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面对"全"耐药的细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最辉煌的现代医药成果。20世纪,40—70年代被称为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许多曾被认为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治愈,从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20世纪60年代末,某些医学权威冲动地宣称,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历史。但今天,在抗生素临床应用半个世纪以后,  相似文献   

2.
CT精英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发展最快的领域这一。随着CT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广泛应用,这使放射医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的螺旋CT,因其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  相似文献   

3.
抗体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杂交瘤技术的问世,抗体的制备和生产技术才实现革命性的突破。近年来,抗体以其高靶向性成为一大类新型诊断和治疗剂,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治疗性抗体药物在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市场份额己位居第二。同时,  相似文献   

4.
我国植被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植被数量分析是现代植被研究的重要手段,数量分类和排序是现代植被生态学研究最重要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生态学技术。数量分析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引入植被生态学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在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本文主要从相关资料、应用研究、新方法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植被数量分析方法的发展,重点阐述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数量分析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超声技术渗透到医学、生物学领域始于本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1942年,澳大利亚的Dussik K.T.提出了将超声用于诊断体内疾患的可能性,并且在1949年发表了将脉冲超声波成功地用于诊断脑部疾患的论文。这就是最初的A型超声诊断技术。自那以来,医用超声技术开始进入了一个应用、试验、开发、研究的阶段。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高技术引入医用超声领域,使得一些原来只是理论研究或处于实验阶段的科研成果相继成为产品,超声诊断获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医学超声图象诊断,由于对人体无损伤,直观动态性能好,对软组织鉴别力高,使用方便,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6.
论证最早出现在逻辑学、法律等领域。20世纪60年代前,论证一直是被科学教育忽略的一个研究领域。1958年,图尔明(Toulmin)首次提出论证也是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要素,并提出著名的Toulmin论证模型。论证出现在科学课堂的时间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将论证引入科学课堂的观点。目前,论证在国际科学课堂上的实践越来越多,如何评价学生的论证能力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国际上关于论证的评价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基于Toulmin提出的论证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集中整合了不同研究者关于论证的评价方式,综述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评价途径,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e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它的出现把一些疾病的内镜诊断与组织学诊断科学地结合起来,能够在内镜检查同时完成组织学诊断,这种新的诊断方法是内镜影像技术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本文就CLE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总结CLE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与医学中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江  彭少麟 《生态学报》2004,24(11):2627-2634
整合分析是针对一系列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的方法。自从 1976年 Glass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以来 ,该方法已经在许多学科特别是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2 0世纪 90年代 ,整合分析被引入生态学研究 ,引起了生态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该方法也于 1998年被引入生态学。由于生态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整合分析在应用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不同研究类型的数据抽提与转换、效应值的构建、研究间相关性的估计、出版偏见的评估与修正等 ,为此以整合分析应用最活跃的医学领域进行对比和借鉴 ,分析该方法在两个研究领域应用的范围和特点 ,讨论影响其在生态学中应用的各种因素 ,并着重阐述和探讨其在生态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关于细胞重编程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从汉斯·斯佩曼提出"胚胎诱导"概念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约翰·戈登成功获得了经过体细胞核移植发育而来的爪蟾,再到1996年世界首例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生物学家终于证实了高等动物的体细胞核能够通过核移植的方式重新建立多能性,但这一方法面临着很多社会伦理学问题,无法应用于医学实践。直到2006年Yamanaka小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细胞),成功地绕过了这些伦理问题,诱导重编程才成为了当今干细胞生物学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我国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更是在i PS技术的优化、机制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贡献,就这几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循证医学     
冯玉奎 《蛇志》2003,15(1):1-2
20世纪 90年代 ,医学开始和经济学、社会学结合发展了医疗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新的学科。其中一个突出的发展就是“循证检验医学” ( E-BLM,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 icime)的兴起正以势不可挡的动力推动医学模式从经验医学向 EBLM的模式转变。随着现代技术如免疫学、细胞学、医用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等突飞猛进地发展 ,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涌现 ,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许多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正确的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医学决定水平 ,…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注重转化医学的理念,其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连接,通常称之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随着转化医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定义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有学者指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有新的内涵,即"将研究结果、结论应用到日常健康保健工  相似文献   

12.
实时荧光定量PCR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被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研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由于技术操作多种多样,尚未统一,该技术仍未正式列入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研究增加,对该技术操作的标准化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现从技术问题,包括标本种类、DNA提取方式、靶序列的选择、国际标准化研究进程以及该技术在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价值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开花的奥秘     
正植物开花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你想过吗?开花是由什么决定的,由什么物质控制的?很多人不一定会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开花涉及有性繁殖和遗传物质等诸多问题,在20世纪50  相似文献   

14.
郭晓强 《遗传》2008,30(1):1-2
20世纪,遗传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20世纪初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到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实施,已经发生了一个本质的飞跃.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大师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如摩尔根、穆勒、沃森等许多人的名字都耳闻能详,这些大师或者以模式生物为研究对,或者直接研究DNA,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科学家首先将遗传学应用于临床,开创了医学遗传学,从而为医学和遗传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位科学家就是维克多·奥蒙·麦库斯克(Victor Almon McKusick).  相似文献   

15.
前言对科达茎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多的历史.初期仅仅是对次生木质部或木材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后才开始认识到初生维管构造对科达茎分类的重要性,但仍然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直至本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展对科达茎初生维管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54年,美国率先成功地进行了矿场试验,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中国也开展了微生物采油研究,并进行了不少矿场试验。微生物采油技术由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得以重视并加速了其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物技术和其他边缘科学技术相继应用在采油技术中,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单一自然菌基础上发展了工程菌,从单纯的实验研究发展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研究,作用方式也从单井发展到区块。  相似文献   

17.
岳东方 《生命科学》2003,15(6):394-395
准确观察而又无伤害人体内器官影像对于医学的诊断、治疗和疗后随访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将磁共振方法应用于不同结构成像方面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他们的发现导致了现代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发展,该技术是医疗诊断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以一定的频率旋转,该频率大小要依赖于磁场的强度。如果原子核吸收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其能量将会增加,即发生了共振。当原子核恢复到原能级,就会发射出无线电波。该发现在1952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磁共振主要应用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诺贝尔奖得主作出了先锋性贡献,不久之后,该贡献促使了磁共振在医学成像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裕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312-314,307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两性霉素B以来,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大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化疗、AIDS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出现也给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所以对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益生菌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对人和动植物机体有益的菌。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发现,益生菌对人体有重要的有益的影响。1905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发现,高加索地区居民长寿者较多的原因,是由于食用了含有大量乳酸菌的酸奶。20世纪20年代后期,逐渐能用在肠道内生存的嗜酸乳杆菌生产酸奶。20世纪60年代,由于厌氧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改进,人们逐渐对益生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且随着研究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行病学的变迁 近20余年来,由于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首先是假丝酵母(念珠菌)感染率显著上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住院患者念珠菌所致败血症的患病率为2%,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至5%,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已达8%.有1组研究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真菌败血症患病率竟高达12%.与此同时,非白念珠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比例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