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域分布3种啄木鸟冬季取食的生态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可  司雨蕙  潘麒嫣  王欢 《生态学报》2018,38(23):8314-8323
为了掌握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特征,特别是三者之间取食生态位的差异,于2016年1月5-13日,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样线法结合样方法对3种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和取食行为进行了系统调查,收集了15个生境和行为特征变量数据。共布设45条样线,484个对照样方,收集312组啄木鸟取食数据,其中黑啄木鸟73组,三趾啄木鸟97组,大斑啄木鸟142组。多变量回归树和多分类逻辑斯谛分析结果显示,3种啄木鸟在所调查的15项特征上存在显著分异。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方法的Bailey''s方法和双因子方差分析,分别对3种啄木鸟的生境选择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啄木鸟和三趾啄木鸟偏好在郁闭度较高的原始云、冷杉林中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随机地在各种林型、生境中取食。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多在树干取食,黑啄木鸟更常在倒木上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多在树冠层取食。黑啄木鸟基本只在主干上凿洞,其他两种特别是大斑啄木鸟则可以在侧枝上取食。与黑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凿洞取食昆虫不同,三趾啄木鸟多通过扒去树皮获得食物。黑啄木鸟的取食树基本为死树,单树取食时间最长,大斑啄木鸟多在活树上取食,单树取食时间最短,经常更换取食树,而三趾啄木鸟的取食树则死活参半,单树取食时间也较长。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节律表现为双峰形,日出后和日落前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其他两种则于白天持续取食。3种啄木鸟取食生境和行为生态位的差异,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食物资源,共存于同一森林。  相似文献   

2.
坚硬的头颅     
在所有的鸟类中,啄木鸟是最好的木匠。啄木鸟是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专门觅食天牛、吉丁担、透翅娥、蠢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据科学家测定,啄木鸟在啄食时,头部摆动速度相当于每小  相似文献   

3.
啄木鸟科物种作为初级洞巢者与蛀干害虫控制者,对森林高度依赖,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伞护种和环境指示物种。自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范围的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啄木鸟科物种的森林生境急剧萎缩,威胁着该类群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为探究啄木鸟科动物濒危情况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线数据库,检索并整理出1988年到2023年以下内容:(1)全球啄木鸟的物种数、濒危等级及其变化情况;(2)各大洲的啄木鸟物种数及其受威胁物种的比例;(3)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等方式检索并统计啄木鸟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结果显示:(1)目前现存254种啄木鸟,33年间全球受威胁啄木鸟由7种增加至18种,受威胁物种数占当年已命名啄木鸟物种数的比例由3.4%上升至7.0%。(2)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分布了83种、93种和56种啄木鸟,受威胁物种占比分别为12.0%、6.4%、5.3%。非洲和欧洲分别分布了36种和11种啄木鸟,当前没有受威胁物种。(3)农业和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放牧是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共检索到研究啄木鸟的有关文章1 024篇,研究覆盖了140种啄木鸟,其中,文章数最多的物种是红顶啄木鸟(Leuconotopicus borealis)(16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巢相关特征(129篇)、生境选择特征(122篇)、取食行为(112篇)、繁殖行为(99篇)和种群状况(66篇)等基础生态学内容。这些研究为啄木鸟生物学、生态学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物种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全球啄木鸟的濒危格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后续啄木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斑块质量对大斑啄木鸟冬季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冬季对食物斑块的利用对策,2011年1月和2012年2~3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农田防护林中,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了大斑啄木鸟在食物斑块的觅食行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斑块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比较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及觅食成功率等指标,分析斑块质量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差异都极显著,但觅食成功率差异不显著;除停留时间外,不同性别间觅食差异不显著。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与斑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觅食成功率与斑块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大斑啄木鸟倾向于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觅食,表现为在这些斑块停留时间更长、往返次数更频繁;但觅食成功率不受斑块质量影响,这可能是大斑啄木鸟适应不同觅食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相似文献   

5.
大量事实证明,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 cabanisi(Malherbe)]是控制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的有效天敌。而为什么在斑啄木鸟巢区内的光肩星天牛种群能长期存在呢?为了认识这种特定的取食关系,在秦皇岛海滨林场进行了多年的观察。一、斑啄木鸟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6.
正斑姬啄木鸟(Picumnus innominatus)隶属啄木鸟目(Piciformes)啄木鸟科(Picidae)姬啄木鸟属(郑光美2017)。国外分布于印度东部至中南半岛的广大地区以及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至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西至四川(杨岚等1995)。栖息于热带低山混合林的枯枝或树枝上(约翰·马敬能等2000)。多见单个活动于林下灌木和竹丛中,食物以昆虫为主(杨岚等1995)。目前,关于斑姬啄木鸟的繁殖资料极为匮  相似文献   

7.
正啄木鸟是鴷形目啄木鸟科鸟类的泛称,全球超过200种。中国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其记载。我们从甲骨文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只鸟在啄木"。甲骨文字典所说的此字像某种鸟,它的喙突出,鸟足与身体垂直。甲骨文为象形字,表意十分明显。那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从甲骨文的图片中我们很容易想到啄木鸟啄木的场景。可是,古代并无啄木鸟一词。甲骨文和现代汉语不同,一个甲骨文文字就代表一  相似文献   

8.
生物种间的关系,远不止《生物》教材介绍的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四种。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寄居蟹和海葵、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关系称为共栖。形成共栖关系的两种生物,相互影响,彼此有利,但又不象共生的生物那样密不可分。生物界的共栖现象也不少见,例如山雀喜欢跟隧啄木鸟,在地上寻找被啄木鸟啄出来的虫子吃,而啄木鸟也欢迎山雀伴,因为啄木鸟在专心敲啄树干的时候,容易被老鹰偷袭,而山雀只要一看  相似文献   

9.
用人工巢木招引两种啄木鸟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5年在平邑县浚河林区的林地内,设置人工巢木进行招引试验,先后招引了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和黑枕绿啄木鸟(Picuscanus),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夏季和冬季日间行为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夏季和冬季的日间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不同行为的活动次数差异极为显著,主要活动是觅食啄食;夏季具午间休息习性,日间行为节律明显,而冬季没有午休习性,日问行为节律不明显;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之间的日间行为差异不显著,但大斑啄木鸟在不同季节的日间行为差异极为显著,夏季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冬季.  相似文献   

11.
斑啄木鸟(Dendrocopus major cabanisi)和绿啄木鸟(Picus canus zimmermanni)隶属于鴷形目(Piciformes)啄木鸟科(Picidae),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属。本文报道了这两种鸟的血清、肌浆、肝和心肌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百灵鸟、山雀和戴胜鸟作为样本,其中百灵鸟、山雀和戴胜鸟作为对照,研究啄木鸟颅骨颞部、额部和枕部的显微结构参数.样本经Micro-CT扫描后,在断层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的显微结构参数包括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和骨质密度.通过与其他鸟类的对比分析发现,啄木鸟具有更加独特的颅骨结构,其骨小梁厚度、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鸟类,结构模型指数小于其他鸟类,其颅骨所具有的这种特点是啄木鸟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啄木行为所形成的,也是其抗冲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啄木鸟(Picidae)能够高速有力地啄木而不发生颈部损伤,相比之下,人在汽车碰撞事故引起的头颈部后仰与前屈运动中易引发挥鞭样损伤.本文利用组织学解剖和椎骨逆向建模等方法对啄木鸟头颈部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绘制出啄木鸟头颈部主要肌肉解剖图谱,从头颈部软组织解剖结构和椎骨形态角度将其与戴胜鸟以及人类进行对比,分析其特殊解剖结构所发挥的抗震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啄木鸟的头腹直肌跨度较戴胜鸟更小,头侧直肌为一整片肌肉不与头半棘肌分开,颈前没有连接上节腹突与下节侧突的斜向肌肉,这些均导致啄木鸟的头颈部旋转活动度小于戴胜鸟,这表明啄木鸟颈部损失了一定的头颈部活动度以增强稳定性,进而避免啄木过程中的颈部损伤.此外,啄木鸟的头夹肌连接颅骨与上段颈椎起到增加颅颈连接稳定性的作用,颈椎间没有椎间盘颈部旋转活动度相对较小,这些可能是其较人类更不易发生颈部损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欢  Iram Maqsoo  周苏园  滕威  戎可 《生态学报》2019,39(22):8648-8656
啄木鸟群体共包含254种,但早期对啄木鸟的分类学研究局限于形态学、行为学和鸣唱法等方向,分子研究结果又彼此存在差异,因此啄木鸟分类系统目前还有争议。分子数据的大量累积为啄木鸟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利用从GenBank获取的ND2基因序列,对啄木鸟科179种啄木鸟采用NJ法、MP法以及ML法分别进行了分子进化树构建,同时用NJ法重建了Picumnus属分子进化树。此外又利用cytb基因序列采用NJ法对Dryobates属和Picoides属进行分子进化树重建。我们的结果显示,姬啄木亚科Picumnus属新大陆物种彼此的进化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而该属唯一一种旧大陆种P.innominatus,种内遗传差异在种间水平依然显著,这说明其种内遗传差异一直被低估了。在啄木鸟亚科内,Hemicircus属和Nesoctites属为姐妹关系,而Geocolaptes olivaceus插入了Campethera属支系中,并非与其构成姐妹群体。此外,一些姐妹群在新旧大陆上的分布,推测这种分布可能与第四纪冰川有关。啄木鸟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下不断发生分布范围的扩张与收缩,最终形成现存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正>戴花冠的"啄木鸟"我是伍兹,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我,爱生活,爱美食,爱飞翔,唯独不爱的就是被认错:"瞧,那是一只脑袋上插着蒲扇的啄木鸟!"不瞒你说,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18次被认错了,那些眼神不好的"糊涂蛋"包括很多类型——人、兽、鸟均在此列。"妈妈,啄木鸟为什么停在草坪上,不去医治大树呢?"一个人类小朋友看到我之后,这样问妈妈——拜托,我就是喜欢在地面上抓各种昆虫和蠕虫,你管得着吗?"喵——又让这只啄木鸟逃脱了!话说这只鸟的味道闻起来怎么那么古怪?"好险,差点儿成为这只野猫的点心,否则我到死都无法为自己正名。"妈妈,妈妈,你等等我,你怎么不理我?"又有小啄木鸟追在我的屁股后面一边叫一边飞……所以,我决定必须好好介绍一下我自己,避免悲剧继续上演。我是一只戴胜鸟,跟啄木鸟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我最大的特点就是——美丽与恶臭并存。  相似文献   

16.
啄木鸟Picidae是杨树蛀干天牛Cerambycidae的重要天敌之一,在控制天牛危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对其他森林害虫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对啄木鸟生活习性和特征的观察、对杨树蛀干天牛及其他森林害虫生态控制作用的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用啄木鸟对杨树蛀干天牛及其他森林害虫实施生态控制,是杨树蛀干天牛工程治理和其他森林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4月15日,在湖南省通道县双江镇传素村杨家冲(109°49′59.2″E,26°04′10.18″N,448 m)发现1只啄木鸟(图1a),鉴定为白眉棕啄木鸟(Sasia ochracea),隶属?形目啄木鸟科,后经咨询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学建教授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杨道德教授,确认为湖南省鸟类新记录种。发现点临近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直线距离约6 km)。发现时该鸟正在村郊一棵苦楝树(Melia azedarach)上觅食,周边栖息地主要为村落、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笔者在广州中山大学标本馆研究黑眉拟啄木鸟(Megalaima oorti)标本时,在其中发现一号雌性黄纹拟啄木鸟(M.faiostricta)标本,经查阅有关文献确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鸟类新纪录。该标本的馆藏编号为“SYSZ0001696”,采集时间为1977年9月,采集地点为广西西南部龙州县境内  相似文献   

20.
四种同域分布洞巢鸟的巢址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巢鸟集团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巢址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群落动态的内在机制。作者于2008年4-7月,对吉林大岗林场4种主要洞巢鸟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多尺度(巢树、巢址和活动区)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的关系。共发现160个繁殖巢,其中初级洞巢鸟58巢,包括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24巢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21巢;次级洞巢鸟102巢,包括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38巢和普通?(Sitta europaea)45巢。初级洞巢鸟对巢树无显著选择性,而次级洞巢鸟对巢树有显著选择性,以白皮柳(Salix pierrotii)为主。灰头绿啄木鸟的洞口主要朝南,而其他3种洞巢鸟对洞口朝向没有显著的选择性。初级洞巢鸟巢址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巢树和巢址尺度上,而次级洞巢鸟在3个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区分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洞巢的关键因子为洞口直径和洞巢内径,即洞巢的大小;区分白眉姬鹟和普通?洞巢的关键因子为巢树树冠高度和洞口深度。也就是说,初级洞巢鸟之间以及次级洞巢鸟之间巢址特征的最主要差异均在巢树尺度上。判别分析表明,普通?倾向于选择灰头绿啄木鸟提供的洞巢,而白眉姬鹟偏好于大斑啄木鸟提供的洞巢。由于啄木鸟所凿洞巢的大小不同,导致了次级洞巢鸟对其巢址的差异性选择。因此,洞巢的大小是影响同域分布的洞巢鸟巢址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