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不典型CT、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Ns的不典型CT和(或)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病变相对于正常胰腺呈等密度1例,稍低密度3例,其中1例瘤内见钙化;CT增强扫描4例均为轻~中度增强,静脉期较动脉期增强幅度稍减低,所有患者各期增强幅度均未超过胰腺实质,其中1例可见延迟期不完整包膜强化,包膜密度略高于周围胰腺.3例患者行MRI平扫、DWI及增强检查,2例肿瘤相对正常胰腺呈长T1、稍长T2信号,较均匀,1例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较高与稍低混杂信号,CT所显示之病变内钙化T1、T2均呈较低信号.DWI序列3例病变均呈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3例病变均呈轻到中度强化,2例强化较均匀,1例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均未超过正常胰腺.2例MRI可见有部分包膜环形强化,略高于周围胰腺实质.结论:明显增强以及包膜强化被认为是P-NENs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但其影像学表现多样,认识其多样性及不典型影像学征象,可以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MRI图像特征。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肝动脉血管造影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MRI图像特征。结果:6例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肝被膜下出血4例,腹腔内出血2例。出血表现为T1WI呈高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低信号,5例可清晰显示肿瘤破口。结论:MR诊断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及时、准确,T1WI及延迟扫描冠状位图像对诊断有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MRI图像特征。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肝动脉血管造影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MRI图像特征。结果:6例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肝被膜下出血4例,腹腔内出血2例。出血表现为T1WI呈高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低信号,5例可清晰显示肿瘤破口。结论:MR诊断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及时、准确,T1WI及延迟扫描冠状位图像对诊断有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MR几种功能成像(包括CT灌注、MR灌注和DWI成像)综合应用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常规CT和/或MR诊断信心不足的患者,补充进行了DWI成像、CT和MR灌注成像以辅助诊断。其中,18例为肝癌术后或TACE、RFA、PEI等方法治疗后,对肝脏复发或原病灶治疗后活性情况的判断;7例为对肝内多发病灶的检出及诊断;4例肝脓肿;肝腺瘤3例,FNH5例。结果:37例患者在结合了功能成像后做出的综合影像诊断,较单纯常规CT和/或MR扫描,诊断准确率和病灶检出率均有提高。7例肝癌术后患者,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术区是否有有活性的肿瘤残存还是局部复发诊断困难,DWI成像诊断为术后的炎性增生或肝脏局限性灌注异常。后患者经随访3-6个月,一般状况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且影像表现基本无变化。11例原发性肝癌TACE、RFA、PEI等方法治疗后的患者,CT和/或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可疑病灶仍有部分活性区但不能确定,加扫了DWI成像,其中的7例进行了MR灌注成像,6例进行了CT灌注成像。经ADC值以及灌注值的评估,病灶坏死区和残留活性区的区分更加明确。7例肝内多发病灶的患者,DWI图像较MR常规扫描检出病灶数目多且病灶显示更为清晰;4例肝脓肿、3例肝腺瘤,5例FNH患者常规CT/MR表现不典型,未能明确良恶性诊断,经DWI和灌注扫描均获明确定性,3例肝脓肿经超声导引下肝穿刺证实,2例肝腺瘤和3例FNH经受术证实,其余病例经临床及影像随访证实。结论:功能成像作为常规扫描的有益补充,其诊断价值不容忽视,可以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重T2加权MR水成像技术对63例患者行MRCP检查,图像经三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3DMIP)后处理。结果63例患者中,3例为正常,60例发现不同程度病变,其中肿瘤患者36例(9例肝门区原发性胆管细胞癌、2例肝门转移癌、5例原发性肝癌、4例肝外胆管癌、5例壶腹癌、8例胰头癌、3例十二指肠癌),灵敏度为93.2%;结石患者16例(6例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结石、4例肝总管结石),灵敏度为89.5%;炎症患者8例(3例胆管炎、3例胰腺炎、2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感染),灵敏度为83.2%。均与病理或临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CP可准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明确病变性质,对非梗阻性胆胰疾病,MRCP可显示病变与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但不能脱离MRI平扫和增强,是后者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的CT和MR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自1995年1月~2012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均接受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19~62岁,平均43.4岁。结果:19个病例中14例病灶位于胸部(胸腔或纵隔),2例位于颈部,3例位于腹膜后区,局限型16例,弥漫型3例。CT检查采用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局限型病灶在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弥漫型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两者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MR扫描:4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1例为中等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基本一致。结论:颈部、胸部或腹膜后区的富血供病变,在CT及MRI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应高度怀疑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类型的MRI图像特征、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再生结节27例、肝细胞癌75例81处病灶(高度分化15例,中度分化40例,低度分化26例)、肝内胆管癌20例的病理结果及MRI影像学数据,比较再生结节、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之间,以及肝细胞癌各种组织分化程度之间的ADC值、强化程度差异。结果:常规MRI平扫结合LAVA可准确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病例。再生结节、肝细胞癌及肝内胆管癌ADC值均值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细胞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ADC值均值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中、低分化肝细胞癌ADC值均值的差异无实际临床意义;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ADC值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结论:常规MRI结合DW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原发性肝癌各种组织分化程度及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3.0T 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动态增强MRI显示23个病灶中20个病灶形态不规则或有毛刺征;MRI显示腋窝淋巴结肿大7例,内乳淋巴结肿大2例,6例病灶累及胸壁.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16个呈环形强化,7个见对比剂填充征;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7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Ⅰ型曲线.结论:边缘不光整、毛刺征及环状强化、冲刷型曲线、肿块周边异常增多的粗大扭曲血管影强烈提示乳腺癌;3.0TMRI能较清楚的显示乳腺癌及其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部分淋巴结情况,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像特征及其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胸苷激酶1(TK1)、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PHC患者76例纳入研究,记作观察组。另取同期我院收治的70例良性肝病患者记作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MRI扫描,比较两组MRI图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AFP、TK1、DKK1水平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及上述各项血清学指标诊断PHC的效能。结果:PHC患者T1WI主要表现为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均表现为均匀高信号。观察组血清AFP、TK1、DKK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MRI检查联合血清AFP、TK1、DKK1诊断PHC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上述各项检查方式单独诊断。结论:PHC患者MRI图像特征如下:T1WI主要表现为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均表现为均匀高信号。此外,MRI检查联合血清AFP、TK1、DKK1诊断PHC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旨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影像学特征。并比较X线平片、CT和MR影像在诊断骶髂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 1 2例AS患者 ,分别行X线平片、CT和MR检查。增强前MR扫描序列包括SET1 W1 、FSET2 WI和梯度回波的准T2 (GRT2 WI)。增强后MR扫描序列参数与增强前SET2 WI相同。另选 9例志愿者 ,行MR平扫检查。结果 :8例志愿者 1 6个骶髂关节的T1 WI和T2 WI可直接显示正常骶髂关节软骨表现为线形或点样的中等信号影。 9例志愿者 1 1个骶髂关节的骨髓内可见局灶性脂肪沉积。 1 2例AS患者 2 1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 ,表现为T1 WI和T2 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代之以不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患者组CT表现为Ⅱ~Ⅳ级骶髂关节炎 ,即关节软骨下骨板硬化 ,侵蚀囊变 ,关节间隙宽窄不均或部分强直 ,韧带部受累。分析表明 :在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方面 ,MR和CT明显优于X线平片 (P <0 .0 0 1 )。结论 :同X线片比较虽CT和MRI均有助于AS骶髂关节炎的诊断 ,但MR影像可显示CT和X线所不能显示的软骨异常和骨髓内水肿改变 ;骨髓内脂肪沉积可属正常变异 ,扭曲样中等强度信号应视为软骨的异常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RI对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转移灶的检出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从左颈总动脉内接种VX2瘤细胞,A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接种VX2瘤细胞:B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加入肝素再接种VX2瘤细胞;C组,对照组,单纯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周后行MRI检查。病理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平扫:A组,1只(1/6)发现脑内结节并脑膜结节样增厚,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B组,2只(2/6)为脑内多发结节,T1WI为等信号,TM为稍高信号。2只(2/6)脑膜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A组,2只(2/6)脑内见强化结节灶;直径在1.5mm-7.0mm之间。4K(4/6)脑膜线样增厚或结节样增厚强化。B组,6只(6/6)脑内见直径在1.5mm-5.0mm的高信号结节,其中5只为脑内多发结节灶;4只(4/6)脑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强化,左侧为主,其中2只(2/6)为双侧脑膜增厚。增强扫描A、B组问脑内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值为0.04)。C组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信号。结论:上述方法制成的动物模型可为医学影像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加入肝素可提高瘤灶的形成几率,并证实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MRI增强检查是检出脑内及脑膜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3D-ASL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表现为横向哑铃状,鞍旁大,鞍内小,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外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病灶包绕;1例鞍旁与鞍内病灶大小相似,1例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内侧,2例病灶完全位于颈内动脉外侧;7例垂体显示不清,6例垂体受推移;6例T2W I表现为类似脑脊液的极高信号;仅5例行3D-ASL检查,病灶均呈低灌注。误诊9例,其中4例误诊垂体腺瘤,5例误诊脑膜瘤。结论:横向哑铃状、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外侧及T2W I类似脑脊液的极高信号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对于不典型病变,借助3D-ASL可以减少误诊,充分掌握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的要点,对提高临床术前诊断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癌DC疫苗治疗的活体MRI成像,评价MR活体检测肝癌免疫基因治疗的价值。方法:建立兔肝癌的动物模型,研究组30只注射磁标记负载肝癌相关抗原的DC疫苗,对照组10只不注射疫苗。通过MRI成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信号改变。结果:接种肿瘤14 d后,MRI平扫T2WI期36个病灶显示34个(94.44%),采取强化扫描所有病灶均得以显示;接种21d后,MRI平扫即可显示所有病灶。注射DC疫苗后,三组的肿瘤体积变化不大,部分体积有所缩小,无播散、转移现象。注射DC疫苗后肿瘤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不同注射方式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接种21 d后的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增强扫描后可见肿瘤壁较14 d时有不均匀的增大。28 d后,肿瘤继续扩大,部分出现肝内大面积播散或肺内转移,肿瘤病灶的T2信号增强。结论:肝癌DC疫苗治疗的活体MRI成像检查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矢状位T1M、T2WI、T2WI/FS及DWI扫描,研究其在常规序列和DWI序列上的表现,将常规MR序列和DWI序列检出率进行比较,测量正常椎体及病变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R常规序列和DWI序列(b=500s/mm2)表现: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长或等T2改变,T2WI/FS呈高信号,DWI可以呈高信号、等信号及低信号;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长T2信号,大部分病灶T2WUFS及DWI呈高信号,少数变现为低信号;(2)MR常规序列和DWI序列(b=500s/mm2)病灶检出率的比较:T1WI、T2WI/FS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均高于T2WI序列,其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T1WI、T2WI/FS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3)ADC值比较:在DWI(b=500s/mm2)上,良性组ADC值为(2.03±0.83)×10^3mm^2/s,恶性组ADC值为(1.37±0.75)×10^-3mm^2/s,正常组ADC值为(0.36±0.21)×10^-3mm^2/s,成像条件相同时,良性组高于恶性组,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较好的反映椎体的弥散特征,ADC值作为量化指标可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可靠鉴别。  相似文献   

17.
张宏  顾金林  周京民  王剑  余玉盛 《生物磁学》2012,(28):5513-5515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4例,低密度影1例。增强扫描肿瘤出现不均匀强化。MR检查,4例T1WI肿瘤表现为高信号,1例T1wI肿瘤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5例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增强。结论:MRI有助于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淋巴瘤患者MR及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9.1岁。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以及MR信号特点等。结果:12例中,单发9例,多发3例,共17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13个病灶为纵向生长椭圆形。T1WI上16个病灶为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1个含有高信号。STIR序列中等稍高信号者7个,10个含有大小不等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者15个,明显强化2个。9个病例颈部可见中等大小淋巴结。结论:50岁以上吸烟男性,发现腮腺浅叶后下方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椭圆占位,STIR序列信号欠均匀,高度提示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鳞癌69例,腺癌21例。另选择同期因其他原因来本院行宫颈检查的90例非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DWI检查。观察两组MRI影像学特征,分别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不同病理分型以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宫颈癌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WI检查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宫颈癌患者ADC值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RI影像学图像全部符合诊断和测量要求,无显著的伪影、变形;研究组患者的病变位在宫颈,其信号特征T1加权像(T1WI)显示为等信号,而T2加权像(T2WI)显示为稍高/高信号,经DWI检查显示为高信号肿块,且边界清晰。研究组患者DWI检查的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鳞癌患者DWI检查的ADC值也明显低于腺癌患者(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DWI检查鉴别诊断宫颈癌和非宫颈癌、鳞癌和腺癌的AUC分别为0.912、0.827。无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为Ⅰ-Ⅱ期、中/高分化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70%的宫颈癌患者ADC值分别高于有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为Ⅲ-Ⅵ期、低分化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70%的宫颈癌患者(均P0.05)。结论:DWI对宫颈癌诊断价值高,且DWI成像参数ADC值和宫颈癌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能从一定程度上辅助医师了解宫颈癌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常规MRI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例DAI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CT、MRI和SWI的信号特征及脑内病灶显示率。结果:SWI显示病灶最多、最敏感;脑CT扫描次之;常规MRI序列敏感性差,只有部分病灶显示。结论:CT、MRI和SWI对DAI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SWI是诊断DAI最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