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拱头科(Pronocephalidae)吸虫主要寄生于爬行动物的龟类,在鱼类和鸟类中比较罕见。国内已发现的属有:郎所(1956)报道的星睾属(Astrorchis Poche,1925)和唐仲璋等(1977)报告的环头属(Cricocephalus Looss,1899)及裂睾属(Diaschistorchis Johnston,1913),共五种。 1938年6月解剖31只龟(Chinemys sp.),从12只龟中检得本种标本69个,感染强度1—17个,标本方位以虫体腹面朝下为准,量度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2.
鮻单脏吸虫,新种Haplosplanchnus lizae sp. nov. 和巨卵希氏单脏吸虫,新种Schikhobalotrema megaovus sp. nov. 检获于厦门集美附近海域棱鮻Liza carinatus肠道.鮻单脏吸虫,新种Haplosplanchnus lizae sp. nov与该属已知种的双腺单脏吸虫H. bivitellosus Zhukov,1971最为相似,它们都具有2列卵黄腺,但在卵黄腺的组成和虫卵大小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巨卵希氏单脏吸虫,新种Schikhobalotrema megaovus sp. nov. 与该属已知种的区别在于其虫卵0.130-0.12×0.096-0.120(0.133×0.108)特别大.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0年3—4月在福建省龙溪地区东山县解剖了两头中华白海豚(Soua chinensis Osbeek,1765),在其肝脏及胆管中检获了一批吸虫。经鉴定是海豚弓曲吸虫 Campula palliata Looss,1885 隶属于Campulidae 科,为我国新纪录,中华白海豚为本虫新宿主。本种系Looss氏1885年首次在  相似文献   

4.
1973年5月作者到北京市郊黄塔公社张家铺大队采集标本,在一只白眉鶲的右眼瞬膜内发现一条吸虫。经鉴定认为是属于嗜眼吸虫科(Family Philophthalmidae Travassos,1918)的嗜眼亚科(Subfamily Philophthalminae Looss,1899)。但本虫的形态与本亚科已知四属有许多不同之点,所以拟另立一新属。其学名拟命名为北京眉鹟吸虫(Ficedulariabeijingensis gen.et sp.nov.)新属及新种。  相似文献   

5.
1979年,我们在陕西省的陇县调查鸟类寄生虫时,从一只黄斑苇[lxobrychus sinensis sinensis(Gmelin)]的胆囊内检获6条吸虫,经鉴定隶属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Poche,1926)、坚体亚科(Pegosominae Mendhein,1940)、坚体属(Pegosomum Ratz,1903)的苇坚体吸虫(Pegosomum ix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复殖吸虫中的单孔科HaploporidaeNicoll,1914,单胜科HaplosplanchnidaePoche,1926和八睾科OctotestidaeYamaguti,1971吸虫进行研究,其中长尾亚科Elonainurinae和鲻长尾吸虫Elonginurusmuugilus分别作为单孔科的新亚科和新属新种;雄囊新单脏吸虫Neohaplosplanchnuscirrusaci作为单脏科的新属新种;天竺鲷八睾吸虫Octotestisapogoni作为八睾科、八睾吸虫属Octotestis(Wang,1963)Yamaguti,1951的新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复殖吸虫中的单孔科HaploporidaeNicoll,1914,单脏科HalosplanchnidaePoche,1926和八睾科OctotestidaeYamaguti,1971吸虫进行研究,其中长尾亚科Elogninurinae和鲻长尾吸虫Elonginurusmuungilus分别作为单孔科的新亚科和新属新种;雄囊新单脏吸虫Neohaplosplanchnusci  相似文献   

8.
张浩 《四川动物》2006,25(3):543-546
2004年1月~2005年1月间,作者调查了闽南九龙江下游河蚬寄生的吸虫种类,在18808只河蚬中发现隶属于盾盘亚纲Subclass Aspidogastrea、腹盾科Aspidogastridae Poche,1907的3种吸虫: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Kawamura,1915,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FaustetTang,1936,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FaustetTang,1936。其中饭岛腹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处于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的幼虫阶段。  相似文献   

9.
内蒙东部有一些旗县是牛羊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Looss,1907]流行区。为了要了解科右前旗本吸虫病流行情况,我们于1980—1982年中二个夏天在那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此外,还应用南方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Giard et Billet,1892)Looss,1907]幼虫期在内蒙进行昆虫宿主及牛、绵羊、家兔、豚鼠等实验动物的感染试验。现将调查及试验结果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鲻鱼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018尾鲻鱼(Mugil cephalus L.)体内获得各类寄生蠕虫9种,共2133个虫体,其中复殖吸虫8种,棘头虫1种。寄生蠕虫总的感染率为24.4%,感染强度1-81,平均感染强度为8.8,平均密度为2.3。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和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anchnus diorchis)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下降,而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elongatus)、浦里单脏吸虫(H.purii)、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单睾椭宝贵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的感染率与宿主体长相关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楔形单脏吸虫、长表单脏吸虫、惠东拟囊腔吸虫和浦里单脏吸虫的感染强度则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大,其余5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强度与宿主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鲻鱼寄生蠕虫在不同月的感染率和种群数量差异,除10月与11月及8月与9月不明显外(P>0.05),其余月份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根据感染率和种群密度变化分析,优势种为惠东拟囊腔虫;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鲻鱼体内寄生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样性指标、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体长于70mm的亚组分群落下值则随体长增加而上升,而平均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11.
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的种类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主要为鱼类的专性寄生虫之一。 我们自1958至1964年间分别在海南岛及舟山群岛采集海产鱼类的牛首科吸虫,经  相似文献   

12.
山羊扁体吸虫Platynosomum capranum sp.nov.寄生在昆明的山羊肝脏内。这一新种吸虫为第四种寄生在哺乳类体内的扁体吸虫,也是扁体吸虫属在我国的初次记录。 虫体形小,体长平均3.538毫米,阔平均1.088毫米。表皮光滑。精巢形大,排列於腹吸盘後半部之後,阴茎囊延长,囊内藏有贮精囊之外,前端还有一个锥形的阴茎,长0.126—0.158毫米,常伸出於生殖孔之外。生殖孔位於肠叉之後。卵巢位於左精巢之後。具受精囊与卵壳腺。卵黄腺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5。 本新种的形体与P.semifuscum Looss,1907相似。由於它寄生於哺乳类山羊的肝脏里,体形较小、精巢边缘平滑无叶,阴茎明显;这些特徵显与P.semifuscumLooss相区别,因此认它为扁体吸虫属中的一个新种。 文中把斯克里亚平氏所确定的11个独立种与本新种一起,作了一个检索表;但是几个未能确定的待考种与在有袋类体内发现的一个未定名的种,并未包括在表内。  相似文献   

13.
范滋德 《动物学研究》1990,11(2):115-119
合夜蝇属Syngamoptero Schnabl,1902隶属蝇科夜蝇亚科Egininae。Eginiclla, Magma和Tertsiuseginia均为本属异名,已知有下列5种,其中2种分布于我国。 1.Syngamoptera amurensis Schnabl,1902 苏联海参威,日本。 2.Syngamoplera brunnescens(Malloch,1925)中国台湾、四川松潘。  相似文献   

14.
鲻鱼(Mugil cephalus)寄生蠕虫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17尾鲻鱼(Mugil cephalus)肠道内获得寄生蠕虫9种,均为常见种类,即复殖吸虫(Digeneans)8种,棘头虫(Aacnthodephala)1种,总感染率为24.0%,平均感染强度8.73,种群平均密度2.10,其中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最大。鲻鱼寄生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193,群落均匀度指标为0.6370。鲻鱼感染寄生蠕虫种数在1-3种之间,优势种1种,为惠东拟腔吸虫;次优势种3种,分别为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单睾椭囊吸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非优势种5种,分别为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elongatus)、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osplanchus diorch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和浦里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purii)。略多于 寄生蠕虫复合群落和组分群落在一年四季中均由9种蠕虫组成,其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变化各有所不同,即从夏季开始,鲻鱼寄生蠕虫总感染率和各组分群落的平均密度则逐渐增高,冬季碹以一个高峰,随后逐渐下降;鲻鱼寄生蠕虫复合群落的平均密度从冬季开始逐渐下降,至秋季为最低;而圆颚针鱼析棘吻虫的感染率的四季变化与8种吸虫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即从春末开始增大,夏季达到最大值,随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至春初则有所下降。9种寄生蠕虫的种间协调关系经卡方值测定,呈无明显协调关系。各种寄生蠕虫的种群分布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1983年10—11月,在西藏林芝县八一镇解剖高山蛙Altirana parkeri Stejneger 45只,在肠道内获得一种吸虫共68条。经鉴定,认为系似巨颈科Marcroderoididae McMullea,1937单宫亚科Haplometrinae Pratt,1902累智属Rauschiella Babero,1951一新种。描述如下。文中测量单位为毫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海产鱼类双尾吸虫亚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尾科吸虫的分类,意见分歧,按斯克里亚平与古斯强斯卡娅(Skrjabin and Guschanskaja,1954)的意见,把半尾科(Hemiuridae)提升为总科;亚科提升为科,其中双尾亚科提升为双尾科(Dinuridae Skrjabin and Guschanskaja,1954),下分为3个亚科与11个属。山口左仲(Yamaguti,1958)在半尾科下分出19个亚科,在双尾亚科(Dinurinae)下分出9个属;又于1971年重新调整,从外膜属(Ectenurus Looss,1907)分出细尾属(Erilepterus Woolcock,1935),取消大盘属(Magnacetabulum Yamaguti,1934),并人外膜属。增添拟鞘茎属(Elytrophalloides Szidat,1955)与侧双尾属(Paradinurus P(?)rez vigueras,1958)恢  相似文献   

17.
潘洪乐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65-69,i004
关于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在我国的研究情况,秦素美(1931)报道了海鱼的3种前吻属吸虫,潘金培(1965)D、郎所等(1964)及唐仲璋等(1976),分别在湖北、上海及福建等地记述了20余种本科吸虫。唐仲璋等(1976)还作了一些种生活史的研究。尔后,顾昌栋等(1975、1976)在海鱼内发现8新种。汪溥钦(1980)报道了福建省6新种。王溪云(1983)在江西鄱阳湖发现2新种。顾昌栋等(1983)又报道了海鱼上2新属7新种。最近,作者在广东境内的北江、东江和西江一些地方进行鱼病调查,亦捡得一些虫种。经整理鉴定有6种,其中2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双腔科某些吸虫是对牛、羊、猪、骆驼等家畜危害严重的一类寄生虫,例如寄生在胰脏的各种阔盘吸虫(Eurytrema Looss,1907)及寄生在肝脏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 Stiles et Hassall,1896)。前者分布全国各地,许多牛、羊群因此寄生虫病而大批死亡;后者主要分布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北的各牧区中,在羊肝脏中寄生的虫体数量是以千、万来计算,严重地影响畜牧业生产。阔盘吸虫像矛形双腔吸虫一样,不仅是牲畜的重要寄生虫病的病原,而且也都能感染人体致病(图版Ⅰ图1),国内外病例常见不鲜(张月  相似文献   

19.
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1925吸虫是海鱼及淡水鱼的主要寄生类群之一,据Yamaguti(1971)记载,包括4亚科、52属、444种,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种报道。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报道有:李慧珠(1960),唐崇惕等(1975),汪溥钦(1977、1981、1982、1984、1985),申纪伟(1982、1985,1987),顾昌栋等(1983),王溪云(1983),佟永永(1984)。自1983年以来,我们对渤海鱼类的吸虫进行调查,共采获孔肠科吸虫15种,分隶于2亚科6属,其中包括1个新属、3个新种、10个国内新记录和15个宿主新记录,兹报告于后。 虫体与器官测量以mm为单位,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20.
1、本文为太湖鱼类的寄生蠕虫报告之二。 2、本文报告四种寄生鱼体的複殖吸虫,即鲶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parasiluri,sp.nov.,寄生鲶胆囊;河鲈源吸虫 Genarches goppo(Ozaki,1925),寄生暗色吐(鱼父)胃肠;鲶似单孔吸虫 Paratormosolus siluri Dubinina et Bychovsky,1954,寄生黃颡鱼及鲶肠;朝鲜鲫吸虫 Garassotrema koreanum Park,1938,寄生鲫、平胸鳊、鲤、蒙古鲌、红眼鳟、青魚、花鲢、白鲢、鲩、短尾鲌、(?)条鱼等消化道。四虫分隸四科四属,其中鲶后睾吸虫为新种,馀三种皆为我国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