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STS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相互影响,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比以往的课程更多地重视技术教育。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进行STS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孔晓芸 《生命世界》2008,(11):104-107
一、STS教学与生物课程改革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强调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锻炼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术能力,并将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3.
STS教育是上个世纪末世界各国在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在内容构成上,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在教学方式上,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探究与体验。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强,与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具有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农村生物教学,仍偏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职业训练、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仍很严重。现在从全新的角度看农村生物教学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美国《Life Science》、英国《SATIS》高中生物/科学教材中STS的种类、呈现方式和编写特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同时,针对我国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材中STS思想的有效落实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教育领域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的推动下,美国启动了新科学教育标准的研发工作,并于2012年完成了第1阶段的任务,正式出版了《K-12科学教育框架》。该框架强调概念理解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选定上,与我国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模块主题划分不谋而合,这样的认识和改进对我国生物学课程发展及课堂教学改革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核心概念及其子概念的呈现上,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并展示了学习进阶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对教师设计和实施“为了理解的教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申英姬 《生命世界》2009,(5):106-107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多。可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我国的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由①科学知识;②科学能力;③科学方法;④科学意识;⑤科学品质构成。那么,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学的本质对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科学本质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如何通过探究活动体现科学的本质,以及应如何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STS教育的实质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学课程应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要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应注意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要求,一是要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增进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模型方法和数学方法在探究中的运用;三是要增进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突出科技意识增养和系统分析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argument-driven inquiry,ADI)是Sampson等人(2008)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型,它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强调了科学论证的重要作用,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有研究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ADI教学模型的提出、步骤、实践研究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而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掌握了科学思维将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科学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作出分析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ISBN:978-7-04-049684-0定价:32.00元内容简介科学概念一直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不仅有助于其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还能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元认知策略和科学素养等。  相似文献   

13.
探究性试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有关黑白瓶法的探究性试题为例,分析了题目中考查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体现,及对如何加深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民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的日益贴近。使人们意识到,科学不再是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需要,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本文通过在秦皇岛海港区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 《生物学通报》2000,35(9):35-36
20世纪中叶以后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使现代社会生活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发展 ,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对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大大提高 ,使科学教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许多国家把科学课列为学生必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科学课程中 ,生物学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至高中的 12个年级 ,都安排有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英国《科学课大纲》对全国学校课程中的科学课程确定了 4个目标 ,第2个目标就是“生命与生命过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中生物课 ,授课时数为 2 4 0学时 …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科学教科书中科学素养的评价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为实现“2061计划”,以“科学素养”为目标对科学教科书进行评价的历史背景、评价内容和成果。提出了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中,应提高对教科书评价的重视,以“科学素养”为主要的评价目标,设计有效、完善、简便的评价工具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1 教学内容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从达尔文研究向光性现象开始.到郭葛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历时50余年,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篇章.它是众多科学家思维与智慧的结晶,所包括的一系列经典实验,不仅记载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素材.它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而在于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胡玉华 《生物学通报》2011,46(10):33-36
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是要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素养不是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要求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在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记忆一些孤立的事实和对定义的死记硬背,这是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与传统生物学教学相比最重要的转变。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学水平,既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内涵角度论述了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怎样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并以案例的形式对上述论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重视渗透STS的教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生物教师就必须认真贯彻课程目标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 ,还应重视渗透STS的教育。本文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STS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点认识。1 “STS”释义“STS”是英文“科学” (Science )、“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  相似文献   

20.
尹铭福 《生命世界》2009,(12):91-9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高中生物学新课标《标准》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枕心任务。要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由原来的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