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锐齿栎林单叶面积和干重的季节生长呈不同的S型曲线,叶面积叶干重比的季节变化呈不完全S型,叶从萌动到落叶持续约160d,展叶第1周、叶重量绝对增长快于叶面积的增加,之后相反。叶季节变化表现为叶面积增长迅速且持续时间较短,叶重量增加相对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刚展叶时N、P、K含量很高,展叶期下降,落叶前最低,Ca含量季节变化则相反;Mg含量展叶期较高,之后逐渐下降且趋于稳定。叶N、P、K、Mg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前者与Ca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叶在生长期内具有较高的N/P、N/K,且其季节变化比元素含量更稳定;殿叶初期K/Ca很高,之后变化逐渐稳定;叶K/Mg的季节变化趋于降低,展叶第1周叶N、P、K和Mg积累量迅速增加,继而缓慢增加,第45-50天达峰值,之后逐渐降低;Ca积累随叶齿的增加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叶内N、P、K、Mg和Ca积累量与叶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锐齿栎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大小为,N:皮>枝>根>边材>心材,P:根>枝>皮>边材>心材,K:枝>皮>根>边材>心材,Ca:皮>枝>根>心材>边材,Mg:根>皮>枝>边材>心材。不同枝径和冠层枝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干皮及干木质部营养元素含量与盘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或正相关,随圆盘由基部到稍部高度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干营养元素含量为干皮>边材>心材,三者呈极显蓍的正相关或显著的正相关。随林木根径和根系在运动场支中的增加,极系营养元素含量均呈了低的趋势。69年生个体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1235.782和14.4977kg,其中N、P、K、Ca、Mg的积累量分别占营养元素积累量的20.2%、8.5%、20.4%、53.0%和2.9%;根、干、皮、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别占生物总量的17.05%、49.59%、9.18%、24.30%和0.86%,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总量的14.93%、22.65%、21.19%、36.97%、4.25%。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g·hm- 2 ,占 85 .49% ;植物体贮量 1 5 0 7.1 82 kg·hm- 2 ,占 1 4.5 1 % ,其中活植物体占 90 .5 6% ,凋落物占 9.44%。系统中 1 0种营养元素年吸收量 2 0 7.5 4 5 kg· hm- 2 ,年存留量1 0 5 .2 85 kg· hm- 2 ,年归还量 1 0 1 .65 1 kg·hm- 2 ,年积累速率为 77.8986kg·hm- 2 ;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48.98% ,表明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1 0种营养元素的平均利用系数为 0 .1 85 ,平均周转期为 9.98a。其中 P、N、Mg、Na、Mn的周转期较短为 4~ 8a,K、Ca、Fe、Cu周转期较长为 1 0~ 1 6a,Zn的周转期最长为 1 7.4a。 相似文献
4.
秦岭锐齿栎林光合器官内营养元素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锐齿栎(Quercusalienavar.acureserrata)分布于我国暖温带以及北亚热带的山区[1],秦岭山地是锐齿栎的集中分布区[2]。其木材坚硬耐磨,可供建筑、枕木、地板条、制造家具等用,也是培养天麻、木耳、香菇等多种珍贵药材和食用菌的优质原料;它的种子、树皮、壳斗可提供栲胶,同时锐齿栎林具有很好的水源涵养功能[3~8]和改良土壤作用[9]。秦岭林区现有锐齿栎林8-636×105ha,蓄积6-281×107m3,分别占秦岭林区有林地面积的39-36%,蓄积的36-70%,是秦岭林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林地穿透雨排除的方法模拟降雨减少,测定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反射光谱的季节变化,对减雨处理造成的光合色素变化及其反射光谱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水分控制条件下反射光谱对叶片光合色素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 锐齿栎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色素比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减雨样地与对照样地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比率在生长季的各个时期存在差异,其中,叶片叶绿素b(Chl b)含量的差异显著,说明Chl b对减雨处理的敏感性最高,叶片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差异较小,说明Car对减雨处理的敏感性相对较弱.55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对色素季节变化的响应最敏感,以其构造的简单比值指数(SR750,550)与叶片Chl a、Chl b、总Chl和Car含量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光化学反射指数(PRI)与叶片Car/Chl的负相关关系显著.55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对减雨处理造成的色素变化响应最为敏感.SR750,550对减雨处理造成的叶片Chl a、Chl b和总Chl的含量变化表现敏感(P<0.01),对Chl a/b的变化不敏感.PRI对减雨处理造成的叶片Car/Chl变化表现敏感(P<0.01). 相似文献
6.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生态环境及其营养积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秦岭锐齿栎林 (含 0~ 6 0cm土层 )营养元素总储量达 182 .6 4 5~ 394 .70 1t·hm-2 ,植被占 0 .5 9%~2 .13% ;林分生物量为 131.713~ 5 0 3.82 2t·hm-2 ,乔木层占 92 .1%~ 99.2 % ;凋落物层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2 .897~ 33.999t·hm-2 和 10 4 .339~ 1136 .5 36kg·hm-2 .在一定范围内 ,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立地、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 ,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与林龄呈正相关 .林分针叶树占的比例越大 ,营养元素积累量越小 ,而且对生物量的影响远小于对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在同一地区 ,立地、林分状况相似 ,林型不同 ,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差别不大 ,树种组成和林型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均不同 .不同地区 ,生态和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也有差异 ;林型、结构相似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南坡 >北坡 ,中段 东段≈西段 .林分对营养元素利用率与海拔呈负相关 ,且南坡 >北坡 ,中段 >东西段 ,中段 >西段 >东段 . 相似文献
7.
应用标准地 -标准木 -分层切割法和破坏性取样化学分析法 ,在林分器官、个体、群体和系统 4个水平上测定了秦岭锐齿栎林的生物量、营养含量和积累量。结果显示 :光合器官N、P、K和 Mg含量季节变化是从展叶到落叶逐渐下降 ,Ca则相反。枝内 N、P、K含量随枝径增加明显下降 ,Ca、Mg含量变化有所不同。树干木质部和树皮 N、P、K、Ca和 Mg含量与树干圆盘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或正相关。根系 N、P、K、Ca和 Mg含量随根径的增加呈显著的降低趋势。 69年生锐齿栎林木生物量为 1 2 35.782 kg,营养积累量为 1 4.498kg,林木不同器官的生物量、营养含量和积累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叶和皮在林分营养积累和分配中具有重要意义。2 6年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为 1 95.7998t· hm- 2 ,营养总贮量达 390 .1 739t· hm- 2 (包括 0~ 60 cm土壤 ) ,土层占总量的 99.39% ,各层次营养积累量排序为 :土壤层 乔木层 枯枝落叶层 >灌木层 >草本层。 2 6年生锐齿栎林营养年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 334、374、1 38.870和 1 95.50 2 kg· hm- 2 ,且各元素的循环情况各不相同 ;林分平均归还率为0 .585,各元素的归还率不同 ,林分吸收的营养元素多一半归还予林地。 相似文献
8.
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林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锐齿栎群落是我国暖温带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各山区的阳坡,同时它也是我国暖温带地区重要的用材资源之一。我国暖温带地区人口密集,开发较早而且强度较高,研究认识该区锐齿栎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对有计划地发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以及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陈灵芝等[1]对北京山区的栎林进行了研究,河南宝天曼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94年~1995年对该区锐齿栎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1 研究地区概况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内乡县境内,伏牛山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3°25′~3… 相似文献
9.
10.
11.
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火地塘林区主要成林树种锐齿栎群落中6种植物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从林冠层到草本层,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明显减弱,并且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2)乔木层锐齿栎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而林下植物灌木层和草本层光合速率日变化整体上呈“单峰”曲线,无“午休”现象;(3)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表明植物光合“午休”现象是由中午高光强、高气温和低湿度引起的。并非某些植物的特性.植物的光合特性与其生境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浓度NaCl处理北京槲栎和锐齿槲栎的2年生幼苗,研究盐胁迫条件对其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总叶面积、植株鲜重和干重、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叶绿素含量(Chl)和光系统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均显著降低,而光系统Ⅱ的初始荧光(F0)和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变化。(2)北京槲栎生长受盐胁迫的干扰小于锐齿槲栎,其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光合结构受胁迫的程度小于锐齿槲栎。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8):850
Aims Using leaf spectral reflectance to detect plant status in real time and non-destructively is a new method of forest drought assessment, but each spectral index possesses considerable moisture sensitivity. Therefore, determining moisture index applicable to tree leaf and its sensitive spectral index are both very important. Methods This study selected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leave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canopy posi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easured leaf moisture index and its synchronous reflectance spectral response curve during the dehydration proces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leaf spectral reflectance and water status, compared and evalua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isture indices of leave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space positions and different spectral reflectance indices. 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variability o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and equivalent water thickness (EWT)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canopy positions was smaller than specific leaf water content (SWC) and leaf moisture percentage on fresh quality (LMP) as measured by the four different moisture indices. RWC and EWT could steadily characterize the holistic water status of trees, and they had greater spectral sensitivity. Therefore, they were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in remote sensing detection. (2) Spectral reflectance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spectral reflectanc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eaf spectral sensitivity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growth stage. In short wave infrared region, spectral reflectance of mature leaves changed slightly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dehydration stress, but new expended leaves showed obvious spectral differences during the dehydration process. (3)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15 different spectral indices and moisture indices, we found that water index (WI)-RWC and double difference index (DDn (1530,525))-EWT has higher correlation. The fitted relations of WI-RWC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leaf growth stage and canopy position, while those of DDn(1530,525)- EWT are more stable.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8):885
研究微尺度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与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探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秦岭太白山6个海拔(分别为1 308、1 403、1 503、1 603、1 694和1 803 m)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作为研究对象, 测定锐齿栎叶片、凋落物、细根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KP)、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木糖苷酶(βX)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 探究不同海拔植物、土壤、酶含量如何变化及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5种土壤酶活性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CBH和βG活性随海拔升高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 βX与之相反; NAG与AKP活性在1 408-1 694 m呈下降趋势, 在1 803 m处有所升高; 土壤总体酶活性随海拔上升整体表现为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不同程度上受到植物和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热条件等的调控, 其中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被认为是锐齿栎林中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 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在微尺度海拔梯度上具有差异性, 且受到植物和土壤C、N、P资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秦岭中段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及阴坡)锐齿栎天然林为对象,对锐齿栎种子雨、种子库的数量、质量动态以及幼苗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锐齿栎种子雨一般从8月中旬开始,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达到高峰期,11月中上旬结束;不同坡向的种子雨降落历程、发生时间和组成不同;半阳坡种子雨强度最大,为134.13粒·m-2,其余大小依次为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种子雨降落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高峰期持续时间也最长,阴坡种子雨降落时间最晚、持续时间最短,高峰期持续时间也最短;种子活力及成熟种子占其种子雨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从种子雨降落结束到翌年8月,各坡向土壤种子库总储量大小顺序均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各坡向的土壤种子库中成熟、未成熟、被啃食种子数量和种子活力均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而霉烂种子数量增加;各坡向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均主要集中在枯落物层,其次为0~2 cm土层,而在2~5 cm土层中只有极少量种子存在.4种坡向中锐齿栎幼苗的密度差异显著,半阳坡幼苗最多,其余依次是阳坡、半阴坡和阴坡.半阳坡更适合锐齿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