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模式与种群生存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2008年6月份,对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使用特定编码的彩色旗标,共标记2820只。其中成鸟31只,幼鸟2789只。根据23个越冬地点2729条彩色旗标的重见记录,推测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向东迁徙至韩国西南沿海及日本西部沿海越冬;另一条向南迁徙至我国天津以南的东部沿海,包括台湾西部沿海越冬。依据1996-2007年双台河口标记的黑嘴鸥幼鸟当年在日本西部沿海重见记录,计算12a间其相对生存率为(7.77±4.00)%(1.67%-14.89%)。其中1997、2001、2004、2006和2007年的相对生存率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2006年达到12年来的最低值(1.67%)。采用MARK软件中的Cormack-Jolly-Seber(CJS)模型,估计黑嘴鸥亚成体和成体的年生存率分别为0.613±0.058和0.746±0.042,重见率分别为0.897±0.04和0.799±0.053。亚成体较成体的重见率高,可能与亚成体到达越冬地相对比较集群有关。同时建议开展更多的彩色旗标观察活动,便于进一步了解同一越冬地中不同年龄段黑嘴鸥的移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2014年5~8月,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的蜕皮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成体在繁殖期间(6~7月份)的蜕皮次数为0~3次,不同性别之间的蜕皮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且蜕皮次数与个体的体长、体重无关。成体的蜕皮周期不恒定,最短为8 d左右,与仔蜥的蜕皮周期基本相同。仔蜥的蜕皮行为与其异速生长有关,且随着蜕皮行为次数的增加,蜕皮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少。胎生蜥蜴成体的蜕皮一般较为完整,除一小部分外,均可翻转后完成蜕皮,而仔蜥不翻转,这种特殊的蜕皮方式可能与人工饲养条件有关,也可能与胎生蜥蜴栖息地的气候条件、行为策略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黑鹳越冬期的取食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北京十渡地区的二渡和涞水县野三坡两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对越冬期黑鹳(Ciconia nigr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每星期观察一次,累计观察246 h。黑鹳觅食处水深5~40 cm左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90%以上;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黑鹳在两个研究地点取食的食物没有差别(P=0.439>0.05)。黑鹳取食长度小于4 cm的鱼类最多,占取食总次数的65.0%。成体和亚成体对不同大小鱼类的取食比例无差异(小于4 cm的鱼类,P=0.513>0.05;5~8 cm,P=0.979>0.05;≥9 cm,P=0.657>0.05)。在成体与亚成体对不同体型鱼类的搜寻时间中,成体搜寻较小食物的时间短于亚成体(P=0.008<0.05)。对食物的处理时间随着鱼类大小递增而延长,亚成体在处理较小食物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小于4 cm的鱼P=0.002<0.05;5~8cm的鱼P=0.001<0.05),表明亚成体的取食经验不足。保护越冬期黑鹳的最佳对策是减少对其取食活动和取食地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4.
无蹼壁虎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壁虎科 (Gekkonidae)动物以恒定窝卵数作为其主要生殖策略 ,多疣壁虎 (Gekkojaponicus)以较高产卵频率和较大雌体 (卵大一些 )在种群中的比例 (计翔等 ,1991a)作为其又一生殖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无蹼壁虎 (G .swinhonis)的繁殖生态生物学做进一步研究。1 研究方法1 1 野外观察时间及地点1993~ 1997年 ,在江苏省云龙山上的旧碉堡内 ,观察记录壁虎产卵、孵化等情况。1 2 饲 养1995、 1996、 1998和 1999年 ,参照计翔等 (1991b)方法 ,用木箱和纸箱饲养壁虎。每箱内饲养 1对成体壁虎 ,以…  相似文献   

5.
高原鼠兔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梁杰荣  戚根贤 《兽类学报》1989,9(3):228-230
我们于1974—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简报如下:1.各年龄组的季节变化 根据1978年采集的814个标本,按照施银柱等(1978)在《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三集中介绍的方法,参考室内饲养的资料,将鼠兔分为5个年龄组:幼体1组、幼体2组、亚成体组、成体组和老体组(图1)。结果表明:4月,种群由成体和老体组成,分别为87.7%和12.3%,说明鼠  相似文献   

6.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东北虎猎物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一个地区猎物种群生物量能否满足捕食动物种群数量的需求,这对于了解濒危大型食肉动物是否受到来自于食物缺乏的威胁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极其重要。为了掌握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东北虎食物需求与猎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冬季至2009早春积雪覆盖期采用随机布设样线,通过收集有蹄类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等活动的方法,在东方红林业局和迎春林业局管辖境内3 692.06 km2的区域布设大样方48个,并在大样方里共布设样线240条开展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确定东北虎猎物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猪(成体502 606只,亚成体209 210只)、马鹿(成体331 357只,亚成体67 72只)和狍子(成体810 815只,亚成体202 203只)的生物量分别为74 767.50 87 825.00 kg、79 744.50 85 984.50 kg 和 31 337.00 31 525.50 kg,3种有蹄类动物生物量共计1 85 849.00 205 335.00 kg。研究地区猎物总生物量为209 619.89 231 598.24 kg。如果按8%的生物提供给东北虎,3种主要猎物生物量可满足5.22 6.92只东北虎个体的食物需求,研究地区猎物总生物量则可满足5.89 7.81只东北虎个体的食物需求。此外,对足迹遇见率与抽样强度、抽样强度与足迹遇见率的均值标准误差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完达山东部林区布设120条样线(抽样距离600 km)、150条样线(抽样距离750 km)和115条样线(抽样距离675 km)能满足野猪、马鹿、狍子种群数量调查准确性的最低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处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舟山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秋之际易受热带风暴侵扰,两季雨量充沛。舟山岛为舟山市第一大岛,面积为502.65 km2,与大陆最近距离约9 km。2021年8月2日,在舟山岛鸭蛋岭的密林山涧内(122°6′58″E,30°3′17″N,海拔115 m)观察到一种蛙类,采集到蝌蚪(17只)、亚成体(2只)及成体(1只,雄性)标本共20只(采集号:AHU-EE-2021001~AHU-EE-2021020,标本保存于安徽大学标本馆)。后于2021年8月6日和7日再次在鸭蛋岭以东20 km的两条深山溪流内(海拔97~145 m)发现该物种的成体和蝌蚪。所调查个体特征显著,成体体型肥大,体色为棕黑色或褐色,吻端较圆,亚成体颜色较浅;背部皮肤排列着长短疣粒,疣上有黑刺,腿部分布一些小圆疣;雄蛙从咽喉部至腹前部排布肉质小疣粒,疣粒上有小黑刺,腹部以下较为光滑。通过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检验确定该物种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  相似文献   

9.
白腹短翅鸲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3年 6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腹短翅鸲 (Hodgsoniusphaenicuroides)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研究发现 ,亚成体雄鸟体羽暗淡 ,为似雌鸟样的褐色 ,但仍然可以繁殖。声谱分析表明 ,成体雄鸟与亚成体雄鸟的鸣声结构非常相似 ,而且两者在巢址、巢材、窝卵数、卵色、卵大小等巢卵特征上也非常一致。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1 1 7只白腹短翅鸲雄鸟标本的测量 ,发现成体雄鸟的翅长和尾长明显大于亚成体 (t 检验 ,P <0. 0 0 1 )。在 1 93 0年北平东陵同一繁殖季节采集的 1 0 8只雄鸟标本中 ,亚成体雄鸟所占的比例为 1 9%。  相似文献   

10.
半散放丹顶鹤越冬日活动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5年1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和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察半散放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越冬行为,发现在迁徙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保护区,雌雄成体丹顶鹤多数日间行为(包括觅食、运动和修饰行为)无明显差异,而其行为与亚成体丹顶鹤存在一定差异。与盐城自然保护区相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雄性、雌性及亚成体丹顶鹤日间的觅食、运动、修饰、静栖等行为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分别采用了相同或不同的行为对策来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1.
1987年9月至1989年8月,笔者对来自云南瑞丽的2只雄性马来熊成体和7只幼体(3♂,4♀♀)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了观察研究,本文报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饲料配方、幼熊感觉器官的发育、齿式的形成、外部形态的变化、体重的生长方法及行为。  相似文献   

12.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十分重要。2015年5—6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黑叶猴繁殖中心内4个饲养片区的72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进行寄生虫调查,共采集样本199份(其中皮屑样本2份,血液样本70份,粪便样本127份)。结果发现,仅22份粪便样本中含有毛首线虫Trichuris spp.卵,虫卵数100~1 850个/g;成体猴、亚成体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毛首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25%、29.17%、31.58%和29.41%。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感染率在成体与亚成体之间(t=1.834,df=2,P0.05)、雄性与雌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9,df=2,P0.05)。采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0.1 g·kg-1驱虫5 d后,驱虫效果达到94%,说明其驱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的冬眠进行初步研究,发现5条版纳鱼螈(包括成体和亚成体)在4个冬眠洞穴内冬眠,其越冬地选择在距离水源不远的溪流岸边或者平缓的山坡,能够自行打洞或者利用其他动物废弃的洞穴进行冬眠。版纳鱼螈主要是以单栖的方式冬眠,身体呈S形或者圆形。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2004年7~10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时间数据收集0-1取样法,对13只圈养大熊猫觅食行为观察,发现:圈养大熊猫食物中竹子占77%、其它占23%;幼体很少吃竹子,亚成体食竹量稍多于成体,亚成体觅食竹茎带高于成体,成体吃竹叶的量大于吃竹茎的量,偏好于吃竹叶;气温高于26℃后,大熊猫觅食频率有所下降,气温下降到22℃以下时,觅食频率开始上升;9:30~11:30和14:30~15:30为大熊猫觅食竹子的高峰期,与人为投食时间明显有关;圈养大熊猫日食竹时间占总时间的20%,其它活动时间占17%,休息时间占63%,明显短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时间。以上观察结果对改进和完善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白鳍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鳍豚是一种很稀有的动物,是鳍豚亚科现在生存的两个种之一,以前只是在我国的洞庭湖及其附近长江中有过记载。全国的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标本并不多,而外国更其少数。最近先后有从长江中游的鄂城和洪湖赠送我所标本室四条白鳍豚的成体,其中有两条是怀孕的母豚,经解剖后又获得二条将近产期或发育晚期的胎豚。本文记载了这四条成体和二条胎豚的外部形态,并对被解剖过的三条成体的骨骼呼吸、消化和泄殖等器官进行了观察。在1918年白鳍豚在科学上最初记载之后,虽尚有一些继续发表的叙述,但对白鳍豚的知识仍然是很不够的,我们这个资料对此有了较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白鳍豚是一种很稀有的动物,是鳍豚亚科现在生存的两个种之一,以前只是在我国的洞庭湖及其附近长江中有过记载。全国的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标本并不多,而外国更其少数。最近先后有从长江中游的鄂城和洪湖赠送我所标本室四条白鳍豚的成体,其中有两条是怀孕的母豚,经解剖后又获得二条将近产期或发育晚期的胎豚。本文记载了这四条成体和二条胎豚的外部形态,并对被解剖过的三条成体的骨骼呼吸、消化和泄殖等器官进行了观察。在1918年白鳍豚在科学上最初记载之后,虽尚有一些继续发表的叙述,但对白鳍豚的知识仍然是很不够的,我们这个资料对此有了较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笼养丹顶鹤成体与亚成体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之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性,对沈阳动物园42只笼养丹顶鹤(成体24只,亚成体18只)的15项血液生化指标和13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所测得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肌酐成体(37.05±17.03)mmol/L、亚成体(22.57±11.68)mmol/L,血清尿酸成体(878.22±514.41)mmol/L、亚成体(426.17±207.74)mmol/L,血清甘油三酯成体(7.73±4.75)mmol/L、亚成体(3.51±4.07)mmol/L,这3项指标均为成体高于亚成体,差异性显著(P0.05)。这几项指标的变化表明,丹顶鹤在成体和亚成体时期采取了相同或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若尔盖季节性水塘周边高原林蛙夏秋季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无尾两栖类活动的因素很多,水体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分别于2006年7月和9月下旬对若尔盖季节性水塘周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样线宽2m,长70-150m,采用十字交叉法,基本按照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设置8条样线。结果表明:夏季高原林蛙主要在水塘周边活动,高原林蛙遇见率与水塘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成体:r=?0.479,P<0.05;亚成体:r=?0.480,P<0.05);90%的高原林蛙个体在距离水塘110m范围内活动,亚成体比成体更接近水体活动,远离水塘的成体选择泉眼和草沓草地活动。秋季高原林蛙的活动与水塘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earson,r=?0.016,P>0.05),水塘周边高原林蛙的遇见率很低,远离水塘的高原林蛙偏向选择泉眼活动。  相似文献   

20.
樊晓丽  雷焕宗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12,32(17):5574-5580
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著,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著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著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具有显著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著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著;幼体(21.62℃)具有显著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著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著。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著。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著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