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倍体小黑麦的酯酶同工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黑麦的酯酶同工酶研究中,一些报道指出,六倍体小黑麦的胚乳产生5条快速移动带,带1、2和3来自小麦,带5来自黑麦,带4是杂种带;小麦和黑麦胚乳样品机械混合物的酶谱中,只有1、2、3和带5。在比较六倍体小黑麦(AABBRR)和某些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时,我们看到在两者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中都有上述E_1区5条标志带。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另外  相似文献   

2.
小麦、黑麦和小黑麦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及其亲缘属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Bhatia发现普通小麦和某些四倍体小麦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没有差异。Barber等人观察到小黑麦能产生5条快速移动带,在带5(来自黑麦)和带1、2、3(来自小麦)之间出现了1条新的带4。Mitra等人1971年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并把这一新形成的酶带假设为杂种带。Sing等人研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普酶高产菌株的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酶免疫测定法已成为医学及免疫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重要测试手段[7]。常用来作为酶标的酶主要有碱性磷酸醋酶[3],辣根过氧化物酶β-半乳糖昔酶[6]。  相似文献   

4.
郭丽娟  陶自荣 《遗传》1981,3(5):18-21
近年来,同工酶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已得 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8,9,11,12]。一些研究表明, 同工酶可以用于预测杂种优势[3,4]、筛选抗病品 种[2]鉴定远缘杂交种和花药培养获得的花粉 植株[10]。我们对玉米不同材料、未培养与培养 的花药以及花粉植株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的表现进行了研究,以便探明过氧化物酶同工 酶在不同材料上的差异;在培养过程中酶的变 化以及与花粉植株后代的遗传学表现之间的关 系。本文将报道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黑麦(Secale cereale L., RR)是改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的重要基因资源,将黑麦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是小麦品种改良的有效途经之一。文章将四川地方品种蓬安白麦子(T. aestivum L., AABBDD) 与秦岭黑麦(S. cereale cv. Qinling, RR)杂交,染色体自动加倍获得八倍体小黑麦CD-13(AABBDDRR);通过顺序FISH和GISH分析,发现该八倍体小黑麦1RS端部与7DS的端部发生相互易位,是一个携带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染色体的八倍体小黑麦。利用八倍体小黑麦CD-13与四川推广小麦品种川麦42杂交、连续自交,获得包含60个株系的F5群体;对F5群体的58个株系进行GISH和FISH分析发现,其中13个株系含有1RS-7DS.7DL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在这13个株系中,株系811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是稳定的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并且1RS特异分子标记和醇溶蛋白分析表明,1RS-7DS.7DL易位染色体1RS小片段的断裂点位于分子标记IB267-IAG95之间,不包含编码黑麦碱蛋白的Sec-1位点;同时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的千粒重与川麦42相当,远远高于八倍体小黑麦CD-13,对千粒重无负作用。因此,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RS小片段上的优异基因及其遗传效应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Schwartz和Beckman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 乳的醋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同工酶 中发现过杂种酶的存在,即杂种中除具两亲本 酶带外,还在两亲本酶带的中间位置出现新的 酶带〔4,6,73。而Bruce等用15个自交系互配组 合检验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工作中,却 没有观察到杂种酶的存在,而只观察到互补酶 带[4,6,7]。我们曾在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中看到,杂种除具有两亲本共同的酶带外,还具 有新的即第4酶带,这条新的酶带可称为“杂种 酶”[1,2]。我们发现有的育种纯度高的自交系中 仍然存在着酶谱的株间差异即酶谱纯度f2,3,的 问题以后,我们反复多次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酞 胺凝胶电泳方法检验“杂种酶”存在的真实性。 下面简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红细胞醋酶D同工酶表型及其基因频率研究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彩琴  王明鑫 《遗传》1983,5(6):29-30
六十年代,Tashian等人[6]相继发现人红细 胞中至少含有弓种以上不同类型的、能够水解 梭酸醋键的酶,如胆碱醋酶,碳酸f酶及另外3 种兰卜特异性的狡酸酝酶A,B,C, 1973年Hopkinson[8]等人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法以4一甲基伞 形酮醋酸盐或丁酸盐为底物,发现了1种新型 酷酶D(EsD)的存在。EsD在电泳性质、底物特 异性、酶活力及抑制作用等方面均不同于上述 几种脂酶OEsD分子量为60,000,最适pH值为 5.0-5.礼他们证明,人红细胞中有3种EsD 的大理、即EsDI,EsD2-1,EsD2。以后又发现 稀有型EsD 3-1.Coaters[5]等人研究表明,常染 色才:上至少存在3个等位基因EsD1,EsD2.sD3, 其后Beger3,又发现另一新的等位基因EsD4。近 年还有人相继报导了EsD5, EsD6, EsD'0的存 在10  相似文献   

8.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_1,BC_1,F_2和F_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过卵细胞丢失的染色体较多。黑麦染色体在F_2和F_3的传递率为36.0—38.8%,显著低于通过配子的平均传递率。不同的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是随机的,而在F_2和F_3中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R的传递率最高,6R、7R最低。发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黑麦染色体的丢失不仅发生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阶段,还受具有不同核型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夭亡的影响。受黑麦染色体的影响,小麦染色体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在不同的世代群体中,约有7.3—28.1%的植株丢失了小麦染色体。6R、5R和7R对小麦染色体丢失的作用较大。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使用八倍体小黑麦×小麦的杂交方式利用黑麦遗传物质于小麦育种的工作中,F_2和F_3是有效选择的关键世代。本文建议的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是实现这一选择目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和八倍体小滨麦950059杂交合成了小麦-黑麦-滨麦草三属杂种,对不同基因组染色体在三属杂种F1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劲松49和小滨950059均包含44条小麦染色体和12条外源染色体,三属杂种F1中含有6条黑麦染色体和6条滨麦草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黑麦和滨麦草染色体很少与小麦染色体配对.常以单价体形态存在.小孢子中的微核主要由外源染色体组成.在三属杂种F1的花粉发育过程中还发现了染色体浓缩不同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费炎灵  童一中 《遗传》1990,12(3):13-16
“蟹脚芒”小麦是从八倍体小偃麦中-5,与普通小麦晋革早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蟹脚芒”小麦的芒性“蟹脚芒”是一种新发现的芒性性状。本文对“蟹脚芒”小麦的芒性性状作了详细记载,并运用中国春单体系统[10]对“蟹脚芒”性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染色体C-分带和RAPD技术,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F2经电离辐射处理后的高代材料98-60进行了检测。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材料为小麦-黑麦异代换系。进一步通过C-分带分析表明,该品系为5R代换系,并且还包含有5AS/6AS小麦种内的染色体易位。通过RAPD分析,在该品系中找到了来源于八倍体小黑麦亲本"新麦73"的黑麦染色体特异扩增产物OPA-01350和与两个亲本不同的特异重组产物OPF-14800、OPF-14920,进一步验证了基因组原位杂交和C-分带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群体中的染色体易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以单株为基础分析了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BC_1,F_(?)和F_(?)代植株的核型。在鉴定了C-带核型的1098株杂种后代植株中,发现了78条小麦-黑麦和277条黑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世代和株系中,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变化在4.35—14.07%之间,平均7.10%;黑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在0.48—52.78%之间,平均25.23%。鉴定的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涉及了黑麦的14条不同的染色体臂和小麦的A、B和D组染色体。易位的48.57%发生在小麦和黑麦的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51.43%发生在非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同的黑麦染色体臂参与易位的频率不同。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主要发生在杂种的早期世代,使用适当的选择技术在F_3获得了纯合的易位植株。文中讨论了快速选育易位系的技术和它们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及其细胞遗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变小黑麦细胞质有可能增加减数分裂的稳定性,提高小黑麦的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作者以不同细胞质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F_1幼苗用秋水仙素加倍获得双二倍体、或以八倍体小黑麦为父本与F_1杂交,获得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 8x)8个品系。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质不同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结实率差异显著,出苗率亦不同,F_1株型多为两亲的中间型,花药不开裂,个别组合出现雄蕊雌化现象,有的组合表现生长弱性,减数分裂中期Ⅰ常出现1至数个末端交叉的棒状二价体,其数量在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表明异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有影响。D类细胞质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华 《遗传》1982,4(6):38-40
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分子生物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76年Walbot和Dure报 道了棉花DNA复性动力学研究结果[26],同年Flavell 和Smith发表了小麦方面的工作[12] 迄今为止已报 道的经DNA复性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过的高等植物 还有: 烟草[29],豌豆[22,]大豆[1,15],蚕豆[27]黑 麦[25]欧芹[29],绿豆[23],玉米[16],花生[8],粟[28],亚 麻[6]等。从已发表的情况来看,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 在主要方面都和已知的动物方面的情况相仿,下面我 们分几个方面逐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椪柑营养诊断的DRIS初步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Beaufils提出综合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简称DRIS)[1]后,Sumner等人相继制订了大豆[2]、玉米[3]、甘蔗[4]、马铃薯[5]和小麦[6]等农作物的DRIS标准,并在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柑桔生产中,直到1984年Beverly等人才建立伏令夏橙的DRIS标准[7]。而对椪柑的DRIS标准则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根据庄伊美等报道的福建省24个高产(亩产2000-5000公斤)椪柑园的资料[8],试图制订椪柑的DRIS初步标准,以供生产上应用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主要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廖佩言 《遗传》1980,2(5):22-24
配合力的研究,最初用于玉米的产量性状, 近年来已在小麦[3]、水稻[8-12] .豆[4],、高粱[5]、棉 花和花生等作物中广泛应用。配合力是杂交第 一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对亲本的选择和杂交 组合的确认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试验用 544, 7055,矮脚南特、窄叶青8号和马来红等 5个品种,按双列式杂交的要求,共配了P(P一 1)/2个正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张自立  陈桂兰 《遗传》1980,2(1):7-9
Giemsa分带是七十年代出现的细胞学新技 术。它用某些特殊方法,使染色体上显示出特 定带纹。用它作标记,有助于深人认识每条染 色体的特点及其结构。目前国际上已广泛地用 它进行核型分析,研究亲缘关系[3,4,9],进行远缘 杂种细胞学鉴定[10,12],人类群体研究[5]。它对细 胞遗传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均有重 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 monococcum)、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和黑麦(Secale 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 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 dicoccum)、硬粒小麦(T. 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 aestivum)‘扬麦9号’和‘扬麦158’及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的演变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在开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花以后,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光合能力下降较快;除黑麦外,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10 d后都低于普通小麦和小黑麦,胞间CO2浓度(Ci)迅速增加,Fv/FmΦPSⅡ和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开花前单株总叶面积和旗叶叶面积较大,花后下降迅速,功能期短;单株穗数也较多,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数却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普通小麦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的光合持续期是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1973年首次报告吸取绒毛诊断早 孕胎儿性别后[1,2],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绒毛作产 前诊断有了很大进展[3-14]。取绒毛方法方面:有 Hahnemann (1969, 1974)宫腔镜下钳取法[4,5], 我们的吸管负压抽吸法,及Rhine (1975)宫腔 冲洗法[10]。经实践证明,以抽吸法较好[9,12,13] Old (1982)又在负压抽吸基础上加超声显相 胎盘定位,取材更为准确[9]。绒毛培养方法大 致有两种:一是将绒毛剪碎后原位培养;一是 经胰酶处理制成混悬液培养[8],但效果都不理 想。本文报告在综合国内外绒毛培养经验的基 础上自行设计的一种新的接种方法,即:将绒 毛经胰酶处理后用玻片对合推压,使绒毛表层 不能再分裂增殖的合体细胞层与其下层分离, 暴露出能分裂增殖的朗罕氏细胞层,以利生长。  相似文献   

20.
反转录酶合成cDNA常产生不完全的转 录产物。为获得全长的cDNA拷贝并提高它 在总cDNA中的比例,已有不少文献提出了一 些措施,效果如何尚有争论[3]。我们以人胚肾 培养细胞poly(A)+ RNA为模板,参照Maniatis 的方法[5],建立了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反转录 程序,合成了较长的cDNA拷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