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打制石器本身所含的人类行为信息比较有限,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应该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从宏观的生态位、中观的遗址域和微观的居住面分析来充分提炼古人类觅食方式和资源利用的信息。本文介绍了栖居(聚落)形态和遗址域概念的方法论及意义,并用墨西哥瓦哈卡河谷圭拉那魁兹的研究案例来说明这些概念在人地关系研究和农业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文章呼吁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要从低端的分类描述转向人类环境和行为的重建,以期令我们的研究水准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3.
4.
2000年秋末冬初,正值北京举办世界科普著作会展,报道揭露伪科学坑蒙拐骗伎俩之际,突然从东洋传来了考古诈骗的丑闻,恰似科学领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对日本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术界是一次重大撞击。通过多种媒体传播,日本五十岁的业余“考古学家”藤村新一顿时在中国变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5.
石球是一种旧石器时代分布极为广泛的石质工具,有关其形制、制作与使用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其形制包括一般打制石球与琢制滚圆的石球。中国发现石球按大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较大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较小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时期,本文讨论侧重前者。实验研究显示,石球生产是一项时间成本高昂的活动,如果加上琢制过程,所需要时间远多于手斧生产。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球的大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与成年男性手掌大小一致,这支持石球可能是直接握持使用的。投掷使用实验表明,平均质量与大小、形制规整的石球最有利于用手抓握投掷。结合考古材料中石球集中发现的状况与伴生动物化石进一步支持石球很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不过采用石球狩猎距离较短,杀伤力有限,且更依赖机会,有较高风险。 相似文献
6.
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1951年起,到现在已在南方12个省(区)发现50多个旧石器时代含人类化石或文化遗物的地点。本文对这些发现物的年代问题加以评介。作者利用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研究成果,着重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本文作者主张以素材、技术和类型的区分为主要依据,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归纳为四个大致平行发展的系列。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明显地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形成可能同地质地理条件、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不平衡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的开展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使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的记录方法更加多样化、提取的遗存信息更加科学化、综合化。本文以周口店遗址和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历史为主线,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变革;以东谷坨遗址的新发掘为例,介绍该遗址发掘和记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方法,呼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9.
10.
对石制品等文化遗存的分类与类型学分析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工作之一。旧石器考古类型学发端于法国,由博尔德奠定基础框架,其后多位学者针对不同地区和时段的材料提出有所区别的类型学方案。该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观性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直被质疑,一直在补充和完善,目前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遗址和材料做整理、分析和描述的工具。类型学对于遗址出土材料的整理、表述和信息简化、分析不可或缺,但相对于与人类生存和认知更近的石器技术、功能、原料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其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已大大降低。中国旧石器考古类型学融合了西方学术体系的一些元素并进行了本土化实践,发展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在操作链理念的指导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以技术解读、特征分析为目标与导向的技术类型学研究,应是解决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分类与类型学研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晋西南古称河东,位于汾渭地堑中部,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堑发现了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这些发现业已证明晋西南的临汾、运城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从早更新世初期直到更新世结束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群、丁村遗址群、下川遗址群、柿子滩遗址群,代表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200万年以来从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完整的演化历程。因此,这里成为中国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远古人类演化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区域旧石器考古的回顾,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向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贾兰坡、王建、王择义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致敬。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三峡工程导致长江水文情势改变,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的,主要的因素,本文根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成果,评述了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介绍了正在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是影响陆生生物的主要因素。三峡库区有144个植物群系,6388种高等植物,3418种昆虫,500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36个植物群系受到部分或全部淹没影响,4种地方特有植物的野生种群遭到淹没(1种全淹,3种部分淹没)。水文情势改变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主要因素,长江水系共有鱼类350种,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1085种。其中三峡工程对部分珍稀大型水生动物,40余种特有鱼类和“四大家鱼”的影响值得重视,我们将通过建立长期的生物监测站,设立保护区和保护点,采用人工繁殖放流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避免因三峡工程而造成物种丧失。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峡地区发现的已知最古老足迹化石,使远古动物开启步行时代前推到了5.51亿年前,为两侧对称动物在晚前寒武纪末就已出现提供了依据,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开启于寒武纪前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这一发现进一步提高了足迹化石在研究古老动物行为和了解重大生物事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收集三峡库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及气候数据,在建立森林植被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展了三峡库区森林气候生产力的模拟,分析库区森林植被可能生产力,并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森林生产力可能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各种森林类型的气候生产力与年均实际蒸散量均表现出了较强相关性,建立的4种森林植被的气候生产力模式,模型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2)假设了5种气候变化情景分析库区森林气候生产力的可能响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对温度或降水变化表现出正向变化,在温度增加2℃、降水增加20%的情况下,其生产力增幅分别达到24.34%、22.50%和15.98%;常绿针叶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向与此相反,在温度与降水同时增加情景下其生产力减幅达5.55%。 相似文献
16.
砸击法是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剥片技术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至现代民族学观察中一直有大量应用。相对于另一种重要的剥片技术-锤击法,砸击法独特的剥片机制有着诸多的优势和不足,其在人类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关于砸击法剥片技术的实验和讨论较少,有关砸击法剥片技术的鉴别特征和经济策略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砸击法相关术语的梳理,结合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的石器实验研究,明确了砸击法的基本概念,讨论了砸击法的应用方式、经济效益、产品辨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砸击法的适用情况,并倡导在以后的砸击法产品辨识过程中应以各地原料为基础进行实验观察,进而对遗址中砸击法产品进行对比和辨认。本文对客观解释古人类的石器技术与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云阳县生态经济区划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自上而下的生态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经济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GIS分析手段对复杂的自然生态要素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表达,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典型山地县云阳为例,根据不同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态变化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变化的承载力差异,即不同生态经济地域系统的稳定性、干扰能力、承受能力、生产能力和可利用方式的明显差异,进行综合生态经济区划。分区结果的命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地域特征和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各生态经济区特征的分析。旨在协调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探讨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为三峡库区大尺度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经验和样本。 相似文献
18.
19.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has gone into the overall completion acceptance stage in 2014. As the world's largest hydropower project, the TGP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a single aspect, such as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social impact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TGP. However, a large-scale review gathering systematic data to find academic concerns about the TGP is missing. Topic model is a text mining approach for discovering latent topics in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In this article, an emerging topic modeling approach,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was introduced to uncover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TGP. A collection of 8280 Chinese research articles highly related to the TGP was established with a time frame ranging from 2001 to 2013, and an 18-topic model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Two novel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including topic proportion and topic trend, were constructed to describe the academic concerns of the TGP. Topic propor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ost-construction issues, including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brought by the TGP,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han the construction issues. “Ecology”, “Reservoir Operation”,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research topics regarding the TGP during these years. Meanwh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Design”, have gradually lost scholars’ inter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reported i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und and credible conclusions of the major academic concerns for a hydropower project. The topic modeling approach is expected to be widely applied as a methodological strategy in future hydropower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project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主要针叶林多样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我国三峡库区地处106°~110°50′E,29°16′~31°25′N,东端为鄂西山地,南依云贵高原,西接四川盆地,北为大巴山脉,总面积约5·4×104km2.行政区划分属重庆市和湖北省管辖的19个县(市).长期以来,由于库区人口稠密,人为活动强烈,植被结构发生很大变化.1997~2002年,对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柏木林和杉木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该区的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2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2·1研究地区概况三峡库区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18℃,极端最高温可达44℃;年降水量1 000~1 200 mm,多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雨水少,相对湿度较大,达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