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限负荷时β-内啡肽、睾酮、皮质醇和心肺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限负荷时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运动后睾酮(T)水平与最大耗氧平台(V·O2maxPD)显著相关,β内啡肽(βEP)分泌水平与最大耗氧量(V·O2max),V·O2maxPD显著相关,与呼吸频率负相关显著。提示V·O2maxPD的维系,可能有垂体性腺轴的参与。而βEP对呼吸频率、V·O2max及V·O2maxPD的维系也存在着调控作用。V·O2maxPD时心率和通气量较之安静时大辐度增长,间接说明儿茶酚胺在极限负荷时对循环系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人体进行最大等速离心运动(ECC)诱发血液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与肌肉损伤(EIMD)的关系,本研究筛选出150名"缺乏运动"的健康大学生为受试者,进行血样采集,进行前测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最大等长肌力(MVC)、肘关节活动角度(ROM)、上臂围(CIR)、肌肉感受(VAS)。受试者进行5组×12次最大等速离心运动,运动后恢复期,将全部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值进行排序:血清肌酸激酶值最高和最低20%样本,高肌酸激酶水平组(HCK组)和低肌酸激酶水平组(low LCK组),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以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比前测结果,p<0.05。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变化皆明显大于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p<0.05。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与最大等长肌力、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肌肉感受最大变化值有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肌肉损伤程度与肌酸激酶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尤其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者肌酸激酶水平较大程度反映肌肉损伤程度趋势。本研究表明,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具有预测肌酸激酶峰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 要:[背景]肠道菌群和运动均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但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人体肠道菌群干预效果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全民体质健康及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招募68名志愿者进行每周3次、为期12周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运动前后分别获取新鲜粪便,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12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后,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P≤0.001);主坐标分析显示,运动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后属水平上Faecalibacterium、Unclassified-f-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Unclassified-f-Pasteurellaceae、Acinetobacter和目水平上Enterobacteriales、Pseudomonadales及科水平上 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aceae、Moraxellaceae 丰度显著降低;运动后属水平上Ruminococcaceae-UCG-014、 Eubacterium-ruminantium-group、Lachnospiraceae-UCG-010、Tyzzerella-3、Unclassified-o-Bacteroidales和科水平上 Unclassified-o-Bacteroidales丰度显著提高。[结论]12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但对男女生的调节效果有所差异。训练后肠道菌群丰度显著增加,有益菌群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餐后运动时间对Ⅱ型糖尿病能量和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和尾静脉注射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来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大鼠分别在餐后0.5 h和餐后1 h进行30 min (15 m/min)的跑台运动,共运动4周。运动完成后,分别检测了各组大鼠能量代谢指标(Glu, Lac, BUN和NEFA)、血脂代谢指标(TG, TC, LDL-C和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和瘦素(Lep)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的蛋白表达。研究显示,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Glu和BUN水平显著降低。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HbA1c、INS和Lep水平显著降低。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TG、TC和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GLUT-4和IRS-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总之,餐后运动可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和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胰岛组织损伤。餐后1 h运动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运动方案。  相似文献   

5.
餐后运动有利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然而,餐后运动形式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共纳入113例患者,观察组57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患者分别在早餐后、午餐后和晚餐后30 min进行20 min中等强度的步行。对照组患者在早餐30 min后进行一次性60 min中等强度的步行。两组步行速度均为5 km/h,共运动60 d。比较两组运动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研究显示,运动后两组的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8.537, p=0.011)。运动后两组的Hb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HbA1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5.688, p=0.045)。两组患者运动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两组的TG和TC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运动前后两组的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此外,观察组的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两组的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餐后运动可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改善血脂代谢,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运动诱导IL-6、TNF-α和hs-CRP这3种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有关。另外,与餐后进行一次1 h的中等强度步行相比,三餐后分别进行20 min的步行更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6.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 FGF19)的亚型,不具有促成纤维细胞生长活性,且不与肝素特异性结合,是一种调节机体代谢的分泌型蛋白。在骨骼肌、肾脏、心脏以及血管和脂肪组织中 fgf21 表达比肝脏中高约7~10倍。FGF21可靶向脑、心脏、骨骼肌以及肾脏和肠等多种组织器官发挥作用。近来证实,FGF21已广泛应用于肝脂、糖脂代谢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可能成为代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的有效靶点之一。急性运动后骨骼肌FGF21表达显著升高,耐力运动可改善FGF21对肝脏脂肪调节的抵抗,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可显著提高肝脏FGF21表达水平,单次急性运动后小鼠血清FGF21水平呈上升趋势。表明运动可显著提高循环和靶器官FGF21水平。积极开展运动介导的FGF21表达与肝脂、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等疾病康复研究,将为代谢性疾病预防与康复及其相关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对大鼠肝脏自由基的影响,及不同性别间可能的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雄性运动组(MEG),雄性静息组(MSG),雌性运动组(FEG),雌性静息组(FSG)。运动组游泳每天2小时,每周游泳5d(休息2d),持续3个月。期满后检测肝脏OH·及MDA水平,并分析性别差异。结果:抑制OH·能力FEG(18.78±2.77U/mg pro)显著高于FSG(1g.36±3.94U/mg pro)(P〈0.01),MEG(16.56±3.44U/mg pro)显著高于MSG(12.85±2.00U/mg pro)(P〈0.05);MDA含量FEG(0.499±0.095nmol/mg pro)显著低于FSG(0.625±0.073nmol/mg pro)(P〈0.01),MEG与MSG之间无显著差异;肝脏OH·与MDA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长期运动可降低雌雄大鼠肝脏OH·含量,无性别差异;降低雌性但不影响雄性肝脏脂质过氧化水平,性别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在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肌和躯体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运动终板处的表达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分离SD大鼠的口轮匝肌和腓肠肌,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计算口轮匝肌和腓肠肌肌肉特异性激酶(Muscle Specific Kinase,MuSK)的表达以及MuSK磷酸化水平。对MuSK的上游信号通路中能使其发生磷酸化的集聚蛋白Agr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受体ErbB2、ErbB3和ErbB4(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免疫荧光染色,计算这两条不同通路中的蛋白在运动终板处的表达水平。结果:口轮匝肌中MuS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腓肠肌(P<0.05)。口轮匝肌与腓肠肌的运动终板处的Agrin和Lrp4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口轮匝肌ErbB2、ErbB3、ErbB4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腓肠肌运动终板处的表达(P<0.01)。结论:口轮匝肌和腓肠肌运动终板ErbB、ErbB3、ErbB4的差异表达造成MuSK磷酸化水平不同,可能是两种肌肉运动终板处烟碱型乙酰胆碱亚基表达量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活体微透析结合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技术,连续观察清醒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纹状体细胞外液中酪氨酸(Tyr)、5-HT、5-羟吲哚乙酸(5-HIAA)、色氨酸(Trp)和DA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Trp、5-HT、5-HIAA水平运动初期均未见显著变化(P>0.05),运动后期、力竭及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P<0.01);DA、Tyr水平在运动后期、力竭及恢复期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P<0.01);DA/5-HT运动初期显著升高(P<0.05,P<0.01),运动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力竭前15 min降至最低点,而恢复期略有回升,但运动后期、力竭及恢复期与安静状态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DA和5-HT的动态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运动疲劳过程中状体内DA和5-HT两种神经递质的代谢水平均显著增强,而其中以5-HT的作用占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中丙二醛和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一次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红肌、白肌中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及血清酶的变化情况。发现运动组大鼠红肌中丙二醛(MDA)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比安静组显著升高;白肌中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AKP活性有升高的趋势;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运动组比安静组有显著升高;但肌肉中MDA含量与血清CK活性之间无显著相关。因此,MDA增多可能并不是血清CK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规律性耐力运动对脑皮层增龄性老化适应性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健康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月龄 (青年,n=20)、13月龄 (中年,n=24)和23月龄 (老年,n=24)组,每组又随机分为静息组和运动组;静息组三组静息,运动组三组实施10周递增负荷规律的中等强度耐力运动: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坡度0),运动强度从最大摄氧量(V·O2max) 60%~65%逐渐递增到70%~75%,运动时间为10周;取大鼠脑皮层,HE染色测试大鼠脑皮层增龄性形态学变化,检测BDNF和SOD的蛋白表达及突触素-1(SYN1)和CaMK IIα/AMPKα1/ mTOR通路等相关基因。结果:静息各组大鼠的脑皮层结构呈现年龄增龄性衰老变化,脑皮层SOD表达呈增龄性下降趋势,BDNF表达变化呈增龄性上升趋势,SYN1和CaMK IIα表达水平随增龄性趋势变化不大,AMPKα1和SirT2以及 IP3R、AKT1、mTOR mRNA表达水平随年龄变化呈现中年略上升而老年下降趋势;与静息各组大鼠相比,运动各组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核排列紧密有序,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的数量明显增加,运动促进大鼠脑皮层SOD、BDNF和突触素SYN1表达水平增加,其中老年大鼠SOD、BDNF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青年和老年大鼠SYN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运动上调中年和老年大鼠脑皮层CaMK IIα表达水平上调(P<0.01),而对青年大鼠CaMK IIα表达水平却是下调(P<0.01),运动可上调青年大鼠脑皮层的AMPKα1表达水平(P<0.05),而对中年和老年大鼠AMPKα1的影响不显著,运动均可上调各年龄大鼠脑皮层的SirT2表达水平(P<0.05),运动上调各年龄大鼠脑皮层的IP3R/AKT1/ mTOR表达水平,其中青年IP3R显著上调(P<0.01),青年和中年mTOR显著上调(P<0.01),老年mTOR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耐力运动通过上调BDNF的表达水平,调控CaMK IIα信号、激活AMPK信号通路和IP3R/AKT1/mTOR信号通路,改善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和17β-雌二醇(E2)对去卵巢大鼠血清E2水平和后肢骨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按体重将12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假手术运动、去卵巢、去卵巢运动、雌激素、雌激素加运动6个组。假手术运动、去卵巢运动和雌激素加运动组每周进行5次60min、18m/min的平坡跑台运动训练,雌激素和雌激素加运动组每周按体重颈部皮下注射3次E2,每次50μg/kg体重。分别在运动和给药正式处理7和14周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2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右侧胫骨和股骨BMD的变化。结果:运动和给药正式处理7周时,去卵巢组胫骨近端、股骨近端和远端BMD以及血清E2水平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去卵巢运动加E2组股骨近端和远端BMD显著高于去卵巢组,E2组和去卵巢运动加E2组大鼠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去卵巢组。运动和给药正式处理14周时,去卵巢组大鼠胫骨近端、股骨近端和远端BMD以及血清E2水平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假手术运动组股骨近端BMD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去卵巢运动组、E2组和去卵巢运动加E2组大鼠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去卵巢组,去卵巢运动组股骨远端BMD显著高于去卵巢组,E2组和去卵巢运动加E2组胫骨近端、股骨近端和远端BMD均显著高于去卵巢组;去卵巢运动组大鼠胫骨近端BMD和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去卵巢运动加E2组,E2组胫骨近端BMD显著高于去卵巢运动加E2组。结论:E2和较高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和胫骨松质骨骨量减缓的效应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3.
起搏器的频率自适应功能可以弥补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问题。其实现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与人体代谢水平相关的生理或非生理参数,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传感器指示频率",以此提供与代谢水平相适应的起搏频率进而调整心输出量。频率自适应功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众多起搏器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低氧环境和运动训练均可导致人体体重降低,然而,低氧结合中强度训练对肥胖人群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招募了60名无系统运动训练史的健康男性大学生,将受试者分为低氧组和常氧组,每组30名。在一个110 m^2的训练室内通过低氧训练系统模拟人工低氧环境(海拔高度:2 500 m,氧浓度:15%)。两组受试者进行1个月的低氧/常氧中强度骑行训练。此外,对低氧和常氧中强度训练的大鼠进行力竭跑台运动测试,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评价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mRNA的表达。研究显示,运动后低氧组的体重、脂肪重量和BMI均显著低于常氧组(p<0.05)。运动后低氧组的血清TC、HDL-C和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常氧组(p<0.05),而总TG含量与常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低氧组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两组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低氧组的SOD和GSH-PX水平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而MDA水平显著低于常氧组(p<0.05)。运动后,低氧组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氧组(p<0.05)。力竭运动后,低氧组大鼠的骨骼肌形态学改变异常情况明显低于常氧组。低氧组的HIF-1αm RNA水平显著高于常氧组。本研究表明,与常氧相比,低氧中强度训练可有效降低肥胖人群的血脂水平,促进脂肪动员,减弱氧化应激损伤,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促进体重减轻,并防止糖尿病、高血脂等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此外,低氧中强度可通过上调HIF-1α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减弱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运动干预对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BIM-JNK1-IRS1-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n=10):对照组(普通膳食喂养16周);高脂膳食安静组(高脂膳食喂养16周);慢性运动组(高脂膳食喂养16周且后8周进行慢性运动干预,5%体重负重的游泳运动,1 h/d,5天/周)和急性运动组(高脂膳食喂养16周后进行同样5%体重负重的6 h急性运动干预,分两个3 h进行,中间间隔休息45 min)。干预结束后,所有大鼠称重后进行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实验,分别使用罗氏血糖仪和大鼠胰岛素ELISA试剂盒测定血糖含量和血清胰岛素含量,以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衡量胰岛素抵抗状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Bcl-2细胞死亡调节因子(BIM),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1(p-JNK1), 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高脂膳食安静组大鼠体重和内脏脂肪质量显著增加(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下降((P<0.01);肝脏中BIM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JNK1和IRS1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1),Akt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高脂膳食安静组相比,慢性运动组大鼠体重和内脏脂肪质量显著降低(P<0.01),急性运动组大鼠体重和内脏脂肪质量无明显变化。与高脂膳食安静组相比,慢性运动组和急性运动组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提高(P<0.05),肝脏中BIM蛋白水平显著减少(P<0.01),JNK1和IRS1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Akt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 慢性运动降低大鼠体重和内脏脂肪质量,急性运动并不影响大鼠体重和内脏脂肪质量,但两种运动方式都可以改善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这可能与大鼠肝脏中BIM调节的JNK1-IRS1-Akt信号通路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活体微透析结合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技术,连续观察清醒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纹状体细胞外液中酪氨酸(Tyr)、5-HT、5-羟吲哚乙酸(5-HIAA)、色氨酸(Trp)和DA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TW、5-HT、5-HIAA水平运动初期均未见显著变化(P〉0.05),运动后期、力竭及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P〈0.01);DA、Tyr水平在运动后期、力竭及恢复期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P〈0.01);DA/5-HT运动初期显著升高(P〈0.05,P〈0.01),运动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力竭前15min降至最低点。而恢复期略有回升,但运动后期、力竭及恢复期与安静状态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DA和5-HT的动态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运动疲劳过程中状体内DA和5-HT两种神经递质的代谢水平均显著增强,而其中以5-HT的作用占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持续性运动训练(CT)与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HIIT)对正常和肥胖大鼠血清和肝脏FGF21蛋白含量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普通饲料及45%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以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体重增加20%为肥胖造模成功标准。将正常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安静组(LC)、正常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LHI)、正常持续性运动训练组(LCT),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肥胖安静组(OC)、肥胖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OHI)及肥胖持续性运动训练组(OCT),每组10只,运动干预组大鼠进行8周不同方式负重游泳运动训练干预,末次运动干预间隔24 h后取血液检测血清炎症因子、FGF21水平,取肝脏组织检测脂质含量、脂代谢酶含量及FGF21表达水平。结果: 与LC组比较,OC组大鼠体重、血清炎症因子、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增高(P<0.05),LHI组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LCT组肝脏FGF2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OC组比较,OHI组大鼠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P<0.05),线粒体CPT-1β、β-HAD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OCT组大鼠肝脏LPL、FAT/CD36酶含量显著增高,血清、肝脏FGF21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 两种运动方式均能降低正常、肥胖大鼠体重及肥胖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现象,其中HIIT上调线粒体脂肪氧化水平,显著降低正常、肥胖大鼠肝脏TG含量,而CT通过提高正常、肥胖大鼠肝脏FGF21蛋白表达及血清FGF21水平,促进肝脏摄取脂肪酸,对缓解肥胖大鼠肝脏脂质沉积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圆二色谱、膜表面电荷及膜流动性指标测定了铁缺乏和运动大鼠红细胞膜的损伤变化。发现铁缺乏和运动两因素同时在时红细胞膜蛋白的α-螺旋含量显著偏高,边缘缺铁运动组偏低。运动使红细胞表面电荷显著下降。反映膜脂质流动性的r值各实验组差异不显著。提示缺铁和运动所致膜损伤与膜蛋白氧化修饰或膜蛋白成分增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艳 《动物学杂志》2013,48(1):102-108
为探讨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Mus musculus)肾细胞凋亡水平的时相性变化及牛磺酸对肾的保护作用,将56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力竭运动组(分为运动后即刻组、12h组、24 h组和48 h组)及牛磺酸运动组(分为12h组和24 h组),每小组8只,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后检测肾细胞凋亡水平、Bcl-2和Bax蛋白表达、一氧化氮(NO)含量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后各组小鼠肾细胞凋亡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运动后24 h组的凋亡水平达峰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各组Bax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除运动后即刻组外,运动各组Bcl-2表达显著减弱(P<0.05).各组Bax/Bcl-2比值显著升高,并在运动后24 h达峰值(P<0.01),后出现下降趋势.小鼠力竭游泳后24 h和48 h肾组织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iNOS活性升高(P<0.01),cNOS活性无显著性变化.相比同时刻运动组,牛磺酸运动组小鼠肾细胞凋亡水平、Bax表达及Bax/Bcl-2比值、i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急性力竭运动可导致肾细胞凋亡的发生,iNOS、Bax、Bcl-2水平及Bax/Bcl-2比值可能在肾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牛磺酸可通过调控iNOS活性及Bax/Bcl-2比值,抑制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肾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相关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分为4组(n=10),分别为对照组(C组)、力竭运动组(E组)、运动+PKC抑制剂组(EC组)、运动+NOX抑制剂组(EA组)。三组运动大鼠进行3 d的跑台适应性运动(5 m/min,1次/日,无坡度),然后休息1 d;EC组于运动前1 d和运动前1 h注射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5 mg/kg),EA组同期注射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10 mg/kg),C组和E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三组运动大鼠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力竭后取大鼠的跖肌,DCF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Western blot分析NOX2、NOX4、3-NT,免疫沉淀分析PKC、NOX2、NOX4。结果:与C组相比,E组的ROS水平、NOX2和NOX4蛋白表达、PKC-NOX2和PKC-NOX4复合物水平、3-NT生成均显著增加(P<0.01,P< 0.05),EC组、EA组ROS无显著差异(P>0.05),EC组NOX4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E组相比,EC组和EA组的ROS水平、NOX2和NOX4蛋白表达、PKC-NOX2和PKC-NOX4复合物水平、3-NT生成均显著降低(P< 0.01,P<0.05)。结论:力竭运动诱导骨骼肌NOX2、NOX4蛋白表达增加,PKC通过调控NOX2介导ROS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