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黄俊  智伏英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9,62(12):1427-1434
【目的】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伴迁性天敌,迄今已知该寄生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还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石蒜绵粉蚧P. solani。本研究旨在明确班氏跳小蜂对该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该寄生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作为粉蚧的寄主植物,测定了班氏跳小蜂对不同龄期石蒜绵粉蚧的寄生适合度,并在非选择条件下测定了上述两种寄主上僵蚧形成时间以及该寄生蜂羽化时间、寿命、后足胫节长度、寄生率、羽化率及子代性比。【结果】班氏跳小蜂可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成虫及2龄和3龄若虫,但只有寄生雌成虫才能正常羽化出蜂。分别以石蒜绵粉蚧与扶桑绵粉蚧为寄主时,最适合的蜂蚧比分别为2∶15和2∶20。不同寄主对僵蚧形成时间及班氏跳小蜂的羽化时间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班氏跳小蜂的寿命以及雌蜂后足胫节长度,尤其是扶桑绵粉蚧上羽化的寄生蜂的寿命比以石蒜绵粉蚧上的长约20 d。而且,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54.0%)显著高于对石蒜绵粉蚧的(25.3%),但班氏跳小蜂在这两种寄主上的羽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寄生扶桑绵粉蚧的雌蜂比例高于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蜂比例。【结论】班氏跳小蜂能寄生石蒜绵粉蚧,且只在雌成虫上完成世代发育;与在更适寄主扶桑绵粉蚧上比较,石蒜绵粉蚧上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在寿命及雌蜂个体大小上有劣势。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蚧虫血淋巴中血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特征,本文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雌成虫血细胞的显微形态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识别出白蜡绵粉蚧血淋巴中的5种血细胞,即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类绛色血胞和囊血胞.在透射电镜下,原血胞的细胞核明显,表现出高的细胞质密度;浆血胞最典型的特征是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囊泡;粒血胞的细胞质中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许多玫瑰形的细颗粒;类绛色血胞最典型的特征是有许多结晶,并在细胞质空泡区内分布更多;囊血胞透明性强,具有围核空间,膨大成潴泡状.  相似文献   

3.
利用种特异性COI引物(SS-COI)鉴别扶桑绵粉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针对扶桑绵粉蚧与其他粉蚧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且适生区广泛的问题, 以扶桑绵粉蚧为靶标, 以我国常见的其他7种粉蚧为参照, 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mtDNA COI) 基因序列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I, SS-COI) PCR方法, 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通过已知粉蚧的COI基因序列设计通用型引物1对, 获得扶桑绵粉蚧及其他7种粉蚧包括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 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us Cockerell、 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Green)、 甘蔗红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 (Cockerell)、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 番石榴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和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的COI基因序列, 根据测序结果及数据库中已知粉蚧的COI基因序列设计SS COI引物1对(PSZTF1/PSZTR1), 其扩增片段大小为546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 该引物只对扶桑绵粉蚧的COI基因具有扩增能力, 对其他7种粉蚧不具有扩增效果; 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 对不同虫态的扶桑绵粉蚧以及来自我国不同省市的14个地理种群和口岸截获的来自巴基斯坦的扶桑绵粉蚧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能。这些结果表明, 该技术体系完全可用于扶桑绵粉蚧的准确识别及其检测监测, 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扩张蔓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整理了中国绵粉蚧属Phenacoccus Cockerell的种类和分布。截至目前,我国该属计有20种,其中包括本文3新种:无管绵粉蚧P.atubulatus sp.nov.,内蒙粉蚧P.neimengulicus sp.nov.和山西绵粉蚧P.shanxiensis sp.nov.及6个中国新纪录种:盐木绵粉蚧P.arthrophyti Archangelskaya,时麦绵粉蚧P.prei  相似文献   

5.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扶桑绵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的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对11科24种蔬菜的取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在8种绿叶类蔬菜中,扶桑绵粉蚧对旋花科的空心菜具有较强的取食选择性;在8种果实类蔬菜中,扶桑绵粉蚧喜欢取食葫芦科的南瓜;在8种根茎类蔬菜中,扶桑绵粉蚧喜欢取食茄科的马铃薯和天南星科的芋艿。在11科蔬菜中,扶桑绵粉蚧比较嗜好茄科、葫芦科、旋花科、菊科、天南星科等科的蔬菜。24种蔬菜上,扶桑绵粉蚧的瞬时增长率ri均大于0,表明24种蔬菜均能满足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的需要。综合比较扶桑绵粉蚧对寄主的选择性、种群建立率和瞬时增长率,认为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南瓜、空心菜、生菜、芋艿、苋菜等蔬菜上的适生性较高,在大豆、豇豆、木耳菜等蔬菜上的适生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防治扶桑绵粉蚧的理想药剂及减少药剂对天敌的影响,本文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药效试验及对班氏跳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死作用与浓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5种药剂中,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扶桑绵粉蚧速效、效果好,能较好地控制扶桑绵粉蚧的危害;而印楝素和阿维菌素药效持续性明显好于化学药剂。班氏跳小蜂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的10%吡虫啉与0.3%印楝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4 h对吡虫啉的LC_(50)为17.80mg/L;对印楝素的LC_(50)为17.80mg/L。吡虫啉、印楝素均作为防治扶桑绵粉蚧的备选药剂,并推荐印楝素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及其蜜露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召集作用,利用双向选择诱集装置测定了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及其分泌蜜露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蜜露对红火蚁工蚁具有强烈的召集作用,不管扶桑绵粉蚧存在与否,均可在10~20 min出现觅食工蚁的数量高峰,之后随着蜜露量减少,觅食工蚁诱集数量也逐渐降低,明显高于对照;(2)仅有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存在时,红火蚁觅食工蚁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50 min才达到数量高峰,之后无明显下降趋势;(3)对比蜜露和雌成虫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结果发现,蜜露对红火蚁工蚁的召集作用明显较强,10 min即可出现91.50头的觅食工蚁数量高峰,而雌成虫对红火蚁的诱集量较低,诱集高峰出现在42 min,诱集量仅为39.17头。因此,扶桑绵粉蚧及其蜜露均对红火蚁工蚁具有一定的召集作用,蜜露的召集作用明显较强,而雌成虫的召集作用较为稳定,未随着时间延长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班氏跳小蜂Aenasiusbam 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的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该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选择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对雌成虫和2龄若虫的寄生率,但寄生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雄性比显著高于寄生3龄若虫或2龄若虫的性比;在两种选择条件下,雌蜂在寄主三种虫龄(态)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但是雄蜂在粉蚧雌成虫中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寄生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两种选择条件下,寄生于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蜂和雄蜂的个体都是最大,其后足胫节长度显著长于寄生于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子代胫节的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适应性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室内用8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扶桑绵粉蚧5代后,测量7日龄雌成虫体长、体宽和体重,并测定体内能源物质(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寄主间的差异.[结果]取食不同寄主后,扶桑...  相似文献   

11.
热带拂粉蚧Ferrisia malvastra(McDaniel),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多食性害虫,可取食30科58种植物,分布29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6月于云南省大理市一未知植物上发现该虫,这是该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本文重新描述了热带拂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并附特征图,并介绍其寄主植物、地理分布、生物学及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热带拂粉蚧属于粉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与缅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粉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粉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 mm,宽1.5~2.0 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与双条拂粉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与意义】热带拂粉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21 d;对2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4.42%,致死中浓度LC_(50)为3.66×10~3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55 d;对3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6.74%,致死中浓度LC_(50)为9.82×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5.44d;其对雌成虫的致病率为85.37%,致死中浓度LC_(50)为2.80×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4.87 d。说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扶桑因花期长、颜色艳丽和便于栽种管理,是我国华南等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的重要园林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扶桑等寄主植物上发生危害的3种粉蚧,分别是扶桑绵粉蚧、木槿曼粉蚧和美地绵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从足、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3种粉蚧的玻片主要显微特征以及野外活虫虫体特征,为基层农林工作人员识别该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同翅目蚧总科粉蚧科一新属一新种。即异星粉蚧属Heteroheliococcus gen.nov.,内蒙异星粉蚧H.innermongolicu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蚧虫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6.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是一种多食性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已入侵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研究,找出相对适宜与不适宜寄主植物,以便指导作物种植,并为培育抗扶桑绵粉蚧作物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述和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生殖、抗逆等方面研究进展及其差异。发现马铃薯、豚草是极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繁衍的植物,其次是扶桑与棉花。对10个品种棉花的分析发现,中棉所59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抗性,而抗虫棉RCH-134不具有抗性。对扶桑绵粉蚧生物学尤其是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等研究已经比较多,今后与该虫相关的抗虫育种、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可望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34-842
为初步探究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入侵性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生物防控能力,本实验在(T=26℃±2℃,R=80%±5%,L∶D=16∶8)条件下进行。将饥饿处理过的各个龄期的龟纹瓢虫分别与扶桑绵粉蚧不同密度的1龄若虫进行组合,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定各龄期的龟纹瓢虫对猎物进行的捕食量、捕食率。龟纹瓢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成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其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龟纹瓢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Th随瓢虫龄期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龟纹瓢虫3龄幼虫,4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反应,其捕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也增大,平均处理时间减少。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扶桑绵粉蚧对植物的致害性,利用马铃薯苗作为寄主植物,通过刺探点位图谱、快速光曲线、为害分级等手段,对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苗上的取食行为、为害后马铃薯叶片的光合动力及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的致害效率进行检测并评价。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苗韧皮部取食的时间超过占给定时间的30%,在叶肉细胞内的尝试性取食时间高达10%;扶桑绵粉蚧为害导致马铃薯苗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高效率的为害在短时间内造成马铃薯出现黄叶、枯叶甚至枯梢等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可在低起始为害密度的情况下快速形成为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现扶桑绵粉蚧,需立即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于2009—2015年对杭州地区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结合mt DNA COI分子标记方法,对扶桑绵粉蚧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和临安市3个地区发现扶桑绵粉蚧分布,共调查到寄主植物38科61属68种,以辣椒、茄子、番茄、南瓜、棉花、芝麻、菊花、苦荬菜、大花马齿苋和五色梅受害最严重。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杭州地区的扶桑绵粉蚧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扶桑绵粉蚧mt DNA COI基因相似度为99.4%~100%。【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可能的侵入途径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朱艺勇  黄芳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1,54(2):246-25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 RH 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 2龄若虫、预蛹、 蛹和雄成虫。卵期很短,雌虫若虫期15~20 d,总历期约为47~59 d;雄虫若虫和蛹期17~22 d,总历期约为20~26 d;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该蚧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产卵量200~862粒/头,平均产卵458粒/头。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橙黄色, 略微透明; 1龄若虫,淡黄绿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 尾瓣突出,至末期可根据体表黑斑的可见程度区分雌、 雄虫;3龄雌若虫, 体表有薄层蜡粉, 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和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可见清晰斑点, 形成纵向黑色条斑, 外表形似雌成虫。雌成虫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体缘蜡突明显,共18对,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 雄虫蛹包裹于松软的白色丝茧中;雄成虫,虫体较小,黑褐色;触角细长,具一对发达透明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各个龄期发育的形态特征的研究, 为该虫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