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厚朴类中药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含量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HPLC测定法,对几种中药厚朴及其不同地方代品中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含量测定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正品厚朴与地方代用品之间的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含量差别很大,正品厚朴也因产地不同含量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响应面法优化厚朴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提取工艺。以溶媒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总提取百分含量作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各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用响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媒比60 mL·g-1、乙醇浓度为72%、提取时间78 min,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总提取百分含量达2.29%。说明响应面法优选厚朴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成分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不同树龄厚朴干、枝皮中的酚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都江堰市不同树龄厚朴干、枝皮中所含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的动态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都江堰市不同树龄、不同部位厚朴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随树龄增大而增加,均在25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厚朴药材质量评价、遗传改良及合理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响应面法优化厚朴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提取工艺。以溶媒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总提取百分含量作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各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用响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媒比60 mL·g-1、乙醇浓度为72%、提取时间78 min,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总提取百分含量达2.29%。说明响应面法优选厚朴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成分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使用pH =8.93的KH2 PO4 NaOH缓冲液 (0 .0 2 5mol/L) ,根据混合物含量测定的原理 ,在 2 89.4nm和 316 .4nm处测定溶液吸光度来测定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 ,在 5 17nm处考察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清除DPPH·的活性 ,建立了同时测定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初步考察了二者的自由基清除活性。DPPH·可作为二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中药厚朴中分离得到群体感应抑制剂,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QSIS-las I对中药厚朴的粗提物进行活性检测及追踪,采用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确定其结构。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及地衣酚法测定绿脓菌素和鼠李糖脂的产量,并通过半固体培养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swarming运动,利用RT-PCR检测与QS调控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厚朴粗提物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其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和厚朴酚。亚抑菌浓度下的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毒力因子如鼠李糖脂和绿脓菌素的产量以及swarming运动,且能够有效抑制QS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P0.05)。结论:和厚朴酚是一种新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治疗细菌感染的潜在新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口腔微生态中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XTT减低法评价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对常态及药物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厚度及活性进行观察.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5.63、31.25及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2 000 ~ 15.63 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率分别为90.13% ~24.21%;24 h时常态生物膜结构中大部分是活菌,有少量死菌存在,生物膜厚度为(75.15 ±6.57) μm.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显示,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24h生物膜作用后活菌百分比为(31.4±0.09)%,生物膜厚度为(33.14 ±6.66) μm,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霉菌素相比,其抑菌活性相对较弱,但对生物膜厚度影响强于制霉菌素.结论 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体, 但其具有潜在的正常菌群的特性。本研究通过评价临床常用中药厚朴的活性成分和厚朴酚对H. pylori的抑制作用及对其空泡毒素A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以反映其对H. pylori具有的潜在去除毒性的作用。【方法】使用平皿稀释固体法和脑心浸液液体法测定和厚朴酚对H. pylori的最低抑菌浓度, 进一步通过中性红摄入法评价经无抑菌效果的低浓度和厚朴酚干预后, H. pylori培养上清中空泡毒素A (Vacuolating cytotoxin A, VacA)的毒性作用; 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经低浓度和厚朴酚处理后, H. pylori菌体及分泌上清中Vac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高浓度(0.75 g/L)和厚朴酚对H. pylori 具有抑制作用; 而在远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和厚朴酚可有效抑制H. pylori VacA的形成和分泌。【结论】和厚朴酚具有下调H. pylori毒性的潜在作用, 这为基于“致病性H. pylori的非致病性转变”这一机理的干预性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厚朴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厚朴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并初步了解厚朴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产酸、耐酸、胞外多糖形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等相关致龋毒力因子的转录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厚朴酚防龋的药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作用后效果,并进行红绿荧光定量分析;根据GenBank基因库查询ffh、gtfD、pdp等基因序列并设计引物,进行RT-PCR.结果 CLSM观察厚朴酚作用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后可使膜内活菌比例明显下降;RT-PCR结果表明毒力因子ffh、gtfD、pdp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结论 厚朴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致龋毒力因子ffh、gtfD、pdp的转录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体外情况下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80)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分析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DCFH-DA染色法测定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内活性氧积累的影响;用JC-1染色法分析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用碘化丙啶染色、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检测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加入麦角甾醇后,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的变化,检测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IC和MFC分别为16 μg/mL和32 μg/mL。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细胞膜和胞浆均有明显的影响。和厚朴酚是通过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和破坏线粒体功能来诱导白念珠菌的细胞凋亡和坏死。它也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这可能和细胞壁的破坏和与麦角固醇的结合有关。[结论]和厚朴酚通过产生活性氧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细胞损伤这种复杂的机制从而对白色念珠菌产生抑制作用,使和厚朴酚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