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长江中下游长吻鲍的种群生态学特性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胸鳍棘、尾舌骨及脊椎骨都可用作年龄鉴定材料。用Brody—Bertallanffy的公式表述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调查生殖特性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以食物出现率和重量法评价各类食物在食料中的作用。由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繁殖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东江鲤鱼的种群动态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以表达东江鲤鱼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39.308R-42.611,L_t=851[1-e(-0.173(t 0.0394))]W_t=19171.5[1-e~(-0.173(t 0.0394))]~3。通过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D=0.27和捕捞死亡率E=0.25,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35及最小捕捞年龄t=2。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7年3月—1998年2月在梁子湖取得的672尾乌鳢标本研究了其种群动态及最大持续渔获量。用鳞片鉴定年龄,鳞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7683 9.0184S;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26L~(3.0197),体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81.03×[1-e~(-0.1755(t 0.5690))];W_t=7310×[1-e~(-0.1755(t 0.5690))]~(3.0197)。种群的年总死亡率为0.5232,自然死亡率为0.3049,捕捞死亡率为0.2182。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40和最小捕捞年龄t_c=4。  相似文献   

4.
色林错渔业生产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林错裸鲤(Gymnocypris selincuoensis)是藏北色林错湖泊中惟一的一种鱼类。本文介绍了色林错渔业的开发利用情况,并对色林错裸鲤最小捕捞年龄、捕捞强度、最小网目以及最佳年捕捞产量进行了探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对色林错鱼类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保证现有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在满足维持一个足够数量及年龄结构的繁殖群体的基础上,以获得最佳持续经济利益为目标。以往强调甚至采用的最大持续产量理论在高原极端环境条件下并不能作为鱼类资源利用的追求目标或确定渔产量的标准,而只能作为对其捕捞强度的参考。总的允许渔获量应当根据最适捕捞死亡率F0.2来确定。本文最后提出了色林错湖泊鱼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8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Beverton-Holt模型的东海带鱼资源利用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9-2003年收集的东海带鱼年龄组成、肛长等生物学资料,对东海带鱼群体的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理论,分析和探讨了东海带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东海带鱼渔获群体组成低龄化趋势明显,渔获年龄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0~6龄缩小为21世纪初的0~4龄,主要组成群体为0龄和1龄鱼,2龄鱼的比例由50年代末期的12.84%下降到21世纪初的6.91%,3龄鱼的下降幅度更大,由原来的4.92%下降为0.57%,渔获年龄组成进一步简单化.2)2000-2003年东海带鱼的年平均开发率E为0.864,远超过现行渔业下的最适开发率0.51,东海带鱼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3)增加东海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M/R)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其开捕年龄,若将带鱼开捕年龄tc由目前的0.5龄提高到1龄,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比2003年增加55.38%;若tc提高到1.5龄,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增加100.81%;若tc提高到2龄,其单位渔获量可增加130.52%;如果提高到2.75龄,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将出现最大值,可增加145.23%左右.在当前大幅降低捕捞强度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建议采取逐年、逐步提高带鱼开捕规格并适当降低其捕捞强度,以更好地恢复东海带鱼资源.  相似文献   

6.
东江七种鱼类的生活史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初次生殖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性腺指数(Gl)等7个生态学参数来分析鱼类种群生活史类型。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各参数间相互关系的显著性,性腺指数、瞬时死亡率和生长系数是判断东江7种鱼类种群偏向rF)和改变渔业补充年龄(tc)时的产量变化,分析产量变化曲线可知,作为偏向r型的种群,提高捕捞强度不能增加渔业产量,适当的捕捞强度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在低龄阶段提高起捕年龄能增加一定产量,但到达一定年龄后再提高起捕年龄,反而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只有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才能获取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羽鳃鲐的生长特性和死亡参数,并讨论了捕捞规格问题。其纯体重 W 和总体重 W’与叉长的相关式分别为 W=2.5687×10~(-7)L~(3.7545),W’=1.003×10~(-6)L~(3.5140);叉长生长方程 L_t=346.5[1-e~(-0.2209(t+1.2263))]~(0.5700),体重生长方程 W_t=881.1[1-e~(-0.2209(t+1.2263))]~(2.1399);1988—1989年种群存活率为0.2808,瞬时总死亡率为1.2600,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5863和0.6738;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70.3mm,最佳最小捕捞纯体重和总体重分别为63.9g 和71.0g.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龙溪河厚颌鲂种群资源的利用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的种群资源显著减少.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的厚颌鲂种群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现有的捕捞强度(0.94年-1)远超过种群可承受的水平(F40%=0.18年-1,F0.1=0.20年-1和F25%=0.30年-1);繁殖潜力比为4.50%,低于25%,将造成种群的补充量不足,导致种群资源量下降;限制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是控制过度捕捞、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迥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迴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太湖鲫鱼生物学调查和增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太湖鲫鱼种群的性状、年龄结构、生长速度、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组成和繁殖力、产卵习性以及渔业动态等生物学特性作了重点调查;并就其实际产量至今仍低于50年代初期水平的原因和增殖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共采集标本5批,计887尾。  相似文献   

12.
复合种群管理的风险评估——以日本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文江  高峰  李纲  陈新军 《生态学报》2014,34(13):3682-3692
单一种群是目前渔业资源评估的基本假设,但渔业资源常由多个地方种群或产卵种群组成,并且种群间存在交流,构成复合种群。根据复合种群概念,以东、黄海日本鲐为例,对其12种种群动态情况进行了模拟。利用模拟所得的数据及剩余产量模型,分别分析了在复合种群、两独立种群及单一种群假设下所设置的10种评估管理方案,结果表明:(1)基于复合种群假设的评估管理方案与模拟的种群动态一致,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观测误差较小情况下,该方案为最佳方案,可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但随CPUE观测误差增大,该方案种群灭绝率增大,管理效果随之退化。(2)基于两独立种群假设的评估管理方案均使资源过度开发,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3)在单一种群假设下,选择不同CPUE作为资源指数和采用不同捕捞量分配方法的评估管理方案存在过度捕捞和开发不足两种状况,其管理效果受种群本身参数及空间交换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若采用的CPUE反映部分种群动态信息,则其评估管理方案至少在一种模拟情况下出现种群100%灭绝;若CPUE能反映整个种群资源量的动态变化,且捕捞量能按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配,则管理效果与(1)类似,但不能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若忽略种群的空间结构影响而均匀分配捕捞量,则至少在一种模拟情况下出现种群100%灭绝。据此,对于复合种群的管理,建议:(A)如果种群数据收集及数据精度能得到保证,该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应基于复合种群假设;(B)如果目前收集种群数据存在较大困难,且CPUE数据存在较大误差,则可采用单一种群假设,但必须设定更保守的捕捞量和采用基于种群空间结构的总许可渔获量(TAC)管理方案;(C)在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时,应结合种群生态、数据、模型假设及参数估计方法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对管理控制规则进行系统的管理策略评价以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生物学及最适开捕体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64~1965年及199~1999年在南海北部采集的深水金线鱼生物学资料,对该鱼种群体结构、资源密度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生长和死亡参数及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的渔获样品体长范围为4.2~21.5 cm,体重范围为2.9~241 g,分别以9.6~14.0 cm和27~59 g占优势.资源密度以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分别为9.92 kg·km-2和5.53 kg·km-2.分布的区域性变化明显,在水深60~150 m之间,深水金线鱼的渔获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深水金线鱼的食物以长尾类、鱼类和头足类为主.应用FiSATⅡ软件的ELEFANⅠ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22.39 cm、k=0.44 a-1t0=-0.63 a;用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为M=0.9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为Z=2.65.运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群体的最适捕捞死亡系数为F=2.9,最适开捕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1 a和12.0 cm.目前该群体已处捕捞过度状态,以捕捞幼鱼问题较为突出.建议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的最小可捕规格为体长12.0 cm.  相似文献   

14.
食物及洞道密度对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2×2 析因实验设计,通过最小存活数法分别统计冬季前后种群数量,测定附加食物及洞道密度对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影响,旨在检验栖息地质量对降低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效应。4种野外实验处理2 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无附加食物与低密度洞道处理组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为71% ;而附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冬季死亡率仅为47% ;添加食物和低密度洞道及无附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组种群死亡率分别为60% 和53% 。每一处理组雌性死亡率均显著低于雄性。夏季添加食物和增加洞道密度均能明显地降低高原鼠兔种群冬季死亡率,但无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树生 《生态学报》1991,11(3):214-218
利用苦苣菜蚜-苦苣菜蚜茧蜂混合种群系统模拟模型,通过改变种群参数、初始虫量和温度条件,探讨了蚜茧蜂产卵选择寄主龄期特性对整个种群系统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这一特性与蜂产卵量两者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蜂产卵对寄主龄期选择特性的改变可明显改变其对蚜虫种群增长影响的程度,当产卵选择特性改变,产卵量在多数情况下必须要大幅度直至成倍的增减,才能补偿其对蚜虫种群的控制作用。不过,当蜂产卵嗜好三龄、二龄、四龄若蚜时(这在蚜茧蜂中较普遍),其作用和产卵无选择性时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6.
喙尾琵甲是云南民间常用的一种药用昆虫,缺少有效的人工繁育技术保障其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喙尾琵甲生境地常见食物、温度、光周期、种群密度和性比共5个因素研究对该昆虫存活及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其生长发育的食物、生态因子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1)麦麸、仔鸡饲料及二者混合饲喂的成虫的产卵量均显著高于秸秆类食物(P0.05),死亡率则相反,其中,以仔鸡饲料饲喂的死亡率最低6.4%±4.95%,产卵量最高,单雌日平均产卵量为1.25±0.63枚;(2)22℃恒温条件下的产卵量显著区别于其余试验组(P0.05),单雌日产卵量达1.93±0.98枚,30℃恒温条件下的存活率低于10℃-25℃的5个试验组;(3)等光照12 L∶12 D下的单雌日产卵量(0.42±0.25枚)最低,与其余试验组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光周期下成虫存活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4)在2.10-10.52头/dm~2的种群密度梯度区间,产卵量较高,继续增加密度则导致产卵量的下降,但在实验区间内,种群密度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5)性比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显著(P0.05),♀∶♂=1∶1时的存活率和单雌平均产卵量均最高,分别为98.5%±1.86%和1.87±0.86枚/d。研究表明,以麦麸和仔鸡饲料为食物、22℃恒温、非等光周期(12L∶12D)、10.52头/dm~2以下的种群密度及♀∶♂=1∶1有利于喙尾琵甲成虫的存活及产卵。  相似文献   

17.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可捕规格。结果表明: 带鱼的拐点肛长、临界肛长、1龄鱼肛长分别为382.84、397.12、216.05 mm,50%带鱼性成熟肛长为230.38 mm,最小可捕肛长为219.23 mm。利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知,带鱼当前渔业参考点为:tc=0.38 a,F=2.11,处于捕捞过度区域,并得出最适可捕肛长为364.64 mm。但过高的可捕规格会导致短期内带鱼产量急剧下降,渔民难以接受,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采用接近1龄鱼肛长与50%性成熟肛长作为最适可捕规格较为合适,即220 mm。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 资源日趋衰退, 科学评估其资源利用现状, 对合理开发与科学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15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 分析了广东鲂生长与死亡相关特征及参数变化; 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ment, 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 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西江肇庆江段广东鲂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 西江广东鲂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1.518×10–5L3.051(R2=0.962, n=2252), 生长方程为Lt=419.989[1–e–0.225(t+0.172)]; 现有捕捞强度(F平均1.27/年)远超过种群开发可承受水平(F40%=0.53, F0.1=0.27, F20%=0.94); YPRave=30.58 g, 远低于YPR0.1(36.73 g)和YPRmax(45.89 g); SBR=11.5%, 低于20%的下限临界参考点。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已过度开发, 处于补充型捕捞过度和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目前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实施对广东鲂资源补充起到了良好作用, 但提高开捕体长至250 mm资源恢复效果将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 2 0℃、2 5℃、2 8℃、30℃、32℃、35℃及 75 %rh下 ,采用绿豆作饲料 ,研究比较重庆绿豆象及西昌绿豆象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对两地绿豆象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力影响显著 (ANOVA ,P <0 0 5 )。t测验表明两地理种的整个未成熟期在 2 5℃、32℃下差异显著 (P <0 0 5 )。在 30℃、75 %rh条件下 ,研究绿豆、饭豆、蚕豆、爬山豆及大豆对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对产卵量的影响显著 (P <0 0 5 ) ,同一食物两地理种群产卵量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本研究还测定了新羽化成虫体重及危害豆类后造成的羽化孔内径。由于地理隔离和豆类栽培制度的不同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生长发育、繁殖及危害特性上已明显达到分化程度 ,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温、湿度因子对家白蚁初建群体的影响,实验指出家白蚁初建群体对温度及栖息地基质含水量要求严格,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种群发展,在20℃定温环境下,虽然能产几粒卵,但不能孵化。在25℃定温虽能产卵,但推迟孵化,影响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动。家白蚁初建群体还要求基质含水量适中,过低的基质含水量,产卵量少且不能孵化,基质含水量过高,雌、雄虫死亡率亦高。实验室内要求的条件与野外群体飞行时要求的温湿度条件基本上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