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黄土高原蒿赂向种植物化学含量与分布的分析,了解到属植物化学元素含量是叶子大于茎,而且属K-N型植物;SiO2/R2O3,SiO22/Al2O3和SiO2/Fe2O3的比较率低;以蒿属几种植物化学元素的含量可初步进行聚类分类。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蒿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黄土高原32种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蒿属植物花粉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传统的属级分类。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Ⅰ型:小刺密集,刺基部膨大,覆盖层有细小颗粒。Ⅱ型:小刺密集,刺基具显著膨大,几乎密集相连。Ⅲ型:小刺密集,刺基明显膨大状,覆盖层光滑。Ⅳ型:稀疏小刺,覆盖层光滑;轮廓线较光滑或微刺状。Ⅴ型:稀疏微刺,覆盖层有小颗粒;轮廓线较光滑,萌发沟细长,孔扁长。蒿属植物不同种花粉的大小、形状、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及边缘形态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对蒿属植物种间鉴定分类及古植物孢粉鉴别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旧大陆的绢蒿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4):1-40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结合现代孢粉的研究,比较了该属与邻近属,如蒿属[Artemisia Linn.)、紊蒿属(Elacanthemum Y.Ling & Y.R.Ling)及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的异同,该属分组特点及经订正与考证过的该属107种、27变种及补遗10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等;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讨论了该属起源中心、现代分布中心,同时将亚、欧、非三洲绢蒿属区系分5亚区、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旧大陆的蒿属植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1):1-108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蒿属(Artemisia Linn.)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介绍了各学者研究该属的观点;分亚属、组的特点,亲缘关系及经订正与考证的该属298种、63变种及补遗5种、2变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结合古植物孢粉证据,论述了该属的起源中心、冰期前后该属植物在地球上的迁移路线、现代分布中心、分布区密集中心及次生的起源、分化与分布中心等,同时对亚、欧、非三洲蒿属区系分10亚区、2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林有润   《广西植物》1992,12(2):104-104
<正> 本种近似于湘赣艾 A. gilvescens Miq., 区别:本种叶面光滑,无白色腺点与凹点,本种也近似于魁蒿 A. princeps Pamp., 区别在于本种茎中部叶大型,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常无小裂齿。 原记载产日本及苏联远东地区。我国江苏、江西及安徽有分布。 2.尾尖奇蒿(新变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糖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俣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台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屑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关于紊蒿属与百花蒿属异同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0,10(1):17-22
本文补充了中国蒿属植物新资料,即太白山蒿A. taibaishanensis Y. R. Ling & C. J. Humohries, sp. nov.;吉隆蒿A. jilong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昌都蒿A. orientali-xizang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贡山蒿A. gongshan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侧柏种群结构及动态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的侧柏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侧柏种群是本区林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乔木种群之一,在裸岩陡坡等特殊生境中亦能形成稳定的群落;(2)侧柏种群大小结构分初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极度下降型、残留型及偏途顶极型等7种类型,并随演替的进行呈现由初始增长型过渡到残留型的变化;(3)侧柏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呈现负增长,且与乔木层盖度、侧柏种群年龄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秦岭北坡及陕北黄土高原区山杨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根瘤菌数值分类及DNA-DNA杂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气候比较干旱,生长的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而有些豆科植物如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苦马豆(Swainsoniasalsula)、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却能很好生长.这些豆科植物的生长,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作为饲用牧草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于黄土高原野生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研究尚很少.为此,作者在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宁夏及甘肃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根瘤菌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分离的部分菌株进行了数值分类和DNA同源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猪毛蒿种内、种间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通常是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前期群落优势种,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猪毛蒿群落通常会向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或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群落,或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落等演替。该文通过河阶地和梁峁阴坡中猪毛蒿生长特征的调查和种内、种间竞争田间试验,从植物竞争角度对猪毛蒿群落的演替机制给予了解释。结果表明:1)两类样地中猪毛蒿的生长都趋于小型化,有少数大个体和多数小个体,都存在异速生长现象,说明两类样地存在竞争,且对猪毛蒿的生长形态具有塑造作用; 2)由于单位地上生物量竞争效应排除了立地条件和个体大小的影响,因而比总竞争效应更能说明种对间的相对竞争能力。梁峁阴坡地和一、二级河阶地三种立地条件下,7种测试植物中对猪毛蒿的相对竞争能力以演替后期多年生植物较高,而演替前期一年生植物较低,说明演替后期种对前期种的竞争抑制是演替驱动力之一; 3)以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单位重量竞争抑制程度平均值来看,以梁峁阴坡地最大,二级河阶地次之,一级河阶地最小,说明立地条件越差,土壤资源可利用水平越低,竞争越激烈; 4)一级河阶地和梁峁阴坡地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的竞争等级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环境条件差别较大时,植物的竞争等级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黄土高原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植物亚地区,是东西、南北旱生、中生和水生植物交汇和聚集区域。计有种子植物147科864属3224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3属41种,被子植物140科851属3183种,具有中国特有属32个,黄土高原地区特有属4个,特有种164个。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为: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在全国植物区系上占有重要地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原始类群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与周边地区区系的联系广泛,是多种成分汇集和过渡的地区;特有性程度相对低,稀有濒危植物丰富。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白羊草草原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土高原的白羊草草原具有水平地带性特征,是第三纪亚洲内陆热带性质的草原随着干旱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冷逐渐向外推移的结果。因而该草原是次生的,残遗的,本区现在的分布区正是欧亚内陆外围残遗的分布区的组成部分。该草原分布通常与森林相结合或形成群落复合体,构成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观。该草原西部和北部边缘应是中亚与东亚植物区系的自然界限,即恒山-雁门关-管涔山-白于山-六盘山-天水-武山。该草原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主要  相似文献   

17.
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林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4):399-406
本文首次报道“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结果如下:在蒿自然群中,蒿属和绢蒿属及线叶菊属和栉叶蒿属各为一对姐妹群,后一对姐妹群还与毛蒿自然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紊蒿属和百花蒿属在进化过程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属,很早就与蒿自然群其它属分化出。在蒿属各组中,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为一对姐妹群,并与艾组构成姐妹关系;龙蒿亚属三个组(龙蒿组、牡蒿组和球蒿组)的亲缘关系很接近,且与友蒿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研究的结果支持林有润的蒿属与蒿自然群的演化假说和紊蒿作为一个独立的属的观点以及将中国蒿属分为蒿亚属和龙蒿亚属以及七个组的观点。根据谱系分支分析的结果以及形态上的特征,建议在蒿属下建立一新亚属,灰蒿亚属。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地带性特征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黄土高原现有人工林草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天然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实测资料,分析了以水分为主的生态条件及林草植被对水分利用的地带性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群落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即: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指导人工林草植被建设;选择地带性植被优势种作为主要造林种草的植物种;模拟天然植被结构实行乔灌草复层混交是快速建造稳定植被的科学途径。根据一些“适地适树”树种并不能正常成林的现象,提出造林应强调“适地适林”的原则,同时给出适宜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地带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树草种和伴生种或四旁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9.
陕北黄土高原铁杆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朱志诚  贾东林 《生态学报》1993,13(3):243-251
本文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和森林草原地带分布面积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具明显地位的铁杆蒿群落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季节、空间和地带性变化。结果表明,铁杆蒿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明显,9月下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达峰值,分别为241.94g/m~2和1860.46g/m~2,地下生物量6月出现负值,这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物质运转有关。森林草原由于水条件的限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低于森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