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毅君  汪英华 《化石》2023,(3):30-33
<正>在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百年史上,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汪宇平先生潜心笃志,躬体力行,书写了至关重要的一笔,值得永远铭记。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内蒙古文物考古博物馆学界奠基人之一,他所做的工作,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对萨拉乌苏遗址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的先河,也促使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工作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新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铀子系法测定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用铀子系法中的~(230)Th增长法测定了河套人与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并用~(231)Pa增长法对所测年代的可靠性作了检验。 根据测得数据,萨拉乌苏组的沉积时代不早于晚更新世中期,其上部不超过三万年,下部为距今3—5万年左右。 考虑到人化石及旧石器的出土层位,河套人与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应为距今3.7—5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高星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2006,25(4):352-353
1923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东岸的一套砂层中,发现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和一枚人牙化石。这就是著名的“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出土地。建国后,几代学者在这里开展工作,对该地区的文化性质、环境面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发现以及在这里做过诸多工作的人,并将该项研究向前推进,2006年8月8日-8月13日,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行。这次会议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相似文献   

4.
许渤松 《化石》2023,(3):9-16+82
<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一条起源于陕西西北白于山北麓、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河流静静地流淌着。这就是萨拉乌苏河,因河谷沿岸生长着红柳,又被称为红柳河。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由杨四沟湾、清水沟湾、滴哨沟湾、范家沟湾、邵家沟湾、米浪沟湾、三岔沟湾、杨树沟湾等8个沟湾组成,由于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强烈,河床深深嵌入高原之中,河流沿着狭长的深邃沟湾内曲折的河道蜿蜒流淌,形成了壮丽的沙漠峡谷景观。  相似文献   

5.
1980年夏天,我们和另外几个研究机构的同志们组成一支综合考察队,深入到毛乌素沙漠的腹地,在萨拉乌苏河沿岸进行了一个月的地质古生物和古人类考察。这次考察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关于萨拉乌苏遗址地层及人类化石年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与人类化石相关的萨拉乌苏河晚更新世地层及文化层的年代学研究,经过14C测年和相关证据认为,采集的萨拉乌苏PA.62号股骨不属于萨拉乌苏遗址的原生地层。  相似文献   

7.
<正>在毛乌素沙漠的东南部,蜿蜒流淌着一条本不出名的小河——萨拉乌苏河,因历史时期河谷大量生长红柳,这条河一直以来也被称为红柳河。这条河的发源地是陕西西北部黄土高原之白于山北麓的吴起县,自此向北穿越长城,流经定边县和靖边县黄土丘陵区,至靖边县宁条梁东南的新桥一带,进入鄂尔多斯高原东南洼地,之后蜿蜒曲折北上,在二层河滩附近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清水沟湾一带,再沿东北方向流入乌审旗,辗转滴哨沟湾、杨树沟湾、东沟  相似文献   

8.
杨石霞 《化石》2023,(3):47-49
<正>“工具”——琳琅满目地遍布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打开学生的铅笔盒,拉开厨房的抽屉,亦或翻开牙医的诊疗包,我们可以看到形态与尺寸各异、功能多样的工具。在现代生活里,工具已经被高度细化和专业化,这是我们经历百万年的演化逐渐积累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萨拉乌苏遗址的新材料:范家沟湾1980年出土的旧石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道的旧石器制品出自1980年萨拉乌苏遗址范家沟湾地点的发掘。这是1923年第一次对萨拉乌苏遗址杨四沟湾地点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这两个相邻的地点在地层结构、出土文化遗物和共生动物化石的性质等方面均可对比,因此新地点可看作是萨拉乌苏遗址研究的延续或扩展。本文着重对旧石器石制品的测量和观察,对石器工业的技术和类型学问题也进行一些探讨。其它材料和问题将另文报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赵国兴  王龙 《化石》2016,(3):39-40
正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由于新近纪时期的构造抬升,河流相对下切,出现由一系列凹岸与凸岸基座阶地、离堆山、古河道和牛轭湖等组成的狭长的高原深切曲流,形成规模较大的沙漠大峡谷,沿岸第四纪地层广泛出露。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萨拉乌苏动物群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中下游地  相似文献   

11.
陈婷婷 《化石》2023,(3):40-43
<正>萨拉乌苏遗址,久闻盛名却未曾亲临,2021-2023年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重启,我有幸在萨拉乌苏遗址发现百年之际踏上这片奇特的土地,撷取考古发掘工作和生活的点滴故事,纪念这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初见萨拉乌苏,与世隔绝与一夜未眠深秋十月,一路南下,秋天的尾巴似乎也被拉长,天舒云阔,温暖如煦,慵懒的阳光漫不经心地照耀着大地,略微萧瑟的秋风中弥漫着一丝丝潮湿的气息,当沿途出现我从未见过的状如花伞,高大茂盛的毛头柳时,我意识到位于内蒙古最南端37oN的萨拉乌苏到了。  相似文献   

12.
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肿骨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春华 《人类学学报》1987,6(3):245-248
作者认为在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下颌骨肿厚的鹿类化石,与周口店第1地点的肿骨鹿化石较为接近,建议将它归于肿骨鹿。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萨拉乌苏层是我国北方晚更新世的标准地层。二十年代初期,有些外国人在我国现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了所谓河套人的遗存以及大批动物化石材料。但在他们发表的材料中有不少是从当地居民手中收购的,缺乏准确的层位和地点。  相似文献   

14.
黄慰文 《化石》2003,(4):24-26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角的毛乌素洼地 ,一条从陕北黄土高原流来的小河蜿蜒穿行于茫茫沙海之中。它犹如一条凶猛的蛟龙冲开波状起伏的沙丘 ,将所经之处的第四纪地层切割出七八十米深的峡谷 ,同时在身后留下一个又一个串珠状的绿洲 (当地人称为“沟湾” ,为当今村庄、农田所在 )。这条夹带黄色泥沙的小河被蒙族群众称为“萨拉乌苏” ,即蒙语“黄水”的意思。另外 ,两岸的红柳在盛夏时节用盛开的小花给河谷抹上一层若隐若现的粉红彩色 ,小河又因此多了一个带有诗意的名字———红柳河 (图 1和图 2 )。每当雨季来临 ,湍急的河水侵蚀河岸 ,不…  相似文献   

15.
萨拉乌苏河流域化石智人的身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虹 《人类学学报》2004,23(3):196-199
采用股骨骨干下部横径等,根据中国汉族男女性长骨碎骨的身高推断回归方程推测有比较明确地层记载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化石智人的身高。据此计算复原股骨长。采用一系列身高推测公式,得出该标本可能的身高范围并比较。该化石的身材比北京直立人高。与晚更新世智人相比,该流域化石智人的身材比山顶洞化石人类矮,比柳江化石人类高。  相似文献   

16.
陈福友 《化石》2023,(3):17-24
<正>黄水河畔,惊世发现在内蒙古乌审旗最南部,有一条发源自陕北黄土高原白于山北麓的河流,夏秋季节,汹涌的洪水将侵蚀的黄土带到此地,形成一条黄水河,被当地的蒙古族称为萨拉乌苏,即黄色的水——在蒙语中,萨拉是黄色,乌苏是水。萨拉乌苏河是黄河的支流无定河流经乌审旗一段的名称,范围一般指乌审旗的大沟湾至巴图湾之间。萨拉乌苏河流经的地理单元是毛乌素沙地,湍急的河水在相对松散的砂质地层中蜿蜒曲折,侵蚀出深达60多米的河谷,形成相对宽阔的沟湾地貌,在毛乌素沙漠中间形成一道河谷绿洲。  相似文献   

17.
萨拉乌苏地区末次冰期的古气候及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陈恩志 《化石》2007,(2):8-10
经过1922年和1923年接连两次进入萨拉乌苏河流域开展调查和发掘之后,当德日进开始在室内整理由他和他的合作伙伴采自河套地带的大量器物标本时,意外地从一堆羚羊牙齿和鸵鸟蛋片中,发现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上外侧门齿.  相似文献   

19.
高星 《化石》2023,(3):2-8
<正>萨拉乌苏,意指“黄色的水”,是黄河支流无定河在鄂尔多斯高原乌审旗境域的称谓。因河谷沿岸生长着红柳,该河又被称为红柳河。该段河流由范家沟湾、邵家沟湾、滴哨沟湾、米浪沟湾、杨四沟湾、清水沟湾、三岔沟湾、杨树沟湾8个沟湾组成,像一串由河水串起的珍珠项链,折曲迂回,镶嵌在黄河北拐东流又南折所形成的“几”字形河套塬地中,在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地上鹤舞蛇行,硬生生地在荒芜的鄂尔多斯台地上切割孕育出一片片苍翠的绿洲。  相似文献   

20.
“河套人”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过內蒙伊克昭盟南部的无定河上游,早在1922年就发現了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化石;所得的材料(一枚門齿化石),經过研究后,名之为“河套人”。它代表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北方生活的一种原始人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今年夏天組織了一个野外工作队,从調查这个地区的第四紀地貭概况和其变化的历史入手,研究过去各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遺址和人类化石出土地点,并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