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配合玻璃酸钠注射的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实施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强化护理,可以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有大量的研究表明RA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中HLA-DR_4基因不仅和RA的发病率相关,并且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HLA-DR_4基因,对于预测RA易感患者同时估计和判断RA患者的病情进程和预后都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以对称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残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笔者自2002~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6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补肾通络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7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仅接受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炎症细胞因子、骨代谢标志物、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水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积分(DAS28)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碱性磷酸酶 (B-AL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DAS28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25羟维生素D[25( OH) D]、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PICP)、甲状旁腺激素(PT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与对照组的25.64%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络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炎性反应,实现对骨代谢的调节,且能够对新生血管增生形成有效抑制,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2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63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益气活血方治疗,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6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41.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方与西药联合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阐释天麻-附子祛风通络药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采用CIA法复制RA大鼠模型,并辅以风寒湿刺激条件。以关节炎指数≥4筛选RA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天麻-附子药对各剂量配比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RF、CRP、TXB2、PGE2和PGI2的变化。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全血COX-1和COX-2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给药21天之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配比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下降,体重增加,明显降低血清RF、CRP、PGE2、PGI2水平,并能下调各组大鼠全血COX-2 mRNA的表达。因此,天麻-附子药对通过下调COX-2 mRNA表达,降低炎症因子PGE2和PGI2的含量而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管炎是常见病变,并有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异常。我院利用蝮蛇抗栓酶所具有的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与雷公藤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0例,并与单用雷公藤患者26例对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流变学变化差异显著,效果满意,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风湿免疫科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5例,治疗组45例,两组患者都应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患者联合使用依那西普治疗,总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的核心标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晨僵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休息痛、患者评分以及HA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ACR20和ACR70缓解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达ACR50缓解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甲氨蝶呤治疗。 相似文献
10.
1990~1992年我们采用祛风湿蛇毒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1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其中男52例,女74例;年龄9~73岁,平均45.6岁,病程6个月至43年,平均5.9年。126例全部符合美国风...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卫生条件改善,儿童时期感染的几率下降(卫生假说)。目前寄生虫感染是预防还是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在讨论中。多种寄生虫用于不同的动物模型显示了其在多种疾病中限制疾病活动的能力,包括炎性肠病、多发硬化、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在动物实验阶段,然而已经有一些临床试验在进行中。因此本文回顾了评估寄生虫的抗炎作用的几个临床试验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寄生虫诱导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是抑制IFN-γ和IL-17产生,促进IL-4、IL-10和TGF-β释放,诱导CD4+T细胞Fox P3表达及调节性巨噬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产生,然而寄生虫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寄生虫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动物实验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进一步的研究是针对寄生虫调节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模拟的人造类似物。 相似文献
12.
我院应用中国蛇协沈阳生物资源医用研究所研制的蚁龙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5~6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为20年。绝大多数为经过多种治疗效果不明显者。临床表现以... 相似文献
13.
益气活血法联合蕲蛇酶治疗糖尿病足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 1 996年以来 ,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蕲蛇酶治疗糖尿病足 3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患者均符合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为住院 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2 0例 ,女 1 1例 ,糖尿病史 2~ 2 4年 ,平均 8.2年 ;皮肤溃疡 8例 (左足 6例 ,双足 2例 ) ,水泡型 1 2例 (左足 4例 ,右足 4例 ,双足 4例 ) ,溃疡发生时间 2~ 2 0天 ,平均 1 1天 ,足趾坏疽 1 1例 (干性坏疽 3例 ,湿性坏疽 8例 ) ,坏疽发生时间为 2 0~70天 ,平均 45天 ;入院时空腹血糖 9.87~2 2 .8mmol/L,平均 1 5 .0 8mmol/L ,尿糖 ( … 相似文献
14.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抗RA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和作用机制得到初步阐明,开发出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片等新型RA治疗药物.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在治疗RA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关节肿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依据发展的时间及原理,共分为五代:第一代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第二代是糖皮质激素;第三代是改变病情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第四代是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为主的早期生物制剂;第五代为直接针对T细胞发生作用的新型生物制剂。其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简要阐述,重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的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有较高的致残及致畸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DMARDs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流.而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药资源,近年来对于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的植物药有白芍总苷、雷公藤、青藤碱及羟基喜树碱.本文从体外研究、动物实验方面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右归饮加减方联合"固本通络"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3)。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右归饮加减方联合"固本通络"针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统计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DAS-28积分和症状体征指数积分,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外周血CD3+、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DAS-28积分、症状体征指数积分、CRP、RF、ESR、CD8+及血清TNF-α、IL-1及IL-6水平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CD3+、CD4+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指数积分、DAS-28积分、RF、CRP、ESR、CD8+及血清TNF-α、IL-1及IL-6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CD3+、CD4+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归饮加减方联合"固本通络"针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明确,有助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型胶原交联羧基氨基端肽(beta-Crosslaps)和总骨1 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及C- 反应蛋白(CRP)在类风湿
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发生与骨侵蚀程度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茁-Cross Laps、P1NP进行定量检测。用胶乳散射
比浊法进行CRP 定量检测。将65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有无骨质破坏分为早期组和非早期组,按活动性分为缓解组与活动组,
按骨影像学显示分为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并取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三种标志物在早期RA 组与非早期RA 组
之间及在活动组与缓解组、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eta-Cross laps、P1NP、
CRP三种骨质疏松标志物可以用作评价RA骨代谢水平和骨侵蚀程度的良好指标,并还可以运用于疗效监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
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氧自由基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抗氧化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发现氧化应激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论:抗风湿药物与抗氧化剂的配合应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以滑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全身多组织器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其治疗虽有药物、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甚理想。运用口服免疫耐受机制(OT),通过口服相应抗原来治疗RA,方法简便有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将近年来应用口服抗原治疗R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