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以G、Jv、D2、Mu型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为母本与11个不同染色体组类型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观察当代的结实率,F1的育性与性状的变化、减数分裂行为,进一步探讨小麦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染色体组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代结实率主要由父本染色体组类型决定,F1的育性表现十分复杂,同一父本与不同的异细胞质“中国春”杂交,有的表现可育,有的表现不育,细胞质有一定的影响。F1的性状,有的与细胞质类型有关,如熟期、雄蕊形态、生长期与抗病性等。选择适宜可获得有明显杂种优势的组合。有的细胞质类型可影响减数分裂行为使中期Ⅰ配对的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在四分期出现微核与异常四分孢子。  相似文献   

2.
15个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主倍体小偃麦杂交,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普通小麦与天葛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D^2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S^V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F1结实率很三数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泪科与  相似文献   

3.
小麦异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华  薛玺 《植物研究》1999,19(3):308-312
采用四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即(T.ZhukovskiG)cs,(AeMuticaM)cs(Ae.VariabillisS)cs(Ae.CrassaD^2)cs与普通小麦“哈师一号”杂交,探讨异细胞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对杂交当代的结实率,种子饱满度,发芽率,F1的株高,分蘖数,穗长,生育期,育性的不同的影响,特别是育性差异较大,F1的减数分裂行为:在G型,M^t型细胞质F1植株中出现少  相似文献   

4.
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及其细胞遗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变小黑麦细胞质有可能增加减数分裂的稳定性,提高小黑麦的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作者以不同细胞质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F_1幼苗用秋水仙素加倍获得双二倍体、或以八倍体小黑麦为父本与F_1杂交,获得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 8x)8个品系。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质不同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结实率差异显著,出苗率亦不同,F_1株型多为两亲的中间型,花药不开裂,个别组合出现雄蕊雌化现象,有的组合表现生长弱性,减数分裂中期Ⅰ常出现1至数个末端交叉的棒状二价体,其数量在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表明异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有影响。D类细胞质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CV chinese spring)和八种异细胞质"中国春"(Aegilops vavilovii)CS、(Ae.juvenalis)CS、(Ae.crassa)CS、(Ae.comosa)CS、(Ae.unianstata)CS、(Ae.speltoides.M.)CS、(Ae.kotschyi)CS.(T.timopheevi)CS分别与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 8x)"远中2"、"远中3"、"远中4"、"远中5"杂交与回交,选育出8种异细胞质"远中2"、"远中2"远中4"、"远中5"共32个类型。并对不同的异细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当代结实率、种子萌发率、F1植株与回交后代的性状、育性、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因细胞质类型不同杂交当代的结实率有差异,F1和回交后代育性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与细胞质类型有关,而且与核亲本类型有关,表明明显的核质工作。不同的异细胞质类型对F1的某些性状如生育期、分蘖数、株高、籽粒饱满度有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行为与对照相比有变化,有的影响四分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 ,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 ;D2 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 ;Sv 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 ;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 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 ,F1结实率很低 ,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行为混乱 ,单价体过多 ,或许意味着在天蓝偃麦草 (Elytrigiain termedium)与长穗偃麦草 (E .elongatum)的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 ,选出G型、D2 型、Mt 型、Mu 型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其中D2 型细胞质八倍体小偃麦具有光周期敏感性雄性不育的特征 ;G型细胞质“远中 3”育性正常 ,表明八倍体小偃麦“远中 3”的E组染色体中存在G型胞质的育性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7.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不同核基因组及其染色体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玺  王同昌 《遗传学报》1995,22(6):445-454
本文用17个中国春小麦的缺体四体、9种不同的核基因组小麦与G、S ̄u、M ̄o、D ̄2型细胞质中国春小麦杂交,探讨这4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的育性与不同染色体、核基因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染色体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影响;某些核基因组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研究发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均位于6B染色体;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子房小麦对K、Ven型不育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能力,恢复度变幅为4.82% ̄48.67%。  相似文献   

9.
采用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为主,花粉育性和田间目测整株育性为辅的综合性状,判定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以及它与明恢63的杂种F1,F2和BF1的植株育性,并以野败型珍汕97A作对照,比较研究了其有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马协A与珍汕97A不育性的遗传均由两对基因控制,但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两对基因的作用方式与珍汕97A不同,前者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9:3:3:1的比例,BF1符合1:  相似文献   

10.
34个小麦品种(系)与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亲和性在供试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2个小麦品种表现了与中国春相似的亲和性;对34个小麦/黑麦属间杂种(F_1)的回交结实率和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的统计表明,杂种育性普遍较差,但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不同,其回交与自交结实率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4.50%和0—3.087粒/穗;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F_1)育性与杂交亲和性间存在明显相关,回交和自交结实率以及能够回交和自交结实组合的出现频率均随亲和性的增加而表现增加的趋势;在小麦品种演化过程中,亲和性与杂种育性均表现降低的趋势;小麦/黑麦属间杂种(F_1)PMC MI染色体配对水平普遍较低,平均交叉结仅为0.359,但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0—1.3;平均99.936%的杂种(F_1)花粉表现败育,仅有0.064%的杂种(F_1)花粉能被KI—I_2正常染色,杂种(F_1)染色体配对水平与正常染色花粉频率、正常染色花粉频率与自交结实率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和0.205。  相似文献   

11.
刘伟华  王同昌  何聪芬  徐香玲  李集临 《植物研究》2001,21(2):222-226,T001
本文利用17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黑麦,小黑麦杂交,回交,研究其性状与减数分裂行为的表现。首次观察到D2型Ae.crassa.4x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配对有抑制作用,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有促进作用,SV型Ae.kotschyi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部分同源配对均有抑制作用,S1型Ae.sharonesis细胞质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有促进,还观察到G型细胞质T.timopheevi,T.zhukovskyi,D2型细胞质,Ae.crassa 可提高产生有功能雌配子数,首次合成G型,SV型,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黑麦,D2型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是光敏性雄性不育,在15小时以上的长光照条件下表现不育,这对进一步了解异细胞质的作用,小黑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小黑麦的改良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粘型小麦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粘性不育系分别与中国春的二体,1B重双端体及1B°1D^Ⅳ缺四体杂交,调查其F1的育性及其F1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和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的细胞频率。结果表明:(1)5个不育系与中国春二体杂交F1的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春的1B重双端体使5个不育系的自交结实率大幅度下降,中国春的1B°1DⅣ缺四体使各不育系表现全不育;(2)5个不育系和3个父本杂交F1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的频率与其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的频率不存在直接相关;(3)5个不育系与中国春二体的杂交F1自交结实率与其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的频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5**,与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的频率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考察了粘、易、偏和二角型4种异质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1)供试4种异质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均属易恢复、易保持不育类型;(2)以4种异质非1BL/1RS不育系为母本与同一父本或不同父本测交,其F1平均结实率与单株间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3)4种异质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各自不育细胞质源对杂种F1的平均结实率影响程度不同,但不育胞质问恢复度差异不显著;(4)4种异质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虽然育性载体相同,但粘、易型的育性位点、偏型育性位点和二角型育性位点各自在同一连锁群中的位置可能不同;(5)4种异质非1BL/1RS不育系和恢复系基因除主效育性基因外,亦在不同核型中存在有不等量的育性微效基因和抑制基因,其组成形式和杂交后的结合方式是粘类不育系育性恢复度高低的主要判别。  相似文献   

14.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Ⅰ、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后期Ⅰ,三类异质小麦杂种F1代均出现了不正常分离,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了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微核。三类异源细胞质对落后染色体率和微核率的影响因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 ,研究了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 :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 ,均位于 6B染色体 ;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 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子房小麦对 K、Ven型不育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能力 ,恢复度变幅为 4.82 %~ 48.67%。  相似文献   

16.
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的细胞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分别和八倍体小偃麦中_2、中_3,中_5杂交。F_1植株性状为两亲的中间型。D型细胞质和B型细胞质的作用基本相同。S型和G型细胞质严重影响F_1的育性,但二者表现不同,S型细胞质仅削弱花粉育性,而G型细胞质使有些杂交组合的F_1雄性完全不育。在中_3、中_5核基因组中存在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M~t型细胞质可使所有杂交组合F_1植株大型化和抽穗期延长10—15天。此外,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M~t型细胞质能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而G型细胞质则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G型细胞质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影响较大,产生许多异常四分体,最终引起雄性不育。上述杂交组合经连续回交,已育成异细胞质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硬粒小麦2个品种与普通小麦6个品种,通过正反交,探讨五倍体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观察到:亲本组合对杂交当代的结实率与后代性状遗传均有影响;杂种性状分离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小麦其他种类型;培育条件对某些性状的形成,亦有作用;以及性状遗传与染色体数目、接合、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K,V型胸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I、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影不同而异。后期I,三类异质  相似文献   

19.
小麦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从普通小麦中国春细胞核置换到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的同核异质稳定系中,筛选出10个全不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对它们一些主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各不育类型在小孢子败育埋藏和特点上无显著差异;但雄蕊心皮化频率因细胞质不同差异显著;(2)各不育类型的生长特性、抗病性、光合特性主要农艺性状等因细胞质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现;(3)在供试的各不育类型中,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阿拉拉特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和菇  相似文献   

20.
费炎灵  童一中 《遗传》1990,12(3):13-16
“蟹脚芒”小麦是从八倍体小偃麦中-5,与普通小麦晋革早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蟹脚芒”小麦的芒性“蟹脚芒”是一种新发现的芒性性状。本文对“蟹脚芒”小麦的芒性性状作了详细记载,并运用中国春单体系统[10]对“蟹脚芒”性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