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为探讨供磷(P)对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采用土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下米老排苗木的生长、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和P吸收效率。结果表明,随着供P水平的提高,米老排苗木的苗高、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径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叶片和全株中的养分含量变化一致,氮(N)含量变化不明显,钾(K)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P含量明显提高;P吸收效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在单株供P为30 mg时,米老排苗木的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片中N累积量及P吸收效率最大。当供P水平达到45 mg时,米老排苗木的苗高、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叶片中的P、K累积量和全株中的N、P、K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值。而供P水平达60 mg时,米老排苗木苗高、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和P吸收效率均明显下降。这说明适合米老排苗木生长的供P水平为每株30~45 mg。  相似文献   

2.
米老排人工林碳素积累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桂西南地区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特征及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各器官碳含量在522.8~560.2 g·kg-1,大小排序为:树叶(560.2 g·kg-1)>树干(542.8 g·kg-1)>树根(530.9 g·kg-1)>树皮(530.8 g·kg-1)>树枝(522.8 g·kg-1);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米老排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47.90 t·hm-2,其中,树干占乔木层碳贮量的63.72%;米老排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85.36 t·hm-2,各组分的分配顺序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植被层碳贮量为土壤层(0~100 cm)的1.1倍.  相似文献   

3.
以米老排人工林成年优树当年生枝条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以芽繁芽”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丛芽诱导培养最快的无性系,经过3个月的培养,一个外植体可获得17.2个芽。在添加6-BA1.0mg·L-1的Ms培养基上增殖率最高,月增殖率为2.43。促进苗高生长的最有效培养基是Ms+6-BA0.4mg·L-1+GA30.4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4nag·L-1+O.1g.L-1活性炭,生根率达81.8%以上,每株苗生根7.8条,平均苗高为1.2cm。经生根培养20d和目光温室炼苗15d后,试管苗移植入黄泥和泥炭土(4:1,刃功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4.
米老排种源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米老排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的变异规律,筛选出速生的米老排优良种源和家系。以来自8个米老排地理种源的116个家系为研究对象,对米老排生长性状进行种源间和家系间遗传变异分析和育种值综合评分。结果表明:不同米老排种源间和家系间生长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量最高的GXPX种源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9.50 m、13.40 cm、0.079 9 m3,是最差种源GXFC的1.28、1.42和2.30倍;生长最快家系是PX01,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9.86 m、15.31 cm和0.101 6 m3,其株材积是最差家系FC01的4.01倍,是家系群体均值的1.94倍。通过单性状选择对种源进行选择,初步选出2个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预期遗传增益分别达到8.87%、11.79%和34.70%;运用育种值综合评分法对家系进行选择,初步选出12个优良家系,其树高、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预期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57%、17.35%和52.06%。GXPX和GXLZ 2个种源,PX01、LZ03、PX02、DB08、PX10、PX04、PX09、DB07、DB16、LZ05、JX16和PX05等12个家系是选出的综合生长表现最好的优良种源和家系,可作为米老排良种材料进行申报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米老排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研究了黄心土和轻基质不同配比对容器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老排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随轻基质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以T5处理(黄心土∶轻基质=5∶5)达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的3.60、1.97和13.5倍。除主根长外,各处理的根系指标均大于对照。随轻基质比例的增加,米老排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等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T5处理达到峰值;而根系平均直径则随轻基质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T5处理的初始荧光Fo最小、最大荧光Fm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其光化学能力最强。因此,米老排容器苗在黄心土∶轻基质=5∶5中生长最优,建议推广轻基质比例为50%~60%的混合基质作为米老排容器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6.
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90个凋落物收集器,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凋落物总量、组分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凋落物总量及各组分的产量与造林密度呈线性相关。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的年凋落物总量、叶、花果和杂物的年凋落物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枝条的年凋落物量呈增加的趋势。不同造林密度米老排人工林的年凋落物量为6.52~8.17 t·hm-2·a-1,其中叶为主要组分,占总量的86.2%~87.85%,枝条占0.35%~5.43%,花果占0.46%~4.67%,杂物占6.69%~8.89%。不同造林密度叶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变化均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9月,最小值在3~4月。枝条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变化呈不规则型,花果和杂物凋落物量均呈双峰型,花果的凋落主要集中在5和10月,而杂物的凋落量高峰在6和9月。凋落物总量与叶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变化基本相似,但在6月杂物凋落物量的影响下,有些密度的林分也会呈双峰型。当林分完全郁闭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枝下高的增加,胸径、树冠比以及冠幅的减小,可能会导致凋落物总量、叶、花果及杂物凋落物量的下降,而枝条的凋落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恩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12,32(16):5103-5109
米老排是我国南方速生用材树种,研究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人工林碳贮量与碳分配的规律,可为评价米老排人工林的固碳能力与发展人工林多目标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地测定的方法,对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不同器官碳浓度、碳贮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碳浓度均值的变化范围为:51.73%—55.75%,各器官碳浓度大小为:新叶>新枝>老叶>树干>老枝>根桩>粗根>细根;凋落物碳浓度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0—100 cm土壤碳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变化范围为0.62%—4.10%。20年生米老排人工林总碳贮量为331.61 t/hm2,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贮量分别为154.07、2.74和174.80 t/hm2。年均总固碳量为14.77 t/hm2,折合CO2量为54.16 t,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所占比例分别为60.73%,6.16%和33.11%。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叶片的潜在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对其叶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 a生植株的幼嫩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片;2 a生和10 a生米老排叶片的膳食纤维含量均超过50%,总糖含量为15.04%~16.25%;幼树叶片的维生素C含量[1651m...  相似文献   

9.
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为281.47t·hm-2,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97.89%)>凋落物层(1.87%)>灌木层(0.16%)>草本层(0.08%);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275.54t·hm-2,其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树干(63.01%)>树根(21.01%)>树枝(9.64%)>树皮(4.38%)>树叶(1.72%)>果实(0.25%);乔木生物量的径级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径级为25~29cm的林木,占乔木层生物量总量的48.15%;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年均净生产力为15.61t·hm-2·a-1,各组分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乔木层(81.50%)>凋落物层(16.82%)>灌木层(0.98%)>草本层(0.70%);乔木层年均净生产力为12.72t·hm-2·a-1,各器官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树干(48.76%)>树叶(18.64%)>树根(16.26%)>树枝(7.46%)>果实(5.50%)>树皮(3.39%)。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在全面踏查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选择1块90 m×110 m的永久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检尺每株活立木胸径(地径)、树高、冠幅等,并采用径级代替龄级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的Ripley's L(r)函数,分析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的种群动态以及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以探讨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持种群稳定与演替规律,为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培育的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整及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活立木共计49个树种、 3 361株,其中杉木、米老排、三桠苦、红椎、九节、对叶榕、水锦树7个树种重要值都在4%以上,占有较大优势,是林分的主要树种。(2)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内所有活立木(DBH≥1 cm)在0~40 m的尺度上表现出聚集分布,其中:幼树(1 cm≤DBH5 cm)在0~40 m的尺度上的聚集程度较群落内所有活立木聚集程度高;小树(5 cm≤DBH10 cm)在0~5 m的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在6~40 m尺度上的聚集程度较弱;大树(DBH≥10 cm)在小于5 m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分布,在5~40 m尺度上服从于随机分布。(3)群落内7个主要种群除米老排和红椎接近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皆服从聚集分布,且随尺度增加聚集程度增强。(4)样地内大树与小树之间相互独立,而小树与幼树、大树与幼树之间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存在正关联关系。(5)研究区群落内主要种群(21个种对)之间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只存在少量种群(5个种对)之间呈正关联,表明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较弱,尚未达到群落演替的顶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of water and nutrient relationships to improve forest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from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The objectives of tree plant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have become diverse, and there are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to forestry.Experiments seeking to explain the way water and nutrients influence growth tend to use treatments designed to ensure large differences in growth to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for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The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such research to many forestry situations, however, is harder than from research in which there is a closer match between treatment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expectations of process-based models as management tools for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s yet to be fulfilled. More progress is required in our ability to predict accurately the effects of soil and st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e production of marketable wood.The extent to which results of research on silvicultural practices are applied in practice is ultimately dependent upon economic return from investment. Water and nutrient rel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roduction, harvest index and log and wood quality.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influenc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management-oriented growth models incorporating process-based information, will permit better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returns from manage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主要人工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对淋溶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人工林各组分凋落物分解过程特征及其释放物质对淋溶水质的影响,恒温(28 ℃)培养条件下,在室内人工定期淋水模拟自然环境中凋落物的淋溶过程,对1年生和4年生尾巨桉、7年生杂交相思、13年生马尾松以及软阔林5种人工林的凋落叶、凋落枝、凋落皮进行255 d的模拟淋溶.结果表明:1年生和4年生尾巨桉各组分凋落物分解0~105 d的淋溶液色度和化学需氧量(COD)、总N和总P含量显著高于杂交相思、马尾松、软阔林,淋溶液pH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林分人工林;至255 d,1年生和4年生尾巨桉凋落叶淋溶液的COD累积量(193.9和212.8 g·kg-1)分别是杂交相思、马尾松、软阔林的4.2、4.0、4.3倍和5.3、4.4、4.7倍;1年生尾巨桉凋落叶质量损失率、N和P淋失率显著大于杂交相思、马尾松和软阔林,凋落皮显著大于马尾松,而凋落枝与后三者基本相当.1年生尾巨桉凋落叶和凋落皮比4年生尾巨桉更易被分解淋溶,但凋落枝差异不显著.5种林分凋落物不同组分间,凋落叶最易被分解淋溶,凋落枝难于被分解淋溶.尾巨桉凋落物淋溶液pH值与色度、CO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COD与色度、总N和总P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民勤梭梭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民勤绿洲梭梭人工林天然更新不良现状,从群落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对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生态条件的对比研究,对民勤梭梭人工林天然更新生态条件与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多年(1971—2002年)平均降水量为116mm,是适宜梭梭生长的区域,但降雨的季节变化却影响到梭梭天然更新的进行;梭梭的更新与所处的立地类型关系密切,不同立地条件下梭梭人工林植株生长、母株结实状况和土壤水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立地类型是影响梭梭人工林更新的另一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春播小麦品质与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1998~2000年,用10个小麦品种在北京进行了3个年度的春播试验,以探讨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年度间差异显著.播种.成熟天数和籽粒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天数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与籽粒NIR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辐射量、昼夜温差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量、总日照、日均温、昼夜温差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在春播小麦优质栽培中,根据不同需要,既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也可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可与间作、套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以‘平韭2号’为试材,以白光(W)处理为对照(CK),研究白+红(WR)、白+蓝(WB)、白+绿(WG)、白+紫(WP)4种不同光质处理对韭菜碳氮代谢、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WR处理韭菜的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CK,而WB、WG和WP与CK无显著差异,但RuBP羧化酶(RuBPCase)活性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相比,总糖含量以WR最高,WP其次,WB和WG最低.WR下韭菜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高于CK,其余三者均显著低于CK,其中以WB最低,但蔗糖合成酶(S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以WB最高,WR最低,WG和WP的SS活性与CK无差异,但AMS活性显著低于CK.可见,增加红、紫光比例可促进韭菜碳的同化和转化,加速糖的积累.总氮、蛋白氮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以WB最高,显著高于CK,但WB下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最低,显著低于CK;WR的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NR和GS活性最低,显著低于CK,GOGAT和GDH活性显著高于CK,且GDH在所有处理中最高;WG的全氮、非蛋白氮含量及GDH活性均显著低于CK,但蛋白氮含量、NR和GOGAT活性显著高于CK,WP的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呈现出与WG相同的趋势,且GS活性亦同样高于CK.说明增加蓝光、紫光和绿光可使韭菜氮代谢增强,而增加红光对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红光和紫光下韭菜生长较好,而蓝光则抑制其加粗生长,叶片较薄,单株生长量较低.紫光下韭菜的粗纤维含量最低,营养品质最优,因此,紫光对韭菜的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6.
人工林青梅木材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勇 《植物研究》2004,24(2):162-166
解剖了人工林青梅木材.用切片、显微摄影的方法,通过观测,得到如下结果:⑴导管、木纤维、轴向薄壁组织和射线薄壁组织的比例相近,但木纤维最多.⑵管孔数目随生长轮数的增加而减少,而导管切向直径却增加.⑶树木的实际生长年龄比生长轮数少得多.⑷木材解剖特征的演化不均一.同时,对木材性质与构造的关系、解剖特征的系统发育、木材生长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