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 Ang-(1-7) ]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 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的新成员之一. 与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比 较,Ang-(1-7)在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发挥着心血管保护作用. 最新研究 发现,Ang-(1-7)在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内皮细胞功能、脂质代谢的这些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加强斑块的稳定性. 本文就Ang-(1-7)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Ang-(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也为Ang-(1-7)相关的ACE2/Ang -(1-7)/Mas轴作为未来临床治疗途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不仅发挥着收缩血管和调节血压的功能,还参与炎症、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的发生与发展.Ang Ⅱ通过AT1受体,激活内皮细胞MAPK、NADPH和ROS、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参与内皮细胞功能调节,引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其主要作用为抑制巨噬细胞的游走移动、促进巨噬细胞在炎症局部浸润、聚集、激活及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IL-1、TNF—α、NO等,从而间接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不仅是产生MIF的主要细胞,也是MIF作用的靶细胞,因此MIF在巨噬细胞参与调节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MIF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随着斑块的发展逐渐上升;相反,阻断MIF的表达则可以显著廷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撮并稳定斑块。因此,MIF在单核巨噬细胞的血管粘附、跨膜移动、内皮下聚集、泡沫细胞的形成及斑块稳定中的作用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将主要就MIF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学功能特别是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S)的效应分子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血管紧张素II不仅影响血流动力学效应,还通过其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发挥强大的促氧化和促炎症反应的效应。在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通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NADPH)氧化酶的激活和细胞内氧化还远信号传导系统从而促进脉管系统炎症反应的形成,血管紧张素Ⅱ和葡萄糖在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中还共享氧化还原信号传导通路,可见血管紧张素Ⅱ参与了炎症的反应、血栓的形成,通过刺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行细胞的增值,血管紧张素Ⅱ的这些效应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研究显示应用RASS抑制剂可以有效地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这些证据显示抑制RASS系统在保护血管病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从早期的脂质条纹到进一步的动脉粥样病变及血栓性并发症都能见到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又以激活的巨噬细胞尤为重要。新蝶呤是巨噬细胞激活后的代谢产物,它不仅是巨噬细胞激活的炎症标志物,还参与多种调节氧化平衡的生化途径,增加氧化应激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斑块不稳定性及不良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临床上,降低血清新蝶呤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风险。因此,新蝶呤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新蝶呤在冠心病中的角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脂质代谢失衡和免疫反应失调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炎症反应。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作为炎症信号的关键信使,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和血管重塑,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重要靶点。白细胞介素-1β中和抗体卡纳单抗在CANTOS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开创了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疗法的新时代。该文综述了白细胞介素-1不同成员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为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疗法和抗炎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蛋白、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与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个炎症的过程由脂质浸润开始,涉及氧化应激反应,最终导致复杂的病理损伤和斑块的形成,斑块突出入血管,破裂形成血栓而导致急性的心肌梗塞或中风。激活内皮源性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而生成的一氧化氮(NO)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对不周发展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形成均有改善和逆转作用。其生成的NO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自在血管壁被氧化,防止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产生,而影响脂质浸润;能抑制NFKB的激活和核内迁移,阻抑激活的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黏附和活化,减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性因子的表达以减少血栓形成;能阻止凋亡,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还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成和发展具有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在主动脉中膜变性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是一种新型细胞外金属蛋白酶,它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本研究发现,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人血浆ADAMTS1水平明显高于急性心梗病人和正常对照.通过给老龄小鼠埋泵缓释血管紧张素Ⅱ建立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在血管紧张素Ⅱ埋泵后14天,小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达到42%.血管紧张素Ⅱ给药组小鼠主动脉有大量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显示夹层部位过表达的ADAMTS1与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有共定位.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夹层组织部位versican(ADAMTS1降解底物)的降解明显增加,其与ADAMTS1表达增加相一致.结果提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来源的过表达的ADAMTS1可能通过增加versican的降解促进了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比较肾素抑制剂aliskiren单用或与氟伐他汀(fluvastatin)联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周龄雄性ApoE-/-小鼠通过喂以高脂饮食8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其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aliskiren组、肼屈嗪组、氟伐他汀组、aliskiren与氟伐他汀联合用药组,所有组别均治疗12周。取主动脉根部组织评估斑块面积(HE染色)、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CD31染色)及斑块稳定性指标(胶原蛋白染色、弹力纤维染色、Mac-3染色、MCP-1染色)。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liskiren单用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斑块内弹力纤维及胶原蛋白含量(P0.05或P0.01)。与aliskiren单用组比较,aliskiren与氟伐他汀联用进一步降低斑块面积,改善斑块的稳定性(P0.05或P0.01)。与aliskiren组比较,肼屈嗪组降压幅度相似(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肼屈嗪没有明显抑制斑块进展以及改善斑块的稳定性(P0.05)。结论:Aliskiren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减少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改善斑块的稳定性,而其与氟伐他汀联用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既是胆固醇在血管壁聚集的疾病,也是发生在动脉壁的一种低强度慢性炎症形式。近年来有研究证实胆固醇结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的显微技术证实,胆固醇结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即已出现,并与早期炎症有关。胆固醇结晶通过诱发局部炎症,促进大的脂质核心形成;刺破纤维帽,导致斑块破裂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在影响斑块进程中,NLRP3炎症体的激活对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LRP3炎症体是研究最多最明确的炎症体,其与非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胆固醇结晶激活NLRP3炎症体的途径作为研究靶点,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文就胆固醇结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激活巨噬细胞NLRP3炎症体的两种途径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血管紧张素Ⅱ在小鼠卵母细胞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Ⅱ不仅分布在卵巢内的黄体细胞,卵泡的膜细胞,基质和血管,在恢复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生发泡破裂和第一极体排放期的卵母细胞内也检测到血管紧张素Ⅱ的免疫阳性物,因此,血管紧张素Ⅱ有可能在卵泡的生长发育和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肪因子,它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分别在粥样斑块形成早期、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和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发挥抗粥样硬化的作用.脂联素的抗粥样硬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维护动脉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稳定粥样斑块等.脂联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微粒是血管内皮细胞、组织细胞或血细胞激活或凋亡时形成的亚微型囊泡。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浆及粥样斑块中富含多种细胞来源的微粒,不仅促进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异常中起重要作用,可增进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从而迁移到斑块内,吞噬清除内膜下沉积的脂质。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凋亡形成大量微粒,抑制内皮细胞合成释放一氧化氮,加重内皮细胞损伤,促进斑块扩大。微粒表面富含的磷脂酰丝氨酸和组织因子是微粒促凝活性的主要来源,病灶处及循环中存在的大量微粒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时凝血异常的发生。本文将就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凝血异常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Northernblot杂交技术,观察了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在上述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的表达,揭示转化生长因子β可能在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性内肽酶及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内肽酶是一种属于Ⅱ型跨膜蛋白的肽类内切酶,在肽链的氨基端水解疏水氨基酸肽键,灭活心钠素、肾上腺髓质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等心血管活性肽,在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和休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既往对斑块破裂的基础研究多集中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阐述的研究较少。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可在不改变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综合目前研究来看,炎症反应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而DNA甲基化对炎症反应又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改变DNA甲基化状态来调控炎症反应干预As斑块稳定性,有望成为防治As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围绕与As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几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等方面,对近年来DNA甲基化调控炎症反应干预As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Northern blot杂交技术,观察了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在上述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的表达,揭示转化生长因子β可能在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抵抗素(resistin)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脂肪分泌因子,现已证明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人体抵抗素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并且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都有抵抗素的参与,它主要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影响,并且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作用。本文对抵抗素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血管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炎症因素作为重要危险因素已得到研究者共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了从早期内皮功能障碍到晚期斑块破裂的AS形成的各个阶段。CANTOS研究作为测试AS炎症假说的第一个大规模临床试验,为寻找IL-1β介导的炎症性AS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依据。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一种识别受体,可引起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激活,产生和释放成熟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参与炎症反应发生发展。本文对胆固醇结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流动力学改变,斑块内细胞代谢方式变化等对NLRP3炎症体激活机制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途径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对NLRP3及其相关通路的研究,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诱导水钠潴留及血管损害导致血压升高部分依赖于T淋巴细胞的活动.AngⅡ通过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通路促进T淋巴细胞组织浸润,且AngⅡ可促进T淋巴细胞炎症因子释放及自身RAS激活,而T淋巴细胞的活动可正反馈式导致AngⅡ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