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冠心病(CAD)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情最为凶险,而近70%的急性冠脉事件并不是由显著地冠状动脉狭窄引起,而是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造成的急性狭窄,以及其后血栓形成所致,因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元凶,因此需要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积极进行干预。近两年来,CT、MRI、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广泛应用于易损斑块的评估并取得显著进展,而分子影像学能从分子层面揭示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以及更加早期识别斑块进行。本文简要总结近两年影像学方法对易损斑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 相似文献
4.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分子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依赖Ca2+、Zn2+等金属离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表达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易损斑块处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水平增高.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近红外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等分子影像学的方法,能够动态无创地检测动物模型动脉斑块或人颈动脉斑块切除后标本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水平,不仅可以提示疾病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2):6201-6203
动脉粥样硬化和易损斑块破裂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最高的死亡率,超过传染病和癌症导致的死亡率的总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一层很薄的”纤维帽”和导致血栓形成的脂质核心构成。光热波成像是基于对被目标发色团(本文中指脂肪沉积)吸收的光信号强度进行周期调制,从而实现对目标发色团释放的热(红外)信号的调制。这里,我们利用光热波成像来检测来自兔子动脉硬化模型的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肪沉积的三维分布。波长为1210纳米的激光被用来靶向检测脂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在0.1到5赫兹连续扫频的激光的激发下发出光热波,光热波传播到样品表面形成红外辐射温度并被红外相机以25.6帧/秒的速度接收并录制20秒。红外相机上的每一个像素(总共256~256像素)在进行时域傅里叶变换以后得到强度和相位的频域光热波图像。某一特定频率的强度和相位光热波图像对应着脂肪沉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品中的横向和纵向分布。对强度和相位光热波图像的分析指出:光热波成像能够用来检测脂肪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三维分布,并且脂肪的分布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状特征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标志之一,主要发生在动脉血管的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心的钙化不会增加斑块的易损性,而粥样斑块纤维帽上的微钙化会加强纤维帽的周向应力,致使斑块的易损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机制包括被动钙化和主动钙化,被动钙化受激素和局部信号的调节,主动钙化机制涉及复杂的细胞生命过程,基质囊泡、细胞凋亡、外泌体、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等均参与了钙化过程.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或腐蚀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寻找易损斑块新血清标记物对于早期识别和干预高危患者至关重要。新近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是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本综述主要介绍妊娠相关蛋白-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以及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实验性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新方法。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16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及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分别于0周、3周、6周、10周检测血脂、ox-LDL、TNF-α、IL-1、IL-10,实验结束时取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NF-κBp65亚基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内膜面积比为53.6%,脂核面积与斑块面积比为54.9%,斑块纤维帽厚度与内膜中膜厚度(IMT)比约为8.5%;除甘油三酯变化不大外,实验组TC、LDL-C、HDL-C、LDL-C/HDL-C、TC/HDL-C、ox-LDL、TNF-α、IL-1、IL-10均有明显升高趋势,在3周、6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NF-κBp65亚基阳性染色面积较对照组高13.5倍。结论高脂喂养、免疫损伤加球囊拉伤可以成功建立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区拉曼光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区拉曼光谱特征,以球囊损伤日本长耳白兔右侧颈总动脉后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在实验过程中监测体重和血脂变化情况。3个月后,以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加以触发使斑块破裂,将动物处死并查找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组织经大体病理分类后,进行微区拉曼光谱及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拉曼光谱图在1450及1660cm-1处均有明显的胆固醇等脂质特征峰。特征峰曲线下相对面积统计结果表明: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谱峰下相对面积(5.80×10-3±3.51×10-3)显著高于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织(2.01×10-3±1.49×10-3)及正常动脉组织(1.01×10-3±0.94×10-3),P<0.05。正常动脉组织拉曼光谱曲线较光滑,无明显特征峰。血栓形成处拉曼光谱图荧光背底较强,未见特征谱峰。该研究结果证明微区拉曼光谱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胆固醇等脂质含量进行特异性定量检测,表明微区拉曼光谱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结构基因组学研究与核磁共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种生物的基因组DNA测序计划的完成,将结构生物学带入了结构基因组学时代.结构基因组学是对所有基因组产物结构的系统性测定,它运用高通量的选择、表达、纯化以及结构测定和计算分析手段,为基因组的每个蛋白质产物提供实验测定的结构或较好的理论模型,这将加速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结构测定技术等的发展为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保证.近年来核磁共振在技术方法上的进展,使其成为结构基因组学高通量结构分析中的一个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新发展,为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脑的功能活动磁共振成像的概念、原理、试验设计、临床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腿肌肉注射法建立兔VX2肿瘤模型,于造模后第7天、14天及21天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观察不同时期MRI表现。并于造模后第21天对照大体标本测量结果比较DWI及T2WI图像肿瘤最大径,同时比较肿瘤实体部分与髂窝内转移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显示,造模后第7天,12只模型兔MRI常规及DWI图像均可见成瘤;第14天,2例肿瘤内出现坏死灶;第21天,12例肿瘤内均出现坏死,DWI图像可发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灶,DWI及T2WI图像肿瘤最大径与大体标本测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髂窝内转移淋巴结的ADC值与原发肿瘤实体部分ADC值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WI可以监测兔大腿VX2肿瘤生长,有效区分肿瘤早期坏死成分,并判断相应引流区域淋巴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MRI是目前直肠癌诊断、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在判断肿瘤对邻近器官、结构的浸润程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对有较高复发风险的低位肿瘤。常规MRI尤其是高分辨MRI能够清晰显示直肠相关解剖,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确定肿瘤边界,直肠系膜有无受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可以准确有效的进行术前诊断、分期;DWI有助于鉴别辅助治疗后失活与存活组织、筛选出辅助治疗有效的患者,在评估治疗后疗效、提示患者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发现准确进行淋巴结分期、鉴别复发仍然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进一步探讨,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就近年来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价、术后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仪(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进行小型动物实验,探讨SD大鼠MRI最佳成像参数,为小型动物影像学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MR成像仪(Siemens Sonata, Erlangen, Germany),膝关节专用线圈.选取雄性SD大鼠41只,体重250~400g,分5组依次进行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并比较5组参数成像的图像质量,确立Siemens Sonata 1.5T超导MR成像仪应用于大鼠的最佳成像参数.结果:T1WI采用SE序列、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采用TSE序列;T1WI、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的最佳成像参数分别为TR 350 ms/TE 12 ms、TR 2500 ms/TE 75 ms和TR 3000 ms/TE 15 ms.在MRI成像相关参数中,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主要影响对比度,决定权重;扫描野(FOV)、矩阵(Matrix)主要影响空间分辨率;层厚、激励次数(Nex)、带宽(Bandwidth)主要影响信噪比.结论:在常规MRI上进行小型动物实验切实可行,通过综合调节相应参数,不仅可以发现肝脏病变,证实了肝癌模型的成功建立,而且可以获得较理想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MRI是目前直肠癌诊断、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在判断肿瘤对邻近器官、结构的浸润程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对有较高复发风险的低位肿瘤。常规MRI尤其是高分辨MRI能够清晰显示直肠相关解剖,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确定肿瘤边界,直肠系膜有无受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可以准确有效的进行术前诊断、分期;DWI有助于鉴别辅助治疗后失活与存活组织、筛选出辅助治疗有效的患者,在评估治疗后疗效、提示患者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发现准确进行淋巴结分期、鉴别复发仍然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进一步探讨,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就近年来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价、术后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颅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脑胶质瘤的1H-MRS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 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病例49例,按照WHO诊断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单体素或多体素扫描,点分辨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 脑胶质瘤的1H-MRS表现:肌酸(Cr)轻度下降,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显著下降,胆碱(Cho)显著增高.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与对侧止常脑组织的NAA、Cho、NAA/Cr、NAA/Cho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NAA/Cho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的NAA/Cho、Cho/Cr、NAA/Cr值与病理级别相关,其中NAA/Cho和NAA/Cr值反映肿瘤级别较稳定;NAA/Cr、NAA/Cho值呈负相关关系,Cho/Cr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1H-MRS结合MKI能提高脑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1H-MRS能对胶质瘤进行分级,反映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18.
简要叙述了核磁共振技术(NMR)在蛋白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NMR法通过测定蛋白质在稀溶液状态下反应位点的特定参数来计算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并可深入了解一定时间范围内化学反应和蛋白质构象转变的动力学过程。通过NMR对抗原决定簇和抗体CDR作图,可以分析其一级结构和三维构象;对抗原抗体动力学的分析,对于设计基因疫苗、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提呈以及分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构象变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