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西格陵兰海域GA306-GC3孔中的89个样品进行鉴定,共发现46个属的107个硅藻种及其变种,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后发现该孔可分为3个硅藻带和2个亚带。硅藻丰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重建的6 700年以来的温度变化具有明显一致性,同时也与其它古气候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共同追溯了西格陵兰海域6 7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黑暗时代冷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古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2.
对楚科奇海ARC5-C01孔中的48个样品中的硅藻进行鉴定,共发现27个属的47个硅藻种,优势种主要有Actinoptychus undulates(Bail.)Ralfs,Biddulphia aurita(Lyngbye)Brebisson et Godey,Coscinodiscus argus Ehrenberg,Coscinodiscus curvatulus Grunow,Coscinodiscus oculus Ehrenberg,Fragilariopsis oceanica(Cleve)Hasle,Fragilariopsis sp.,Paralia sulcata (Ehrenb.)Cleve,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Comber,Thalassiosira leptopus(Grun)Halse et G.Fryxell,Thalassiosirasp.等11种。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该孔分为3个硅藻带和2个硅藻亚带。分带结果显示硅藻带I1带时期气候相对较暖,以Actinoptychus undulates暖水种和Paralia sulcata沿岸种组合为代表;硅藻带I2时期Thalassiosira antarctica冷水种和Azpeitia nodulifera暖水种都相对增多,显示此时极地的冷水团和白令海沿岸暖流同时影响该区域;硅藻带Ⅱ时期以水体交换程度的指示种Fragilariopsis oceanica含量大幅减少为特征,显示该时期表层与底层水体交换减弱,水体分层明显;硅藻带Ⅲ以暖水种数量减少和极地种增加为特征,在~550cal.a BP时期Bacteriosira bathyomphala极地种出现高值,该现象可能与全球小冰期有关,由于该时期研究区被海冰覆盖,因此受白令海沿岸暖流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西菲律宾海盆186个表层沉积硅藻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硅藻6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26个属。西菲律宾海盆硅藻总平均丰度为1 111.5粒/g。硅藻属种主要以外洋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Hemidiscus cuneiformis,Coscinodiscus africanus,Thalasiosira excentrica和Nitzschia marina,以上5种硅藻占所有硅藻百分含量的88%以上。西菲律宾海盆大部分站位热带远洋种含量均高于20%,这与现今黑潮暖流流经该区相吻合。通过主成分分析,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可分划为3个区域。此外,整个菲律宾海盆大部分海域都分布有Ethmodiscus rex,但西菲律宾海盆的分布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4.
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2019年7月对敖江口进行表层沉积硅藻的采样调查,并研究了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3个站点共检出硅藻114种,隶属于39属。硅藻丰度具有从河口向外海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主要硅藻属种可划分为淡水种组合带和半咸水-咸水种组合带。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河口区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双面曲壳藻、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外海区北部盐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咸水种流水双菱藻;外海区南部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滩涂的沉积物较粗,主要分布优美曲壳藻。此外,河口区和外海区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5.
甲藻孢囊在长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魁双  巩宁  杨青  李珂 《生态学报》2011,31(10):2854-2862
2007年10月,在大连长山群岛海域采集了25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研究了甲藻孢囊的水平分布。在沉积物样品中共检测出甲藻孢囊46种,其中Pentaphasodinium daleiWarowia rosea,在我国是首次报道。各站位孢囊种类数在7-20之间,平均14种;丰度在182-2960 个/g干重之间,平均为1201 个/g干重。香农-威纳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2.4-3.4。麻痹性贝毒藻--亚历山大藻的孢囊在调查海域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829个/g干重,可能是造成该海域虾夷扇贝贝毒超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微微型藻华爆发海域硅酸盐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戴河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海域2009年5~10月份硅酸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它们与微微型藻华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期间该海域硅酸盐平均含量为0.67±0.31 mg·L-1,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2.06±1.16 ug·L-1;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硅酸盐平均含量9月最高、5月最低;叶绿素a平均含量在8~9月高、5~6月低;微微藻赤潮期间海域硅酸盐和叶绿素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微微藻赤潮的2008年同期。叶绿素a与硅酸盐浓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微微藻赤潮爆发期间尤为显著,可能是因为微微型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抑制了硅藻等消耗硅酸盐藻类的正常生长繁殖所致。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滩涂夏季底栖硅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上海市夏季滩涂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的情况。样品于2005年8月从7个站点中采集,经处理、镜检观察,从中鉴定出硅藻98个分类单位,包括种、变种和变型,分别隶属于2纲7目10科31属。舟形藻属(Navicula)最多,共发现15个分类单位;其次为菱形藻属(Nitzschia),有10个分类单位。其中Cyclotella meneghiniana,Gyrosigma spencerii,Surirella ovata为优势种,Fragilaria capucina,Gyrosigma attenuatum,Naicula acceptata等为常见种,Melosira italica,Coscinodiscus wittianus,Navicula pygmaea等只在个别站点采到。数量分析表明,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为7.0×106-28.5×106 cells m-2,平均为17.39×106cellsm-2,在径流入海口处硅藻数量相对较多,其中淡水种比海生种多,这主要是因为长江口近岸河口水域是多种水系相混合的水体,淡水入海带来较多的淡水种类。  相似文献   

8.
三亚珊瑚礁分布海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了解珊瑚礁区生物群落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以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珊瑚礁发展发育的关系,我们于2006年10月26日至11月10日对三亚珊瑚礁保护区9个有珊瑚礁分布的站点进行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1属130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门48属101种,甲藻门10属25种,蓝藻门2属3种,金藻门1属1种.硅藻门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种类最多,根管藻属(Rhizosolenia)的种类次之.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348-11,320个/L,平均为3,247个/L.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3,230个/L,占总密度的99.5%.调查海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其中桡足类29种,水母类17种,浮游幼虫10种,毛颚类7种,被囊类6种,浮游腹足类4种,十足类、多毛类和介形类各1种.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密度范围为43-190个/m3,平均为114个/m3.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各类幼虫和毛颚类,平均分别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28.5%,27.7%和13.6%.各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分别为3.98和0.70,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分别为4.37和0.87.鹿回头和大东海海域的浮游植物密度大,而生物多样性指数低.活的造礁石珊瑚种数和覆盖率高的站点的浮游生物多样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理化性质的水团影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为了探讨吕宋海峡的环境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8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对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7种和浮游幼虫12个类群,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比中东部海域的高。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6.76±11.36)ind./m3。其中,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吕宋海峡中东部海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吕宋海峡浮游动物可分为两个类群,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的中东部,受黑潮水影响的类群;另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西部,受南海水影响的类群。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受不同性质水团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4月和7月浙江近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浙江近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 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 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蟹类群落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夏季共捕获蟹类28种, 隶属于11科19属, 调查海域蟹类主要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 春季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夏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双斑蟳; 两个季节蟹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44.38 和585.60 kg/km2, 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蟹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蟹类群落的影响可得: 春、夏季浙江近岸蟹类群落分别处于严重干扰和中等干扰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在进行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 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春夏两季蟹类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 盐度(表层和底层)为影响蟹类分布的次要环境因子, 其他环境因子也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类群落分布。  相似文献   

11.
栾青杉  孙军 《生态学报》2010,30(18):4967-4975
根据2005年9月8—15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5°32.5°N,121.0°123.5°E)进行的多学科外业航次调查所获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鉴定浮游植物98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是浮游植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和大洋种;优势种主要为多尼骨条藻、尖刺伪菱形藻、柔弱几内亚藻、翼鼻状藻细长变型和柔弱伪菱形藻;细胞丰度平均为256.4个·mL-1,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中部偏南及东北部海域;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调查区东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均一性较好。物种与环境的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甲藻与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关系较为密切;多尼骨条藻与海水中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关系较为密切,与海水盐度有很大的负相关性;各物种在排序图中的位置反映了其对不同环境资源的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12.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13.
洋浦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洋浦海域是北部湾良好的近岸产卵场。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对该海域的渔业底拖网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洋浦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两个航次共捕获68种鱼类,隶属于10目37科49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9种),其次为鲽形目(9种)、鲉形目(6种);渔获物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数的93.7%;鱼类群落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和季节间种类更替明显的特征,6月和12月共有鱼种11种,种类相似性仅为21.8%;6月的优势种为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印度舌鳎(Cynoglossus arel)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12月优势种包括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少鳞舌鳎(Cynoglossus oligolepi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6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37.66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11.38×103ind·km-2;12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84.67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3.21×103ind·km-2;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两个月份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月份水深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颜庆云  余育和  冯伟松 《生态学报》2005,25(9):2221-2226
对东洞庭湖7个采样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物种组成的分类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如下:(1)筛选出的11条随机引物共获得148条长度在18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8.6%,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11~16不等;各站点平均有57.6条谱带,其中站最多(70条),站最少(45条),而站的特有带最多(7条),站最少(2条);(2)共观察到54种/类浮游生物,其中站出现的最多(27),其它各站点在7~13不等,分布概率在85%以上的只有直链硅藻(Melosirasp.)。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7个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站作为单独的一类而明显有别于其它6站;并且,RAPD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站和、、站进一步分作两小类。因此,研究说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是密切相关的,这类资料的积累将会为生态系统功能、机理的解释或阐明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珠江口内伶仃洋13-LD-ZK19钻孔沉积物的高分辨硅藻鉴定分析,划分出5个硅藻组合带和3个硅藻贫瘠带(BZs),探讨了硅藻保存状况和分布特征对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快速变化过程的响应。硅藻丰度、简单分异度、海水-半咸水-淡水三大生态类型相对含量及特征属种含量分布特征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特征层段分别对应了全新世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的不同阶段:BZ1带沉积时间早于全新世;组合1 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Actinocyclus ehrenbergii、组合2 Paralia sulcata-Cyclotella striata-Coscinodiscus divisus-Actinocyclus ehrenbergii和组合3 Paralia sulcata-Cyclotella striata为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快速抬升时沉积产物;BZ2带可能对应于最大海侵;组合4 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Pyxidicula weyprechtii和组合5 Cyclotella striata-Coscinodiscus divisus-Coscinodiscus oculatus形成于中全新世海平面稳定和三角洲进积时期。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冬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术津  孙军  戴民汉  刘志亮 《生态学报》2012,32(10):3266-3278
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在东海海域(24°00’—32°00’N,120°00’—128°00’E)68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集进行了研究。经284个浮游植物采水样品的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7属171种(含13个未定种)。浮游植物群集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蓝藻和金藻,物种以沿岸广温型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安哥拉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lata=并基海链藻Thalassiosira decipen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调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4.137×103个/L;硅藻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比例最大,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3.023×103个/L;其次为甲藻,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1.378×103个/L,平均值为1.177×103个/L。调查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硅藻刻画,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北部即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甲藻在调查区南部和东南部丰度较高。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0m层。从断面分布上看,细胞丰度在调查区近岸和远岸较高、中部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镜对采自东黄海海域典型站位的微型硅藻(nanodiatom,〈20μm)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我国微型硅藻类的一个新记录属:微舟藻属Nanoneis R.E.Norris以及该属的一个新种:长微舟藻Nanoneislongta sp.nov..该属的主要特征是:壳面两侧对称,具有不完全壳缝,壳面除中轴区外都有横肋纹或长室孔分布.本文描述该属的两个种,其中海斯微舟藻(Nanoneis hasleae R.E.Norri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长微舟藻为新种,两种之间主要的区别特征是壳面外形、长宽比例以及壳面横肋纹的密度.并较详细地描述了该属种类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  相似文献   

18.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海明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13,32(8):2062-2069
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虾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和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虾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89和86.20 kg·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1.04×103和34.41×103 ind·km-2;虾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在春季,调查海域虾类密度西部高于东部,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沿岸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沿海海域;在秋季,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表层温度与虾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w =0.004,PN=0.01),但水深与资源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对虾类尾数密度贡献率最大,对重量密度贡献率也较大,为春季最重要的优势种;秋季,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对尾数和重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秋季最重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9年3月"淞航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28°--35° N,147°--154° E)44个站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结果 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6种(含浮游幼体和未定种),属于14个类群8个门类,其中桡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广西防城港湾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硅藻进行分析,鉴定出硅藻170种,分属50属。其中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本区域内最为丰富的硅藻种类。分析结果表明,防城港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主要受到海水盐度的影响,其中Cyclotella striata,C.stylorum,T.nitzschioides,T.frauenfeldii可以作为高盐度海水环境的指示种,Cocconeis disculus多出现于陆上淡水与外洋海水交汇的半咸水海域,而Achnanthes levanderi,Navicula minima,N.minuscula则可以很好地指示低盐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