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被问及为什么不减少一些牲畜数量,这样草场压力能减轻,家里人也不用那么累的时候,老人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也想减少牲畜让草场也缓口气,可减少了牲畜,我们这些陪读的念书的钱就不够了……"  相似文献   

2.
亚热带人工湿地中配置植物与迁入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湿地是为了净化污水而建造的一类系统, 其环境特征既不同于自然湿地, 也不同于一般陆地生境。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新问题。作者以杭州植物园作为案例研究了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秋末人工湿地的物种数为72种, 其中自然迁入植物54种; 冬春季的物种数为46种, 其中自然迁入物种33种。在人工湿地中, 人工配置的植物种类仍然是群落结构的主体, 迁入植物大部分处于伴生地位。应该在人工配置植物的基础上保留一些有价值的自然迁入植物, 使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这样既能充分吸收水中的多种营养成分, 又能美化环境。亚热带地区可以有冬春和夏秋两个植物功能群在人工湿地中连续生长, 这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生态位, 提高人工湿地在冬季的净化效果, 增强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季节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是为了净化污水而建造的一类系统,其环境特征既不同于自然湿地,也不同于一般陆地生境。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新问题。作者以杭州植物园作为案例研究了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秋末人工湿地的物种数为72种,其中自然迁入植物54种;冬春季的物种数为46种,其中自然迁入物种33种。在人工湿地中,人工配置的植物种类仍然是群落结构的主体,迁入植物大部分处于伴生地位。应该在人工配置植物的基础上保留一些有价值的自然迁入植物,使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样既能充分吸收水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又能美化环境。亚热带地区可以有冬春和夏秋两个植物功能群在人工湿地中连续生长,这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生态位,提高人工湿地在冬季的净化效果,增强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季节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董斌  陈立平  王萍  张长勤 《生态学报》2012,32(6):1943-1950
山东黄河流域是黄河入海的最后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遥感影像和数学方法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对区域尺度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0年、2006年时相相近的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法、专家分类法以及GPS、GIS等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统计、验证和分析。在层次分析法确定森林资源、森林景观、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因子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规划法对森林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区域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主要集中于鲁中南山地及丘陵地区。6a间,森林资源增长相对缓慢,宜林荒山荒地的面积增加了8.2%,到2006年,其面积高达238955.7 hm2。对宜林荒山荒地进行线性优化后,森林类型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墒降低了8.4%,森林资源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有序度明显提高。最后,对立地条件不同的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树种配置措施。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的生态背景及其草地建设的原则与优化模式   总被引:172,自引:28,他引:1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全面分析了毛乌素沙地生态过渡带的自然环境、植被的现状和历史变迁过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环境和植被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草地建设的原则及优化生态模式,其中包括:水分平衡原则,半固定沙丘持续发展原则,网带状种植原则,滩地草、农、林复合系统模式、软梁半人工草地复合系统模式和硬梁天然草地放牧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规划与管理灌溉水资源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对此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多专注于特定的方面或尺度,深入性很强,系统性、整体性较弱.本文从管理的综合性与技术的集成性出发,提出了用于灌溉水资源时空优化配置的多层次多尺度框架,并阐明了框架内各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以智能算法在各类模型求解中的应用为主线回顾和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系统性策略来研究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既可以从时间尺度上总体控制灌溉用水总量,也可以从空间尺度上减少灌溉水量的损失,为提升灌区灌溉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水分生产率以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针对日光温室中的午间高温、高湿、病虫害发生率高 ,频繁地使用农药等一系列问题 ,已研制了具有阴、阳棚结构的新型日光温室 ,它通过阴、阳棚之间的热交换 ,既可降低阳棚的午间高温 ,推迟并缩短了阳棚午间 30℃以上的高温 ,又可提高夜间低温 ,其日平均温度比对照 (二代日光温室 )气温提高了 3.8℃ ,地温提高了 4.2℃ ;光照总入射量比对照平均增加 1 3.5 % ;≥ 85 %湿度平均减少 4.7h/d;病虫害发生率及农药使用量比对照减少 85 %以上。将阳棚午间多余的热量补充给阴棚 ,可使其温度提高 3~ 5℃ ,把单屋面日光温室背面的遮荫区 (大多都闲置 )转化为生产区 ,使土地利用率从 43.8%提高到 68.8% ;该日光温室可提供两种不同光照、温度等条件的温室人工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基本实现了光、温、水、土、CO2 等生态因子的优化配置 ,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新型日光温室 -集水工程 -沼气池联体构筑为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水分为限制因子的草地优化收获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基于累积耗费距离理论的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以流域内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优化为目标,依据累积耗费距离理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表面(MARS)和耗费距离表面(MCR)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研究了流域水土资源类型间进行能量交换、传递的阻力大小和耗费阻力空间分区,并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代表水土资源的生态核心源为河网、其他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4类,其中建设用地累积耗费阻力值最大,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传递阻碍作用最大,河网累积耗费阻力值最小;根据水土资源配置方法和分区原则可划分为5种类型:重点优化配置区、有待优化配置区、重点关注区、关注区、生态治理与保护区。需要进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在重点优化配置区,这些区域集中在绿洲核心区,且承载了85%以上的城镇和人口,因此要扩大绿洲边缘区以防止外围荒漠逼近,绿洲与荒漠交接区要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并减少耗水作物种植,使抗生态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地生态优化的调控原则和总体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长避短,开发利用荒漠草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分析了荒漠区草地的基本生态问题和优化目标,着重探讨了必须从区域和系统的水平上实行调控;以扩大人工饲草料生产能力为调控的驱动力;以深化农牧结合,发挥山地—平原—绿洲复合系统整合效应为调控核心的原则。提出了以新疆南准噶尔荒漠区为代表而又有普遍意义的草地利用优化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1.
    
In the Molise region (Italy), some autochthonous populations are still bred and, between them, some wild horses named 'Pentro horses.' The breeding area is a natural pasture. It is 2200 ha extended including a broad plane surrounded by wooden hill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ea over a 2-year period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herd and to define the stocking rate in relation to the forage produc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 and quality. The forag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ver two successive years during the grazing period (May to October) from five experimental areas and analysed for dry matter (DM), organic matter (OM), crude protein (CP), crude fibre (CF), neutral-detergent fibre (NDF), acid-detergent fibre (ADF), acid-detergent lignin (ADL) and gross energy (GE). Horse feed units (HFU) and horse-digestible crude protein (HDCP) were also predicted. Data were analysed with a one-way ANOVA test using month and area as factors. The DM, HFU and HDCP total produc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total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the herds from May to Octob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asonal and yearly climatic variations significantly affec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ve value of the pasture. The parameters most influenced were DM, CP, ADF and to a less extent NDF, while OM, ADL and GE show smaller differences during the observed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a low production per ha; nevertheless, because of the low stocking rate (0.3 to 0.6 head per ha), nutrient production meets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the horses regarding DM and energy.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areas have to be ascribed to the different botanical compositions and to the different drain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and also in this case the greatest variations are for DM, CP and ADF.  相似文献   

12.
牦牛放牧率和放牧季节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经过两年牦牛放牧试验表明,夏季草场不同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全磷、全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及0~20cm土壤层营养因子的平均含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速效氮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冬季草场不同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和全氮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及0~20cm土壤层营养因子的平均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随着放牧率的逐渐增加,夏季草场不同土壤深度速效氮含量也逐渐减小,当放牧率达到1.07、1.08和1.22头·hm-2时,0~5、5~10、10~20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冬季草场不同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逐渐增加,当放牧率达到0.81、0.78和1.00头·hm-2,1.03、1.09和1.03头·hm-2,1.36、1.35和1.30头·hm-2时,0~5、5~10、10~20cm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依此达到最大。在夏季草场,0~20cm土壤层速效氮平均含量达到最小放牧率是1.07头·hm-2;冬季草场0~20cm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达到最大放牧率分别是0.90、0.83和1.21头·hm-2。  相似文献   

13.
李勇 《生态学杂志》1992,11(2):57-60
一、饲养试验结果1.材料与方法:试验日粮按产蛋率(<65%、>65%和<80%、>80%)分三段配制,对照组日粮含有较高量的鱼粉;试验Ⅰ组日粮中加入豆科草粉,减少鱼粉,并在低产蛋率阶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牧草产量的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英雨  毛留喜  钱拴  伏洋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428-1434
以青海省为例,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地面实测资料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的牧草产量遥感估算模型,并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对模型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型拟合结果良好(R2≥0.67),精度较高,能够对牧草产量进行动态监测;基于建立的牧草产量遥感估算模型,反演了青海省2004年5~8月基于像元尺度的月牧草产量分布图,并对牧草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青海省牧草产量空间分布主要与草地类型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地貌、土壤和气候特征有关,而牧草产量的年内季节变化则主要与牧草生长及气候变化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15.
防护林带体系是东北漫岗黑土区坡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坡耕地上侵蚀沟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Quickbird高精度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分析防护林带分布对坡耕地侵蚀沟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坡耕地沟蚀特点及其与防护林带分布的相关关系,提出防护林带分布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当前不合理的防护林带布局,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坡耕地浅沟和切沟的发生和发展.优化方案包括:调整防护林带走向为横坡林带,加强林带维护和更新,以减少林带间断,增加林带条数,减小林带间距等,同时提出了坡面林带条数和林带间距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典型漫岗黑土区坡耕地的沟蚀防治和防护林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放牧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质草地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很大,连续5年过牧使草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较禁牧区低87.9%、82.1%、94.0%和57.0%,草地现存生物量仅为禁牧区的2.1%,土壤粘粒、C、N含量和微生物、小型动物数量也较之降低6.0%、31.9%、25.0%、95.0%和75.9%,地表紧实度提高274.0%,特别是次级生产力从第3年转为负增长,使草地产出功能完全破坏,封育对沙质草地十分有益,封育5年草地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轻牧和中牧下的植被盖度、高度、土壤状况处于禁牧区和重牧区之间,其中轻牧区植被情况要好于中牧区,但次级生产力低于中牧区,根据多年调查和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沙质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应为45%~50%,草地载畜量以3~4羊单位·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牧户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的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惠梅  张安录  王珊  张雄  杨海镇  卓玛措 《生态学报》2013,33(18):5943-5951
牧民对环境保护的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主体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的成效和可持续性,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约283户藏族牧民通过翻译进行结构式访谈,采用Logistic模型从主体角度探讨了牧户愿意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域约87%的牧户认为生态保护对牧户有好处,但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近70%的牧户是在政府主导下基于有限理性而被动的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2)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意愿主要受当地政府的保护力度及牧户对生态保护外部性的认知水平、生计水平、外界接触程度、工作机会的正影响,并受牧户的年龄、离中心城镇的距离和区域气候恶劣情况等因素的负影响,系数依次为:2.22、3.98、1.93、2.26、1.48、-1.63、-2.43、-0.92。(3)牧户的生计水平、退化感知和外部性认知是影响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概率不仅仅是牧户出于自身利益和未知风险考虑下被动的响应,更是当地政府的环境知识宣传和保护投入影响下个体的抉择结果。(4)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解决牧户的单一化生计问题,构建完善地生态补偿机制让牧户分享生态保护的外部性效益,并激励牧户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生态保护、牧户幸福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1 引  言荒漠化问题一向是困扰生境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 ,它不仅表现人为无序性开发导致土地荒漠化[2 ] ,而且已荒漠化的土地又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形式反作用于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继续加速荒漠化进程 .这一“人为”与“自然”的叠加反促作用 ,必致生境进一步变劣、荒漠化加重 .本文以康保县为例进行荒漠化成因分析 ,为荒漠化治理提出相应对策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2 1 研究区概况该区地处内蒙高原 燕山山脉 华北平原过渡带 ,亦是季风气候与大陆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的交错带 .特有的熔岩台地与剥蚀高原格架 ,…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甲螨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甲螨(Oribatid mite)是土壤动物中主要类群之一。它们分布广、数量大(占土壤螨类的50%)、种类多,对土壤的形成、熟化及土壤物质能量的变动转化起着重要作用。甲螨还通过自身的运动、摄食和代谢,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甲螨中有的种类是动物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有的种类可危害农作物;还有些种类是畜牧  相似文献   

20.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ty succession of macrofoulants were studied using concrete panel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Kalpakkam, east coast of India, for a period of two years. The panels were suspended at 1 m, 4 m and 7 m depths and categorised into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xposures. A high total of 105 fouling taxa were recorded. The major fouling organisms observed were hydroids, barnacles, mussels, anthozoans and ascidians. Considerable faunistic and biomass variations were noticed both with respect to season and depth. The month of panel exposur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uccession of fouling communities. On the short-term panels, the maximum fouling biomass was 64 kg m–2 in 30 days at 4 m depth, whereas on the long-term panels, it was 250 kg m–2 after 216 days at 4 m depth. A comparison with the biomass values reported from elsewhere shows that biomass build-up in Kalpakkam coastal waters is one of the highest ever reported. Such a very high biomass accumulation is due to the extremely dense settlement of mussels, especially the green mussel,Perna viridis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