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铁栓  周东风 《昆虫知识》1992,29(6):334-336
80年代初在我市嵩县首次发现赤斑黑沫蝉,近些年已成为丘岭山区玉米上的重要害虫。据观察,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历期280余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若虫共分五龄。成虫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末期在10月上旬。主要在玉米上为害叶片,严重时被害株率达80%以上,减产50%左右,成虫羽化盛期是防治的有利时机。采用3%甲拌磷颗粒剂、1.5%1605粉、4%敌马粉封闭喷撒滋生场所,或用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50%1605乳油等,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2.
楝白小叶蝉生物学观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根祥  王建国 《昆虫知识》1995,32(6):349-350
  相似文献   

3.
1965年7-9月间,我县白翅叶蝉猖獗为害二季晚稻,受害重的,稻叶枯萎,停止生长,甚至不抽穗或穗而不壮。应用25%DDT乳剂进行防治,效果仅为30-60%,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和蔓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各地普遍试用与推广了乐果乳剂进行防治。 根据作者在水边公社郭家、馆头、璃田三个大队和县良种繁育场的试验(结果如表),效果较好。一般在  相似文献   

4.
5.
柿广翅蜡蝉生物学与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柿广翅蜡蝉Ricania sublimbata Jacobi过去甚少报道,至于该虫为害柑桔更未见记载。鉴于近年来该虫已在某些柑桔产区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弄清它的生物学和发生规律,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从1983年起对该虫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部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属同翅目,沫蝉科,近年来是我县局部地区丘陵地带对水稻为害最重的一种新害虫。一般受害轻者减产5%左右,重者40%以上。由于国内对该虫的发生和防治研究报道极少,在我省乐山地区还尚无此虫记载。因此,作者从1982年起对该虫进行了初步观察和防治研究,现将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传碧  全金城 《昆虫知识》1998,35(6):346-347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高效内吸杀虫剂。为探讨该药对为害茶树的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pirisugapirisuga(Matstimura)、小绿叶蝉Eflavescens(Fabricus)的防治,效果,近年来笔者用该药对茶小绿叶蝉类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分小区药效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均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方法小区试验是在当年茶小绿叶蝉类第1次发生高峰期进行的。供试茶园为长势一致,4年生无性系福云6号高产封行茶园。按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江苏吴县市农药厂生产)分设35‘42’5393个处理,用40%乐果乳油(上海农药厂…  相似文献   

8.
山东广翅蜡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强  王菊英  柳建定  陈永法  范秀华  祝永权 《昆虫知识》2007,44(1):116-118,F0004
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shantungensisChouetLu是通道绿化林木上的重要害虫,在浙江余姚1年发生2代,以卵在寄主枝条内越冬。冬季剪除越冬卵块和若虫期喷洒药剂,能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每年7、8月份,闽北山区的单季晚稻、间作晚稻、连作晚稻,常遭稻叶蝉和稻飞虱的为害。往往造成整垅或整片的稻苗枯死。 农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采用结合中耕除草把虫子耙入泥浆、滴油打落、火堆诱杀等方法,都有一定防治效果。后来采用DDT、666等进行防治,也能控制虫害。  相似文献   

10.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 Motschulsky)在浙江省东阳县,一年大部发生二代。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发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越冬,少数早发的才能发生第三代。第一、二和三代卵历期分别为17—19、11—12和15一19天,若虫历期分别为19、16和24天。成虫4℃开始活动,10℃开始取食,15℃开始羽化和产卵。卵开始发育温度在20℃左右。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前期在第一、二代分别为23和17天,越冬成虫则长达6—8月之久。每雌产卵量以越冬代最高,以后各代急剧下降。越冬后成虫在4月下旬几乎全部集中于早、中稻秧田,产卵盛期在5月即早稻本田分蘗期。繁殖寄主仅限于水稻。 因白翅叶蝉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防治适期为早季秧田。1964—1965年在东阳县早季秧田大面积防治结果,可减低早、中稻本田虫口90%以上,且能压低双季晚稻田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1.
闫家河  袁锋  朱传祥 《昆虫知识》2000,37(5):278-282
槐树三刺角蝉 Tricentrussophorae Yuan et Yan是国槐上发现的新害虫 ,在山东商河 1年发生 2代 ,以卵在国槐枝条内越冬。本文报道了该虫的生活史、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用 10 %高效氯氰菊酯 2 0 0 0 ,30 0 0倍稀释液和甲基 16 0 5的 10 0 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 ,若虫死亡率达 10 0 %。  相似文献   

12.
<正>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Motschulsky)在我县近年来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在山区、近山区发生量较大,对迟熟早稻,中稻和部分晚稻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与损失。鉴于此虫在我县为害逐年猖獗,我们于1978年秋至1979年对白翅叶蝉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了其生物学特性,为测报及防治提供依据,兹将结果初报如下。 一、年生活史 根据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白翅叶蝉在我县一年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少数成虫和第三代成虫越冬。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于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3.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14.
说蝉     
刘玉海 《化石》2000,(3):17-18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斑蝉族的研究(同翅目: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蝉族Gaeanini是蝉科中的一小族。过去由于程淦藩、刘淦芝等人的研究,我国已知的有5属、8种及3亚种: Ⅰ.虎斑蝉属Becquardina Kato 1940。 1.虎斑蝉 B.electa(Jacobi)1940,贵州。(图版Ⅱ:8) Ⅱ.孔雀蝉属 Taona Distant 1909。 2.孔雀蝉 T.versicolor Distant 1909,陕西。  相似文献   

16.
17.
18.
四种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虫期 6 6 6 7m2 用 70 %杀螟丹 5 0g ,5 8%吡虫啉—杀螟丹混剂A( 1∶4 ) 5 0g,2 2 %吡虫啉—噻嗪酮混剂 ( 1∶4 ) 5 0g ,兑水 75kg,蓬面喷雾 ,对茶小绿叶蝉类药后 7天虫口减退率达 84 5 %~ 93 5 % ,2 0天内维持在 91 6 %以上。 1 0 %吡虫啉用药量偏低 ( 1 0g 6 6 6 7m2 ) ,2 0天的药效仍有 77 2 % ,具速效和持效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 小字纹小绿叶蝉Empoasca notata Melichar在四川省西昌县为害蓖麻叶相当严重,造成叶片向背面卷缩变硬变碎,叶质粗老,逐渐焦枯脱落;芽叶受害后,造成萎缩,生长停滞,植株结籽稀少,严重影响蓖麻的产量和品质。现将初步观察结果简介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2—3.6毫米,体淡黄、淡灰黄或淡黄绿色。头部向前成钝角突出,在头冠中域有一倒“小”字形的白纹。复眼褐色。前胸背板前缘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连成一列。小盾板中部有“U”字形白斑。前翅略透明,微带淡黄色或淡灰色,翅的端部有时稍现烟褐色,  相似文献   

20.
灭幼酮防治稻飞虱与稻叶蝉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温州地区水稻上的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其中晚稻受害最重。在药剂筛选中,晚稻常用井叶合剂(3%井冈霉素乳剂250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500克/亩),主治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由于叶蝉散田间残效期短,难以控制后期的稻飞虱为害。特别是水稻生长后期,田间管理往往放松,加以稻飞虱持续增殖,积累的虫量多,以致损失较大。 1987年根据全国植保总站的委托,作者用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