)。  相似文献   

11.
贵州西部晚石炭世腕足动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贵州普安、晴隆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及少数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的新属、种,建立本区上石炭统上部的两个腕足动物化石组合。认为腕足动物显著的演进更新不是发生在Tritici-tes 带与Pseudoschwagerina 带之间,而是出现在Robustoschwagerina schellwieni 带之上,为划分中国南方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界线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2.
晚二叠世长兴期至三叠纪末,地球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全球性事件,全球的地质和古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群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海洋底栖的腕足动物来说,影响尤为巨大,发生了明显的属种更替。本文通过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分属2 458种、482属、105科、12目的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建立这一时期的腕足动物全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腕足类多样性从长兴期到三叠纪各期的演变规律。从腕足动物分异度变化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到三叠纪末经历了一个灭绝期、残存期、萧条期、复苏-辐射期和灭绝期的过程。腕足动物的属种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晚二叠世主要以长身贝目、直形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正形贝目和无窗贝目为主,此外还包括穿孔贝目、准石燕贝目、舌形贝目等属种多样性较低的类型。受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影响,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灭绝,在中—晚三叠世大量繁盛的主要是小嘴贝目、准石燕贝目和穿孔贝目分子。  相似文献   

13.
广西,贵州和川东二叠纪礁相岩石和礁后相岩层内获得了红藻Solenoporella,Gymnocodium,Permocalcu-lus;绿藻Anthracoporella,Mizzia以及显微疑难藻类化石Pseudovermiporella,Tubiphytes等,除了广西隆林有中二叠世茅口期藻类化石外,其它均属于晚二叠世乐平世的分子,这些藻类植物一般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正常盐度的浅海水内,其水深不大于30m,川东,鄂西晚二叠世礁属于浅水海绵礁,而非深水礁。  相似文献   

14.
桂东北较深水相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硅质微生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地台东南缘较深水相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为一套以硅质岩和硅质碎屑岩为主的黑色岩系沉积.过去对这套硅质岩的沉积模式有多种解释,而且由于生物化石的匮乏而很难确定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的位置.桂东北地区三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老馕组硅质岩中保存有良好的微生物岩.在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微体化石确定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之下,微生物岩以叠层石-凝块石组合为标志,具有与台地相同期地层类似的特征;在界线之上,则以集群出现的球形至椭球形石英质微球体组合和典型的微生物膜沉积结构为主要特征.微生物席/膜的硅化可能是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较深水相硅质岩沉积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江西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各1条,对每条剖面进行沉积相分析,从生物地层学角度论证其界线存在的可靠性。Hindeodusparvus在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的发现是中国的又一新发现地区。二叠-三叠纪生物地层界线以H.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为难;“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属二叠-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不是一回事,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在江西约高出16─20cm;建议在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中,最好不用“混生层”或“过渡层”,而改为界线地层或界线层。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春以来,我所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组,多次在苏南、浙北、皖东南地区进行二叠一三叠系界线的研究工作,从这个地区采获的大量腕足类化石,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赵金科等,1981;廖卓庭,1979,1980)。本文就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掌握的材料(插图1),加以整理研究,予以报道,以利于对该地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地层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全面了解。本文共记述腕足类1新属,10新种,2新亚种,这些腕足类化石的地层、地理分布详见表Ⅰ。苏、浙、皖三省邻接的宜兴、长兴、广德一带,龙潭组含煤沉积广泛发育。在被当地地质  相似文献   

17.
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1995,34(2):29-151
在研究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时,应严格地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区分开来。而定义生物地层界线时,也不应与“过渡层”或“混生层”的概念相连。在浙江长兴煤山,“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应为事件地层界线,界线层2的中部应为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应以HindeodusparousMorphotypel的首次出现为准。在H.parvusM.1缺乏的地区可以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s,C.dicerocarinata,Clarkinasp.nov,Hindeoduslatidentatus,H.typicalis.H.changxingensissp.nov等种的绝灭和HindeodusparvusM.2,H.turgidus,Ophiceras,Claraiawangi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辅助标准。这一生物地层界线恰在连续的单相地层中,完全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要求。因此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  相似文献   

18.
福建大田长兴组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报道福建省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中,与Palaeofusulina筵类群共生的小有孔虫动物群,计有22属64种(包含1个新种,2个未定种),称Colaniella-Pachyphloia ovata组合。通过这一动物群的研究,不但为福建地区长兴组补充了新的化石门类,且为该组的时代归属又提供一佐证,对该地区长兴组中的灰岩层古生态特征也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82年4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长兴县煤山镇长兴水泥厂,召开长兴灰岩标准剖面保护区划界、立标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浙江省有关的22个部门和单位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也应邀参加.会议首先在长兴灰岩标准剖面现场,举行标碑揭幕仪式,并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组的代表,介绍了关于长兴阶和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研究概况.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发言,拥护浙江省人民政府建立长兴灰岩标准剖面保护区的决定,一致认为,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使国际地层年表古生代最晚的阶——长兴阶受到重视,而且还为中外地层古生物  相似文献   

20.
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1995,34(2):129-151
在研究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时,应严格地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区分开来。而定义生物地层界线时,也不应与“过渡层”或“混生层”的概念相连。在浙江长兴煤山,“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应为事件地层界线,界线层2的中部应为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应以HindeodusparousMorphotypel的首次出现为准。在H.parvusM.1缺乏的地区可以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s,C.dicerocarinata,Clarkinasp.nov,Hindeoduslatidentatus,H.typicalis.H.changxingensissp.nov等种的绝灭和HindeodusparvusM.2,H.turgidus,Ophiceras,Claraiawangi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辅助标准。这一生物地层界线恰在连续的单相地层中,完全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要求。因此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