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F2群体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以优良玉米杂交组合 (综 3× 87 1)的F2 群体为材料 ,构建了包含 15 0个SSR标记和 2 4个RFLP标记的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通过对 174个分子标记的分析 ,发现有 4 9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 (P <0 0 5 ) ,占总标记数的2 8 2 %。这些偏分离标记有 11个偏向父本综 3,占 2 2 5 % ;12个偏向母本 87 1,占 2 4 5 % ;2 5个偏向杂合体 ,占5 1 0 %。还有 1个标记同时偏向双亲。同时在 9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发现 14个偏分离的热点区域 ,其中 4个与已经定位的配子体基因的位置相近 ,由此表明配子体基因是导致偏分离的部分原因。所发现的SDR6 1和SDR7 2似乎是两个新的偏分离热点区域。进一步讨论了引起偏分离的原因 ,以及偏分离标记对QTL定位的影响。对于单位点的QTL分析而言 ,偏分离标记一般不会影响QTL定位的位置和效应 ;对于两位点的上位性分析而言 ,则要求较少的偏分离标记和较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大豆分子标记在RIL群体中的偏分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刘峰  吴晓雷  陈受宜 《遗传学报》2000,27(10):883-887
利用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对238个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9.4%的位点出现偏分离,并且有偏向母本“长农4号”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偏分离分子标记的作图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军  薛庆中 《遗传》2004,26(3):356-360
对取自MAPMAKER软件小鼠F_2群体(含333个体)的5个RFLP连锁标记数据作了共显性分子标记偏分离的分析。先确定选择类型的方程组(配子或合子),随后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估算标记间的重组值。在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时,如果两个相邻标记均存在偏分离,最好采用纳入偏分离因子的估算方法。在估计F_2群体标记间偏分离重组距离上,用连续x~2检测方法比传统x~2检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对取自MAPMAKER软件小鼠F2群体(含333个体)的5个RFLP连锁标记数据作了共显性分子标记偏分离的分析。先确定选择类型的方程组(配子或合子),随后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估算标记间的重组值。在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时,如果两个相邻标记均存在偏分离,最好采用纳入偏分离因子的估算方法。在估计F2群体标记间偏分离重组距离上,用连续χ2检测方法比传统χ2检测更为准确。Abstract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distortions of the codominant markers data presented in software MAPMAKER are made, where five RFLPs markers involve in a mouse F2 population with 333 individuals. The successive χ2 test begins with the determinations of gametic or zygotic selection types, followed by the estimation of recombination fractions between two markers with the Newton-Raphson iteration method. It is better to use the molecular marker showing segregation distortion for constructing a genetic map, in the case of seriously skew segregation between both the adjoining markers. The successive χ2 test provides better accuracy than that of classical χ2 test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combination values in F2 population with segregation distortion.  相似文献   

5.
遗传群体偏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比例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分离频率方式,无法用传统的遗传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偏分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并对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偏分离的现象、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以及对QTL定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植物分离群体偏分离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比例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分离频率方式,无法用传统的遗传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偏分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并对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偏分离的现象、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以及对QTL定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植物分离群体偏分离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大豆56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一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种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25%的R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主要趋于栽培大豆亲本,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配子体选择。这对研究大豆的遗传及育种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稻日本晴与广陆矮4号杂交F2群体SSR标记偏分离原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材料粳稻日本晴和完成了第4染色体全序列测序的籼稻广陆矮4号的杂交F2作为构图群体,共90个单株,构建了一张含148个微卫星标记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该F2群体显著偏分离非常高,发现有49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占总标记数的33.11%,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6个偏向广陆4号,13个偏向杂合体,没有偏向日本晴的偏分离标记。讨论了配子体基因和孢子体基因导致偏分离的原因,通过已经定位的配子体基因和杂种不育基因分布在偏分离集中的区域来进一步说明配子体基因和杂种不育基因确实是导致偏分离形成的原因,而且还通过未定位的标记分析了偏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亚洲棉C4H同源cDNA的分离和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P450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cDNA库中分离到两个肉桂酸-4-羟化酶(C4H)同源cDNA克隆。这两个棉花P450被划分到CYP73A亚族中,分别被命名为CYP73A25和CYP73A26。它们各编码505个氨基酸残基,彼此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1.3%。它们与其他植物C4H的同源性高达90%以上。RT-PCR分析表明,CYP73A26在棉花的花瓣、花萼果皮以及发育种子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CYP73A25在花瓣、花萼和果皮中有较强表达,而在种子中表达很弱。  相似文献   

10.
范智权  孙加雷  单建伟  杨江义 《遗传》2015,37(2):148-156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的基因组合导致原有功能丧失而造成细胞死亡。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系统,包含两个基本成分:杀手(killer)因子和护卫(protector)因子,此外还有增强子(enhancer)、抑制基因(repressor)等修饰因子。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有通用的遗传模型:具有传递优势的单倍型含有高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传递劣势的单倍型含有低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中性的单倍型(广亲和型)则含有killer-和protector+。该系统通过killer和protector间的紧密连锁、修饰因子的积累等途径得以在自然选择中保存下来。尽管不同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的遗传机理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分子机制则大相径庭。文章综述了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以及其与杂种不育的关系,以期为后续杂种偏分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A genetic linkage map comprising 148 SSR markers loci was constructed using an F2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90 lines derived from a sub-specific cross between a japonica variety Nipponbare and an indica variety Guangluai-4. The F2 population showed high significantly distorted segregations. Among these SSR markers, 49 markers (33.11%) showed the genetics distortion(P<0.05). Of them, 36 markers deviated toward male parent indica GuangLuAi-4 and 13 markers toward heterozygote, but none toward the female parent Nipponba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gregation distortion might be caused by gametophyte and zygote. Since most gametophyte loci and sterility loci were mapped in segregation distortion regions, it indicated that the segregation distortion may be caused by these gametophyte loci and sterility loci. Finally,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d the skewed segregation of some markers, which had not been mapped on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12.
利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检测分析29份棉花种质遗传完整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检测29份棉花种质遗传完整性。结果表明,无论每一份不同更新发芽率水平繁殖后代的种质之间,还是每一份不同繁殖世代数种质之间,其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不显著,也没有检测到稀有等位基因缺失的情况。本试验表明不同更新发芽率水平和繁殖世代数差异没有对棉花这种常异花授粉作物种质遗传完整性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的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快速诱导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异常苗的茎段和叶片进行培养,可快速高效诱导获得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激素组膈及其浓度配比影响异常苗的直接胚胎发生,在附加有0.1mg/L IAA和0.1mg/LZT的改良MS培养基上,异常苗不仅体细胞胚胎发生率高,而且形成的体细胞胚数目多,用异常苗作外植体获得胚性愈伤组织仅需要时间10d,获得成熟胚需要20-30d,获得再生植株需要60d,大大短于常规方法获得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棉花LIM结构域基因(GhLIM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LIM结构域蛋白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调控因子,参与基因转录,细胞骨架建成和信号传导等许多发育调控过程,胞质骨架是形成和稳定细胞形态以及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重要成分。为研究棉花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胞质骨架的形成和作用机理,通过棉花纤维EST序列整合,从陆地棉徐州142胚珠(含纤维)中扩增并克隆出棉花LIM结构域基因的编码区段。该棉花LIM结构域基因(GhL1M1)长848bp,包含一个570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189个氨基酸)与拟南芥,烟草和向日葵的LIM结构域蛋白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且两个LIM结构域完整,RT-PCR和Northerm杂交分析表明,该基因(GhL1M1)在陆地棉的根,茎尖,上胚轴,叶片,花蕾,花药,胚珠和不同发育时期的陆地棉纤维(4DPA、12DPA、18DPA)以及海岛棉纤维(18DPA)和中棉纤维(12DPA)中均有表达,但GhL1M1基因在茎尖,纤维和有纤维的胚珠中表达量更高,因此GhL1M1基因应与棉花纤维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两个棉花Rac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棉花纤维起始和伸长的分子机理,在棉花纤维EST序列分析的基础上,从棉花纤维中扩增并克隆了2个棉花Rac蛋白的cDNA基因,分别命名为GhRacA和GhRacB。GhRacA cDNA长959bp,推测的编码蛋白包含211个氨基酸。GhRacB cDNA长920bp,编码195个氨基酸的蛋白。GhRacA和GhRacB蛋白均含有GTP/GDP结合和激活区域、Effector区和碱性氨基酸区。GhRacB的C末端有保守的异戊烯基化位点CSIL,而GhRacA没有明显的异戊烯基化位点。序列比较分析表明,GhRacA和GhRacB是2个新的棉花Rac蛋白。RT-PCR分析表明,GhRacA和GhRacB在根、下胚轴、茎、叶和纤维中都有表达,但均在棉花纤维起始和伸长时期有优势表达,推测2个基因在棉花纤维的早期发育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棉花体细胞增殖和胚胎发生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棉花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可能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有关.对棉花组培中不同时期的愈伤组织DNA进行琼脂糖电泳,观察到:仅在第一次愈伤组织继代后10 d左右和愈伤组织第一次继代到分化培养基中培养10 d左右,愈伤组织的DNA产生了180 bp左右的片断或其整数倍片断大小的DNA带,呈DNA梯(DNA ladder)状电泳,说明在这两个时期PCD达到了高峰.在这两次PCD高峰后1周均出现愈伤组织大规模的褐化死亡.显微镜观察到第一次PCD发生高峰的愈伤组织存在许多管状、内含物少的细胞,这些细胞分布在愈伤组织的边缘和内部;第二次PCD发生高峰观察到体细胞胚胎分化、PCD细胞的木栓化和水渍化.对体细胞胚胎分化时期的原生质体进行荧光染色(DAPI),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核浓缩、染色质凝聚、结块、边缘化和形成PCD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