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征,利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和国际上常用的保护规划软件C- plan,计算了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值,确定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并根据保护区分布现状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不可替代性较高的热点地区有4个,分别是:(1)长白山西北部林区,(2)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区,(3)大兴安岭南部森林与草原过渡区,(4)松嫩平原中部湿地区. 在优先、一般、非优先3个等级中,需要优先保护地区的总面积是19.49×104km2,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0.91%.同时,根据已建保护区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区域内存在3个明显的保护空缺,即长白山西北部林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区和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建议新建和扩建保护区,同时建立生态廊道把相应的保护区关联起来,以实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处热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可分为4个热点地区:印度-缅甸区的中南半岛、巽他区(含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菲律宾区(菲律宾群岛)、华莱士区(苏拉威西岛、爪哇岛、马鲁古群岛、小巽他群岛等)。中南半岛在泥盆纪便已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在印度板块撞击欧亚大陆之后受挤压而出;巽他区来自于冈瓦纳古陆和澳洲古陆;菲律宾群岛部分来自于劳亚古陆的碎片向南漂移,部分来自于太平洋西南岛弧的向北迁移;华莱士区则是劳亚古陆碎片、太平洋西南岛弧以及澳洲古陆北侧碎片的组合。巽他区地处赤道,常年温湿;菲律宾区、华莱士区、中南半岛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季风气候决定的干湿季变动。地质历史和季风气候影响程度的不同,奠定了东南亚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雏形。华莱士区保存有大量的早期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如睡莲目(Nymphaeales)和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是现代被子植物起源地和冰期避难所之一。巽他区(婆罗洲)和中南半岛是亚洲热带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进化前沿",是整个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种源;而华莱士区的爪哇岛和小巽他群岛主要是物种迁入和中转的种库。这样的物种形成历史与迁移格局,塑造了东南亚4个...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种的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多样性热点是建立保护区、制定保护决策的依据,是生物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物种的研究方法是大尺度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主要研究方法,但数据的缺乏限制了直接根据物种丰富度确定热点的方法,因此研究中经常采用其他方法间接的反映物种情况,介绍了4种主要的基于物种的替代方法:指示种、高级分类单元、环境模型和景观异质性,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法存在的利弊,并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操作的便捷性和对物种特征的反映3个方面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无法准确反映出生物多样性热点的真实分布。合适的研究方法是权衡研究目的、时间和资金的结果,建议选择优势互补的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热点地区与GAP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研究是目前资且机构和保护专家关注的热点,热点载欠 GAP分析是进行生物多样优先笥分析的两种方法。热点地区分析是根据物种丰富度和特有度,探讨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GAP分析综合考虑区域阱生脊椎动物物种、土地覆主土地所有权和保护状况等方面信息,在保护土地管理实践中,使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重要物种都得到保护。本文介绍了热点地区和GAP分析的概念、基本假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地震在造成生命和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震后的防疫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截至灾后50天,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①各灾区群众安置点的卫生防疫均已被覆盖;②灾区重建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卫生重建工作也在同步进行;③暴露的、可能导致疫情发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妥善处理;④灾后的卫生防疫队伍已经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和热点区域的分析与探测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以重庆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实地综合调查、历史资料、文献信息,利用生境质量指数、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评价指标,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自相关程度,并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探讨现有保护区对热点区域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呈现出随距河流及两岸消落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澎溪河、普里河、白夹溪及其沿岸地区。生物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面积为45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1%。现有保护区核心区涵盖了51%的热点区域和50%的次热点区域,保护区结构和功能区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议将普里河段龙王堂区域,白夹溪小垭口、邓家湾、洞子岩、龙王塘、旧屋咀、铧头咀、新铺子与龙家院子等热点区域纳入核心区,将冷点区域划到核心区之外,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优化和管控、合理推进“三区变两区”调整提供定量的基础资料,对于提高物种保护效率、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0~55°之间的山坡上。地震造成都江堰地区21.63%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其中海拔2200~3000m之间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比例较大。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严重,震后的生境斑块数量是震前的7.7倍。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更为严重,其丧失比例为32.15%,而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丧失较轻,其丧失比例为9.83%。地震造成该地区大熊猫生境丧失严重,生境破碎化加剧,为了增加大熊猫可利用的生境,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当避免在大熊猫生境中开展旅游。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几个国际热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钱迎倩  马克平   《广西植物》1996,16(4):295-299
DIVERSITAS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项目,到1995年时,这项目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研究内容由过去4个方面发展到目前代表DIVERSYFAS核心的5个主要项目组成部分及4个交叉项目组成部分。系统学作为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生命的多样性.为了世界性地提高对系统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系统学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国际上制定了2000年系统学议程项目。此外,本文还介绍了IUBS组织的物种2000项目。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生物多样性研究是综合性和高度交叉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1997年底Science周刊上预测的1998年及近期的6个重大科学热点之一。检索1986—2008年间SCIE文献数据库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论文(article,proceedings paper和review),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分析工具和Aureka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表明,该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在生态学领域的论文数量增加最多,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化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增长速度较快。生物多样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全球变化和人类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NA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刘艳  皮春燕  田尚 《生物多样性》2016,24(2):244-662
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 但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仍是空白。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 记录该保护区苔藓植物57科141属390种, 其中苔类21科31属82种, 藓类36科110属308种, 新增重庆市苔藓植物新记录80种。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科(种数≥ 10种)分别是青藓科、丛藓科、灰藓科、真藓科、提灯藓科和曲尾藓科, 共占总种数的41.03%。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属(种数≥ 10种)分别是青藓属(Brachythecium)、真藓属(Bryum)、绢藓属(Entodon)、光萼苔属(Porella)和耳叶苔属(Frullania), 共占总种数的15.64%。在海拔1,000-2,480 m之间, 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其中, 在海拔1,200-1,600 m段物种最为丰富, 建议将这一地带进行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a transect consisting of 19 identical trap stations in cultivated areas and seminatural habitats, the correlation of species numbers of higher taxonomic groups with total species numbers of flowering plants and arthropods per trap site was calculated. A total of 191214 invertebrate specimens and 2221 species of plants and animals were analysed. Considering the value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as well as the effort for sorting and identification, a top twenty list of indicator groups favours Heteroptera, flowering plants, Symphyta and aculeate Hymenoptera as the best choice for biodiversity evaluation. In general, flight traps rated better than pitfall traps. In most taxonomic groups, diversity indices such as the Shannon and the Simpson index were only weakly correlated with local species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2.
13.
邀请110位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专家,分4个阶段进行了参与式研讨,采用生态区保护方法确定了兽类、鸟类、两栖和爬行类、昆虫、真菌和维管植物等生物类群的指示物种和保护优先区,最后确定了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区内1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5个连接带。16个优先区中,7个具有最高优先性,即秦岭、大巴山、金佛山-梵净山-武陵源区、岷山、邛崃山-大相岭、贡嘎山、三江并流核心区;9个具有高优先性,即伏牛山、米仓山、若尔盖高原、凉山、攀西地区、中甸-木里地区、川西北高原、金沙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怒江—澜沧江高山峡谷区。目前这些优先区及连接带内保护区的分布很不平衡:某些优先区和连接带内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保护区分布;某些优先区人为干扰比较强烈,生境破碎化比较严重。建议通过新建自然保护区和调整已有的保护区,填补保护空缺,完善自然保护区系统;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保护天然林,恢复退化植被,在优先区和连接带内限制人类经济活动,以确保优先区和连接带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通过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热点区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选取70种濒危维管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综合多来源的分布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拟物种分布区,结合自然地理区划,计算保护价值,进行热点区分析,并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空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濒危物种分布主要呈现出南高北低、集中于山地的特征,热点区包括秦岭区域、太行山区域、子午岭-六盘山区域、陇中高原至松潘高原、祁连山、贺兰山和沿黄湿地等。在区分自然地理区后,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覆盖了热点区面积的13.89%,保护空缺主要出现于子午岭南部、六盘山南部、松潘高原南部和拉脊山等。建议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濒危物种热点区考虑在内,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并针对黄河流域的三个自然地理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此外,研究发现,在进行热点区分析时,考虑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并综合多类群叠加和单一生物类群的分析结果进行统筹考虑,可能会更好满足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需求。  相似文献   

15.
稳定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境有利于多样性的形成和保存,剧变并趋于简单化的干扰生境常使多样性丧失。现实中的森林破碎化使区域物种丧失。多样性保护要求具备促使物种能长久生存的生境。生物最小面积概念集中讨论物种长久生存与群落(景观)面积的关系,是多样性保护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根据自然保护实践,提出最小景观,扩充了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讨论了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理论框架、了解被保护生物及其生境的自然特点以及建立更全面的自然保护网络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Aim

Large ‐ scale diversity patterns are generated by different but not mutually exclusive mechanisms. However,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facets of diversity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the freshwater realm remains limited. Here, we characterized the geographical gradients, hotspots and spatial congruence of three facets of freshwater molluscan diversity and evaluat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ree different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lated to the energy, area/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and dispersal/historical hypotheses.

Location

China.

Methods

Species richness (SR), functional richness (FR) and taxonomic distinctness (TD, a proxy of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ere calculated for 212 drainage basins with a total of 313 molluscan species. Spatial congruence between the diversity facets was evaluated with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overlap among hotspot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and variation partitioning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Results

Hotspots of SR and FR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 River basins, while high TD values were patchi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 We found extremely low spatial congruence between TD and both SR and FR, while there was relatively high concordance between SR and FR. All diversity facets were best explained by the dispersal/historical hypothesis with strong unique effects, followed by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energy hypothesis. The area/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 was only weakly supported.

Main conclusions

We found a potentially strong influence of dispersal limitation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n the geographical diversity gradients of Chinese molluscs. This finding contrasts with the general finding that energy‐related factors are the strongest correlates of diversity patterns at large spatial scales. Moreover, our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idea that using any one diversity component as a surrogate of the others in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stead,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embracing multiple facets of diversity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conserva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