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生后发育过程中金黄仓鼠视皮层中CCK阳性神经元的出现时间和分布层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利用多功能图象分析仪(MPV)对生后不同年龄段动物视皮层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胞体大小进行定量测定。CCK阳性神经元在动物生后第7天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第V,VI层;神经元的相对数量为3.9%,阳性胞体的平均面积为19.9μm^2生后第12天动物开始睁眼时,其神经元的分布层次、胞体数量及胞体大小均  相似文献   

2.
用程序稍有不同的两种PAP法对视觉通路中的三个重要区域视皮层、上6和外侧膝状体中的 血管活性肠肽(VIP)进行了定位,.视皮层Ⅱ至Ⅵ层都有VIP阳性神经元分布,内域性的阳性神经 纤维遍布整个视皮层。上丘中的VIP阳性神经无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上丘的咀部表层,视皮层和 上丘中的VIP神经元均为非锥体型的多极和双极神经元。外侧膝状体中未发现有VIP阳性神经元 胞体.只有弥散的阳性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3.
李俊凤  吴奇久 《动物学报》1997,43(2):218-220
生后发育过程中金黄仓鼠视皮层中缩胆囊肽阳性神经元形态及分布THEMORPHOLOGYANDDISTRIBUTIONOFCHOLECYSTOKININCONTAININGNEURONSINTHEVISUALCORTEXOFGOLDENHAMSTERD...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不同年龄金黄地鼠视皮层和上丘中P物质(SP)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同时观察了不同年龄金黄地鼠视皮层S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类型。结果表明,出生后10天小鼠视皮层SP阳性神经元为36%,Ⅱ—Ⅳ层密度最大,约占40%。上丘中SP阳性神经元约为37%。出生后20天,视皮层及上丘中SP阳性神经元分别减少到23%和16%。视皮层Ⅱ—Ⅳ层减少最明显,Ⅴ层和Ⅵ层变化不大。成年鼠视皮层及上丘中偶见SP神经元,但出现一些SP阳性纤维。出生10天及20天鼠视皮层中S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类型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视觉经验在高等动物视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特征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成年动物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具有明显的方位选择性和双眼视差,而缺乏视觉经验的初生动物和在失视条件下成长的动物,其视皮层中方位选择性细胞数量很少,双眼细胞没有视差调谐。后天的视觉训练能够明显地影响和改变幼年动物视皮层感受野的大小、方位和视差调谐。视觉经验的作用在生后4~7周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弱,对成年动物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比较青年猫和老年猫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各层神经元密度,及S100蛋白在初级视皮层各层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表达与分布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及意义.Nissl法显示初级视皮层各层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示S100蛋白免疫阳性(S100-IR)细胞.光镜下观察、拍照,计数初级视皮层各层中神经元密度和S100-IR细胞密度.S100-IR细胞在初级视皮层中分布呈现区域性特点,白质较灰质密集.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密度有下降,老年猫初级视皮层各层S100-IR细胞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增加(尤其是Ⅱ、Ⅲ、Ⅳ层),胞体较大,阳性较强.动物衰老过程中,初级视皮层存在着明显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这种增生可能对灰质层中神经元的丢失有补偿作用,并对维持老年个体初级视皮层形态结构和延缓老年动物初级视皮层功能衰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黄地鼠视皮层中乙酰胆碱(Ach)阳性神经元及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色疫组织化学方法-PAP法,使用乙酰胆碱(Ach)抗体对金黄地鼠视皮层中的Ach进行定位Ach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视皮层的第Ⅱ—Ⅵ层,主要集中在Ⅱ、Ⅲ层.其细胞形态除大部分为非锥体神经元外,还发现有极少数锥体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数量和树突形态在视皮层17区和18区存在某些区域性差异.17区细胞比较密集,18区比较稀疏.17区第IA层细胞排列整齐,顶树突特别粗大,18区这种现象不太明显.皮层白质中也有少量的Ach阳性神经元.视皮层Ach阳性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约为10%.视皮层中遍布外源性和内源性Ach阳性神经纤维,它们主要分布在第Ⅳ层.在视皮层微血管周围有大量Ach阳性神经元,说明对血管有舒张作用的Ach可能来源于血管内壁.  相似文献   

8.
利用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Ach)自身抗体对金黄地鼠视皮层17、18区乙酰胆碱阳性神经元及其分布进行免疫学显示并进行量化分析.实验发现,Ach阳性细胞大部分为非锥体神经元,也有少量锥体神经元.Ach阳性神经元在视皮层的Ⅱ~Ⅵ层,主要分布在Ⅱ~Ⅳ层.在不同层次中其阳性神经元类型存在某些差异,Ⅱ~Ⅳ中双极细胞居多,其他层次中多极细胞占优势.17区的这类神经元数量较多且集中成垂直于皮层表面的细胞带,18区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且多呈分散状态.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电生理学细胞外记录技术,研究了生后3周龄幼年大鼠皮层听-视双模态神经元及听-视信息整合特性,并与成年动物进行对照。在听皮层的背侧,听皮层和视皮层的交界处,即颞-顶-枕联合皮层区,共记录到了324个神经元,其中45个为听-视双模态神经元,占13.9%,远低于成年动物双模态神经元所占比例(42.8%)。这些双模态神经元可分为A-V型,v-A型和a-V型3种类型。根据它们对听-视信息的整合效应,可分为增强型、抑制型和调制型。整合效应与给予的声和光组合刺激的时间间隔有关,以获得整合效应的时间间隔范围为整合时间窗,幼年动物的平均整合时间窗为11.9 ms,远小于成年动物的整合时间窗(平均为23.2 ms)。结果提示,与单模态感觉神经元对模态特异性反应特性一样,皮层听-视双模态神经元生后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中枢神经元多感觉整合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新生大鼠下丘脑GnRH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体外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神经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新生大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的体外发育规律。培养1d即可见GnRH-IR神经元;1~3d,GnRH-IR神经元生长最快,胞体和突起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45.59μm2/d和19.39μm/d,染色加深;培养7d,GnRH-IR神经元的胞体截面积、胞体染色强度和突起长度均达最高峰,分别为171.21±43.17μm2,0.289±0.034,87.01±22.33μm;培养14d,GnRH-IR神经元的胞体大小和突起长度维持在7d时的水平,但染色减弱。结果提示,培养第1周是GnRH神经元体外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其发育良好状态可维持到第2周末  相似文献   

11.
大鼠下丘脑薄片视上核神经元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用振动切片机制备含有视上核的下丘脑冠状薄片(500μm厚),并对视上核神经元(n=17)进行常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测得静息电位-60±8mV,膜输入电阻173±58MΩ,时间常数10.2±3.9ms,动作电位幅度65±12mV,阈电位-44±7mV,由I─V曲线测得斜率电阻158±62MΩ,大部分细胞还显示内向整流特性。在静息电位状态下,57%细胞保持静息,43%有自发锋电位发放。细胞的锋电位发放模式78%为时相型,22%为持续型。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n=7)或谷氨酸钠(n=5)可引起伴有膜电阻减小的去极化反应,并可导致锋电位的串发放。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单眼剥夺后金黄地鼠视觉中枢GABA神经元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眼剥夺后,金黄地鼠视皮层和上丘的GABA阳性神经元暂时性增多,但剥夺后六个月,其数目显著减少。在单眼剥夺前和剥夺后侧膝体中GABA阳性神经元数目没有明显差异。剥夺眼对侧视皮层GABA阳性神经元数比剥夺眼同侧视皮层GABA神经元数目少。单眼剥夺后视觉中枢GABA神经元类型及形态与剥夺前没有差别。晚期单眼剥夺也能引起视觉中枢GABA神经元数量和分布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单眼剥夺后视觉中枢抑制神经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脊髓和脊神经节原代分离培养中GABA能神经元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2-14天胚胎小鼠(C57BL/6J),取脊髓及脊神经节原代培养。观察神经元的发育并用GABA抗血清、PAP方法显示GABA能神经元。脊髓神经元呈各种形态大小,随着培养的进行它们的起和胞体不断生长;脊神经细胞有不同大小,其体积在培养中保持恒定。随着神经元的逐渐成熟,它们的核质比不断增大。GABA免疫细胞化学阳性脊髓神经元大小不等,可分为两类:1.突起和胞体阳性,核不着色而核仁着色;2.只在突  相似文献   

14.
肝硬变中丙型肝炎病毒C33c抗原及HBxAg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抗HCVC33c抗原2B6株单克隆抗体和抗HBxAg多克隆抗体。以ABC法对86例肝硬变组织进行HCV及HBV相关抗原定位研究,HCVC33c抗原及HBxAg在肝硬变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7%及62.8%,C33c抗原和HBxAg阳性占所检病例88.4%,二者同时阳性为51.2%,HCVC33c抗原位于肝硬变组织的肝细胞胞桨内,充满整个胞桨,细胞核及胸膜未见阳性;阳性细胞呈弥温、局灶及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15.
纯化了ArthrobacterD-木糖异构酶的三个突变体,T89S,V134I的比尖(U/mg)分别为3.42和6.18,W136E没有生。T89S和V134I的活性需要二价阳离子,对于T89S,Mg^2^+的作用强于Co^2^+。在以木糖为底物时,T89S的Km值为49.8mmol/L,V134I的Km值为9.8mmol/L,在以果糖为底物时,木糖醇对T89S是竞争性抑制剂,山梨糖醇对T89S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观测了针刺对切除一侧L1-S2背根(保留L6背根)猫脊髓L5Ⅱ板层内含P物质(SP)、胆囊收缩素(CCK),亮氨酸脑啡肽(L-ENK)和5-羟色胺(5-HT)神经纤维可塑性的影响。结果如下:非针刺组手术侧Ⅱ板层SP和CCK阳性面积分别为非手术侧的77%和46%,而针刺组手术侧SP已恢复到非手术侧水平,CCK为非手术侧的66%,均比非针刺组明显增加。术后30天再切断L6备用根后两组动物手术侧SP和CCK阳性面积显著下降,表明针刺促进备用根中SP和CCK神经纤维发生可塑变化;手术切断背根上L-ENK阳性面积无影响,而针刺后有所增加,表明针刺能影响中间神经元的L-ENK神经纤维发生可塑性变化;背根切断后下行投射的5-HT阳性面积明显增加,而针刺无进一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目的是探讨在成年大鼠初级体感皮层(SI)内进行局限损毁能否引起损毁区周围的代表区重组。在氯胺酮麻醉下用微电极技术测定隐神经代表区(SAR)和坐骨神经代表区(SCR),然后用铂电极对SAR进行选择性电解损毁。三至四周后进行重复测定。结果表明,在14例所观察的大鼠中,9例在原损毁区以外发现新生的SAR,其面积为0.20±0.08mm2。这表明成年大鼠SI神经元在中枢损伤后具有一定的重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Th1 反应如白介素2 (IL-2) 产生在尖锐湿疣(CA) 发病及消退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技术检测了CA患者皮损组织IL-2 的基因表达, 实验分为三组: 正常对照组(n= 10), 单纯病例组(n= 18) 及γ- 干扰素(IFN-γ) 诱导组(n= 6)。结果发现正常皮肤组织未检测到IL-2 m RNA, 在18 例单纯病例的CA患者有2 例皮损IL-2 m RNA阳性, 6 例CA患者注射IFN-γ前局部皮损未检测到IL-2 m RNA, 而在皮损内注射IFN-γ72 小时后有4 例阳性。研究结果提示了IFN-γ可诱导Th1 应答, Th1 应答在抵抗人类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及清除HPV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为临床应用IL-2 及IFN-γ治疗CA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3-Glu示踪实验表明,谷氨酸可以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鼠体内,较均一地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各器官。给母鼠隔日注射高、低剂量的谷氨酸单钠(MSG,2.5ms/g,1.0mg/g)至分娩,对成年后的仔鼠进行检测发现,高剂量组仔鼠记忆能力及Y-迷宫空间分辨学习能力均严重受损,下丘脑弓状核及腹内侧核神经元被明显破坏,出现胞质肿胀、核固缩、神经元数目减少。孕期MSG处理还可以使仔鼠下丘脑和海马3H-Glu受体-配体结合量显著变化。采用AR-CM-MIC阳离子检测系统观察单个神经元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变化时还发现,MSG可以通过诱发胞外Ca2+内流及胞内钙库释放Ca2+来增高[Ca2+]i。以上结果提示:MSG对仔鼠的剂量依赖性神经毒性作用可能与其过度激活膜谷氨酸受体,引起细胞内Ca2+超载,最终导致特定脑区的神经元发生溃变甚至死亡有关,而这些变化可能正是仔鼠成年后学习记忆受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正常SD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斜角带垂直支(VDB)和水平支(HDB)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及NOS与胆碱能神经元标志物ChAT、NGF受体(NGF-R)和AChE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发现,MS、VDB和HDB的头端NOS阳性神经元较多、胞体较大、突起多,尾端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少、胞体较小、突起少而短。NOS+ChAT双标神经元占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90%,占ChAT阳性神经元总数的39%;NOS+NGF-R双标神经元占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83%,占NGF-R阳性神经元总数的40%;NOS+AChE双标神经元占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96%,占AChE阳性神经元总数的39%。这些结果为研究Alzheimer'sdisease病理过程中基底前脑隔区胆碱能神经元退变与NO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