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羊草+大针茅草原群落退化演替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草原群落退化与恢复演替中的植物个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义植物个体小型化是在草原过度放牧条件下 ,草原植物植株变矮 ,叶片变短、变窄 ,节间缩短 ,以及根系分布浅层化等性状的集合。小型化个体的生态学属性介于环境饰变与生态型之间 ,特称之为扰动响应型。个体小型化逆转过程表现出集体行为 ;小型化个体具有维持其形状的保守性 ,变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 ;小型化的逆过程即正常化过程 ,与演替时间有关。个体小型化是过度放牧下群落生产力衰退的重要表现 ,是对过度放牧的负反馈机制。在草原群落退化演替机理研究中 ,对个体小型化的深入认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草原群落退化与恢复演替中的植物个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度植物个体小型化是在草原过度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植株地片变短、变窄,节间缩短,以及根条分布浅层化等笥状的集合。小型化个体的生态学属性介于环境饰变与生态型之间,特称之为响应型。个体小型化逆转变过程表现出集体行为,小型化个体具有维持其形状的保守性,变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小型化的逆过程即正常化过程号常规替时间有关。个体经是过度放牧下群落生产力衰退的重要表现,是对过度放牧的负反馈机制。在草原群落经演替机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3年至今12年定位监测的结果,提出了一个描述典型草原在过大的牧压下退化和封育恢复演替的数学模型。建模的生态学公设是:1.植物群落占据的空间范围内环境因素视为均匀一致;2.退化和恢复演替进程中尚未发生植物种的消失和侵入;3.牲畜采食将增大牧草死亡率;4.草原群落内植物种群的竞争存在一个优胜顺序;5.植物种群增长遵循逻辑斯蒂克规律。对这一模型的稳定性分析说明:1.退化草原长期围封后可恢复到顶极状态;2.随着牧压的增强,草原群落将达到一个新的退化状态;3.退化过程和恢复过程的轨迹是不同的;4.草场改良措施改变了草原群落的演替轨迹和速率,使优质牧草在较大的种群尺度下向顶极状态演替。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自1983年起在锡林河中游对放牧退化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占优势的草原群落变型进行封育恢复实验与长期监测。每年在植物生长季以15天为间隔进行取样测定,即每年测定9期,每期做10或20个1m×1m的样方。测定项目包括:群落中各植物种群的地上现存生物量、密度、高度、花(果)枝数等。还采用改进的样方方差法监测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并同时在保护良好的羊草+大针茅(Leymus chinensis+Stipa grandis)群落中进行测定取得完全对应的数据,作为对照系列。以上两种群落的土壤水分与养分动态的长期监测由本站土壤组承担。根据连续十二年监测数据的分析,对退化草原群落的性质与特征提出以下的认识,并对退化草原恢复演替的驱动因素进行厂探讨。1.草原退化演替阶段是与一定强度的放牧压力保持平衡而相对稳定的群落变形,退化阶段取决于牧压强度与持续的年代。2.当群落退化到冷蒿为主要优势种的阶段时,与原生群落的种类组成相比,只发生一定的数量消长变化,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3.退化群落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的均匀性较高,随着恢复演替的进展,因一些种群斑块增大而使空间不均匀性增强。4.退化群落与其原生群落的种—生物量关系呈对数正态模式,其演替过渡阶段成为分割线段模式,也反映出群落资源分配格局与群落空间格局的关系。5.退化草原的显著特征是植被生产力下降,冷蒿群落的生物量下降到原生群落的30%~40%,家畜嗜食的植物种减少50%~70%总生产力不足原生群落的30%。6.退化群落在自然封育条件下能够迅速恢复的原因,可归结为植物在削除放牧干扰后的种群拓殖能力与群落资源(水分,矿质养分等)的剩余。群落资源条件是种群拓殖的物质基础,从而成为恢复演替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7.
退化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草原站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浅耕翻后群落演替规律。通过对18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过度放牧而退化的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群落密度恢复较快,尤其是羊草与处理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从而使群落得到了恢复。群落植物种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在这18年中均呈抛物线状分布。羊草、冰草(Agropyron michnoi)、变蒿(Artemisia commutata)、黄蒿(A.scopari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a)的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羊草的相对密度在第五年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自第十五年后羊草的相对密度基本趋于平衡,其重要值呈单峰型曲线。退化羊草草原18年恢复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3年)为根茎禾草+一、二年生杂类草群落,第二阶段(4~9年)为纯羊草群落 ,第三阶段(10~13年)为羊草+冰草+多年生杂类草过度型群落,第四阶段(14~18年)为羊草+冰草+丛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经过处理后18年的恢复演替,退化群落仍未恢复到原生群落,演替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8.
9.
羊草草地放牧退化演替中种群消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草草地是东北西部及内蒙东部草原区主要的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草地已严重退化并盐碱化。本文采用数学手段,以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相对优势度为指标,用植被在放牧退化演替系列上的空间分布序列推断其在时间上演替系列的方法,研究羊草等5种植物种群的优势度随放牧退化演替消长的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羊草按D=124.2e-0.35T衰退,寸草苔和糙隐子草分别按D=2.13T3.3e-0.15T2和 D=1.77T3.7e-0.29T2消长,而角碱蓬和虎尾草分别按D=0.11e1.3T和D=0.38e0.94T增加。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锡勒牧场退化恢复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程度依次表现为:土壤水分>温度;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可分成3段,即<7.5%、7.5%~18.4%和>18.4%。当0~10cm土壤含水量<7.5%时,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控制因子,土壤呼吸作用与5cm土壤温度呈幂函数关系;而当0~10cm土壤含水量>7.5%时,土壤呼吸作用受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共同作用。研究还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内,当土壤水分接近羊草草原土壤萎蔫系数6.0%时所测得土壤呼吸作用为植被在干旱胁迫下的土壤呼吸作用,而当土壤水分大于羊草草原土壤萎蔫系数6.0%时,土壤呼吸作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及其引起的根系活动和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其活性共同影响的,进而可以解释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及植物根系在土壤呼吸作用中的不同贡献,为建立土壤呼吸作用模型及正确地理解陆地碳收支及其固碳潜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典型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 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种群空间格局, 通过点格局、种群空斑、种群领地及种群领地密度等方法分析发现, 羊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经历了种群增长和种群衰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羊草种群数量出现最高点, 此点之前, 种群拓殖大于自疏, 种群整体增长; 此点之后, 种间竞争及种内竞争致使种群衰退, 而种间竞争占主导地位, 种内竞争相对较弱。羊草种群的增衰导致种群空斑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种群格局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 表现为在恢复21 a的群落中, 羊草种群在10 m×10 m的取样范围内表现出两种格局分布类型: 在0~4.85 m之间呈现聚集分布, 当尺度大于4.85 m时, 则表现为随机分布; 在恢复8 a的群落中, 羊草种群在10 m×10 m的取样范围内出现3种格局分布类型: 在0~3.01 m之间呈聚集分布, 在3.01~3.37 m之间为随机分布, 当尺度大于3.37 m时则表现为均匀分布; 在严重退化群落中, 羊草种群在整个10 m×10 m测定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由此可见, 羊草种群格局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是变化的, 这种变化主要由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群拓殖及种内种间竞争所致。  相似文献   

12.
1.禾草与非禾草植物粗蛋白质含磷量季节动态有共同趋势。在生长期5—10月有两个高峰值,即双峰型,第一次是返青后,另一次是雨季后。其含量的动态特征与其生长发育节律有关。由于降水影响其生长发育节律,故含量动态与气候条件有关。植物中粗蛋白质含量与含磷量成直线回归关系。 2.禾草与非禾草植物灰分含量动态有不同特点。禾草植物灰分含量为“浓缩型”,后期较高,但其变幅不像氮、磷那么大。而非禾单植物动态不甚明显。 3.目前这种季节打草所贮干草其含磷量缺乏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一个放牧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群落的碳素贮量、主要流量和周转速度等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放牧情况下该群落的碳素收支进行了概算。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地上部净初级生产固碳量的两年平均值为78.2 gC·m-2·a-1, 根系碳素输入量的平均值为322.5 gC·m-2·a-1, 碳素输入总量为400.7 gC·m-2·a-1; 2)土壤净呼吸量为343.7 gC·m-2·a-1,家畜采食量为49.7 gC·m-2·a-1,动物(昆虫)采食量为14.7 gC·m-2·a-1,地上立枯阶段的淋溶与光化学分解损失为3.2 gC·m-2·a-1,碳素输出总量为411.3 gC·m-2·a-1; 3)该群落中碳素输出略大于输入,净释放速率为10.6 gC·m-2·a-1,0~30 cm土壤中的碳素周转速率为6.2%,周转时间为16年。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群落氮素去向的示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样地,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标记氮素的去向。结果表明:在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植物对标记氮素的回收率为31.61%,氮素添加显著影响植物对标记氮素的回收,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地上和地下植物器官对标记氮素的回收量均显著提高。标记氮素被凋落物的回收率为2.92%,地下凋落物的回收率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标记氮素的土壤存留率为36.16%,主要分布在地表0~40 cm的土层范围内;各土层存留的标记氮素量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标记氮素的当季损失率为21.77%~43.38%。风险/收益比分析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添加5.25 g N•m-2与28 g N•m-2的处理风险大于收益,添加17.5 g N•m-2的处理风险最低,收益最高,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宗贵  杜占池 《植物研究》1991,11(3):113-120
本文对不同生长时期羊草、大针茅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从营养生长初期到生长后期,研究结果表明:光补偿点都有增加,但羊草增加很少,大针茅增加一倍;高的饱光强出现在营养生长的高峰期、其变动幅度,大针茅大于羊草;高的净光合速率的光强系数,羊草普遍高于大针茅,并且都以营养生长高峰期最高;在10千勒光强下,相对光合速率羊草大于大针茅;羊草、大针茅的光合速率与饱和光强的变化,跟它们的叶片含水率的变化有着广泛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盛修武  戚秋慧  姜恕 《植物研究》1991,11(3):105-111
草原群落的干物质产量,是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决定。呼吸作用对于干物质的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任何物质的形成都需要能量,而这种能量正是由呼吸作用所提供的。#br#草原群落的生长、呼吸和光合受到光照、温度、水分和土肥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呼吸和光合有着严格的偶联关系,并能使群落的生长效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然而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如高温、干旱、低湿等,会增加群落的无效呼吸,使光合产物过量的消耗,导致偶联关系的破坏,光合效率下降,终致造成植物的死亡。#br#本文就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群落的暗呼吸强度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探讨,视其对草原群落光合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为人工促进天然草原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形成的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针茅草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为160—170天。地上生物量的季节生长曲线呈单峰型,适宜的收获期在8月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群落的高度增长呈明显相关(R=0.959)。立枯量于6月份开始出现,其增长规律与绿色量呈相反的趋势。刈割后的再生草量以春季(5月份)刈割后的产量最高。仲夏(7月份)刈割对草场生产力的威胁最大。群落产量结构的研究表明:5己于人cm以上可供牲畜采食的部分约占总产量的70—80%。  相似文献   

18.
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无性系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王昱生 《生态学报》1993,13(4):291-299
本文根据1985-1990年在天然羊草种群无性系的观测与统分析,在研究羊草种群性系生活周期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种群动态,建立了用转移概率矩阵表示的种群动态模型。通过用两种营养繁殖系数Rv1和Rv2模拟种群密度变化,发现用转移概率矩陈种群动态模型和现存种群营养繁殖系数Rv2预测羊草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